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否定不当的病句帮下啥叫否定不当最好加

否定不当的病句帮下啥叫否定不当最好加

双重否定和否定式疑问句都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否定词有避免、防止、不(是、能丶要)、没(有)等。如:为了避免此类事故不再发生,商场加强了安保措施。这就是否定不当病句,"为了避免不再发生″就是"为了再发生"的意思,应把"不″删掉。.

否定不当的病句帮下啥叫否定不当最好加

展开全部双重否定和否定式疑问句都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否定词有避免、防止、不(是、能丶要)、没(有)等。

如:为了避免此类事故不再发生,商场加强了安保措施。

这就是否定不当的病句,"为了避免不再发生″就是"为了再发生"的意思,应把"不″删掉。

....

...在句子中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不犯一些错误''是否否定不当?...

"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不犯一些错误''没有错,这个问题涉及到汉语习语和词语意义凝固的问题……“我差点就完成了”可以指现在正在做,还差一点;也可以指工作已经结束,自己差了一部分没有搞完,比如考试.“我差点没完成”可以指“我险些没完成”(实际完成了),也可以理解成“我差了一点,没有完成”.

...以外算不算病句除应该就是…以外的意思,除和以外连用的话,会不...

辨析并修改病句 一、考纲要求: 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二、考点释要 本考点的考生主要立足于辨析与修改。

从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本考点命题的主要方式有四种:(1)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2)让考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3)判断题目对病句的分析是否正确;(4)判断对病句的修改是否恰当。

多以判断式的题型出现在第一卷中,如1999年、2000年、2001年全国高考题的第5题,有时也让考生动手修改,出现在二卷中,如1998年全国高考题的第32题。

病句种类繁多,"考试说明"对病句的类型明确界定为6种,为此我们应把握考查要点并切实领会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考点复习。

三、知识点分解 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常见的情况有: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2、把实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

(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 3、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

(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后的"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

(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 7、主客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 8、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

("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例: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

("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

("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主宾搭配不当: 例如: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农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

(应将"国家"改为"行为)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

("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三)成分残缺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2)缺谓语 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3)缺宾语: 例: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应在"敢搏"后加"精神") (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

(应在"获得"前加"夏季"以限制时间) (5)关联词语残缺: 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

(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2、赘余 (1)主语多余 例: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

(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不必要有。

) (2)谓语多余: 例: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到来。

("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

) (3)宾语多余: 例: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钧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

("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4)附加成份多余: 例: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

("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以删掉一个) (四)结合混乱 (1)句式杂糅 例: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

(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

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 (2)语句杂糅 例: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

(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要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五)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 2、句子歧义: 例: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究竟况是"妹妹"心里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着急呢。

还是"妈妈"心里着急呢?可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在"爸爸"前加逗号)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

不能因为一点错误就否定别人全部的名言

展开全部 1、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会变得更好。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 2、一个人一生不犯一些错误,也许就是一种错误。

——欧洲 3、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钱学森 4、再好的射手也有脱靶时。

——英国 5、与其说我们有权防止错误,不如说我们有权不坚持谬误。

——伽桑狄 6、有四条腿的马也要跌跤。

——匈牙利 7、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

——周恩来 8、永不做错事的人,往往不能做出任何事情来。

——法国 9、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短处,能够改过自新,就是有福的。

——莎士比亚《无事生非》...

修改病句用语不当是什么意思

用语不当有如下的错误原因:1语序不当1、定语位置不当。

如:(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社会主义热情。

(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的”放至“热情”之前。

)2、状语位置不当。

如:(3)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充分的作用。

(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

)3、虚词位置不当4、副词“不”的位置不对。

例如:(4)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

(“不”句字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

(5)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

(“不”应移至“趁”字前)5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边;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

如果颠倒,就属位置不当。

例如:(6)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还帮助其他同学。

(“他”应移至“不但”前)2搭配不当1、搭配不当,如:(7)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

(“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8)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

(“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9)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10)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观点”应该是“光芒”。

)(11)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12)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13)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即可。

)(14)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

(“局面”是“条件”不妥,可删去“的局面”。

)(15)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

(“很大”应改为“很多”。

)(16)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造出来。

(“聪明能干”应改为“灵巧”。

)(17)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

)(18)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提高成绩”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两面性的。

可改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

或者改成: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19)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白眼”和“青睐”指两面,但“温暖”只对应一面。

)(20)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回答,又有否定的,而后面回答没有很好地解释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21)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

