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观心,观人,观世间,观自在

观心,观人,观世间,观自在

观心,观人,观世间,观自

观心自在本书为《星云日记》(第一辑十五册)系列丛书之第九册,分为“观心自在”、“美好人生”、“放眼世界”、“人生使命”四部分。《星云日记》收录星云大师1989年7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的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等,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心观自在心自在般若能说非般若

净空法师---观达自在,这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入这个境界才称为观自在菩萨。又观机往救,这就是跟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菩萨就来应。

下面介绍,「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菩萨。浅说,则观世人称念彼菩萨之名而垂救度,故名观世音」。观世音这个名号着重在教化众生,观自在这个名号着重在自己修行,着重在自利,观世音着重在利他,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自利利他都功德圆满。底下一句说,「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而自在拔苦与乐,故名观自在」。这是菩萨的德号,教育,重要的教育,我们从经典里面深深的体会到、深深的认识到,世出世间还有比这个教育更重要的吗?找不到!佛是我们的老师,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菩萨是跟佛学,没毕业,但是他的年级比我们高。等觉菩萨是最高的,我们现在初学才一年级,他是五十一年级,比我高太多,但是他还是我们学长,他没毕业,他毕业就成佛了。所以我们跟菩萨的关系要搞清楚,跟阿罗汉的关系要搞清楚,都是同学,先后同学,年级比我们高一些。

「进言之,如法藏之《心经略疏》曰:于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观自在)。又观机往救,自在无失,故以为名(观世音)。前释就智,后释就悲」。这是《心经略疏》解释菩萨的名号。于事是事相,理是理体,理事无碍的境界。观达自在,这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入这个境界才称为观自在菩萨。又观机往救,这就是跟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菩萨就来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只要真诚心去感,菩萨肯定有应。关键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没有杂念。当然人遇到大灾难的时候,肯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不善业感召。不善业有过去造的,有现前造的,过去、现前都可以忏悔。如果没有忏悔,求观音菩萨来救你,观音菩萨没有法子来;你真正忏悔,后不再造,有求必应,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过去造的罪业忏悔,感应特别明显,现前所造重大的罪业,真正忏悔也行,这个自古至今都有这个例子,所以菩萨真正慈悲。我们中国谚语所谓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再恶的事情,五逆十恶,就怕你不肯回头,回头是岸,回头就有救。

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出自《修心诀》

全句是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既在无限时空的中,不与任何东西同在,不与色、声、香、味……同在,不与想念同在,不与意识同在,最后的真正意义就是我逍遥我自在。

我会守护我那颗原本的真实的,没受污染,没有蒙尘的圣心,

其他皆不重要了

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是不是观世音?

佛举出观自在菩萨作为我们修行人的典范,要我们向观自在菩萨学习。这部经为什么用“观自在菩萨”这个名字,而不用“观世音菩萨”呢?这是两位菩萨吗?不是。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是以果地功德为名,观世音是以因地法行为名。因为观世音初期修行,是从耳根圆通修起的。他在大海岛上听涨潮落潮的声音,追问自己这听见声音的是谁?听不见声音的又是谁?这即是用耳根听海潮音而圆证菩提的修法。

--摘录自元音老人《心经抉隐》

观自在菩萨心经全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观自心,观自在是什么意思

(术语)法藏之心经略疏曰:“于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又机往救,自在无关,故以为名。前释就智,后释就悲。”(参见:观音)

观自在,心如故什么意思

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境地的意思。间的说也就是不被杂念左右,坐怀不乱,人心合一。

佛教认为,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所以生起烦恼并促成恶业,从而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而观察分析世间音声的虚妄不实,能不受所动,达到“如如不动”大解脱境。

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

请解释观自在

善友 法安!

观者,观照、观察的意思;自在者,佛法中的自在,与世俗人讲的自在不同,世俗人讲的自在,泛指我们的觉知心於平日领受快乐的感受、有舒服快意的觉受、觉得不受束缚的感受。

然而,这并不是真的不受束缚,反而是被感到舒服快意的境界所束缚,一旦逆境来时,又不自在了,所以凡夫所认知的自在,是无常、因缘而起。

但是,佛法讲的自在,是本来就自在,不是靠修行、追求而得、也不是因缘假合而出生,故名自在。

所以,观自在的意思就是,用我们能观察的心,去观察那个本来就自在的,能够这样观察的有情,就是观自在菩萨,这样的菩萨,才有办法照见五蕴皆空,然後度一切苦厄。

阿弥陀佛

观音心经全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观自在菩萨菠萝菠萝蜜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 碍 无 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