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经书上的“觉林菩萨偈”是什么意思呢

经书上的“觉林菩萨偈”是什么意思呢

经书上的“觉林菩萨偈”是什么意思呢?

“觉林菩萨偈”又名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

【经文内容】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注释】

摘自 宣化上人 《华严经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觉林菩萨偈浅释 在夜摩天宫宝庄严殿中,有十位大菩萨,用偈颂来称扬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下面是觉林菩萨赞佛偈颂的浅释。

【偈云: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觉林大菩萨,仰承着释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偈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人的心好象画师一样,想画画的时候,在心中先思量一番,在纸上画些什么?如何来配合青黄赤白黑诸彩色? [分布诸彩色],这是依他起性。依一张白纸和种种彩色,绘出依他起性的画。[虚妄取异相],这是遍计执性。怎样画?画些什么?其实画什么都是虚妄不实的。[大种无差别],这是圆成实性,根本没有什么分别。 这位画师,想画山水 ,或画人物,或画花卉,或画飞禽走兽、昆虫鱼虾等的异相,可是这张白纸没有什么分别,而是所有的彩色不同,所取的相不同,所以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 这个大种,叫譬如真如,众生的形形色色,颠颠倒倒,没有离开常住真心。也就是没有离开如来藏性,也即是大光明藏。在这里有真空妙有。众生就是颠倒相,不应做而做,应做而不做;不应取而取,应取而不取;不应说而说,应说而不说。好象天降冰雹,粒粒是明体。愚痴人认为是珍珠,见它玲珑可爱,乃捡起很多粒,放在箱中,不久冰雹便化成水。这是不应取而取的过失。后来,这个愚痴人遇到真的珍珠,他又想:[这是冰雹,会溶化成水,不可取之。] 这是应取而不取的道理。众生就是这样的颠倒,是非不分,黑白不分。起惑、造业、受报、轮转不已。

【偈云: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在纸的里边本来是没有彩色。或者用多一种彩色,或者用少一种彩色,所画出来的画,就有彩色了。这就是依真起妄的道理。在真如自性中,本来什么也没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真生出妄来。本来在真里没有妄,所谓[真不起妄],所以才说[色中无大种。这个妄不能生真。越画这个彩色越不同,把本来的白纸盖住了。好象从真如中生时无明。无明生出烦恼,贪瞋痴都现出来了。画这画,虽然说[大种中无,色中无大种,可是这个色也没有离开这个大种,也就是说离开真也没有妄。若是离开大种,离开真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烦恼无明都没有了。这是我们真心现出的一种妄想,可是妄想中不会现出真心。妄想也没有离开真心。这好象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涅盘一样的道理。兹举出譬如来说明真如的道理,所以才说[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不是离开真如自性而有烦恼及妄想。妄想是依真起妄。可是妄不现真,因为有了妄,真也不现。

【偈云: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在心中本来没有什么彩画,了不可得。虽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画,可是在彩画中也找不出心来。心画还不能离开,如果离开心,就画不出画;离开画,也就没有画画的心。所以不能离开心,另外有个彩画。画彩画是用心来画的,虽然用心画的,但是在画上并没有心。

【偈云: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画画的心,常无所住 ,画了无量无边那样多的画,想不起来究竟画了多少画?在大种中示现一切彩色,每张画与每张画,互不相知、互不相识。

【偈云: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好象善于画画的画师,当他在画画的时候,只知道一个轮廓,究竟画什么?也不详知,不过随缘应画而已。由心想画而画。一切诸法性,也象画画的心一样。

【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人的心,好象工画师,能画出一切世间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能画出来。色受想行识五蕴,也都从心所生,如同画画。先生出五蕴的色法,以后种种法都生出,所以说无法而不造。

【偈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首偈颂是说众生的心是重重无尽,佛才说重重无尽的法。好象心和佛是这样,好象佛和众生也是这样。应该知道佛和自己的生灭心,体性都是无穷无尽的。

【偈云: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假设有人知道心和思想是这样,能普遍造出一切世间的境界。若能在俗谛中找到真谛,在妄上找到真,返本还原,这个人就能见到佛,而明了佛的真实体性。

【偈云: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是真如,也就是如来藏性。这个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间,所以才说[心不住于身]。身是有形相,心是无形相,遍一切处。也就是[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道理。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说[心中无彩画]。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变成冰,由冰能变成水。所以说[真中有妄 ,妄不现真。]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会现出真心。所以才说[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种种佛事。这是事理无碍,圆融周遍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

【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假设有人想要明了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应该观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真如实观。一切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来的。 现在讲个公案,在唐朝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有位出家人,名叫王明干,是洛阳人。虽然出家修行,但无戒行,又不修善。有一天,因病尴死,被无常二鬼,引到地狱门前。他遇到一位和尚(地藏王菩萨)教他一首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令他念诵,可以解除地狱之苦。于是他专心念诵,来到阎王殿时,阎王见他头上放光,乃问他:[你在生前作些什么功德?] 答:[我只念四句偈颂。]阎王又问:[是哪四句?念给我听听!] 他念着这四句偈颂的声音,听到之处,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脱。阎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还阳,宣说此偈颂。王明干死后三日又复活,忆记此颂,乃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询问,此偈出自哪部经?遂在华严经此品查出。诸位试想想:单念华严经的一首偈颂,就有这样大的力量;如果能念会此经里全部的偈颂,当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奘师解释:《觉林菩萨偈》

关于这首偈,奘师这么解释: 有祖师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觉林菩萨偈恰恰就告诉了我们的心是怎么一回事.心的空性无所有,心的本体无所不具.心的缘起而能生成万法,心的随缘如幻而无住却又随时起用,都在这个偈语里了.因此可以慢慢玩味这个偈语.来体验心的诸多特质.但是要把心用语言完全表述出来也是不大可能的,这个要自己体会.因此又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又问为什么每天的晚课《蒙山施食仪规》都要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并且现在流通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一般也以此偈放在经首? 奘师如是答言: 晚课念颂觉林菩萨偈是从法的究竟意义上来说,具备最大的功力,因为既然请客那就把最好的东西与客人分享,希望听者一下子就恢复到心的本来的样子,了知所谓的天堂地狱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从而获得最大的法益.出离轮回的束缚. 地藏经是属于有形有为法层面的经典,不是了义经典,所以祖师担心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被事相抓的太牢,所以将此偈语放在经典前面,无非提醒我们不要被地狱给吓着了,同时又不至于执空废有,也不至于耽有而不能证的空的智慧. 归根来说都是教化的方便施设而已,真正明了一心之法,都可以算入黄叶止啼之类了。

觉林菩萨和《觉林菩萨偈》全文。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觉林菩萨偈 是什么意思?

