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中西方文化节日有什么差异

中西方文化节日有什么差异

中西方文化节日有什么差异

下面是中国和西方节日文化的主要差异: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起源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如春节就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另一方面来说,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差异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再加上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我们的节日就特别注重仪式,比如清明祭祖,元宵节舞龙灯等活动成了我们不可缺少的庆祝形式。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即使是户外多人参加的扭秧歌活动,也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活动,没有全民狂欢的性质。

方的节日的庆祝却强调内容的丰富多彩,比如,巴西狂欢节最富魅力、最精彩绝伦。每年的狂欢节一到,市民聚集到市区指定的主要街道或广场上,在鼓队和电子高音喇叭车播放的桑巴舞曲声中,或戴假面具,或画脸谱,或推着彩车,或不做任何化装,狂热地跳桑巴舞,自娱自乐。男女老少都跳起来了,整个城市欢腾起来了。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价值或个人的自由发展。因为是继承了儒家的集体主义,因此这些节日表现出对整体情况的考虑。而西方人却截然不同,他们尊敬人与自然,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日。

西方的传统节日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小结:中国有着很悠长的历史,所以传统节日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非常早的时期,那时候的社会文化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不像现在这么先进,所以有些传统节日在我们现在看来就太落后古板了。西方历史比较短,他们的节日形成时间离现在比较近,自然就显得更先进开放了。

中美传统习俗差异

节日风俗以旖旎的风情和独特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包涵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

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养的结果和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节日习俗浅显易见,易于表现,而民族精神则深嵌于各种表象之下[ 1 ]。因此,对比研究中美传统节日异同,可以透过其表征,揭示两个民族的性格、心理、文化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时序构成规律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农耕文明的主导地位,较清晰地记录了历史轨迹;而美国节日时序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艺复兴之后对人性的回归。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

1.美国的节日主要有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以及马丁路德日、华盛顿诞辰日、林肯诞辰日、烈士日、国庆节、哥伦布日、退伍军人节等。

一方面主要为纪念基督教中的神,另一方面为纪念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至尊人物,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艺复兴之后对人性的回归。美国工业、畜牧业发达,喜好迁移的生活使他们追寻内心的安宁,注重宗教活动,尤其是基督教。基督教的节日几乎贯穿一年的始终,基督教文化将美国节庆连为一体。

2.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而美国传统节日具有极强的一元神论宗教文化特征。中国早期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习惯势力的基础之上,有异于西方古代的神本主义及近代的人本主义,其基本的哲学理念与理想的希望值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相互的协调与平衡,即所谓“天人合一”。如七夕节观星,人在宇宙中,企盼天上人间共美好;中秋节观天赏月,天上人间共享团圆;重阳登高望远,天高地厚,秋高气爽,天人和谐。中国人心目中的神灵是为我所用的神灵,虽然许多时候是以求得神灵庇佑的形式出现的,这一文化特征在传统祭祀性节日中展现无余。如“灶君”在民间俗传中是受玉皇大帝派遣来监视人们行为善恶、掌管万家基督教的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创造者,他既不允许人们崇拜其他的神灵和偶像,人们也不必要去崇拜其他的神灵和偶像;人类的现世生命仅仅是一个过程,其福祸、寿夭、贫富都是上帝先天注定赐予的而非后天可以求得的。基督教主要节日—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升天节等都是围绕着耶稣的宗教庆典活动。

3. 中国节日文化尊重人,但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而美国节日文化挖掘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即个性主义。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及其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内向型经济模式,决定了个人与群体的和谐统一。个体一般被纳入整体当中,个人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以体现。受到儒家文化的支撑,家族或宗族制度占有重要地位, 个人是处于家族或宗族关系之中的,人们之间首要的关系是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则是“孝道”存在的基础。儒家学说把这套宗亲关系的社会制度纳入到传统节日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以“父性制为中心、以血缘为基础”的节日文化特征。如“清明节”所寄予的利益诉求与精神寄托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即血缘子孙的继承绵延。这种绵延寄托,体现在对祖先的敬仰,对生命的崇尚,也体现在物质(金钱、财产、官爵、职业)与精神(理想、抱负、事业)上,把不能继承并张扬祖先事业功绩、精神遗训或物质遗产的人视之为不肖子孙,因此,将祖先的精神与物质遗产发扬光大是每一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初始使命。

