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母亲的眼泪》中动作描写有那些

《母亲的眼泪》中动作描写有那些

母亲眼泪》中动作描写有那些

1、用了时间的记叙方式,这样写可以让人更条理,更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

2、是景物描写,这样对环境的描写指出了作者写文章的时间是深秋的一个雨天,也为后来眼泪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3、文中燕子的妈妈的特点:A非常的爱孩子,母亲低垂着头坐在她旁边,哭泣着,十分悲痛:

B非常的勤劳,当她醒来时,已在一个新的巢穴;妈妈说:“亲爱的孩子,我们今天要南飞了.你飞不了,只好留下.葡萄架下的坛子里,我用羽毛做了一个柔软的床铺

(50分)外貌描写:母亲的眼泪

母亲第一次流泪,是在我上小学时。不知是老天的捉弄还是生来的愚笨,承袭了母亲“要强”个性的我,却在学习上明显的迟钝,没办法,母亲要求我“笨鸟先飞”,无论哪一个学科,我都要比别人提前半年或一年的时间进入预习环节,即便如此,我仍难以理解书中的文字和教学内容,无奈之下,也只好死记硬背。记得那是一次数学竞赛,其中有一道题要求写出解答此题所用的数学公式,而理解能力极差的我,却把曾经背过的所有的数学公式都写了下来,甚至还向监考老师要了一张白纸才写全了所有的数学公式,结果,因为答非所问,我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以一分之差得了个第二名。向来都是“第一”的我,饭不吃,觉不睡,偎在母亲的怀里哭的惨极了。突然,我觉得自己的脑门湿湿的,热热的,抬眼一看,一滴滴泪珠正从母亲的眼角渗出,流过她苍白的脸,落到我的头上。我惊呆了,为第一次看见的母亲的眼泪而惊呆,更为接下来母亲的话语而惊呆。母亲抚摸着的头,幽幽的说:都怨我,都怨我不识字,都怨我什么也不会,我不能教你,偏偏还把“笨”遗传给了你......我连忙用小手堵住母亲的嘴,但母亲的眼泪却流的更急,更快了,泪里流着对自己的不满和责怪,流着对女儿的抱歉和内纠……

母亲的眼泪流了出来,是动作描写还是神态描写呢?拜求一下语文高手!

神态描写.

哭是一种神态。

写一个小片段,用妈妈真关心我。

好,很高兴为您解答\(^o^)/~祝你学业有成

2、记得有一次,我发烧,可急坏母亲,半夜背着我去村子里的卫生室,由于农村的卫生室晚上根本没有医生值班,母亲就背着我走了十里来路去镇卫生院。镇里的卫生院也无人值班,急得母亲都哭了,迷迷糊糊的我却不知道安慰母亲。这样的生活事例太多了,举不胜举,生活让我们所有天底下的子女都经历或感受着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3、今天中午,我体验了母亲洗衣服的艰辛。不禁想到了孟郊流传千古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名句。不错,只有切身经历过的道理,才能深刻地领会其中的深意,正如未经沙场的将军永远只会纸上谈兵;未经殊死搏斗的雄鹰,永远只是天空中的摆设;未经磨难成长的孩子,永远只是父母手中的风筝------

4、妈妈同时还是我的“铁杆”支持者。每当我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妈妈总是在远处高高地竖起大拇指,为我祝福;每当我失败的时候,妈妈总是鼓励我继续努力。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2007年参加全省古筝大赛的时候,我们一起去的三个好朋友,她们的成绩都比我好。当我得知比赛结果时,心里难受极了,眼泪也忍不住流了下来。妈妈轻轻地擦干了我的眼泪,把我拉到一边,小声地对我说:“比赛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次我们有勇气参加了,而且看到了其他同学的优点,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回家后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下次再和她们比一比,好不好?”