又名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 经文内容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注释 摘自 宣化上人 《华严经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觉林菩萨偈浅释 在夜摩天宫宝庄严殿中,有十位大菩萨,用偈颂来称扬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下面是觉林菩萨赞佛偈颂的浅释。 【偈云: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觉林大菩萨,仰承着释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偈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人的心好象画师一样,想画画的时候,在心中先思量一番,在纸上画些什么?如何来配合青黄赤白黑诸彩色? [分布诸彩色],这是依他起性。依一张白纸和种种彩色,绘出依他起性的画。[虚妄取异相],这是遍计执性。怎样画?画些什么?其实画什么都是虚妄不实的。[大种无差别],这是圆成实性,根本没有什么分别。 这位画师,想画山水 ,或画人物,或画花卉,或画飞禽走兽、昆虫鱼虾等的异相,可是这张白纸没有什么分别,而是所有的彩色不同,所取的相不同,所以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 这个大种,叫譬如真如,众生的形形色色,颠颠倒倒,没有离开常住真心。也就是没有离开如来藏性,也即是大光明藏。在这里有真空妙有。众生就是颠倒相,不应做而做,应做而不做;不应取而取,应取而不取;不应说而说,应说而不说。好象天降冰雹,粒粒是明体。愚痴人认为是珍珠,见它玲珑可爱,乃捡起很多粒,放在箱中,不久冰雹便化成水。这是不应取而取的过失。后来,这个愚痴人遇到真的珍珠,他又想:[这是冰雹,会溶化成水,不可取之。] 这是应取而不取的道理。众生就是这样的颠倒,是非不分,黑白不分。起惑、造业、受报、轮转不已。 【偈云: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在纸的里边本来是没有彩色。或者用多一种彩色,或者用少一种彩色,所画出来的画,就有彩色了。这就是依真起妄的道理。在真如自性中,本来什么也没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真生出妄来。本来在真里没有妄,所谓[真不起妄],所以才说[色中无大种。这个妄不能生真。越画这个彩色越不同,把本来的白纸盖住了。好象从真如中生时无明。无明生出烦恼,贪瞋痴都现出来了。画这画,虽然说[大种中无,色中无大种,可是这个色也没有离开这个大种,也就是说离开真也没有妄。若是离开大种,离开真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烦恼无明都没有了。这是我们真心现出的一种妄想,可是妄想中不会现出真心。妄想也没有离开真心。这好象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涅盘一样的道理。兹举出譬如来说明真如的道理,所以才说[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不是离开真如自性而有烦恼及妄想。妄想是依真起妄。可是妄不现真,因为有了妄,真也不现。 【偈云: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在心中本来没有什么彩画,了不可得。虽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画,可是在彩画中也找不出心来。心画还不能离开,如果离开心,就画不出画;离开画,也就没有画画的心。所以不能离开心,另外有个彩画。画彩画是用心来画的,虽然用心画的,但是在画上并没有心。 【偈云: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画画的心,常无所住 ,画了无量无边那样多的画,想不起来究竟画了多少画?在大种中示现一切彩色,每张画与每张画,互不相知、互不相识。 【偈云: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好象善于画画的画师,当他在画画的时候,只知道一个轮廓,究竟画什么?也不详知,不过随缘应画而已。由心想画而画。一切诸法性,也象画画的心一样。 【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人的心,好象工画师,能画出一切世间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能画出来。色受想行识五蕴,也都从心所生,如同画画。先生出五蕴的色法,以后种种法都生出,所以说无法而不造。 【偈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首偈颂是说众生的心是重重无尽,佛才说重重无尽的法。好象心和佛是这样,好象佛和众生也是这样。应该知道佛和自己的生灭心,体性都是无穷无尽的。 【偈云: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假设有人知道心和思想是这样,能普遍造出一切世间的境界。若能在俗谛中找到真谛,在妄上找到真,返本还原,这个人就能见到佛,而明了佛的真实体性。 【偈云: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是真如,也就是如来藏性。这个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间,所以才说[心不住于身]。身是有形相,心是无形相,遍一切处。也就是[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道理。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说[心中无彩画]。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变成冰,由冰能变成水。所以说[真中有妄 ,妄不现真。]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会现出真心。所以才说[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种种佛事。这是事理无碍,圆融周遍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 【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假设有人想要明了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应该观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真如实观。一切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来的。 现在讲个公案,在唐朝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有位出家人,名叫王明干,是洛阳人。虽然出家修行,但无戒行,又不修善。有一天,因病尴死,被无常二鬼,引到地狱门前。他遇到一位和尚(地藏王菩萨)教他一首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令他念诵,可以解除地狱之苦。于是他专心念诵,来到阎王殿时,阎王见他头上放光,乃问他:[你在生前作些什么功德?] 答:[我只念四句偈颂。]阎王又问:[是哪四句?念给我听听!] 他念着这四句偈颂的声音,听到之处,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脱。阎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还阳,宣说此偈颂。王明干死后三日又复活,忆记此颂,乃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询问,此偈出自哪部经?遂在华严经此品查出。诸位试想想:单念华严经的一首偈颂,就有这样大的力量;如果能念会此经里全部的偈颂,当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奘师解释:《觉林菩萨偈》 关于这首偈,奘师这么解释: 有祖师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觉林菩萨偈恰恰就告诉了我们的心是怎么一回事.心的空性无所有,心的本体无所不具.心的缘起而能生成万法,心的随缘如幻而无住却又随时起用,都在这个偈语里了.因此可以慢慢玩味这个偈语.来体验心的诸多特质.但是要把心用语言完全表述出来也是不大可能的,这个要自己体会.因此又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又问为什么每天的晚课《蒙山施食仪规》都要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并且现在流通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一般也以此偈放在经首? 奘师如是答言: 晚课念颂觉林菩萨偈是从法的究竟意义上来说,具备最大的功力,因为既然请客那就把最好的东西与客人分享,希望听者一下子就恢复到心的本来的样子,了知所谓的天堂地狱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从而获得最大的法益.出离轮回的束缚. 地藏经是属于有形有为法层面的经典,不是了义经典,所以祖师担心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被事相抓的太牢,所以将此偈语放在经典前面,无非提醒我们不要被地狱给吓着了,同时又不至于执空废有,也不至于耽有而不能证的空的智慧. 归根来说都是教化的方便施设而已,真正明了一心之法,都可以算入黄叶止啼之类了.

