> 唯美句子 > 汉族谚语

汉族谚语

汉族谚语

谚语很多,略摘生活中常用的如下:

人要脸,树要皮.

大树一倒,猢狲乱跑.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争着不足,让着有余.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大王好见,小鬼难求.

描写汉族和少数民族感情非常深的谚语

满汉全席

年底打扫房子那个谚语

汉族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按汉族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起源于古代汉族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关于狼的谚语

1。狼怕打,灯怕吹,毒蛇怕石灰------汉族谚语 隐喻:任何事物都有弱点

2。从狼嘴里休想夺回羔羊------泰国谚语 隐喻:事情已无挽回的机会

3。狼无狈不行,虎无伥不噬------汉族谚语 隐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狼的叫声很惨,却不能可怜它的处境------哈尼族谚语 隐喻:不要被事物表面所蒙骗

5。狼和狗一样,嘴不同;贼和人一样,心不同------汉族谚语 隐喻:事物关键地方很重要

6。狼怎么饿,也不会吃白菜------蒙古族谚语 隐喻:可以视为气节或骨气,也可视为天性难以改变

7。狼是铁头铜脖子,腰里挨不住一条子-------汉族谚语 隐喻:一个再强的人,都会有软肋

8。恶狼对狮子也敢冒犯-------土耳其谚语 隐喻:人在情形所迫下,是可以无视一切压力或凶险的

9。狼再喂也变不成看家狗-------哈萨克族谚语 隐喻:天性难以改变

10。听了狼的哭声,千万不要动心------白族谚语 隐喻: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11。没有吃过羊的狼,嘴巴也是红的------维吾尔族谚语 隐喻:即使有些事物当下危及不了你,但终就会危及到你

12。离群的羊-----狼的饭菜------------------俄罗斯谚语 隐喻:团结

13。羊和狼住不进一个圈里,鸡和鹞子住不进一个窝里----------藏族谚语 隐喻:人的性格相异,或习性相异,很难能成为一个圈子里的人

14。好肉都被狼吃了,坏名誉都加在狐狸身上----------藏族谚语 隐喻:事情并非看到的简单,黑手后还有黑手,亦可解释为,为别人背黑锅

15。尽管狼在嚎叫,骆驼照样走路------蒙古族谚语 隐喻:勇敢或者使命,即使有危险,但不忘记自己的使命、亦可视为一种淡定的心态以及面临危险时的从容

16。当你认为狗可信,狼已偷偷把羊圈进------英国谚语 隐喻:自负是种罪过,或者把希望寄望在别人身上容易失去

17。豺狼要是饿肚,总是羊有罪过--------前苏联谚语 隐喻:万事皆有因

18。就是因为有了正义感,人才成为人,而不成为狼------培根 隐喻:正义是一种美德,人要有美德,如果没有,那就如同狼一样,视为畜生

19。一个好行为也可能是一个坏行为,谁要救了狼就害了羊。谁为兀鹰修复了翅膀,谁就要为它的爪负责-------雨果 隐喻:万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得到了什么,就会失去其它的

20。狼老了尚有吃羊的贪心,虎老了尚有捕鹿的愿望-------柯尔克孜族谚语 隐喻:无论年少与否都有自己的希望,亦可认为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鼓励做人要有志向

21。人和人是狼 ------英国谚语 隐喻:人一多就容易起纷争,有争议

22。生狼犹恐如羊------汉族谚语 隐喻:自然天性逆行,使人恐慌,亦可理解为,父母对子女的期盼

23。狼众食人,人中食狼------汉族谚语 隐喻:团体的力量

24。狼吃羊,一点一点吃进肠------英国谚语 隐喻:事情不能一步到位

25。兔子靠腿狼靠牙,各有各的谋生法------汉族谚语 隐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智慧

