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意象是什么意思

意象是什么意思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又不想直接表达的时候,就用一些景物,物品等表达,这些物品,景物就叫做意象

如古诗人常用月亮这个意象来表达思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什么是"意象"?

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什么意思?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客观解释

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

单一意象的神经基础是神经元簇(群组),意象是一种生理结构体,是一种有效信息的组合体,也可以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组合体。一组神经元簇相当于一组信息编码体,与特定感觉信息表征相对应(联系),它自上而下的承载着相关感觉信息连接关系,是一种高级的信息载体。意象也是一种承载记忆的结构体,并非幻影。

意象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意象是用来指代事物,以唤起相对应的感觉,激发思维活动的涟漪。思维是基于意象单元的互动,记忆中的影象、文字、声音都只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中用意象储存的一种形式,意象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内部构件成的精神体,是思维的工具与元件。

形成意象的过程也是抽象的过程。

意象也是印象和概念的代名词。

文学艺术上的意象解释

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意象是比情节更小的单位,一般由描写物象的细节.象征.双关等词语构成。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有4种:

1.心理意象.它表示过去的感觉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只在知觉基础上所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

2.内心意象.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超前的意象设计图像.

3.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

4.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这两者都是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

什么叫意象?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同学却往往混为一谈。《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意象”就简单释为“意境”。正确界定其含义及关系,对于诗歌阅读和写作都有积极意义。

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相关练习:

试分析以下几首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1)《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

(1) 本诗有三个意象:松,山,云。三个意象构成一幅含义深邃的意境:老松耸立,大山云遮,我寻访隐者,知道他在山中,却无法找到。这些意象暗示我们隐者的超凡脱俗,行踪难觅,也寄予作者的向往和惆怅;甚而引发人们思考,生活中很多的东西我们都可望而不可及。

(2) 本诗只有一个意象——江雪,没有人踪甚至没有鸟迹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江雪与诗中的人物,戴着蓑笠的老翁,构成本诗深远的意境:境与人互为映衬,作者孤高清洁的个性展露无余。

什么叫做意象

定义:

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即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意象的起源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是以阳爻阴爻配合而成的试图概括世间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符号,属于哲学范畴。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

诗的意象手法的实际运用,则应该还在意象理论形成之前。

相传舜禅位给禹之时,与群臣一起高唱《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就是一首纯意象诗,它娴熟地运用着意象,以祥云灿烂,延绵不绝,日月光辉,永驻人间,象征国运昌盛,教化广远而久长,以寄讴歌与祝福之意。诗的意象理论,如果不是从《周易》的卦象理论借鉴而来,也会从诗的意象实践中归纳而来。

诗对意象的推重,是因为“言不尽意”,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用意象诉诸感性来作另一种表达。“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 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成的效果,是以“象”征“意”,是喻示,是象征,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据说,意象艺术直到二十世纪初才“舶去”西方。作为意象派领袖,庞德就是通过阅读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发现“中国诗人从不直接谈出他的看法,而是通过意象表现一切”,才领悟到意象艺术的。在西方,意象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虽属异类,不入主流,但广义的意象诗,则不妨说古已有之。“这种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明喻在荷马的诗中比比皆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隐喻是诗歌之本。”所谓明喻或隐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所谓喻象。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所谓中国诗人“通过意象表现一切”,这一判断只适合于立象尽意的诗(纯意象诗),不适合于直言其意的诗(点缀性意象诗)。立象尽意和直言其意,这是中国诗歌的两种基本表达方式,后者实际上是直抒胸臆,只点缀若干意象。庞德说:“意象主义的要点,就是不把意象用于装饰。”在直言其意的诗中,意象的作用恰恰在于点缀和装饰。庞德所推崇的,只是中国诗的表现方法之一,可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西方主流诗学对此却是只知其二,不知其一。这也正是庞德的意象主义在西方被视为异类的原因。

[baike.baidu]

意象是什么意思?

