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佛教中经常讲到的慈悲喜舍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经常讲到的慈悲喜舍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经常讲到的慈悲喜舍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经常讲到的慈悲喜舍的意思是与乐、拔苦、随喜、平等。又叫“四无量心”,是菩萨及修行人应该具备的四种心,是一种广大的利他的心愿。具体分别解释如下:

1、慈:慈者爱念,即能给予众生快乐之心,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利益对方,名慈无量心;

2、悲:悲名愍伤,即能拔除众生苦难之心,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名悲无量心;

3、喜:喜者欢喜,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名喜无量心;

4、舍:舍者舍离一切分别,菩萨于所有众生无爱憎之心,名之为舍。抛开一切怨亲差别之相,无量平等利益一切众生,名舍无量心。

慈悲喜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在六祖《坛经》中有:“慈悲既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两位大菩萨。极乐世界又称净土。《坛经》中说:唯心净土,心净则佛土净。慈悲、喜舍的含义就是内心清净。

慈悲喜舍什么意思?

慈悲喜舍《华严经》云:“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慈悲喜舍又称四无量心,因众生而起,众生无量。 慈,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悲,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喜,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舍,于诸众生远离贪嗔痴,心住平等舍 慈,是希望一切众生幸福快乐。主动去关爱或怜悯所有的人乃至一切生物,使他们获得快乐。即使与我们完全无缘的人也不例外。佛门有偈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发自内心的情怀,与世间的爱不同,完全超越世间的一切烦恼。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行慈呢?遇见有人几天没吃饭,给他饭吃是慈;遇见老人过街怕被车撞,牵他们过街是慈;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是慈。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帮助别人,爱护小动物、花草树木都是行慈。行慈会使别人得安乐,但那只是一时的安乐,是不长久的。要劝他们种安乐因,才永远得安乐。如劝他们放生、印经、护持三宝等,他们自己行慈种了安乐因,便会永远安乐。如〈结斋偈〉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慈对修行大有益处,有助于去除嗔心。 悲,是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时心生不忍,希望拔除他们的痛苦,是与冷酷的行为相反的。我们人类及其它傍生每天都在受各种痛苦,如生、老、病、死等四苦,乃至八苦、无量诸苦。三恶道的苦更是多得不可说。看见动物将被杀,我随缘买下来放生是悲;有人生病无人照顾,我们主动去照顾是悲;看见众生被杀又不能救,我们念佛或往生咒助其往生净土是悲。总之,帮助众生离苦得乐都是行悲。但所行这些悲只能使他们暂时离苦,若要他们永远离苦,那才是真正的悲,智慧的悲。要给他们开示佛法道理,让他们去恶近善,多种善因,使他们永绝轮回,也就永离众苦因了。 喜,是欢喜、随喜、恭敬、赞叹,就是随喜他人的成就与福德,是恭喜别人,可以帮助我们去除对他人的嫉妒与不满。看见别人做善事,我们随喜赞叹;不但使做善事的人心生欢喜,自己也获随喜功德的利益。看见有人学习佛法,要随喜恭敬。学佛将来必定成佛,可以脱离轮回,免除生老病死苦,这是人生一件最大的要事,最应该赞叹随喜。我们看到任何人得到快乐,要时时随喜,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 舍,是没有执着、没有厌恶而平等地对待他人及任何事情的心境,平等的态度是其特相,可以帮助我们去除偏爱和执着的功德心。我们对一切人、事、物不起一点儿憎爱执着。做了好事不记在心里是舍;做了不如法的事,忏悔以后不再放在心里是舍;布施时不执着功德,三轮体空是舍;把慈悲喜舍的功德通通舍掉,不执着,那才是真舍。对众生没有贪嗔痴的心,平等对待,那就是于诸众生远离贪嗔痴,心住平等舍。

慈悲喜舍什么意思?

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

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名曰大慈。何以故?善男子,最极恶者,名一阐提。初住菩萨修大慈时,于一阐提心无差别,不见其过故不生瞋。以是义故,得名大慈。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

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

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

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可细看看佛经详解。

《大般涅槃经· 梵行品》

(节录)“复次,善男子,复有梵行,谓慈、悲、喜、舍。”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多修慈能断瞋恚,修悲心者亦断瞋恚。云何而言四无量心?