与中国拥有悠久封建制的传统不同,美国的历史是书写在干净利落的一张白纸上的。独立战争之前,在没有任何封建思想残余的美洲大陆上,欧洲资本主义所崇尚的自由、平等观念,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使美国人相信每个虔诚的基督徒与上帝之间都有一种精神上的联系。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在上帝面前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个人只对上帝负责,或者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从而求得上帝的宽恕或青睐,在死后进入天堂;在上帝“最后的审判”面前,无论亲疏尊卑贫富,人人都是平等的。个人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得物质财富与社会地位———作为上帝选民的“标志”,最终得以升入天堂。同时,富有的美国人认为财富虽然是个人成就的象征,但把过多的财富带入棺材是一种罪过。于是,商业大亨们将挥金如土作为自我完善与提高的重要途径。美国的文化与其标志性动物———秃鹰—一致:独立、自由、刚强,追求个体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4. 中国传统节庆传承厚重的伦理道德,但发展演化到现代功利色彩浓厚;而美国节日则凸显感恩情节,追求精神愉悦。

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家族制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它包含了“敬祖”、“祭祖”、“寻根”、“报本”,“孝道”、“团圆”、“奉献”、“责任”和“继往开来”等“孝亲”元素。重阳敬老,端午敬贤无不透视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然而,节日的表现形式则渐显功利。以“压岁钱”为例:除夕夜由尊长向晚辈分赠钱币,以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于小儿胸前,谓能压邪驱鬼,借以祝福,故名“压祟钱”。但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几乎完全异化成为了一种纯粹的金钱交往,人们往往以给予量的多少相攀比。

5. 结论

正如世界上其他种类一样,人类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性情。不同的民族之间既共性也有个性,而个性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个性才有魅力和存在的价值,“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和美国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源流和文化传统,这就注定了他们的背向和发展的异途。但是透过中美节日文化差异,我们能洞察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和由此衍生的制度、伦理、审美价值等观念的内在灵魂,通过比较与分析可以加深双方的了解,在今天这个开放、竞争、合作的世界里更好地加强沟通和交流。

如何理解中美节日文化的差异

中美节日文化的差异(仅供参考)

摘要: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极其深远,要对相关的文化进行认真地学习和研究,做好跨文化的和谐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文化 ;语言;影响;交流。

有一英语爱好者,一日与美国朋友去游泳,非常羡慕地称赞这个友人的皮肤白。见朋友表情尴尬,以为人家不好意思,就又很诚恳地称赞了一遍。朋友实在撑不住了,对他解释说:“我明白你的意思。在中国以肤色白为美,可在欧美国家,有钱人喜欢休闲度假,觉得日光浴把皮肤晒得黑黑的才美,是健康的标志,也是富有的标志。相反,白皮肤被认为不健康,没钱去旅游,是穷人的肤色。因此,不能说人皮肤白。”这下轮到国人尴尬了,他虽掌握了正确的语法,熟记了大量的单词,但却不了解中美之间文化的差异,结果闹出了笑话。

以上的例子虽小,但却反映出大问题。中国人学外语肯下工夫背单词、记语法,托福考试成绩之高让老外都觉得不可思议。可是有一点,从老师到学生,都对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学习与研究重视不够。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等的总模式,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定的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理解和学习语言必须了解相关文化。