5、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没有上过学,除认识自己的名字外大字不识,但她却是一本无字的书,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无私的母爱像一股清泉在儿女们心中绵延流淌。母亲40多岁开始守寡,一直和我们相依为命,用人世间最博大、最无私的母爱默默践行着自己朴素的承诺:孩子是她身上掉下的肉,她失去了丈夫不能再失去孩子,再苦再难也要把孩子培养成人。

6、母亲今年三十多岁,对我格外关心和疼爱,记得我小时候体弱多病,一年365天,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医院度过的,整天打针吃药,虽说这样但我整天连一口饭也不吃。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无奈之下妈妈决定为我熬粥,总之喝点粥总比一口饭不吃强吧。母亲每天精选优良大米细心地将挑拣出来用水淘上几遍,再倒入堡汤的锅中耐心的坐在旁边调制火候。煮熟后倒入碗中再将几粒莲子与葡萄干放在碗里,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颗颗大米丰厚饱满。开始我感到十分新鲜,还吃上几口索性把玩也砸了。但母亲并没有抱怨依然为我熬粥我也常常耍小性子,不明白母亲的苦心。

7、母爱也象征着溺落,虽然说袒护也是一种爱,但美曰爱,实则是害。但爱得最高境界就是敢于直言不讳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原谅错误是美,但支持错误是丑!忠言虽然逆耳,但能如一面镜子省察自己的错误!站在高远处看,袒护是一种不负责的爱!

8、梦中,看到母亲光滑的额头上竟添了几缕皱纹,乌黑的头发变得苍白,平时笔直的腰杆变得弯曲。我害怕了,难道这是苍老向母亲走来了吗 我的心一沉,鼻子酸酸的,两行泪已忍不住从脸颊上滑落下来。梦醒时分,我擦去眼角的泪珠,我悔恨……

9、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妈妈总是形影不离地陪伴着我。记得有一次,由于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我生病了,一整夜又是发烧,又是拉肚子。妈妈非常着急,她一会儿帮我量体温,一会儿帮我拿药。第二天早晨,我睁开眼睛看到的是她眼睛里充满了血丝和一脸疲惫的样子。我知道,她已经一夜没合眼了。可她仍然面带微笑地对我说:“可好点了?”听着妈妈的话,我的心里酸溜溜的。

10、母亲是一个极其平常的农家妇女,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她用无私的母爱浇灌儿女健康成长。母亲身上展示的言而有信,自强自立,仁爱宽厚,深明大义等优良品质,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母亲不仅给了我生命,而且给了我一切。多少年来,在我悲伤时,母亲是慰藉;在我沮丧时,母亲是希望;在我软弱时,母亲是力量。我始终牢记母亲的教诲,告诫自己“不管做什么,先把人做好。”

11、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明事理,大事小事分得很清,特别是在培养孩子上不惜一切代价。记得初中毕业那年,一天放学回家,我硬生生地对母亲说,不想上高中了,要自己养活自己。正在剪鞋样的母亲深感意外,但还是平静地对我说:你的心事妈懂,可是家里再难,妈再没本事,也要保证你读完高中。当时我14岁,自认为已经长大,根本听不进母亲的话,火气冲天地扔了一句坚决不上学的狠话。母亲本想吓唬我一下,谁知情急之中,把手中的小剪刀意外扔出了手。小剪刀的一头正好扎中了我的大腿根部。为了达到辍学目的,我硬着头皮,忍着剧痛,要挟母亲答应。母亲的情绪一下子失去了控制,她边哭边说,“没有文化不会有出息”,“不读高中怎样向你故去的父亲交待,万万不能让母亲后悔一世啊”。母亲的话像一根针扎在我的心尖上,那份伤心远远甚于肉体之痛。我把小剪刀取出来后,母亲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颤抖着为我包扎伤口。止住了血,母亲一把搂住我,嚎啕大哭。母亲的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裳,我和母亲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很久很久。我的左腿上至今还清晰地留着一道疤痕,它成了母亲望子成才的见证和催我奋进的动力。可以说,我们的几个弟兄都没有辜负母亲的良苦用心。