读诵《地藏经》为什么要读《觉林菩萨偈》?

万法唯心造!能破地狱的《觉林菩萨偈》

阿弥陀佛!作为净土法门重要助修的《地藏菩萨本愿经》。是我们修习的基础。大家读地藏经的时候都会发现开经总是有觉林菩萨偈这一篇。觉林菩萨偈出自华严经。为何会出现在地藏经的开篇。是有典故的。这个公案在宣化上人的开示中也有提到。

觉林菩萨偈的威力不可思议

宋朝僧人释僧俊,俗姓王,京师人。他出家后不守戒律,也未曾修善,结果因为患了一点小病就死了,他死后三日又奇迹般的醒来,啼哭忏悔!自己说他将要死的时侯,有冥官二人,追他索命来到一个大城门前,他正在焦急间忽然碰到有一个僧人,对他说:‘我是地藏菩萨,你在京城曾经模写过我的一个身像,虽然不曾礼供,你投舍大寺后,我却要报达你模写的功德。’就教给他一行文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此经晋译)你如果诵得此偈,就能闭地狱门,开净土道,能通报命!说完这句话就不见了。

释僧俊就进入了城中,面见阎魔法王,阎王问他:‘你生时值法,有何功德?’答:‘惟受持一行四句偈。’阎王说:‘你今诵否?’曰:‘忆持!’就完整的背了上面那个偈字,这是凡是他声音所及的地方,受苦之人皆得解脱。阎王赶忙说:‘止止!不要说了’,于是放还人间,因此得以苏醒。之后他参验偈文,才知到这是华严经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所说的文句,即觉林菩萨偈。自此以后僧人释僧俊向一切僧人都说这件事,凡是听闻者都发心信受华严。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以下我找了两位大德的开示。分别是宣化上人和妙境长老的开示。但大家必须清楚佛法不可云的道理。一切都是需要自己亲身去证悟的。这些浅析只是帮助大家理解。

觉林菩萨偈浅释------宣化上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觉林菩萨偈浅释

摘自 宣化上人 《华严经浅释》

在夜摩天宫宝庄严殿中,有十位大菩萨,用偈颂来称扬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下面是觉林菩萨赞佛偈颂的浅释。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觉林大菩萨,仰承着释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人的心好象画师一样,想画画的时候,在心中先思量一番,在纸上画些什么?如何来配合青黄赤白黑诸彩色? [分布诸彩色],这是依他起性。依一张白纸和种种彩色,绘出依他起性的画。[虚妄取异相],这是遍计执性。怎样画?画些什么?其实画什么都是虚妄不实的。[大种无差别],这是圆成实性,根本没有什么分别。

这位画师,想画山水,或画人物,或画花卉,或画飞禽走兽、昆虫鱼虾等的异相,可是这张白纸没有什么分别,而是所有的彩色不同,所取的相不同,所以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

这个大种,叫譬如真如,众生的形形色色,颠颠倒倒,没有离开常住真心。也就是没有离开如来藏性,也即是大光明藏。在这里有真空妙有。众生就是颠倒相,不应做而做,应做而不做;不应取而取,应取而不取;不应说而说,应说而不说。好象天降冰雹,粒粒是明体。愚痴人认为是珍珠,见它玲珑可爱,乃捡起很多粒,放在箱中,不久冰雹便化成水。这是不应取而取的过失。后来,这个愚痴人遇到真的珍珠,他又想:[这是冰雹,会溶化成水,不可取之。] 这是应取而不取的道理。众生就是这样的颠倒,是非不分,黑白不分。起惑、造业、受报、轮转不已。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在纸的里边本来是没有彩色。或者用多一种彩色,或者用少一种彩色,所画出来的画,就有彩色了。这就是依真起妄的道理。在真如自性中,本来什么也没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真生出妄来。本来在真里没有妄,所谓[真不起妄],所以才说[色中无大种。这个妄不能生真。越画这个彩色越不同,把本来的白纸盖住了。好象从真如中生时无明。无明生出烦恼,贪瞋痴都现出来了。画这画,虽然说[大种中无,色中无大种,可是这个色也没有离开这个大种,也就是说离开真也没有妄。若是离开大种,离开真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烦恼无明都没有了。这是我们真心现出的一种妄想,可是妄想中不会现出真心。妄想也没有离开真心。这好象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涅槃一样的道理。兹举出譬如来说明真如的道理,所以才说[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不是离开真如自性而有烦恼及妄想。妄想是依真起妄。可是妄不现真,因为有了妄,真也不现。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在心中本来没有什么彩画,了不可得。虽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画,可是在彩画中也找不出心来。心画还不能离开,如果离开心,就画不出画;离开画,也就没有画画的心。所以不能离开心,另外有个彩画。画彩画是用心来画的,虽然用心画的,但是在画上并没有心。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画画的心,常无所住,画了无量无边那样多的画,想不起来究竟画了多少画?在大种中示现一切彩色,每张画与每张画,互不相知、互不相识。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好象善于画画的画师,当他在画画的时候,只知道一个轮廓,究竟画什么?也不详知,不过随缘应画而已。由心想画而画。一切诸法性,也象画画的心一样。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人的心,好象工画师,能画出一切世间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能画出来。色受想行识五蕴,也都从心所生,如同画画。先生出五蕴的色法,以后种种法都生出,所以说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首偈颂是说众生的心是重重无尽,佛才说重重无尽的法。好象心和佛是这样,好象佛和众生也是这样。应该知道佛和自己的生灭心,体性都是无穷无尽的。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假设有人知道心和思想是这样,能普遍造出一切世间的境界。若能在俗谛中找到真谛,在妄上找到真,返本还原,这个人就能见到佛,而明了佛的真实体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是真如,也就是如来藏性。这个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间,所以才说[心不住于身]。身是有形相,心是无形相,遍一切处。也就是[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道理。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说[心中无彩画]。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变成冰,由冰能变成水。所以说[真中有妄,妄不现真。]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会现出真心。所以才说[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种种佛事。这是事理无碍,圆融周遍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假设有人想要明了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应该观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真如实观。一切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来的。