也许人们潜意识中认为:能说会写才是真本事,对于外国的文化、价值观等等,大可不必费心专门去学习、了解。或许还会想,同样都是人,能有多少差异,与老外交流时,彬彬有礼,再拣顺耳的多说几句,肯定没问题。可事实上,许多的中国人,在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之后,还是常犯夸人皮肤白那样的错误,无意中就把人搞得很尴尬,甚至很生气。这种错误比语法错误要严重得多。

语言是人类的骄傲,只有人类拥有如此完美复杂的语言系统。在大多数人当中,重知识,轻文化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甚至还很严重。如果提一个问题:语言是做什么用的?不同人表达方式会有不同,但基本可用下面四个字概括:表情达意。语言主要有两大功能,第一,沟通感情,第二,解释说明事情。请注意,表情在先为重,达意在后为轻。仔细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说好多话,但多数都是在寒暄,在沟通感情。即使谈工作,讲具体的事,表情的话也必得穿插其中,不能省略。它好比人际关系的润滑油,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与外国人沟通交流,如果对外国的风土人情、喜好和厌恶一窍不通,拿本国的习惯生搬硬套。轻则闹笑话,重则招致大损失。下面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常见表达方式的不同

语言的形成非常复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沉淀其中。许多日常用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对其有生动体现。比如形容胆子小,在中国说胆小如鼠,而在美国则说胆小如鸡;老黄牛在中国被喻为忠实的朋友,在美国牛却给人以笨拙和愚蠢的印象,他们夸人忠实可靠是用狗来做比喻的,可在中国说起带狗字的言语多半是在骂人。想想看,如果按字面直译,该引起多大的误会。如果不对外国文化有较好的了解,就很难对外文有准确的理解。

二、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

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在中国,问人年龄、收入、个人信仰、政治派别、婚姻状况等是平常事,尤其爱问:“您去哪儿?” 或“这是多少钱买的?”而这些在美国则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令人不快。假如我们对这种文化不了解,与人沟通起来就很费劲。举例来说,在美国,问人年龄,特别是女性的年龄是缺乏教养和不礼貌的行为,其结果不仅是让被问者尴尬,有时也令问者难以理解。因为年龄超过三十岁的人,不管她的实际年龄是多少,都会说是二十九岁。明明是半老徐娘,怎么会是二十九岁呢? 一是因为这是一种礼貌的拒绝,二是因为在美国老人被看作社会的负担,根本不象在中国那样受人尊敬和照顾,人们都不愿接受自己变老的悲哀。笔者曾目睹过这样一幕:我的一位上了岁数、行动不太方便的美国老师故地重游北京,期间前去拜访了一位中国朋友。分手时,这位朋友送了很长一段路,并强烈要求替对方背包,俩人你争我抢,互不相让,可谓是一场中国式的过度热情与美国不愿接受年老的较量。我在一旁忍俊不禁,急忙上前劝解,总算避免了更加尴尬的场面。由此可见,不同文化,文明礼貌的表达方式非常不同。

三、 节日与文化

节日和纪念日是国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就中美两国而言,既有相同的节日,又有不同的节日。在美国有情人节,而在中国则有七月七牛郎会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从古至今不知感动了多少有情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文化渗透的关系,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现在也庆祝情人节,至于庆祝的方式是否与美国相同,就要看对相关文化理解的程度而定。就拿愚人节来说,虽逐渐被中国人接纳,可是对愚人节开玩笑只到中午十二点之前的规矩,并非人人皆知。过了中午还找乐的人被认为是一个比被他取笑的人还笨的大傻瓜。由此看来, 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更会出笑话。

四、数字文化与语言

谐音的缘故,中国人喜欢6和8,讨厌4,而在美国这样的西方国家,13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轮船在13日起航不吉利,住门牌号是13的房间不吉利,连13个人坐在一起聚餐也不吉利。这里是一个经常提到的例子,在一次家庭宴会上,一位妇女突然发现——聚会的人数是13!这一发现激起了人们的恐慌,两个妇女急着要退席,幸好有人注意到在座有一位大腹便便的孕妇,就机智地对大家说,房间内是14人,不但没有凶兆,反而有新人降生的喜庆。宴会这才恢复了热闹与欢笑。仔细想来,这种迷信或许起源于圣经故事。圣经上说,在最后的晚餐上,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坐在一起,正好是13人,它的门徒之一——犹大,为了三十个银币而出卖了自己的老师。第二天,耶稣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当然,美国人回避13和中国人回避4一样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是,当我们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交流时,谁又能说回避是没有必要的呢?