········

佛告迦叶:“善男子,诸佛如来为诸众生所宣法要,其言秘密,难可了知。或为众生说一因缘,如说何等为一因缘?所谓一切有为之法。善男子,或说二种,因之与果。或说三种,烦恼、业、苦。或说四种,无明、诸行、生与老死。或说五种,所谓受、爱、取、有及生。或说六种,三世因果。或说七种,谓识、名色、六入、触、受及以爱、取。或说八种,除无明、行及生、老死,其余八事。或说九种,如城经中,除无明、行、识,其余九事。或说十一,如为萨遮尼揵子说,除生一法其余十一。或时具说十二因缘,如王舍城为迦叶等具说十二无明乃至生、老病死。善男子,如一因缘,为众生故,种种分别,无量心法亦复如是。善男子,以是义故,于诸如来深秘行处不应生疑。

“善男子,如来世尊有大方便,无常说常,常说无常;说乐为苦,说苦为乐;不净说净,净说不净;我说无我,无我说我;于非众生说为众生,于实众生说非众生;非物说物,物说非物;非实说实,实说非实;非境说境,境说非境;非生说生,生说非生;乃至无明说明,明说无明;色说非色,非色说色;非道说道,道说非道。善男子,如来以是无量方便为调众生,岂虚妄耶?善男子,或有众生贪于财货,我于其人自化其身作转轮王,于无量岁随其所须种种供给然后教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贪著五欲,于无量岁以妙五欲充足其愿,然后劝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荣豪自贵,我于其人无量岁中为作仆使,趣走给侍得其心已,即复劝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性悷,自是须人呵谏,我于无量百千岁中教诃敦喻令其心调,然后复劝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来如是于无量岁以种种方便,令诸众生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岂虚妄耶?诸佛如来虽处众恶,无所染污犹如莲华。

“善男子,应如是知四无量义。善男子,是无量心体性有四,若有修行,生大梵处。善男子,如是无量伴侣有四,是故名四。夫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心者能断瞋恚,修喜心者能断不乐,修舍心者能断贪欲瞋恚众生。善男子,以是义故得名为四,非一二三。善男子,如汝所言,慈能断瞋,悲亦如是,应说三者,汝今不应作如是难。何以故?善男子,恚有二种:一、能夺命,二、能鞭挞。修慈则能断彼夺命,修悲能除彼鞭挞者。善男子,以是义故,岂非四耶?复次,瞋有二种:一、瞋众生,二、瞋非众生。修慈心者断瞋众生,修悲心者断非众生。复次,瞋有二种:一、有因缘,二、无因缘。修慈心者断有因缘,修悲心者断无因缘。复次,瞋有二种:一者、久于过去修习,二者、于今现在修习。修慈心者能断过去,修悲心者断于现在。复次,瞋有二种:一、瞋圣人,二、瞋凡夫。修慈心者断瞋圣人,修悲心者断瞋凡夫。复次,瞋有二种:一上、二中。修慈断上,修悲断中。善男子,以是义故则名为四,何得难言应三非四?是故,迦叶,是无量心伴侣相对分别为四。复以器故,应名为四。器若有慈,则不得有悲喜舍心,以是义故,应四无减。善男子,以行分别故应有四,若行慈时,无悲喜舍,是故有四。

“善男子,以无量故亦得名四。夫无量者则有四种:有无量心有缘非自在,有无量心自在非缘,有无量心亦缘亦自在,有无量心非缘非自在。何等无量有缘非自在?缘于无量无边众生,而不能得自在三昧,虽得不定或得或失。何等无量自在非缘?如缘父母、兄弟、姊妹欲令安乐,非无量缘。何等无量亦缘亦自在?谓诸佛菩萨。何等无量非缘非自在?声闻、缘觉不能广缘无量众生,亦非自在。善男子,以是义故名四无量,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乃是诸佛如来境界。善男子,如是四事,声闻、缘觉虽名无量,少不足言;诸佛菩萨则得名为无量无边。”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实如圣教。诸佛如来所有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世尊,颇有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得慈悲心,非是大慈大悲心不?”

佛言:“有。善男子,菩萨若于诸众生中三品分别:一者、亲人,二者、怨憎,三者、中人。于亲人中复作三品,谓上中下,怨憎亦尔。是菩萨摩诃萨于上亲中与增上乐,于中下亲亦复平等与增上乐,于上怨中与少分乐,于中怨所与中品乐,于下怨中与增上乐。菩萨如是转复修习,于上怨中与中品乐,于中下怨等与增上乐。转复修习,于上中下等与上乐,若上怨中与上乐者,尔时,得名慈心成就。菩萨尔时,于父母所及上怨中,得平等心无有差别。善男子,是名得慈,非大慈也。”

“世尊,何缘菩萨得如是慈,犹故不得名为大慈?”

“善男子,以难成故不名大慈。何以故?久于过去无量劫中,多集烦恼,未修善法,是故不能于一日中调伏其心。善男子,譬如剜豆干时,锥刺终不可著;烦恼坚硬亦复如是,虽一日夜系心不散,难可调伏。又如家犬不畏于人,山林野鹿见人怖走;瞋恚难去如守家狗,慈心易失如彼野鹿,是故此心难可调伏,以是义故,不名大慈。复次,善男子,譬如画石,其文常在,画水速灭,势不久住;瞋如画石,诸善根本如彼画水,是故此心难得调伏。如大火聚,其明久住,电光之明不得暂停;瞋如火聚,慈如电明,是故此心难得调伏,以是义故,不名大慈。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名曰大慈。何以故?善男子,最极恶者,名一阐提。初住菩萨修大慈时,于一阐提心无差别,不见其过故不生瞋。以是义故,得名大慈。善男子,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善男子,唯四无量能令菩萨增长具足六波罗蜜,其余诸行不必能尔。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先得世间四无量心,然后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次第方得出世间者。善男子,因世无量,得出世无量,以是义故,名大无量。”