现在讲个公案,在唐朝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有位出家人,名叫王明干,是洛阳人。虽然出家修行,但无戒行,又不修善。有一天,因病尴死,被无常二鬼,引到地狱门前。他遇到一位和尚(地藏王菩萨)教他一首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令他念诵,可以解除地狱之苦。于是他专心念诵,来到阎王殿时,阎王见他头上放光,乃问他:[你在生前作些什么功德?] 答:[我只念四句偈颂。]阎王又问:[是哪四句?念给我听听!] 他念着这四句偈颂的声音,听到之处,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脱。阎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还阳,宣说此偈颂。王明干死后三日又复活,忆记此颂,乃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询问,此偈出自哪部经?遂在华严经此品查出。诸位试想想:单念华严经的一首偈颂,就有这样大的力量;如果能念会此经里全部的偈颂,当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妙境长老开示

觉林菩萨偈、持戒与念佛法门的殊胜

于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开示于正觉精舍

对佛学的释义也非一成不变.但只要得其精髓,何必拘于表象

这是觉林菩萨偈。共有十个偈,这是第一个偈。由疏抄的解释,可以明白这个偈的意思,我简单说一下。

「譬如工画师」,工,就是善巧的意思,这个人是善於画画的人,可以为人师范了,就是一个很成功的画家,工画师。我先顺一顺文。

「分布诸彩色」,就是他用各式各样的颜色画画,或画一个山,或画一个树,或画一个河流,各式各样的画,颜色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彩色,去安排这个山、这个水,就这样子。

「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画出这个山、这个水、这个树、这个花,我们人去看见这个山、这个水、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们心里面就有执著,但是,这个执著者是谁呢?就是画画的自己,这个画家自己画出来以后,自己就执著这个山水,自己在执著,「虚妄取异相」,就是虚妄的、错误的去执著这个山这个水。这个山水是画的,当然是假的,不是真是山,也不是真是水,但是,你画出来以后,你就执著这个山、这个水,去执著它。

「大种无差别」,大种,就是地水火风、坚湿暖动,叫做大种。种者,是因也。一切色法都是由地水火风组织成的,所以叫做种,种是因,因此而有彼。大,就是广大的意思,山河大地是很广大的,都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所以叫做大种。你画一棵树,这棵树也是地水火风组成的,水里面也是有地水火风,山也是地水火风,在地水火风这一方面来说,是无差别的,但是,在画出来的东西就是有差别,山就不是水,树就不是花,各式各样的差别。就是用坚湿暖动的成份不一样,坚(就是地)用得太多,就变成黄色,水的成份太多,就变成白色,都是地水火风,但是组织的成份不一样,所以变现出来(画出来)的山水就不一样,但是,在大种这一方面来说,地也好,山也好,水也好,是无差别的。在譬喻上是这样说。

若是在佛法的理论上说,就是缘起。以缘起来说,「譬如工画师」,这个工画师是谁?就是每一个人自己的心。每一个人自己的心,就用画师来譬喻,画师能「分布诸彩色」,我们这一念心,就是起惑造业,做种种的虚妄分别,造了种种业,就现出种种的果报,所以叫做「分布诸彩色」。画师用彩色画出种种画,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有种种的虚妄分别,造出来种种的业,去得种种的果报。这样讲,这二句话是这样的意思。我感觉,清凉国师讲的是好。

「虚妄取异相」,异相,就是差别,譬如我们人的生命体,也是色受想行识组成的,天、地狱、恶鬼、畜生,也是,六道众生所有的果报,都是色受想行识,当然,有正报,有依报,都包括在内了。「虚妄取异相」,就是我们虚妄的分别心,执著这个自己的心所创造出来的果报,都是虚妄不真实的,但是,我们执著它是真实的,我们看见那个流水,认为是真的,看见一个山,也是真实的,看见有一个人来,也是真实的,看见一个毒蛇来了,也是真实的,看见莲花来了,也是真实的,做梦,我梦见佛了,又是真实的。现在,觉林菩萨说「虚妄取异相」,是你错了,你认为都是真实的,就是错了,不对。

「大种无差别」,大种,譬喻什麽呢?譬喻诸法空相,你观一切法都是因缘所有,都是毕竟空的,在毕竟空上,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虚妄分别的现象,都是不可得的。但是,我们认为是有这一切相,而且还是真实的,这是我们的「虚妄取异相」。但是,在诸法的真实相上看,我们所分别的异相,都是不可得的,叫做「大种无差别」。清凉国师是这样解释这段文。

那里共有十个偈,前五个偈是譬喻,后五个偈是合法。前五个偈里面,前二个偈,清凉国师的意思是真如是观,后三个偈是唯心是观,就是,一个真如观,一个唯识观,一个真如的缘起,一个唯识的缘起。就是这样解释。我感觉很有意思,用这个画家画的画,来譬喻我们众生心的惑业苦的虚妄分别,我感觉到很有意味。

很有意味是很有意味,但是,在我们现在的佛教徒,不管是在家居士也好,出家的佛教徒也好,我们都是佛教徒,在今天的佛教的情况来看,口头说一说而已啊!你没有真实在日常生活上去深入的观察,没有深入的观察,有什麽关系呢?有关系!有什麽关系呢?如果你深入观察,就是随时有什麽事情发现,你心里面「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随时可以用,你随时能用这样的智慧,因为你不「虚妄取异相」了,你知道「大种无差别」的道理了,你不去虚妄取异相,因为你很熟了,你常常这样观察,你非常的熟悉,就像我们对贪瞠痴是非常的熟悉,一看见可爱的境界出现,爱就来了,可憎恶的境界来了,立刻瞠心就来了,我们为什麽会这样?就是熟了!无始劫来,老是这样,习惯了,很熟,就这样用。

