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成绩倒数如何考上北大

成绩倒数如何考上北大

几乎所有认识孙的人都觉得他考上北大是个奇迹。

2007年2月,他在新概念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参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试时,面试官甚至不知道他就读的惠州一中位于哪个省。

他以前从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本来是理科生,但因为物理成绩一直徘徊在20到30之间,不得不转文科。从那以后,他的成绩有所提高,但直到高三上学期结束,他仍然在全年级排名100。

大一的时候,他在《萌芽》杂志上写了一篇《争论》,试图向人们证明& ldquo高中一年可以弥补任何遗憾,只要你下定决心。他在文末留下邮寄地址,邀请中学生和他一起证明问题。这篇文章发表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收到了近1万封信。

现在,他即将以最高分完成在北大历史系的4年本科学业。

沉浸在文学世界里

成绩在全班前十

在整个中学阶段,孙从来不是老师和同学们所想的那样& ldquo好学生。初中的时候在寄宿学校读书,初中生活的回忆大多和网络游戏有关。为了玩网游,他经常装病回家休息。晚上趁父亲睡着,溜到网吧,然后赶在父亲早上醒来之前回家。

他突然& ldquo觉醒,苦读半年,跌跌撞撞进惠州一中。

进入高中后,因为发现了新的兴趣& mdash& mdash& mdash小说。受在大学中文系任教的父亲影响,接触到王小波的作品,开始疯狂阅读各种小说。他说:& ldquo每个沉迷于小说的人都不可避免的有一个诱奸者,我的诱奸者就是王小波。

在王小波& ldquo& ldquo时代三部曲;受到诱惑,他整天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除了班主任英语课不方便逃课,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图书馆看小说。班里48个人,他的成绩是& ldquo留在倒数十名,老师对他的期望是& ldquo包惠大学(惠州学院)、崇山大学(汕头大学)。

当时的孙认为应试教育与文学理想是对立的。在他看来,接受& ldquo全面而平庸的应试教育几乎是& ldquo太可惜了& ldquo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覆盖不了很多不擅长的科目。对于一个专攻文史的人来说,数学是一个痛苦的悲剧。正因为如此,他才不在乎考试成绩,哪怕综合科挂红灯。

我们必须跳进应试教育的河流

虽然可能会洗掉棱角

由于数学和物理成绩都有二三十分,孙不得不在大二时选择成为一名文科生。这时,他发现自己不再像高三时那样功利& ldquo读书为了读书,我已经开始向往别人的认可。他坚信自己有过人的天赋,而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是& ldquo不知道这世界上除了做题还有什么。

但现实不断给他挫败感。& ldquo400多分,连安慰自己的理由都找不到。

强烈的挫败感让他开始思考脱离常规的升学方式。他开始努力为自己寻找出路,这不是高考的出路。

抱着很高的期望,他报名参加了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北大自主招生考试,但是被打败了。这对他打击很大,他开始意识到& ldquo我一定要跳进应试教育的河里,虽然可能会把石头的棱角洗掉。

他给自己定下五个要求:第一是把与考试无关的书全部搬回家,只留下胡适晚年的一份抄本;第二是千万不要进图书馆,所有课程都不能缺;三是以获取考试知识为目的,收起老师的爱恨情仇;四是保证晚自习时间,积极开展3小时应试训练;五是制定每日计划,严格完成。


凭借着450分左右的模拟考试成绩和上述五项要求,孙进入了高三。他偷偷给自己定了一个冲刺目标:中山大学& ldquo终极野望是王小波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

一年内成功完成

从三本到北大的冲刺

孙在实施五项要求的初期,成效并不明显。但他觉得自己别无选择。& ldquo就像一个人死了,他只想活着,没有别的目的。在他看来,通过高三的冲刺,方法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态度和坚持。

渐渐地,他的分数接近600分,但他的成长势头放缓了。他的分数长期徘徊在590-600之间,他意识到自己处于瓶颈状态。在广东省,高考600分左右就意味着他很可能考不上重点大学。

此时他拿到了距离高考还有六个月的第九届新概念作文比赛的复赛资格。

老师和他的父母都劝他不要去上海复试,但孙觉得他很& ldquo理想主义又开始萌芽,抛开一切顾虑,去上海复试。

事实证明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成功地获得了一等奖。在随后的大学会议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和招生办主任刘明理看中了他的理想主义,给了他参加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高考时低于录取分数线20分就可以录取他。这意味着如果他想考上北大,他仍然需要在剩下的5个月里提高50分。

之后让他觉得惊艳的是,之前最头疼的英语,参加& ldquo新概念后第一次考试,完全突破瓶颈& mdash& mdash& mdash他以前英语从来没得过100分,那次考试以后也没得过110分。其他科目的分数也在稳步提高。

他后来解释了这一点。一个完整的飞跃:每个人的潜能往往被低自我期望所压抑,这种低自我期望来自于外在的制度压迫。他认为应试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对分数的崇拜,强调整体的平庸。& ldquo在应试教育的话语体系中,所谓好学生成绩好,坏学生成绩差。分数评价成了一种道德价值判断,人格不断被分数体系否定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他看来,适当的& ldquo新概念一等奖是肯定的,这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他的脚步中,高考如期而至。最后语文115分,数学132分,英语130分,综合146分,历史127分,总分650分,成功完成了从三本到北大的冲刺。

在北大相对比较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里,他如鱼得水。他先学语文,后学历史,历史系排名第一。他曾担任北京大学西方学会会长,代表北京大学在荷兰海牙出席世界模拟联合国会议。他还获得了十大演讲的称号。

在吸引了近万人回复的《一场争论》的结尾,他写道:& ldquo我相信我的才华从来没有被应试教育的河水冲走,但我真的成功地向应试教育发起了挑战。最后,我只有两个希望:一是希望有理想的人不要向现实低头;第二,希望大家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我希望它能建立在你们每个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