五、 道德传统与法制观念

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而且与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密不可分。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依赖,团结合作,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或者说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只有道德准则,而没有法律依据,这与美国文化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追求个人利益,信奉法律至上。理解这种差异,对英语学习者准确理解语言所传达的意境有很大帮助 。曾有人做过一个试验,让美国学生阅读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古代故事,儿子在母亲病危之际,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给母亲煮汤喝,所有的美国学生都读不懂这个故事,对儿子的行为迷惑不解,有的猜测他有工夫,能使肉汤治愈母亲的疾病,有的干脆认为儿子有自残的嗜好,就是没有一个学生认为这是儿子用特有的方式向母亲表示孝心。且不去讨论他的做法是否恰当,这个例子说明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如果不了解相应的文化,即使没有语言知识障碍,也难以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同样的,如果我们理解了这种文化的差异,就会对前段时间在美国发生的警察殴打中国留学生年迈父亲的不良行为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定位、去思考。在美国,尊老爱幼道德准则的分量要低于法律。

以上数例,只是挂一漏万,难以详尽,但已深刻表明掌握相关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认识到,认真学习了解美国文化,掌握中美文化间的差异。这是一个填补文化知识空白的过程,我们应该像重视语言知识一样重视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学习、研究,并不断培养文化预见能力,做好跨文化的和谐交流与沟通。

通过中美传统节日看其文化的英文开题报告

inner part of zipper ledge

急!!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急!!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无序!

中美节日文化的差异有哪些?最好先写出每个的特点,然后再作比较。字数别太多,只写重点就好,100字左右。

中美节日文化的差异(仅供参考)

摘要: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极其深远,要对相关的文化进行认真地学习和研究,做好跨文化的和谐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文化 ;语言;影响;交流。

有一英语爱好者,一日与美国朋友去游泳,非常羡慕地称赞这个友人的皮肤白。见朋友表情尴尬,以为人家不好意思,就又很诚恳地称赞了一遍。朋友实在撑不住了,对他解释说:“我明白你的意思。在中国以肤色白为美,可在欧美国家,有钱人喜欢休闲度假,觉得日光浴把皮肤晒得黑黑的才美,是健康的标志,也是富有的标志。相反,白皮肤被认为不健康,没钱去旅游,是穷人的肤色。因此,不能说人皮肤白。”这下轮到国人尴尬了,他虽掌握了正确的语法,熟记了大量的单词,但却不了解中美之间文化的差异,结果闹出了笑话。

以上的例子虽小,但却反映出大问题。中国人学外语肯下工夫背单词、记语法,托福考试成绩之高让老外都觉得不可思议。可是有一点,从老师到学生,都对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学习与研究重视不够。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等的总模式,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定的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理解和学习语言必须了解相关文化。

也许人们潜意识中认为:能说会写才是真本事,对于外国的文化、价值观等等,大可不必费心专门去学习、了解。或许还会想,同样都是人,能有多少差异,与老外交流时,彬彬有礼,再拣顺耳的多说几句,肯定没问题。可事实上,许多的中国人,在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之后,还是常犯夸人皮肤白那样的错误,无意中就把人搞得很尴尬,甚至很生气。这种错误比语法错误要严重得多。