我们如果明白佛法说的道理,你如果不作如是观,只是从文字上这样讲一讲,它不熟,你也就不能作如是观,因为不作如是观,所以,这种理论,「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心里面不熟悉;不知道这是内心的分别,现在看见毒蛇来了,实在没有毒蛇啊!毒蛇是心的影像,是心分别是个毒蛇;一个大莲花来,实在是心的分别;我做梦,梦见佛,是内心的分别,离开我们心的分别,没有那件事啊!我们若不深入作如是观的时候,没有这种认识,不知道是内心的分别。虽然我还能为别人讲,为别人写文章,但是,写文章是给你看的,讲是给你听的,我自己是不用的,(南无阿弥陀佛!)我讲,是给你听的,我自己不用——念阿弥陀佛也是对的,没有什麽不对,但是,你对於这种理论不深刻,随时有问题的时候,如果念阿弥陀佛的功夫高深,也可能好一点,但是,我认为还会差一点,最低限度差三级,就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如果念佛功夫高的人,习气稍微轻一点,但是很难停下来,不是容易,就是有这个问题。如果你常作如是观,经行的时候作如是观,静坐的时候作如是观,当然,观有止的基础,不能完全观,佛菩萨的大智慧,告诉我们要有止还有观,有观还有止,一定要配合。如果你只是止,那就与外道是可以共通的。如果只是观,你的身体受不了,所以用止来平衡它,慢慢的、慢慢的,你就是圣人了。

我们凡夫与圣人有什麽不同呢?凡夫看见山,圣人也看见山,圣人也不是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圣人也有眼耳鼻舌身意,也看见山水,凡夫也是看了,但是不一样。凡夫看见山,认为是真的,执著是真实的,在那里起爱起憎。圣人也看见山,但是看见山是如幻如化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观成功了,观一切法如幻如化如梦,这是圣人境界,圣人才有这种智慧,观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相,不是凡夫啊!凡夫观察都是真的,不是如梦。凡夫与有圣人有何差别?这就是凡圣的差别,凡夫不能观一切法空,圣人能观一切法空,这也是凡圣的差别,是有差别的。我们观察都是真的,不是爱就是憎,不是憎就是爱,老是在爱憎里面生活,但是,圣人在心里面住最圣舍。

我们中国佛教当然是大乘佛教,维摩诘经里面有诃斥阿罗汉,但是,那是站在大菩萨的境界,是超过阿罗汉以上的大圣人,他们诃斥阿罗汉,是希望他再进一步,用慈悲心、用智慧,说出来这种法语,不是我们凡夫说轻视谁,不是这样的意思,如果我们那样理会,就搞错了。若真实从圣人与凡夫的情形来说,我们要承认我们是凡夫,虽然出家一百年,但是,你还执著都是真实的,你就还是凡夫。阿罗汉已超过凡夫,他是圣人,虽然不如佛、不如大菩萨的那样圆满,但是,阿罗汉是圣人。所以,瑜伽师地论说,阿罗汉住最圣舍,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与一切法接触的时候,他的心里面住最圣舍。舍是什麽意思?平常说是「无著」,舍就是不执著的意思,只是换一个字,就是「舍」,舍就是弃舍的舍,心与一切法不著。什麽叫做著?什麽叫做不著?就是舍不舍的意思。我们心里面遇见一切法的时候,就是要取著,如何知道是取著?因为你已经生爱、生憎,就是你已取著了。阿罗汉以上的圣人,不取著、不执著,就像没有遇见这个境界,心情是一样的,遇见这个境界与没有遇见这个境界,心情是一样的,当然只是「了」,他的心里面也是有「了别」,但是心里面并没有执著,所以,他的心还是保持清净。我们有取有舍,就是不清净了。

所以,这个偈颂,「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啊呀,我的心里面有许多虚妄分别啊!分别出来种种境界啊!「虚妄取异相」,圣人诃斥我们凡夫,你不要搞错了,你不要执著,你不要执著真是有那麽回事,不是真的,「大种无差别」,一切法都是空相,我们所分别的境界,在诸法空相上看,是一无所有啊!是一无所有的。这是十个偈颂里面的第一个偈颂。如果我现在讲这十个偈颂,是好过昨天,因为今天早晨我起来的时候,我又重新看了一下,比以前好一点。但是,今天,我不是讲这个题目,是讲「持戒与念佛法门的殊胜」。(中间未完成。)得到菩提的智慧,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得到圣人的智慧了。圣人的智慧,就通达什么是佛法。八正道里面,第一个是正见,什么叫做正见?就是你证悟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你才是有正见。我们一般说那个人没有正知正见,何谓正知正见?界限在那里?佛菩萨的话、在教义上,这个界限非常清楚,要到初果圣人才得到正见。没有到初果,在凡位的暖顶忍世第一,外凡、内凡,到内凡的时候有相似的正见,在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来说,谁是内凡?谁是暖顶忍世第一?都很难说。

地藏经与觉林菩萨偈有什么关系呢?

地藏经之觉林菩萨偈的由来

这一段很重要,可惜一般人不重视!《地藏菩萨本愿经》里为什么摆《华严经》的内容?

这就是思想观念的提升,先要有这样的思想观念,再来看《地藏菩萨本愿经》才不会走错路。如果没有先看「觉林菩萨偈」这一段,有些人会害怕,为人死后好像都没有任何希望了,就是下地狱而已!

