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答:为什么国家对回族很弱

答:为什么国家对回族很弱

答:为什么国家对回族很弱

回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分布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县。要了解回族对祖国的贡献,首先要了解回族的特点。关于回族的特点,我不想重复过去常见的说法,如“回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明的民族”等。,因为它可以赞美任何一个民族,但却不能揭示回族的独特特征。在这里,我试图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回族,找出它的不同之处。乍一看,回族没有鲜艳的服饰,没有明显的身体特征,没有独立的语言,没有大的聚落,给人的印象是回族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民族,没有鲜明的特征;事实上,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内涵丰富、非常独特、颇具个性的民族。在回族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回族人民与各族人民一道,为国家的统一和振兴,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关键词:回族;特点;贡献

第一,回族是中国13亿人口的一部分,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回族人口为1058.6087万人,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同时,回族也是世界13亿穆斯林的一部分,在宗教和文化上与穆斯林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穆斯林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特别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50多个伊斯兰国家和欧美国家的穆斯林正以喜悦和好奇的心情关注着中国这个伟大国家的崛起,也在关注着回族这个特殊群体的处境。

其次,回族是最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是多民族融合、多文化融合的产物。回族的民族文化DNA(遗传基因)是最复杂的。回族既不能说自己是外国籍,也不能简单地说自己是本地国籍。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在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的背景下,国内外许多民族和种族以伊斯兰教为精神纽带,以中国的土地为活动平台和载体,在中国水土的滋养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下,通过不断的交流和融合而形成和发展。具体来说,回族在种族上是在唐代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在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从东方来的基础上形成的“附庸”,在蒙古西征和东西宽交通的条件下,大量的西方东方人(包括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和中亚其他民族的人)不断与汉、蒙、藏、白、傣、满等民族融合。在文化上,回族文化是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通过伊斯兰文化(包括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波斯伊斯兰文化和突厥伊斯兰文化)、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和藏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形成的。但是,回族文化不是上述文化的简单积累和叠加,而是与一定的结构和形式有机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

回族对祖国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结构性贡献上,而不是数量性增加。中国文化非常博大,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只有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足以打动世人;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也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如《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传》、《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维吾尔族幸福智慧》、《彝族阿诗玛》等。那么,回族对祖国的文化贡献不是在上述丰富的文化宝库中增加数量,也不是增加一部大型史诗或百科全书式的文献,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深层次的贡献,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补充、突破和创新。这种补充、突破和创新不是几个现成的回族历史文献完成的,而是通过对回族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全面发展,结合时代精神,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视角和方法,赋予其时代特征,即通过一些努力来整合和创新,提炼新的精华。这些精华正是新时期祖国文化建设,特别是增强我国软实力所需要的,甚至是迫切需要的。

第三,回族是中国除汉族以外分布最广的民族。从天山南北到黑龙江两岸,从蒙古草原到天涯海角,从长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东海沿岸到青藏高原,从繁华的大都市到偏僻的小山村。全国2000多个县县或多或少都有回族。有句话叫“元朝归天下”,它的分布格局就像芝麻饼上的芝麻。综上所述,从表面上看,回族的大杂居、小聚居、泛散居等分布特点是其劣势,容易出现散沙、道德异化甚至自我毁灭的局面;其实这是他们独有的优势,一种稀有而无与伦比的资源,一份历史的馈赠,这是任何一种人工力量都难以实现的。首先,这种分布格局为他们与其他民族交流、充实自己、充实自己提供了地理优势和便利。居住在祖国各地和全国各地的回族,主动向周边民族学习,取长补短,取长补短;比如生活在中原、江南的回族学习汉族的优秀文化,农民学习他们的精耕细作技术,工人学习他们的先进工业技术,知识分子学习他们博大精深的文化;毗邻蒙藏的回族学习游牧文化的优势和从事林业、畜牧业的技能;居住在海南岛等沿海地区的回族也学习渔业文化,有的甚至外出打渔;生活在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的回族甚至有机会更早接触现代西方文化。他们办报纸,倡导新观念,搞实业,信奉实业救国论,成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之一。其次,大混交群落、小群落、泛散群落的分布特点造就了回族较强的适应性,能适应从山地到平原、从沙漠到绿洲、从温带大陆性气候到热带亚热带气候等各种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能适应各种恶劣的社会环境。他们善于与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的人相处,灵活多变,能进能退,或高或低,平易近人。

