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有哪些描述战略规划的名言

有哪些描述战略规划的名言

有哪些关于战略规划的名言

1,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条件都沉迷于一些心爱的谬误,每个人都因为一些自己知道不可能实现的计划而自娱自乐,也因为不太可能实现,所以可以下定决心去实现,而不必冒险去检验这些计划。-赛斯·约翰逊

2.真诚可以通过提前了解和预测未来来制定好的计划。-曾仕强

3.以不屈不挠的毅力有计划地克服一切困难。-毛泽东

4.已经完成的小事比计划好的大事好。-莱特

5.像产品或服务一样,如果一个计划被管理者用作战略决策的工具,它必须被管理和塑造。-罗伯特·兰兹

6.策划比策划本身更重要。-戴尔·麦康吉

7.晏子:“人们没有近忧,必须有长远考虑。”——《论语·卫灵公》

8.有规律有意识的保持平衡,其实就是规划。-列宁

9.人类应该控制自己,有计划地成长。-毛泽东

10、计划的目的,在确定未来几年,如何安定下来?-曾仕强

11、管理是预测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亨利·法约尔

12.管理的控制是使实际活动符合计划。-戈茨

13.一切都是提前的,没有提前就浪费了。——《礼记·中庸》

14、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大量行动。-陈安之

15、各方面,谨慎为宝。——《六塔》

描述战略规划的一句名言

名人名言

关于规划的名言

这是实践的问题。这是价值问题。——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论xi荣表淮南杜相公》

刘禹锡,唐代,《论淮南杜相公西戎表》。成熟:计划成熟。发动战争。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计划成熟,一切都安全地安排好,然后采取军事行动,一定会成功。这两句话也是关于准备赢的。这个准备包括对一切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俗话说“各路求索弥足珍贵”(见《六塔三疑》)。如果不小心,可能会全军覆没。所以,战前一定要多思考,周密计划。战争也是实力的对抗,一定要排好后方,处理好各种关系,有足够的物资储备,一举取胜。

寻求没有主人是困,没有准备是浪费。——庄周,战国哲学家庄子计划名言

庄周战国时期的规划,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见,就会陷入困境。没有准备,事情是做不到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自己的见解,提前做好准备,否则一事无成。

先求事,必亨通;先找东西,你会死的。——西汉儒生、文学家刘翔《说苑说丛》

刘汉向《说苑说丛》。求;计划。第一,之前。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先规划,后行动,事业才会兴旺;如果你先行动再计划,你的事业就会失败。做任何事都要事先没有周密的计划和科学的预算,周密的计划之后一味的行动,或者行动之后再去制定计划,结果就是没有失败,就像设计图纸之前施工,制定作战计划之前作战,制定作战计划之前作战。~的古训,无疑是对那些工作粗心,有无数颗心,踩着西瓜皮滑倒的人的打击。

先求繁荣。以后求死。——唐代学者马总的《夷陵》

唐马《夷陵》引太公金匮。提前计划:提前计划。事情:做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先计划后工作的长龙。先工作,后计划。做事一定要有规划,有准备,提前规划容易成功;不提前计划,有无数想法就会盲目做事。如果你被困难压倒,你很容易失败。这两句是常识,也是名言。唐朝的陆玉昂说“第一件事是逃避,第二件事是失去”;旗手辛弃疾说:“事未到,往往不止你在何处;东西不仅要算,而且要永远不够。”说的都是一样的道理。

我要求速度,尽快实施。我不会说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去规划,把这本规划书上的标点符号弄清楚,然后去做。我不会。我在实施的同时进行修正。只要我有三分把握,我就敢做。——黄光裕

当你打算和一个人一起生活白头偕老的时候,五六年时间做一个庞大而必要的调查,大概不会太长...我希望卡尔和我在一起幸福,就像我希望我和他在一起幸福一样。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我不仅要做一个贤妻良母,还要做他的同志,他的策划者既要相信,也要尊重。因为它包含了我的整个精神生活。否则,婚姻只不过是一份庸俗的契约,生锈的锁链,相互的折磨。-燕妮的名言