12、那时,我生了病,是严重感冒,我穿着棉衣,盖着被,躺在床上,还放了一个暖腰宝在身上,可是我还是像在南极的水里一样冷,妈妈在厨房给我做姜汤,我面黄肌瘦,仿佛要死了一样,还恶心想吐。这时,我看到妈妈还给我做了一碗粥,粥里放了妈妈珍藏已久的莲子,妈妈拿汤和粥走过来,我看到妈妈焦急的样子,我更加难受了,只见妈妈用勺子盛了一些汤,耐心地喂我,妈妈还轻声地安慰我,在妈妈的精心照顾下,寒冷马上减轻了一大半,妈妈陪着我,我渐渐睡着了,我在梦中想着妈妈经常教我的诗——《游子吟》。

13、我知道背是一直都很暖和的。所以我就摸了摸妈妈的手,妈妈的手通红,手好像麻木了,摸着非常的刺骨。顿时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淌出来。留下懒得是爱,是温暖。眼泪打湿了妈妈的衣服。眼泪好像一条小河,一直源源不断地流着。妈妈的身子被寒风一抖一抖的,看得出妈妈很想放开我,为自己取取暖,也很想有人为她遮风挡雨,给她一点温暖。但妈妈没有这么做,而是一次又一次的为我遮住风挡住雨。

14、一天,我和妈妈去买鸡蛋煎饼,当我们正等饼出炉时,听见一个细小的声音在说:“快吃,凉了就不好了。”我转头一看,地上蹲着母子两人,母亲抱着一个大饭碗,里面是纯白面条,一点儿菜都没有,而儿子却津津有味地啃着一个大鸡腿,母亲的衣服很脏,裤子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的了。这时,在我心里油然升起一种崇敬之情,这就是母爱,是超越一切物质,甚至超越生命的爱。

15、在温和的春天,母亲让你像小草一样茁壮成长;在赤日炎炎的夏日,母爱让你不再炎热。当秋风吹过田野,丰收的果实成熟时,母亲笑了,甜美的笑了,在她的笑容里,又有谁知道,这笑容的背后有多少沧桑和汗水呀!一年四季,点点滴滴,我们都生活在母爱的巢中。

16、成长中那些不同的经历,折射出相同的关爱。普通人的故事里,母爱是一样的伟大。本书中所精选的一个个温暖心灵的亲情故事,是每个人对父爱母爱的深情回忆。你能感受浓浓的亲情、对父母的深深谢意、对父母的愧疚,或者有太多来不及说的话……为你成长付出代价的是,父母悄悄变白的黑发和日益苍老的面庞。不是每个人都有幸及时听到他们安慰和鼓励的话,不是每个人都能时时有他们陪在身边。不要让还未实现的报答成为遗憾。

《蜡烛》最后一段扩写老妇人的心理描写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二、问题研究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笼统地说“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掩埋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从摸出蜡烛之后,直到结尾,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练习说明

一、阅读全文,朗读令你感动的一些片段。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并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本题通过默读、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二、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本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细细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启发学生怎样抓住关键词语,怎样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1.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三、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本题根据课文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培养理解和想像能力。宜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加以推想。例如,就“老妇人也没有说话”一句想想,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就这几句想想,她为什么鞠躬,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此等等。这样去思考,思路就打开了。

教学建议

一、宜根据课文特点,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本文特点,人物思想感情集中于一点,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作品感人之处是诗意般的表现出这种感情的深度和浓度,浓郁得令读者的心灵为之震颤。所以宜从各方面体会这种情感的深度。看炮火连天,想老妇人不顾生死;看年老体弱,想老妇人力量的源泉;看保护遗体,想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看烛光闪烁,想老妇人奉献的感情。如果停留在概括人物思想感情上,作品的感染力就会大大减弱。

二、要注意揣摩语句。

本文意蕴丰富,有许多意味深长的句子,宜细细揣摩探究。每一部分将注意力放在意蕴丰富之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可以让学生提问,也可以向学生提问,确立探究方向后,逐一研讨。

三、要注意把握记叙的要素。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前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请你记住,阿辽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剧本《俄罗斯人》(1942)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1942~1945)。战后到过美国。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揭露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诗集《友与敌》(1948)。《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陆续发表了几部战时札记,最著名的有《洛巴金札记摘录》(1965)。30年代至50年代发表过几十篇文艺评论文章,主要评论同时代的作家及其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