语言是人类的骄傲,只有人类拥有如此完美复杂的语言系统。在大多数人当中,重知识,轻文化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甚至还很严重。如果提一个问题:语言是做什么用的?不同人表达方式会有不同,但基本可用下面四个字概括:表情达意。语言主要有两大功能,第一,沟通感情,第二,解释说明事情。请注意,表情在先为重,达意在后为轻。仔细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说好多话,但多数都是在寒暄,在沟通感情。即使谈工作,讲具体的事,表情的话也必得穿插其中,不能省略。它好比人际关系的润滑油,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与外国人沟通交流,如果对外国的风土人情、喜好和厌恶一窍不通,拿本国的习惯生搬硬套。轻则闹笑话,重则招致大损失。下面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常见表达方式的不同

语言的形成非常复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沉淀其中。许多日常用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对其有生动体现。比如形容胆子小,在中国说胆小如鼠,而在美国则说胆小如鸡;老黄牛在中国被喻为忠实的朋友,在美国牛却给人以笨拙和愚蠢的印象,他们夸人忠实可靠是用狗来做比喻的,可在中国说起带狗字的言语多半是在骂人。想想看,如果按字面直译,该引起多大的误会。如果不对外国文化有较好的了解,就很难对外文有准确的理解。

二、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

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在中国,问人年龄、收入、个人信仰、政治派别、婚姻状况等是平常事,尤其爱问:“您去哪儿?” 或“这是多少钱买的?”而这些在美国则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令人不快。假如我们对这种文化不了解,与人沟通起来就很费劲。举例来说,在美国,问人年龄,特别是女性的年龄是缺乏教养和不礼貌的行为,其结果不仅是让被问者尴尬,有时也令问者难以理解。因为年龄超过三十岁的人,不管她的实际年龄是多少,都会说是二十九岁。明明是半老徐娘,怎么会是二十九岁呢? 一是因为这是一种礼貌的拒绝,二是因为在美国老人被看作社会的负担,根本不象在中国那样受人尊敬和照顾,人们都不愿接受自己变老的悲哀。笔者曾目睹过这样一幕:我的一位上了岁数、行动不太方便的美国老师故地重游北京,期间前去拜访了一位中国朋友。分手时,这位朋友送了很长一段路,并强烈要求替对方背包,俩人你争我抢,互不相让,可谓是一场中国式的过度热情与美国不愿接受年老的较量。我在一旁忍俊不禁,急忙上前劝解,总算避免了更加尴尬的场面。由此可见,不同文化,文明礼貌的表达方式非常不同。

三、 节日与文化

节日和纪念日是国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就中美两国而言,既有相同的节日,又有不同的节日。在美国有情人节,而在中国则有七月七牛郎会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从古至今不知感动了多少有情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文化渗透的关系,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现在也庆祝情人节,至于庆祝的方式是否与美国相同,就要看对相关文化理解的程度而定。就拿愚人节来说,虽逐渐被中国人接纳,可是对愚人节开玩笑只到中午十二点之前的规矩,并非人人皆知。过了中午还找乐的人被认为是一个比被他取笑的人还笨的大傻瓜。由此看来, 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更会出笑话。

四、数字文化与语言

谐音的缘故,中国人喜欢6和8,讨厌4,而在美国这样的西方国家,13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轮船在13日起航不吉利,住门牌号是13的房间不吉利,连13个人坐在一起聚餐也不吉利。这里是一个经常提到的例子,在一次家庭宴会上,一位妇女突然发现——聚会的人数是13!这一发现激起了人们的恐慌,两个妇女急着要退席,幸好有人注意到在座有一位大腹便便的孕妇,就机智地对大家说,房间内是14人,不但没有凶兆,反而有新人降生的喜庆。宴会这才恢复了热闹与欢笑。仔细想来,这种迷信或许起源于圣经故事。圣经上说,在最后的晚餐上,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坐在一起,正好是13人,它的门徒之一——犹大,为了三十个银币而出卖了自己的老师。第二天,耶稣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当然,美国人回避13和中国人回避4一样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是,当我们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交流时,谁又能说回避是没有必要的呢?