求一些关于策划(planning)重要性的名言、诗词、谚语、歌词

一切都是提前的,不提前就是浪费。

只有不打无准备的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不为明天做准备的人永远没有未来。

哈佛校训: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世界会给有目标有远见的人让路(香港著名推销员冯良奴)

谁值得神的赏赐?毫无疑问,只有那些准备好的人。——陈富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00年不打仗一样搞建设,明天准备打仗一样。——傅(著名军事专家,中国国防大学教授)

机会从不光顾没有准备的头脑,弱者坐等好机会,强者创造机会。-居里夫人

如果明天有什么需要做的,最好现在就开始。-富兰克林

想得好就是聪明,规划得好就是更聪明,做得好就是最聪明最好的。拿破仑我也在找它。希望你现在能用这些。

职业规划书范文

作为当代大学生,你要为自己制定一个完美的职业规划,好好规划自己的未来。那么你是如何规划个人职业规划的呢?这里是一篇关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论文,仅供参考。

第一,我的职业梦想

(1)今生要完成的六件大事

1.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成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①梦想基础:经过三年大学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管理、经济、营销、物流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主要措施:取得大学生应有的等级证书和学士学位。

③完成期限:大学三年。

2.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1)梦想基础:我个人认为,掌握了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后,最重要的是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一味的继续读研究生。社会需要的是能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在良好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

②重大措施: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针对性,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同时进行考研。

③完成期:毕业后三年内。

3.在学历较高的同时,充分发挥本专业的优势,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1)梦想基础:在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在理论和社会实践的良好结合中,要求个人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因为这个时期是创造美好人生前景的关键时期。只有加倍努力,你才能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拥有更多的力量和信心。

②主要措施:在熟悉物流管理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的同时,了解该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趋势,根据市场调查结果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定位,从而确定专业价值。

③完成期限:两年左右。

4.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领先的物流管理理论,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

(1)梦想基础:中国加入WTO后,将与国际社会充分沟通合作,未来几年,这种合作将变得更加普遍合理。物流管理这一新兴产业的出现,在pod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了普及。在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劳动经济学的同时,还要掌握公共关系、企业战略管理、薪酬管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广告、人事管理、会计等。因此,更有利于中外物流的比较、物流评价和理论研究。

②主要措施:利用优越的现有条件进一步学习研究。

③完成期限:四年左右。

5.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作为一名专业的物流经理,我将为社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自己迎来美好的未来。

(1)梦想的基础: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强,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强,素质高,要用自己的力量去争取一个光明的就业前景,为社会做出贡献,用自己的力量去满足家庭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②重大举措: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才。

③完成期限:3-4年。

6.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梦想基础:在学习和生活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牺牲个人的一切,为终身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这个先进集体靠拢,并接受各种考验。

②重大措施:严格按照党章要求,在思想上净化自己,积极为人民服务,向组织汇报各个阶段的思想情况,认真学习党的有关知识,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③完成期限:2-3年。

(2)、我的目标职业

短期规划(4-6年)-所有应得的分数都已成功评估,并获得相当大的学位。

中期规划(4-8年)-在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创造美好的未来。

远程规划(10-15年)-积累了相当多的实践经验后,创造更好的职业生涯。

详情如下: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会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就我个人的职业生涯而言,体现在三个不同过程的规划上,也有三个不同的角色。首先,在短距离规划中,我扮演了一个“探索者”的角色。因为加入社会实践之前最重要的是专业理论知识,所以要学好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打好扎实的学术基础,为以后的社会实践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这个阶段只是学习知识的阶段,可塑性很强。可以称之为“问路阶段”,只有明确了进步的方向和目的,才能进一步的思考和行动。

第二,在中期规划中,我想扮演“过客”的角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在掌握熟练的理论和技术的前提下,才能与实践相结合,与生活、学习、工作的过程完美匹配。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工作经验,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和特长,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打造美好的未来。同时,不断更新观念,结合前沿的职业管理理论,磨练和发展自己的职业素质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期。

最后,在远程规划中,我要起到“引导人”的作用。因为在积累了可观的实践经验后,他们更有力量去拼搏,有更好的专业和心理素质,不仅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引导他人更好地完成“行走”阶段,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才能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做出表率,更好的服务大众。