26。狼有狼道,蛇有蛇踪------汉族谚语 隐喻:任何事情都有痕迹可寻

27。狼头伸进羊圈,不会将身子留在圈外------哈萨克族谚语 隐喻:人的野心一旦膨胀,将全部展示...更多唯美的句子:www.laorenka.com

“生前早尽孝,莫待人老空哭坟”出自哪里

宁化是客家人,因为这些习俗

客家民俗,当然也不例外,它传承中汉族古风,同时也融合了闽粤赣客家民系形成区的土著风俗,所以它同属汉族风俗范畴,又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宁化民俗既有客家人的共同特点,又有突出的地域特点,当今许多带普遍性的客家风俗,有的在宁化形成,有些民俗在大部分地区失传了,但宁化仍然保留下来。所以学者们认为宁化有着更多的原始客家文化,这是特殊的宁化历史和地理使然。正如李升宝在《石壁风俗的形成和传播》一文中所说:“石壁风俗为何能播衍辐射至客家许多地区?重要原因是保留了中原历代风俗,随着石壁先祖的迁移,而将各类风俗一同带去,在新的地区播衍继承,也有些风俗被客地融化、改变,或赋予新的内容,或由于各种原因被新地区的风俗所取代。”

礼 俗

“礼为社会生活之规范,以礼节之,则为礼俗”。重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称“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多来源于“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古礼可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筒称为“五礼”。习俗中,包含着礼的成份;礼,许多表现于习俗之中。

客家人重礼,最主要的是由古礼沿袭,但也少不了演绎,赋予地域特色。如客家人的婚丧节庆礼俗基本沿袭古礼,但在具体活动程序和内容上,却千姿百态,富有地方特色。如“接亲”,就有“哭嫁”、“吵嫁”、“拦嫁”等等不同”节目”。宁化人的婚、丧、寿庆等,在“请”和“贺”的双方均有不同礼俗。婚嫁要先请后贺,不请不贺;寿筵和新迁要先贺后请,不贺不请;丧葬祭奠,要先送“烛礼”,后做“拆封”(谢客宴)。“烛礼”不宜太多,认为“多了下辈要还”。

尊老爱幼,长幼有序,老人要严于律已,为人表率。俗语说:“为老不尊,教坏子孙”。在家吃饭,长辈上座,宴席座位排列有严格规定,如果安排(俗语称“拘席”)不好,客人可离席而走,主人得赔礼道歉,加以挽留。亲戚按血缘亲疏,宁化以舅公(母舅)为最大,称:“上有雷公,下有舅公”;朋友以世交深浅或年龄大小排;同宗则按辈份大小排,同一辈份,则视年龄。上辈交谈,下辈不得多言插嘴,俗语云:“大人话事,细人摁耳”。

尊师重教,望子成龙,是儒家思想的沿袭,客家人发扬更加突出,所以被列为民系特点之一。客家地区的尊师重教程度使海外学子都称道。在梅县传教的法国神父赖里查斯曾说:“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城市,便有十余间中学和数十间小学,学生人数几乎超过全城人口的一半。……全境有七八百间学校,按照人口的比例来计算,不但中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赶得上,就是与欧美各国相较之下亦不多让。”(赖里查斯《客法词典》)宁化或者石壁都有着很好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没老婆”,“生子唔读书,不如养条猪”,“目不知丁,枉费一生”等谚语,家喻户晓。各姓氏都把兴教之事写入族规之中。各姓宗祠都设有“学田”,专门奖励上进者,或资助无力求学者。由于把世家命运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所以视教育、视入学、视老师神圣至上。私塾无论大小,都是圣贤之地,都要设立圣坛,中供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左列三千学师,右列七十二贤。每日清晨塾师亲自燃香,初一、十五诸生带香烛,跪拜供祭。父辈都把孩子的前程,寄希望于老师,因此,有人说,对待老师犹如对灶君,思想上十分尊敬、崇拜,生活上关心倍至。“逢年过节必送礼,家有宴席必有请,杀鸡宰猪忘不了,新鲜菜蔬先敬尝。”异乡老师大凡放假回乡,学生家长纷纷赠送农副产品。

在款待客人方面,除上述饮食之外,还有一个“跨火把”的特殊礼仪。如果生客、稀客临门,定要客人“跨火把”进门,所谓生客、稀客,是指第......更多唯美的句子:www.laorenka.com

江苏徐州的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憨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更多唯美的句子:www.laorenk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