但看了这一段就可以知道「万法唯心造」,一切都是你意识的表达、表征。什么叫意识的表征?就是你的身、语、意做过那样的事情,才会到那样的地方去,但是这也要有一点慧根,才容易理解。

这整个偈的重点,在讲相的缘起,都是由于众生意识的关系,所以要了解以后才知道怎样去修正。意识能带动我们的行为、语言,所以不要去做那些符合到地狱道的事情,死了以后就不会到地狱道去。「觉林菩萨偈」这一段很重要。

由来故事 :

在宋朝时, 有一位出家人, 名叫释僧俊, 俗性王氏

王氏出家后 ,并不守戒律 ,也没有做过什么善事

不久后他生了一场小病 ,病死了

但是 ,三天后 ,他竟然奇迹似的苏醒过来 , 醒来的时候 ,不停的哭 ,不停的根十方大众忏悔

原来 ,他将要死的时候, 看到了两位冥官要来追他

追着追着 ,来到了一座大城门前 ,忽然看到了一位僧人

僧人说: 我是地藏菩萨 , 因为你在京城的时候 ,曾经描摹过我的画像

我今日特别来救你 ,我教你一段四句偈 ,偈文如下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 应当如是观, 心造诸如来(晋朝所译)

(也就是现在的 ,若人欲了知 ,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为心造)

你若能念此偈, 能闭地狱门 ,能开净土道 ,能通报命

说完 ,地藏菩萨就立刻消失了,于是僧俊就和两位冥官进入城门中 见阎魔王 ,

阎魔王问 :你在生得时曾经做过什么功德?

我只有受持一段四句偈 , 僧俊这么说 你还记得吗? 阎魔王问

于是僧俊就将四句偈诵出

没想到 ,才诵了上两句 ,地狱里的受苦众生已经超渡一大半了。

阎魔王赶紧说 :你别在念了 , 就放僧俊还阳

僧俊还阳后 ,找出了四句偈的出处 ,才知道此偈原来是出自华严经

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时所说的 ,就是现在的觉林菩萨偈

因此 ,后人才会将此偈整段放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前

一、觉林菩萨偈的白话解释

觉林菩萨偈揭示了世出世间一切万物法性的秘密。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白话

1.心是什么呢?以画图为例)

心就像一个画家,他将各种单色的颜料挤入调色盘内,调出各样的色彩,

然后在一张白白的画布上,用笔刷画上山河大地人物花鸟等等不同的相貌,

其实,就各种单色的颜料来说,是没有各种美丑好坏等等的差别,

因为各种单色的颜料,原本也没有山河大地人物花鸟的色相,

画布上的山河大地人物花鸟看起来也没带有红黄蓝白黑等等单色颜料的原色,

但是作为一个画家,也无法不因使用各种单色的颜料, 而能画出这样的一个五彩缤纷的彩色图.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白话:

2.画家与其作品的关系

画家的心原本是空空如也的状态,当然原本是没有什么图画的样子,

但是看他所展出的作品时,画家已经休息去了,画家的心,已经不在这张作品上了,

然而却可以知道,画家当时是很用心的作画,才能完成这张彩画作品.

画家的心总是今天想东明天想西,没有一个一定的想法,

他能想象的范围,真是无边无际,你想都不会想到他哪来的那么多千奇百怪的灵感,真是不可思议啊!

他作品中的山河大地花鸟人物,各各也不会互相了解各自的造化.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白话:

3._画家其实并不太了解自己

我们人就像那个画家一样,

并不了解自己的本心,

但是却凭着自己的心情与想象来做画.

十方三世一切法的法性就像是画家作画一样.

我们的心就像画家一样,

能够画出各种人天鬼畜等世间,

五蕴身心就是从这个心意识的造作里生了出来,

很无柰又无法停止创作.(因为创作是画家的生命).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白话:

4.佛与众生也是这样生成的.

你应该知道,佛与心之体性,都是无边无际无穷尽的,

假使有人知道因为心是这样的来来去去起起灭灭,

所以才会有遍一切处的各种人天鬼畜等世间的道理.

那么这个智人就是见到了佛,

他是真的了解什么才是佛的真实体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白话:

5.智人不会执着身心,又能作佛的事业

智人知道心里不要老是执着色身应该要多美多帅多高,

身体也不要老是执着要天天有好心情,

虽然不执着身心,但是却能做一些零缺点无负面的

觉林菩萨偈 是什么意思?