在这三个角色中,最重要的是“过客”阶段。因为我是一个重视过程的人,无论结果如何,从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才是升华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一直相信加缪的名言,“你不能创造经验。你必须明白。”是真的。我们不能创造经验,我们必须经历考验。而这个过程就是努力工作,获取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所以过程是最美的阶段。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我在任何方面都没有太多的依赖。而我也是一个理性和感性平分秋色的人,这决定了我独特的客观和主观视角。而在语言文字表达、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方面,我自问自己有这个能力。所以我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每个阶段的各种问题。我在这三方面制定的计划都是合理的,有根据的。我有信心相信我可能会成功,无论从我个人的性格,兴趣,情感,能力。

然而,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在实施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问题和挫折在所难免。如果有问题,首先自然不可能一味的处理,更不可能忽视它的存在。要从自身找原因,反复推敲,找到挫折的主客观因素,找到相应的补救办法。最重要的是,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能轻易放弃,否则会功亏一篑。就像那句名言一样——我们最大的幸福是不降反降,但它无时无刻不在..“所以,其实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人生最大的荣誉,那就是,跌倒了就爬起来!

第二,生命即将战斗(托利韦斯托多巴特..)

今天,随着知识经济的进步和中国不断变化的现代化,没有强大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意志是不行的。生活每天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受到考验。只有不断探索吸收精华,时刻准备着为之奋斗,人生才会更加完整和丰富,对青春的使命没有遗憾。“开始的开始是我们歌唱;终于,我们走了……”这是一种什么心态!青春无悔,青春无悔。也许只是不断的后悔,但还是要为未来努力。Toliveistodobattle就是这样一根紧绷的弦,时刻提醒自己,人生就是战斗,活在战斗中,好好活着,战斗!

新疆的发展与祖国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央政府把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治、经济、文化,走全国各族共同富裕的道路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增加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央制定实施的十个“五年计划”中,新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发展项目和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项目一直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和特殊政策,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1950年至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015.1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2662.23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投资总额的53.1%;累计建成投产项目9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178个,对新疆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大量涌现,为支撑新疆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给新疆很大的资金支持。据初步统计,从1955年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2000年,中央政府对新疆的财政补贴总计877.41亿元。特别是1996年以来,随着中央财力的加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财政对新疆的一般补贴逐年增加:1996年59.07亿元,1997年68.38亿元,1998年80.12亿元,1999年94.00亿元,2000年和2001年119.02亿元。中央政府还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了资金投入和支持

支持自治区政府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截至2001年底,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安排下,自治区已完成并正在实施22个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总投资17.9895亿美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49.3128亿元。三家中外合资企业获准使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552.4万美元;在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政府金融机构的4.1067亿美元贷款下,已实施并完成了68个项目。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对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油气开发造福新疆。新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了促进新疆的经济发展,中央政府坚持在新疆大规模勘探、开发和投资油气的政策,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了实现把新疆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中央政府逐年加大对新疆油气勘探开发的投入,1995年投入181.96亿元,2000年投入292.23亿元。以新疆为主要气源的“西气东输”工程已经开工建设,计划投资1200多亿元。

石油、天然气和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新疆经济发展对能源和石化产品的需求,而且有效带动了机械、交通、通信、建筑、电力、水利、农业、食品纺织、化工、塑料、橡胶、医药等产业的发展,刺激了服务业的增长,对新疆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升级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极大地促进了就业人口的增长。从1994年开始,随着塔里木油田的开发,只有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每年新增员工数超过18%;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在戈壁沙漠建设了克拉玛依、独山子、福东、泽普等一批新的石油城市,加快了乌鲁木齐、库尔勒、阜康、轮台的现代化进程;有效地支持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新疆克拉玛依、吐哈、塔里木等主要油田和泽普、独山子、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主要石化企业充分发挥人才、资金、技术优势,扶持地方企业,投资建设。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的沙漠石油公路是塔里木油田投资7.85亿元修建的。新疆石油、天然气和石化产业的发展也为新疆财政增加了大量收入。只有“西气东输工程”才能每年为新疆增加10亿元以上的财政收入,为促进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新疆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在经济发展和各项政策上对新疆给予了优惠。颁布实施边境开放战略相关法律法规,给予新疆等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八项优惠政策;建议搞好新疆粮棉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带和防沙治沙工程;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修建边境公路,完善配套边境口岸公路设施;加快塔里木河生态和水资源综合治理,优先发展新疆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国家政策性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的比重。2001年,中央政府在《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中规定并提出了18个方面的68项具体优惠政策。根据这些国家规定,自治区政府制定并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十项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和农牧民参与新疆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优势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运营。