意象可以看成是意境。就是一种想象的境界,在想象中所感受到得景象。一般都说诗的意象,也就是诗人通过诗来表达自己想象中的景象。

什么是诗的意象

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和意境分别是什么意思?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关系,从内容上说,表现在物与志、景与情、事与理、人与意的辨证关系;从形式上说,表现在藏与露、虚与实、跳与联的辨证关系。只有从内容、形式上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才能创造出诗歌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高度合一的艺术境界——意境。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形神情理和谐的溶合。换句话说,意境是文艺作品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的高度统一的艺术环境,是作者渗透了美学思想和情感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意境是一切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所追求的审美目标,是我国传统的文艺鉴赏中所极为重视的一个审美课题。诗歌论坛上有句话,叫“诗歌好不好看构思,美不美看意境”,事实也是如此。就拿仅二十字的柳宗元《江雪》为例(干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把天寒地冻(意象)、人鸟绝迹(意象)的雪景垂钓(合称“境”)与自己遭到贬斥以后孤独无援的心情(意)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境界,这便是意境。

这种能引发读者想像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的艺术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是诗歌创作的最高美学境地,诗有没有诗味就表现在这点上。怎样创造这种神秘美妙而又有无穷魅力的意境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意象之间辩证关系,或者说意境源于意象之辩证之中。

意象不是意境,但与意境有密切的关系。意境是整篇作品主观思想与艺术形式溶于一体的环境,是整首诗歌的整体画面、完整形象的表现。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艺术境界的“细胞”,是意境的“零部件”,是意境创造的基础。综而言之,两者应是全部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般地说,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美丽的意境。

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何为意象辩证关系呢?通俗地说,意象即意之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及由两者结合而产生具有新涵义的情境。象即诗歌所描绘的形象、表象、外物,是客观的、可见的、具体的、生动的。好诗必有“象”,故苏轼赞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象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到作品的东西,是“意”所得以寄托的外物,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和触觉表象,这是诗人对客观世界选择取舍的结果。“意”即诗歌通过“象”所要表达的内情、主旨,是主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概括的,是象所蕴藉的情意。古人所云为“言(象)外有无穷之意”。通常我们可以把象理解为诗中的人、事、物、景等外物,把意解释为志、理、情、义等内旨,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比如,诗句“从星星的弹孔中,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诗句不能说有意境,但却有意象。星星、弹孔、血、黎明……可称“象”,意为这些外物组合、叠加而形成的与通常不一样的新的意思(似乎可以理解为经过黑夜的战斗,黎明因此来临)。这两者的和谐统一,合称为“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是什么

其实是诗人的一种境界,这就是由景而发或由事而发的一种表现,诗人对事物的理解高度就是从意象中表现出来。譬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穿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的这首诗实际上是说自己对月独酌,而表现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可见诗人在意境中的造诣之深。

意境和意象有什么区别

意象与意境在诗词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

何为意象?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说来,在创作时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

如“月亮”是一种客观事物,但诗人把它写进诗词,用以表示皎洁、清冷、团聚、离散等情调,它就含有了诗人的情感意趣,就成为意象了.又如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等.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个个意象:“空山”、“明月”、“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莲叶”、“渔舟”……这些自然物象被诗人摄入大脑,加入自己的主观之情,就构成了生动的意象,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表现诗人自愿隐入山林,过隐居生活的惬意心情.

在诗词中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诗篇中常常可以构成不同的意象.如“柳”:朱淑真《送春》中“楼外垂柳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柳”是抒写春光易失的意象;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是哀婉凄切,恋恋不舍的别离意象;白居易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柳”是窈窕多姿的美女意象.可见意象是客观事物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是作者的艺术创造.

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如《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十个意象来表现凄凉萧瑟的秋天,营造出游子凄凉孤寂、悲秋思乡的意境.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因而读诗要用形象思维,把握一个个意象,使语言文字转化成可见可感的生活意境.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善于捕捉形象,领略意境,让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像电影画面一样在头脑中显现出来.当我们读到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时,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图景:诗人告别好友之后,不忍遽然归去,却呆呆地伫立江边,看友人扬帆远去了,于是再登楼远眺,只见长江如带,一泄千里,友人之帆顺流而下,越去越远,渐渐消逝在蔚蓝色的天幕下,只见长江滚滚东流.通过这幅意味深长的图景,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孟浩然有多么深厚真挚的友情.其实,诗人看到的又何止是江水?这又何尝不是诗人对孟浩然的滚滚不尽的友情呢?

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词的艺术境界,意象构成了意境.要正确地把握这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阿健208 201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