)(22)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

(“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1、成分残缺缺主语。

如:(23)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说明”的主语是什么?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删去“从……中”。

)(24)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

(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再如: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此句中“从......中”介词句式有错。

可删去。

)缺谓语。

如:(25)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

(“这些角色不同类型”缺谓语,应该补上“属于”就通顺了。

)(26)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

)缺宾语。

如:(27)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的科学种田。

(“推广”什么?缺宾语“……的经验“。

)(28)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

(“走上……的道路”才合适。

)(4)缺关联词语例1: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枝树枝。

(在“体形”前加上“而且”。

)例2:这次学术会,时间并不长,收获很大。

(加上“虽然……但是……”。

)例3:即使你讲得再好,我们(也)不听。

例4:(即使)家大业大,也要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2、赘余成分赘余有主语、谓语、定语等,这里只各举一例略作说明。

(29)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

(主语多余。

)(30)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

(谓语多余)(31)纪念“三·八”节的到来。

(宾语后有多余成分。

)(32)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

(定语多余...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病句,应该从那些方法入手阿?

巧妙识别语文病句的十种方法 所谓病句,是指那些语言表达有毛病的句子,即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则,或违反了客观事理的句子,前者是就语法方面而言的,后者是就逻辑方面而言的。

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六种,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

虽说这六种类型的病句都会考到,但在实际考试中,有几种常见的病句出错方式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值得大家特别注意。

而这些错误,我们可以通过找标识来识别。

一、发现介宾短语开头的句子,看是否缺少主语。

介词结构在句首易导致句子无主语。

如 例1、通过读了徐迟的《黄山记》,使我受到一次深刻的美感教育。

例2、南经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为隋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在一个句子中,当介词或介词结构位于句首时,我们就应该仔细去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如果没有主语,那就属于介词结构在句首导致无主语的错误类型。

这种类型的病句往往通过去掉句首介词来达到改正的目的。

如例1去掉“通过”,例2去掉“由于”。

二、发现句中有并列结构,看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语序错位、是否搭配得当。

这里所说的并列结构,主要是指动词并列、名词并列以及形容词的并列等。

出现了并列结构,我们可以从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语序错位、是否搭配得当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例3、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

例4、我们要认真讨论并听取王校长的发言。

例5、要办好一个企业,仍旧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集体的力量和集思广益的效果。

例6、这位高能机械工程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国内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专家的赞赏。

在一个句子当中,含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的词语不能并列地放在一起,例3中报刊、杂志就属于出版物,因此他们不好放在一起;例4中的并列短语“讨论并听取”中的“讨论”和“听取”有先后顺序,应该先听取后讨论;例5中,谓语“发挥”与宾语“集思广益的效果”之间不能搭配;例6中,主语部分是一个并列结构,谓语部分也是一个并列结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句中的“出色工作”与谓语“被采用”不能搭配。

三、发现具有两面意思的词语,如“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看前后是否对应。

例7、一个关系到能否顺利择业的实际问题摆在他们的面前:必须会使用电脑,必须会驾车,外语必须达到四级以上。

例8、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

这两个例句中,前半句都提到两个方面的事情,例7中,前半句包含了能顺利结业和不能顺利结业两个方面,例8中,前半句包含了能抓住机会和不能抓住机会两个方面,但是这两个句子的后半部分都只说到肯定的方面。

修改这种类型的病句有两种方法,要么去掉句中的“能否”“是否”等词语,要么在句中的另一部分再加上“能否”或“是否”等词语。

四、发现句中有否定词,看它们是否因多次否定将意思说反了。

例9、由于管理混乱,监督无力,全国各大酒厂不止一家没丢过上万份商标。

例10、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这两个句子是典型的因多重否定导致否定不当的句子,根据句意,例9应当去掉句中的“没”字,例10是反问句与多重否定嵌套的句子,要注意细心判断,该句应当去掉句中的第二个“不”字。

另外,有一些动词本身就有否定的意思或起到否定的作用,它的后面往往不带否定词语,如果带了,意思就会截然相反,例如下面两个句子: 例11、为了避免不再发生考试作弊的现象,这个学期学校对学生加强了组织纪律教育。

例12、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根据句子的意思,例11例12中的“不”应该去掉,因为“学校对学生加强组织纪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考试作弊现象”,而“加强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发生。

” 五、发现句中有“对”“对于”“关于”,看它们是否混用或主客是否颠倒。

例13、关于这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霸王条款,中消协将分别给予点评,及时曝光。