为新疆输送和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对新疆相对偏远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困难,国家从内地分配、动员和鼓励80多万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新疆工作,并向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科研、医疗卫生等行业输送了大批大学毕业生、科技人员和高学历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士为新疆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9年以来,中央政府在内地组织了80多所高等院校支援新疆,从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招收了1万名本科生,培养了640名研究生,培养了860多名教师和少数民族教育行政干部,培养了1400名少数民族经济和企业管理干部,并派出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访问学者出国留学。2000年以来,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广州、深圳、大连、青岛、宁波、苏州、无锡等12个发达城市在其省级重点高中举办新疆高中班,每年招收1540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政府对这些学生给予财政补贴。

中国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力支持新疆。几十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新疆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在新疆工业企业发展落后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将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和工厂搬迁到新疆,从内地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新疆新建的骨干企业,并派遣大量少数民族工人到内地先进企业深造实习,从而在短时间内培养了一支新疆工程技术人员骨干队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新疆与内地其他兄弟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人才的相互流动日益增多和扩大。以市场为导向,以资金为纽带,以“物流”和“人才流动”为特征,以优势互补为原则,支撑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式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根据中央要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等20多个发达省市。对新疆各城市给予了对口支援,取得了显著成效。

结束语

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新疆各族人民50多年的辛勤劳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但由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加快新疆发展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央政府的战略规划。

春秋华人社区〔bbs.cqzg.cn〕

1999年,中央政府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规划,自治区制定了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到2010年的发展规划。按照这个规划,到2005年,整个地区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GDP将达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9%,人均GDP将达到1万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4200亿元;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0元左右。全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3平方米,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住房质量和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到2010年,GDP将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

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广阔。在中央政府和其他兄弟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支持下,新疆各族人民将通过艰苦努力,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中国核武器研究史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决定。20世纪50年代初,新成立的新中国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包括核武器。严酷的现实让中国高层决策者意识到,中国要生存发展,也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铸就自己的剑和盾。1955年1月,中国政府决定创建中国自己的核工业,发展核武器。在国家制定的《1956-1967年科技远景发展规划纲要》(简称《12年科学规划》)中,确定了12个发展重点,原子能技术排名第一;1958年,第二机械部第九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在北京成立,拉开了核武器发展的序幕。经过40多年的努力,今天,中国拥有了一支强大而有效的自卫核威慑力量。

原子弹教学模式已经重新计算了九次

中国核武器起步的时候,没有更多的技术基础,只有1954-1955年建造的一些加速器和反应堆。

当时无论是各领域抽调的科技专家,还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都没有从事过原子弹方面的工作,对于如何处理科研任务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众说纷纭。九局及时作出决议,提出“以任务为纲,以学科带任务”和“边干边学,出成果,出人才”的方针。以朱光亚、邓稼先为首的技术业务负责人迅速分解总体任务,按照大学科布置主要方向。

以理论设计为例,围绕原子弹的物理过程,爆轰、内爆物理、中子输运、状态方程、计算方法等几个方面。被分解,人力被组织起来单独攻击。同时,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把握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沿,鼓励结合当时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遇到的问题,不仅要知道为什么,更要尽力去了解为什么。

1960年7月,苏联专家全部撤离,带走了图纸和资料。中国研究人员所掌握的唯一资料,是苏联专家向宋任穷等几个部委领导解释最初提供给我国的原子弹教学模式时所记录的一些数据。对于从未接触过原子弹研究的中国研究者来说,这是一本“天书”。

