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隐者不遇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寻隐者不遇是什么意思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望采纳

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注释】 ①寻:寻访。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不遇:没有见到。 ②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③言:回答说。 ④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处:地方。 【译文】 诗人在松下问一个孩子, 他说师傅去采药了。 他就在这座山中, 云太浓也不知道在哪。[1]?

《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 魏野(北宋)

寻真误入蓬莱岛, 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 白云遍地无人扫。

注释:

隐者:.隐士,处士,都是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人,从“寻真”,“蓬莱”两个词,可以推测,在这里隐者是指所谓的仙人

真:即仙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

松花:松树的花。

老:衰老,引申为花的衰老,即下落的意思。

采芝:摘采芝草。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此处代指作者所要寻找的仙人。

遍:一作“满”。

译文:

我寻仙问道,没成想却来到了蓬莱仙岛,

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

仙人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到现在还不回来,

这满地的白云(幸好)也没人打扫。

鉴赏:

作者通过想象,虚构了一个寻找仙人的事件,同时展现了蓬莱仙境之美。既是“寻真”,何为“误入”,实乃诗人内心使然,才来到这个地方。所以这里使用“误入”一词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道出了诗人对这次意外事件的惊喜,惊喜的是来到了传说中的蓬莱仙岛,惊喜的是看到了这里不同凡响的美景;第二,暗含了诗人对仙人的崇拜,对仙人生活的向往,没有烦恼,无欲无求,自由自在,超然出尘。“白云遍地无人扫”,画龙点睛之笔,谐趣脱俗,亦抑亦扬,既也写出了诗人对领略仙人风采的期待,又写出了这种期待落空之余的喜悦,“白云遍地”,多么迷人,万一仙人到来,把它清扫了,岂不更加遗憾。

从全诗来看,诗人是在写“寻隐”,倒不如说是诗人对仙人(或者说是隐士)生活的无限向往。《易经》曰:“天地闭,贤人隐”,《论语》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来有这种“隐”的文化和现象,所以这首诗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状况的不满。

[作者] 魏野,宋初诗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原为蜀地人,后迁居陕州(今河南陕县)。自筑草堂於陕州东郊,常在泉林间弹琴赋诗。当时显宦名流如寇准等多与他交游。宋真宗西行汾水时曾召见他,但他回避不见。终生不仕,死后追赠著作郎。 《宋史‧艺文志》著录其《草堂集》 2卷,《钜鹿东观集》10卷。前者有《两宋名贤小集》本;后者为其子魏闲所编,有《峭帆楼丛书》本,另《补遗》1卷,《附录》1卷。

《寻隐者不遇》全诗的意思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意思是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里面的言是什么意思

言:回答,说。做动词。

1、出处

“言”字出自古诗《寻隐者不遇》中的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整句诗的意思是:(童子)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寻隐者不遇》全诗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言”的其它解释

(1)做名词;学说;主张;说的话。

如:言辞,言论。

又如:“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

(2)做名词;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如: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又如:五言诗;七言绝句。

(3)做名词;著作。

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4)做语气助词;无意义,用于句中或句首。

如: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5)姓氏。

3、古诗简介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寻隐者不遇中的隐者是什么意思

"寻"就是"寻找"的意思。"隐者"就是"不愿接受社会现实,自许高洁"的人。"不遇"就是"没找到"的意思。题目就是"去寻找隐者,但没找到"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的意思是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