五、 道德传统与法制观念

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而且与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密不可分。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依赖,团结合作,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或者说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只有道德准则,而没有法律依据,这与美国文化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追求个人利益,信奉法律至上。理解这种差异,对英语学习者准确理解语言所传达的意境有很大帮助 。曾有人做过一个试验,让美国学生阅读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古代故事,儿子在母亲病危之际,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给母亲煮汤喝,所有的美国学生都读不懂这个故事,对儿子的行为迷惑不解,有的猜测他有工夫,能使肉汤治愈母亲的疾病,有的干脆认为儿子有自残的嗜好,就是没有一个学生认为这是儿子用特有的方式向母亲表示孝心。且不去讨论他的做法是否恰当,这个例子说明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如果不了解相应的文化,即使没有语言知识障碍,也难以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同样的,如果我们理解了这种文化的差异,就会对前段时间在美国发生的警察殴打中国留学生年迈父亲的不良行为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定位、去思考。在美国,尊老爱幼道德准则的分量要低于法律。

以上数例,只是挂一漏万,难以详尽,但已深刻表明掌握相关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认识到,认真学习了解美国文化,掌握中美文化间的差异。这是一个填补文化知识空白的过程,我们应该像重视语言知识一样重视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学习、研究,并不断培养文化预见能力,做好跨文化的和谐交流与沟通。

中美两国人民是怎么看待对方的

对人类来说,宗教已成为文化与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着宗教的痕迹,中美两国也不例外。 美国的基督教徒约占其国民的三分之二,其国内许多重要的节日,譬如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都是基于宗教而来的,由此折射出美国文化受宗教的影响之深。 与美国相反的是,儒、道、佛三大宗教虽然在中国影响深远,传播广泛,但与宗教有关的节日却少之又少,且影响局限于其教众内,对普通民众影响不大,其它民俗 性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反而流传下来成为举国而行的节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受宗教的影响较小。 这可能是中美两国宗教与文化中的一个小差异吧。

mary是来自美国的一名交换生,在中国很开心地度过了第一个春节,正在给家里写信,告诉家人中美文化

Dear mom and dad,

I miss you so much. It's been a year since I arrived in Beijing. I have lessons for five days and on weekends I get out with friends.

Now in China ,people are busy for their new year, buying staffs and decorating everything in red. Red is a lucky color for the Chinese believe it could scare away the devils . I just bought some red clothes for the school party. I try to write the fortune words and made some window flowers, not very good but I am getting better.

For the school party, we would learn to make Chinese food like dumplings and fish. People like to sit on a big round table and share food from each dish. We toast for health and the new year and say cheer up. I am surprised to see fish and chicken cut and served in a whole. Fish head is offered to the honorable guest but I have to say no to the head and chicken paws. I could use the chopsticks very well now.

Every day is a challenge and I really treasure my time in China. So many things to share with you.

Love,

Mary

英语专业跨文化方面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以下的选题你可以看下参考参考

颜色词所反映的英汉文化差异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by Color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广告语言所反映的文化 Culture Reflected in Advertising Language??从饮食看中西文化的走向 The Trend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Diet??中西方宗教文化的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s??中美婚姻观比较 The Contrast between Sino-American Marriage Concepts??中美电影中的文化透视 A Cultural Perspective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Movies

1 从《远离尘嚣》看偶然与巧合

2 从亨伯特看纳博科夫的流亡观

3 透过餐具看中西方饮食文化

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主角——勃莱特

5 从文化视角探讨隐喻的翻译

6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7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常用英语修辞格汉译

8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优势

9 自我身份的探寻—评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

10 浅析英文报纸中体育新闻用语的模糊修辞

11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中探究美国人的个人主义

12 中美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

13 表现主义技巧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运用

14 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调研

15 浅析英语中六种基本颜色词的英美文化内涵

16 浅析广告翻译中的文化顺应处理

17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

18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19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20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21 顺从的女人——分析《荒凉山庄》中埃斯特的形象

22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

23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

24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

25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6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

27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

28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

29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

30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