又名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

经文内容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注释

摘自 宣化上人 《华严经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觉林菩萨偈浅释 在夜摩天宫宝庄严殿中,有十位大菩萨,用偈颂来称扬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下面是觉林菩萨赞佛偈颂的浅释。 【偈云: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觉林大菩萨,仰承着释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偈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人的心好象画师一样,想画画的时候,在心中先思量一番,在纸上画些什么?如何来配合青黄赤白黑诸彩色? [分布诸彩色],这是依他起性。依一张白纸和种种彩色,绘出依他起性的画。[虚妄取异相],这是遍计执性。怎样画?画些什么?其实画什么都是虚妄不实的。[大种无差别],这是圆成实性,根本没有什么分别。 这位画师,想画山水 ,或画人物,或画花卉,或画飞禽走兽、昆虫鱼虾等的异相,可是这张白纸没有什么分别,而是所有的彩色不同,所取的相不同,所以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 这个大种,叫譬如真如,众生的形形色色,颠颠倒倒,没有离开常住真心。也就是没有离开如来藏性,也即是大光明藏。在这里有真空妙有。众生就是颠倒相,不应做而做,应做而不做;不应取而取,应取而不取;不应说而说,应说而不说。好象天降冰雹,粒粒是明体。愚痴人认为是珍珠,见它玲珑可爱,乃捡起很多粒,放在箱中,不久冰雹便化成水。这是不应取而取的过失。后来,这个愚痴人遇到真的珍珠,他又想:[这是冰雹,会溶化成水,不可取之。] 这是应取而不取的道理。众生就是这样的颠倒,是非不分,黑白不分。起惑、造业、受报、轮转不已。 【偈云: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在纸的里边本来是没有彩色。或者用多一种彩色,或者用少一种彩色,所画出来的画,就有彩色了。这就是依真起妄的道理。在真如自性中,本来什么也没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真生出妄来。本来在真里没有妄,所谓[真不起妄],所以才说[色中无大种。这个妄不能生真。越画这个彩色越不同,把本来的白纸盖住了。好象从真如中生时无明。无明生出烦恼,贪瞋痴都现出来了。画这画,虽然说[大种中无,色中无大种,可是这个色也没有离开这个大种,也就是说离开真也没有妄。若是离开大种,离开真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烦恼无明都没有了。这是我们真心现出的一种妄想,可是妄想中不会现出真心。妄想也没有离开真心。这好象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涅盘一样的道理。兹举出譬如来说明真如的道理,所以才说[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不是离开真如自性而有烦恼及妄想。妄想是依真起妄。可是妄不现真,因为有了妄,真也不现。 【偈云: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在心中本来没有什么彩画,了不可得。虽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画,可是在彩画中也找不出心来。心画还不能离开,如果离开心,就画不出画;离开画,也就没有画画的心。所以不能离开心,另外有个彩画。画彩画是用心来画的,虽然用心画的,但是在画上并没有心。 【偈云: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画画的心,常无所住 ,画了无量无边那样多的画,想不起来究竟画了多少画?在大种中示现一切彩色,每张画与每张画,互不相知、互不相识。 【偈云: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好象善于画画的画师,当他在画画的时候,只知道一个轮廓,究竟画什么?也不详知,不过随缘应画而已。由心想画而画。一切诸法性,也象画画的心一样。 【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人的心,好象工画师,能画出一切世间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能画出来。色受想行识五蕴,也都从心所生,如同画画。先生出五蕴的色法,以后种种法都生出,所以说无法而不造。 【偈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首偈颂是说众生的心是重重无尽,佛才说重重无尽的法。好象心和佛是这样,好象佛和众生也是这样。应该知道佛和自己的生灭心,体性都是无穷无尽的。 【偈云: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假设有人知道心和思想是这样,能普遍造出一切世间的境界。若能在俗谛中找到真谛,在妄上找到真,返本还原,这个人就能见到佛,而明了佛的真实体性。 【偈云: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是真如,也就是如来藏性。这个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间,所以才说[心不住于身]。身是有形相,心是无形相,遍一切处。也就是[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道理。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说[心中无彩画]。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变成冰,由冰能变成水。所以说[真中有妄 ,妄不现真。]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会现出真心。所以才说[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种种佛事。这是事理无碍,圆融周遍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 【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假设有人想要明了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应该观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真如实观。一切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来的。 现在讲个公案,在唐朝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有位出家人,名叫王明干,是洛阳人。虽然出家修行,但无戒行,又不修善。有一天,因病尴死,被无常二鬼,引到地狱门前。他遇到一位和尚(地藏王菩萨)教他一首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令他念诵,可以解除地狱之苦。于是他专心念诵,来到阎王殿时,阎王见他头上放光,乃问他:[你在生前作些什么功德?] 答:[我只念四句偈颂。]阎王又问:[是哪四句?念给我听听!] 他念着这四句偈颂的声音,听到之处,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脱。阎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还阳,宣说此偈颂。王明干死后三日又复活,忆记此颂,乃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询问,此偈出自哪部经?遂在华严经此品查出。诸位试想想:单念华严经的一首偈颂,就有这样大的力量;如果能念会此经里全部的偈颂,当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奘师解释:《觉林菩萨偈》

关于这首偈,奘师这么解释: 有祖师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觉林菩萨偈恰恰就告诉了我们的心是怎么一回事.心的空性无所有,心的本体无所不具.心的缘起而能生成万法,心的随缘如幻而无住却又随时起用,都在这个偈语里了.因此可以慢慢玩味这个偈语.来体验心的诸多特质.但是要把心用语言完全表述出来也是不大可能的,这个要自己体会.因此又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又问为什么每天的晚课《蒙山施食仪规》都要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并且现在流通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一般也以此偈放在经首? 奘师如是答言: 晚课念颂觉林菩萨偈是从法的究竟意义上来说,具备最大的功力,因为既然请客那就把最好的东西与客人分享,希望听者一下子就恢复到心的本来的样子,了知所谓的天堂地狱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从而获得最大的法益.出离轮回的束缚. 地藏经是属于有形有为法层面的经典,不是了义经典,所以祖师担心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被事相抓的太牢,所以将此偈语放在经典前面,无非提醒我们不要被地狱给吓着了,同时又不至于执空废有,也不至于耽有而不能证的空的智慧. 归根来说都是教化的方便施设而已,真正明了一心之法,都可以算入黄叶止啼之类了.

读觉林菩萨偈有什么利益

又名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 ....

下面有段故事 你看了就会明白的...

觉林菩萨偈出自华严经。为何会出现在地藏经的开篇。是有典故的。这个公案在宣化上人的开示中也有提到。

觉林菩萨偈的威力不可思议

宋朝僧人释僧俊,俗姓王,京师人。他出家后不守戒律,也未曾修善,结果因为患了一点小病就死了,他死后三日又奇迹般的醒来,啼哭忏悔!自己说他将要死的时侯,有冥官二人,追他索命来到一个大城门前,他正在焦急间忽然碰到有一个僧人,对他说:‘我是地藏菩萨,你在京城曾经模写过我的一个身像,虽然不曾礼供,你投舍大寺后,我却要报达你模写的功德。’就教给他一行文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此经晋译)你如果诵得此偈,就能闭地狱门,开净土道,能通报命!说完这句话就不见了。

释僧俊就进入了城中,面见阎魔法王,阎王问他:‘你生时值法,有何功德?’答:‘惟受持一行四句偈。’阎王说:‘你今诵否?’曰:‘忆持!’就完整的背了上面那个偈字,这是凡是他声音所及的地方,受苦之人皆得解脱。阎王赶忙说:‘止止!不要说了’,于是放还人间,因此得以苏醒。之后他参验偈文,才知到这是华严经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所说的文句,即觉林菩萨偈。自此以后僧人释僧俊向一切僧人都说这件事,凡是听闻者都发心信受华严。

佛经中偈字注音:如觉林菩萨偈

人生还是需要些智慧的,佛法学习,百度下以下优酷土豆、视频钟茂森讲的《弟子规》4集请听净空法师讲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地藏经》《无量寿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土大经解演义》元音老人讲的《拈花录》(注意讲公案的部分,也许能开悟)阿弥陀佛

经书上的“觉林菩萨偈”是什么意思呢?

