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感悟 > “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

“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将军与敌国作战,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战败。再次被敌人打败后,他冲过去打皇帝。他一方面报告情况,一方面寻求对策,要求增援。他王座上有句话:“我屡败,……”,而他老板看到这个奏章,觉得不对,于是拿起笔,把奏章上的句子改成“我屡败,……”,但原话没有动,只是顺序的改变,立刻把战败军的狼狈变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在这里,我们不在乎这个故事所表达的权力的意义,而是探究为什么“屡败”能传达人的失败感和痛苦感,而“屡败屡战”却能给人带来希望。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点残酷的实验。老鼠被放进一个有门的笼子里,笼子的底部是由金属制成的。然后,在笼子的底部施加一个小电流,使老鼠受到相当痛苦的电击,尽管不是致命的。如果笼子的门打开,老鼠会立即跑出笼子以躲避电击。但是如果笼门被玻璃板挡住,老鼠在面对电击跑出去时会撞在玻璃板上被挡回去。反复给笼子底部通电,导致老鼠在一次又一次试图逃跑时被玻璃板挡住。最后,老鼠学会了屈服。它在笼子里跑着,被动地忍受着电击的折磨,完全放弃了逃跑的企图。这时,即使把笼门上的玻璃板拆下,把老鼠的鼻子从门上伸出笼外,它也不会主动逃出笼子,而是放弃一切努力,在绝望中被动地忍受痛苦。老鼠的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描述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在愿望多次受挫后的绝望和遗弃态度。这时候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就是退缩和放弃。对人来说,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克制,使人变得悲观绝望,听天由命,任由外界摆布,让自己的命运随着外力的强弱而波动。


有些人可能认为人和老鼠不一样。如果人们看到获救的希望,他们不会拒绝尝试。这个结论在类似于刚才实验的情况下大概是成立的,但是在另一种情况下,很多人的表现和老鼠惊人的相似。当我们说“理想已经被现实磨平”的时候,当我们说“现实给我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我终于放弃了”的时候,我们的表现就是“习得性无助”。


一个人长大后,如果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别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他往往会逐渐形成一种自己真的做不到这一点的信念,于是放弃努力。同样,如果一个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会倾向于放弃再次尝试,认为自己无论如何都做不好。就像那只小白鼠——玻璃板不在笼门里,在它的心里。


然而人毕竟是人,是智慧生物。在我们的历史上,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永远不会轻易放弃,永远不会被挫折击倒。对他们来说,失败是学习和吸取教训的机会,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这样的人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和障碍,从而拥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智慧。他们不是“屡败屡战”的傻子,而是“屡败屡战”的斗士。


命运可能会像实验者对待老鼠一样操纵我们,但人们不必像老鼠一样生活。人可以思考,更重要的是,人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来征服自己的命运。这是人性光辉的地方,也是人类英雄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正是因为这个价值,“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含义有如此巨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