·········

也可看看维摩吉经。有关于慈悲喜舍解说。

维摩诘所说经中慈悲喜舍什么意思

慈悲喜舍,大、小乘诸经中反复倡导的精神。

在维摩诘所说经中,维摩诘对慈心做了详细的分析,总结起来,就是让众生得到真实利益。这是慈心,

悲:"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意思是,菩萨所做的一切功德,都与一切众生共享,这就是悲心,

喜:“有所饶益,欢喜无悔。"意思是:对众生有所利益,就非常欢喜,没有丝毫后悔。

舍::"所作福佑,无所希望。"就是说,对众生所做的一切利益,都是毫无私心和希求,全心全意是付出,而没有丝毫的索取之心,这是舍。‍

慈悲喜舍是什么意思

慈悲、喜舍的含义就是内心清净。

修行人必备的心理:慈悲喜舍是什么意思

净空法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教我们把心量拓开。对自己用喜舍心,对别人用慈悲心。

菩萨舍弃名闻利养,不断自行化他,什么力量在推动?这个动力就是愿力。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力,达到最深一层。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教我们把心量拓开。凡夫为什么不能证果?因为自私自利,起心动念只想自己,没有想别人,唯利是图,这才招来生生世世的不如意,就是六道三途的果报。

佛陀教我们,慈是与乐,悲是拔苦。看到众生苦,帮助他解决痛苦,这是悲心,众生不乐,帮助他得到快乐,这是慈心。生活在世间,用什么心待人?什么心对自己?对自己用喜舍心,对别人用慈悲心。

我们今天恰恰颠倒,对自己很慈悲,而希望别人多喜舍,他舍,自己这里就装满了。真是大错特错,这叫颠倒。要念念为众生想,众生离苦,我也离苦,众生得乐,我也得乐。

众生在苦海中,我能离苦得乐,是没有道理的。别业离不开共业啊!所以,我们眼光要往远处看,要往大处看。远大深广,才是自性,才是真心,才能达到修学殊胜的功德利益。

慈悲喜舍难量什么意思

你好,乐意为你解答:

慈悲喜舍:是《阿含经》到大乘诸经中反复倡导的精神。慈、悲、喜、舍的无限扩大、无限深化,称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名“四无量心”,或称“四梵住”(四种清净无染的心)。

希望一切众生幸福快乐。主动去关爱或怜悯所有的人乃至一切生物,使他们获得快乐。即使与我们完全无缘的人也不例外。佛门有偈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发自内心的情怀,与世间的爱不同,完全超越世间的一切烦恼。

在实际生活,我热心帮助别人,是有限的,但这种正能量是无限,让正能量传递每个人,这个世间是最和睦的,让我们人人献出一点一点爱,让世间变成美好的人间。

喜舍念,忍辱观,因缘法,内省思,具信愿。是什么意思?该怎么做。

喜舍念,念念对他人慈悲,喜舍财物,喜助他人,舍己为人,让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忍辱观,一切法得成于忍,忍辱即是耐心,随缘而安,观是观念。因缘法,因,缘,果报是自然规律。因果之中的缘是条件,条件成熟前因能结成果报。内省思,错在于自己而不在他人,所受都是因缘果报。具信愿,信释迦佛,信阿弥陀佛,信自与佛共同一法身,愿生极乐世界。读诵大乘,依教奉行,以戒为师,修正错误行为观念。南无阿弥陀佛!

慈悲喜拾

我们经常说的“慈悲喜舍”,称为四梵住。

“慈”就是想办法让别人快乐,让别人离苦,让别人欢喜。

“悲”是在修行了慈心观后开始培育悲心的,思惟别人的苦难,生起对他的悲悯。

“喜”从慈心禅出定之后,对那人修行悲心观,达到第三禅。从悲心禅出定之后,以这样的意念对那快乐之人培育随喜心:「愿此善人不失去他所得到的成就。」

“舍”修行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每一种都达到第三禅。舍心为基础的第四禅是宁静的。然后以如此的意念对那人培育平等舍心:「此善人是他自己所造之业的承受者。」

“出家无家处处家,出家无亲处处亲。”在世俗看来,出家了当然就离开家了,没有“家庭”了嘛,但是你仔细思维佛菩萨的用心,同体大悲,所有众生那个身上流的不是佛的血肉?众生愚痴,辗转六道,迷不知返,久远劫来,哪个不曾是自己父母兄弟,所有众生,实在是一家人,所有众生本来实在是一体啊!“出家无亲处处亲”的意思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