“觉林菩萨偈”又名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经文内容】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注释】摘自 宣化上人 《华严经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觉林菩萨偈浅释 在夜摩天宫宝庄严殿中,有十位大菩萨,用偈颂来称扬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下面是觉林菩萨赞佛偈颂的浅释。【偈云: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觉林大菩萨,仰承着释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偈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人的心好象画师一样,想画画的时候,在心中先思量一番,在纸上画些什么?如何来配合青黄赤白黑诸彩色? [分布诸彩色],这是依他起性。依一张白纸和种种彩色,绘出依他起性的画。[虚妄取异相],这是遍计执性。怎样画?画些什么?其实画什么都是虚妄不实的。[大种无差别],这是圆成实性,根本没有什么分别。 这位画师,想画山水 ,或画人物,或画花卉,或画飞禽走兽、昆虫鱼虾等的异相,可是这张白纸没有什么分别,而是所有的彩色不同,所取的相不同,所以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 这个大种,叫譬如真如,众生的形形色色,颠颠倒倒,没有离开常住真心。也就是没有离开如来藏性,也即是大光明藏。在这里有真空妙有。众生就是颠倒相,不应做而做,应做而不做;不应取而取,应取而不取;不应说而说,应说而不说。好象天降冰雹,粒粒是明体。愚痴人认为是珍珠,见它玲珑可爱,乃捡起很多粒,放在箱中,不久冰雹便化成水。这是不应取而取的过失。后来,这个愚痴人遇到真的珍珠,他又想:[这是冰雹,会溶化成水,不可取之。] 这是应取而不取的道理。众生就是这样的颠倒,是非不分,黑白不分。起惑、造业、受报、轮转不已。【偈云: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在纸的里边本来是没有彩色。或者用多一种彩色,或者用少一种彩色,所画出来的画,就有彩色了。这就是依真起妄的道理。在真如自性中,本来什么也没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真生出妄来。本来在真里没有妄,所谓[真不起妄],所以才说[色中无大种。这个妄不能生真。越画这个彩色越不同,把本来的白纸盖住了。好象从真如中生时无明。无明生出烦恼,贪瞋痴都现出来了。画这画,虽然说[大种中无,色中无大种,可是这个色也没有离开这个大种,也就是说离开真也没有妄。若是离开大种,离开真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烦恼无明都没有了。这是我们真心现出的一种妄想,可是妄想中不会现出真心。妄想也没有离开真心。这好象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涅盘一样的道理。兹举出譬如来说明真如的道理,所以才说[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不是离开真如自性而有烦恼及妄想。妄想是依真起妄。可是妄不现真,因为有了妄,真也不现。【偈云: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在心中本来没有什么彩画,了不可得。虽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画,可是在彩画中也找不出心来。心画还不能离开,如果离开心,就画不出画;离开画,也就没有画画的心。所以不能离开心,另外有个彩画。画彩画是用心来画的,虽然用心画的,但是在画上并没有心。【偈云: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画画的心,常无所住 ,画了无量无边那样多的画,想不起来究竟画了多少画?在大种中示现一切彩色,每张画与每张画,互不相知、互不相识。【偈云: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好象善于画画的画师,当他在画画的时候,只知道一个轮廓,究竟画什么?也不详知,不过随缘应画而已。由心想画而画。一切诸法性,也象画画的心一样。【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人的心,好象工画师,能画出一切世间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能画出来。色受想行识五蕴,也都从心所生,如同画画。先生出五蕴的色法,以后种种法都生出,所以说无法而不造。【偈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首偈颂是说众生的心是重重无尽,佛才说重重无尽的法。好象心和佛是这样,好象佛和众生也是这样。应该知道佛和自己的生灭心,体性都是无穷无尽的。【偈云: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假设有人知道心和思想是这样,能普遍造出一切世间的境界。若能在俗谛中找到真谛,在妄上找到真,返本还原,这个人就能见到佛,而明了佛的真实体性。【偈云: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是真如,也就是如来藏性。这个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间,所以才说[心不住于身]。身是有形相,心是无形相,遍一切处。也就是[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道理。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说[心中无彩画]。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变成冰,由冰能变成水。所以说[真中有妄 ,妄不现真。]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会现出真心。所以才说[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种种佛事。这是事理无碍,圆融周遍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假设有人想要明了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应该观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真如实观。一切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来的。 现在讲个公案,在唐朝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有位出家人,名叫王明干,是洛阳人。虽然出家修行,但无戒行,又不修善。有一天,因病尴死,被无常二鬼,引到地狱门前。他遇到一位和尚(地藏王菩萨)教他一首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令他念诵,可以解除地狱之苦。于是他专心念诵,来到阎王殿时,阎王见他头上放光,乃问他:[你在生前作些什么功德?] 答:[我只念四句偈颂。]阎王又问:[是哪四句?念给我听听!] 他念着这四句偈颂的声音,听到之处,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脱。阎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还阳,宣说此偈颂。王明干死后三日又复活,忆记此颂,乃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询问,此偈出自哪部经?遂在华严经此品查出。诸位试想想:单念华严经的一首偈颂,就有这样大的力量;如果能念会此经里全部的偈颂,当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奘师解释:《觉林菩萨偈》关于这首偈,奘师这么解释: 有祖师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觉林菩萨偈恰恰就告诉了我们的心是怎么一回事.心的空性无所有,心的本体无所不具.心的缘起而能生成万法,心的随缘如幻而无住却又随时起用,都在这个偈语里了.因此可以慢慢玩味这个偈语.来体验心的诸多特质.但是要把心用语言完全表述出来也是不大可能的,这个要自己体会.因此又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又问为什么每天的晚课《蒙山施食仪规》都要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并且现在流通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一般也以此偈放在经首? 奘师如是答言: 晚课念颂觉林菩萨偈是从法的究竟意义上来说,具备最大的功力,因为既然请客那就把最好的东西与客人分享,希望听者一下子就恢复到心的本来的样子,了知所谓的天堂地狱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从而获得最大的法益.出离轮回的束缚. 地藏经是属于有形有为法层面的经典,不是了义经典,所以祖师担心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被事相抓的太牢,所以将此偈语放在经典前面,无非提醒我们不要被地狱给吓着了,同时又不至于执空废有,也不至于耽有而不能证的空的智慧. 归根来说都是教化的方便施设而已,真正明了一心之法,都可以算入黄叶止啼之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