中国科学家在重新计算原子弹教学模型时使用的计算器

为了熟悉和掌握设计技术,邓稼先带领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重新计算“天书”,我有幸参与其中(编者:本文作者是当时理论系状态方程系主任)。当时用的计算器,一开始是手摇的,后来是电动的。但是计算器数量少,速度很慢,只能由不停的机器和三班倒的人员来完成计算。每班有8个小时摇机,8个小时把计算结果画在图上。重新计算过程开始顺利,但到了某个关键位置,计算结果与苏联专家介绍不符。因为计算方法、公式、参数都是自己确定的,所以要反复考虑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

参与指导研究的物理学家、力学家、数学家从自己熟悉的专业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回顾,提出不同的分析意见和问题;直接从事计算的年轻技术人员详细说明其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辩论往往激烈,甚至面红耳赤,有时会持续几天。提出一些改进条件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计算。这个计算重复了九次,结果都差不多。最后,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周判断,苏联专家给出的数据与热力学“最大贡献原理”不符,于是重新计算工作得以继续。

虽然这件事花了我们半年多的时间,但反复的计算过程让我们深刻地了解了原子弹的内爆过程,扫清了设计原子弹的障碍,掌握了特征线的计算方法。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国设计的原子弹理论方案终于成型,理论设计部门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64年10月,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两个月后,氢弹原理试验成功爆炸。半年后,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决定。20世纪50年代初,新成立的新中国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包括核武器。严酷的现实让中国高层决策者意识到,中国要生存和发展,也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铸就自己的剑和盾。1955年1月,中国政府决定创建中国自己的核工业,发展核武器。在国家制定的《1956-1967年科技远景发展规划纲要》(简称《12年科学规划》)中,确定了12个发展重点,原子能技术排名第一;1958年,第二机械部第九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在北京成立,拉开了核武器发展的序幕。经过40多年的努力,今天,中国拥有了一支强大而有效的自卫核威慑力量。

两年零八个月:从原子弹到氢弹

美国用了七年零五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五年零六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中国氢弹发展的迅速突破得益于技术防范。原子弹成功前一两年,钱三强等核工业部领导就觉得,氢弹的探索应该尽早安排。为此,原子能研究所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后来扩大到40多人的研究室,负责氢弹的基础工作和技术准备。1963年底,原子弹计划刚刚完成,团队立即整体转入核武器研究所。在统一指挥下,团队迅速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氢弹战役。

J501大型电子计算机突破氢弹原理

为了掌握氢弹固有的物理规律,当时还年轻的、于敏、周同志,在老科学家彭焕武先生的指导下,各带领一个小组。他们运用“矛盾论”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内因分析入手,即先掌握点燃热核反应,使物质充分燃烧的温度、密度条件及相关规律;然后研究外因,即如何利用原子弹产生的能量提供实现热核爆炸所需的外部条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明确了技术研究的重点,为快速掌握氢弹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

我国氢弹技术突破的过程,也是发扬学术民主,激发群体智慧和创新精神的生动例证。为了进行更大规模的讨论,举行了许多学术研讨会。专家往往会根据典型的计算结果给出详细的分析报告,演讲厅往往座无虚席。有时候在饭堂讨论。有些观众坐在地上,有些站在桌子上。有好的意见可以提出来。如果没人能说服谁,那就通过计算测试。当时真的很难判断某个想法是否行得通,因为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对的。其实大家都在摸索接近氢弹的方法。当最终通过计算分析发现某个想法行不通的时候,那就干脆放弃,另辟蹊径。人们不断提出想法,不断否定更新,不断接近氢弹的目标。

最后,在这次团战中,于敏同志带领几十人的小分队率先在上海抓到了氢弹的“牛鼻子”,很快形成了一套基本上完整的物理方案。经过理论部反复讨论和校核,方案变得更加完善,在各方面(设计、实验、材料、生产、试验设备、试验场地)的配合下,氢弹核试验得以尽快完成。有人佩服于敏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总是谦虚地说,这是发扬学术民主,集思广益的结果。彭焕武先生用一副对联对此做了精辟的总结:“集体集体欢聚,新的一天,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