例14、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对尚属幼稚的小朋友是陌生的。

例13就是将“对于”和“关于”混用了,应将“关于”改为“对于”;例14是将主客颠倒了,应改为“尚属幼稚的小朋友对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是陌生的”或“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对于尚属幼稚的小朋友来说是陌生的。

” 六、发现代词,看是否指代不清。

例15、欧阳俊逸推开房门,看见哥哥和他的女朋友正在促膝谈心。

该句中,“他的女朋友”的指谁的女朋友,搞不清楚,犯了指代不明的错误。

七、发现数词和表约数的词语连用,看是否造成矛盾。

例16、日本滋悬浮列车每公里成本达9亿元人民币以上,德国磁悬、浮列车超过4亿元,国内现有磁悬浮列车也在2亿元左右。

该句中,“达9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达”和“以上”矛盾,可以将“达”改为“在”,或将“以上”去掉。

八、发...

5个修改病句练习题

常见的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 1、定语位置不当。

如: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 (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的热情。

(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放至“热情”之前。

) 2、状语位置不当。

如: (3)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分的作用。

(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

) 3、虚词位置不当 副词“不”的位置不对。

例如: (4)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

(“把”句字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

(5)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

(“不”应移至“趁”字前)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边;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

如果颠倒,就属位置不当。

例如: (6)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带帮助其他同学。

(“他”应移至“不但”前)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如: (7)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

(“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 (8)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

(“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 (9)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 2、动宾搭配不当。

如: (10)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闪烁”的应该是“光芒”。

) (11)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 (12)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 3、主宾搭配不当。

如: (13)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即可。

) (14)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

(“局面”是“条件”不妥,可删去“的局面”。

)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 (15)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

(“很大”应改为“很多”。

) (16)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造出来。

(“聪明能干”应改为“灵巧”。

) (17)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

)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如: (18)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提高成绩”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两面性的。

可改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

或者改成: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 (19)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白眼”和“青睐”指两面,但“温暖”只对应一面。

) 6、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如: (20)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回答,又有否定的,后面回答只照顾否定回答。

) (21)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

) 在检查搭配是否得当时,特别要注意检查并列短语,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例如: (22)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

(“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三、成绩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缺主语。

如: (23)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说明”的主语是什么?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删去“从……中”。

) (24)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

(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 缺谓语。

如: (25)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

(“这些角色不同类型”缺谓语,应该补上“属于”就通顺了。

) (26)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

) 缺宾语。

如: (27)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科学种田。

(“推广”什么?缺宾语“……的经验”。

) (28)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

(“走上……的道路”才合适。

) 2、赘余 成分赘余有主语、谓语、定语等,这里只各举一例略作说明。

(29)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

(主语多余。

) (30)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

(谓语多余) (31)纪念“三•八”节的到来。

(宾语后有多余成分。

) (32)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

(定语多余) (33)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

(状语堆砌,任删一个。

) (34)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

(补语多余。

)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

这是指有两套或两套以...

否定词造成的病句,请给一些例句

展开全部 “望其项背”前加“难以”或“不能”之类的词。

从后一种改法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在使用上多用于否定式。

我们再看另一个句子:“她平时特别喜欢孩子,在与孩子分别的日子里,她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孩子。

”这里的“无时无刻”用得也不够合适,“无时无刻不”才表示“永远不间断”的意思,可见,这个成语也是常常用于否定式的。

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同日而语”,意思是“放在同一时间谈起,形容能相比,可以相提并论”,习惯上说“不可同日而语”以表示差别大;“相提并论”,意思是“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习惯上说“不能相提并论”以表示有差别;“吹灰之力”,意思是“比喻很小的力量”,习惯上说“不费吹灰之力”表示特别容易;“等量齐观”,意思是“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习惯上说“不可等量齐观”表示要区别对待;“混为一谈”,意思是“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习惯上说“不能混为一谈”表示要有所区别;“鹿死谁手”,意思是“以追逐野鹿比喻争夺天下、进行比赛”,习惯上说“不知鹿死谁手”表示难以预测谁能获胜;“天高地厚”,主要是表示“事物的复杂性”,习惯上说“不知天高地厚”表示狂妄自大;“一蹴而就”,意思是“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习惯上说“不能一蹴而就”表示事情有一定的难度;“一概而论”,意思是“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习惯上说“不可一概而论”表示要有所区别。

我们如果明白了这些成语在使用上所受到的限制,使用起来就会少出差错,在判定成语的使用状况上自然就能提高准确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