第四,回族是一个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多元化的民族。我们通常可以说“这个民族是游牧民族,那个民族是农耕民族”,但我们不能这么简单地定义回族,因为回族历史上形成了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多元化的特点。从经济结构来看,回族兼有农牧业、手工业、商业甚至渔业和林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从事信息产业、国际贸易、金融和现代高科技产业的人才相当多。从职业构成来看,回族拥有大量的农民和可观的商人,更多的农民和商人、牧民和工匠、近代经营大型工矿企业的实业家,以及更多的知识分子——从古代的儒生、诗人、诗人、剧作家、医学家、天文学家和建筑师到现代的教育家、记者、学者、教授、科学家和诗人。现在从事餐饮、服务业、劳务经济、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可谓“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各层次应有尽有。

至于回族对祖国经济的实际贡献,首先,回族对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中央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西部大开发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西部大开发的主体是西部各族人民,其中回族人民因其独特的禀赋而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回族经济是一种“复合经济”,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农业和商业相结合。在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经济文化类型复杂的西北地区,这种经济结构在沟通和联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回族聚居区多断续分布在中国西部“三高原两型经济”的边缘或过渡带。“三大高原”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两大经济类型”是青藏高原藏族和内蒙古高原蒙古族的单一畜牧业经济,黄土高原以汉族为主的单一农耕经济。分布在三个高原上的两种正规经济类型是单一的,实际上不能称之为完全经济。特别是游牧经济是一种脆弱的自然经济,容易受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风、雪、疫等自然灾害会使成千上万的牲畜死亡,美丽的草原会突然失去生机。传统畜牧业产品不仅是游牧民族的生产资料,也是他们的生活资料,但不能满足他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高度依赖外部经济。然而,黄土高原粗放单一的传统低水平农业是封闭的。虽然盛产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但由于封闭保守思想的阻碍,很难与游牧民族沟通,满足彼此的需求。换句话说,“三个高原——两种经济类型”各有优劣,经济互补性强,但缺乏顺畅的流通渠道和强有力的沟通者。藏族和蒙古族虽然都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但传统上缺乏商品意识,黄土高原的汉族有根深蒂固的重商观念。另外,青藏高原高(海拔高)、远(离家千里)、苦(风中眠)、险(山险、路险、泥石流)。因此,两大经济类型互补的重任就落在了具有商业传统和开拓冒险精神的回族人民的肩上。

历史上,回民上山、下帐篷,孜孜不倦地将内地的农产品和工业品带到牧区,将牧区的畜产品带回内地,起到了“互补”的使者作用,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牧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多次访问西北,充分肯定了回族的传播功能。他说:“我认为必须有人把改善牧民生活所需的物资送到高原,以换取畜牧产品。但不要忘记,藏族牧民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上,交通十分不便。货物不能自行移动,所以必须有人运输,必须有人出售。这个流通团队在哪里?这次去临夏考察,看到这个团队其实已经形成,而且很活跃。这支队伍主要是历史上形成的居住在陇西走廊的回族。”到了20世纪90年代,“从高原古城西宁,到长江源头的脱脱河岸,从西藏北部的万里草原,到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樟木港,到处都有归国商人的痕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回族的这一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过去默默无闻的皮毛贩运、加工、餐饮行业,数百万亿万富翁脱颖而出,成为各地扶贫致富的带头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投资商业资本或扩大规模,通过商业促进工业,建立现代工业、商业或加工服务企业,成为当地的“暴利和税收”。比如内蒙古伊利实业有限公司就是在传统食品行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清真牛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现已成为国内知名企业。复合经济结构的优势也使西北回族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在自己家外的广阔天地获得了资源、市场、原材料、人才、技术和资本。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是“双头”的,最大限度地弥合了城乡和行业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其经济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外向性,即回族经营者南来北往,异地设厂,实现资本和资本;二是补偿机制,即经济结构多元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农业损害了商业补偿,商业损害了工业补偿;主业伤副业——东部并不比西部亮,相比西部其他民族单一的产业结构优势明显。

第五,回族是一个向心力很强,热爱国情的民族。从表面上看,回族的民族和文化基因是多样的,分散在世界各地,没有独立的语言和统一的服装。而且各地回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差异很大,大传统中有小传统。事实上,回族是一个分散的、不可分割的民族。虽然她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说着不同的方言,有一种无形的精神纽带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但它确实起着作用,在灵魂上有着高度的默契,将全国各地的回族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谓“我们相遇。我们理解。熟人有什么关系?,一个色的红颜知己”和“千里无食”无论走到哪里,哪怕离开家乡,带着熟悉的问候——“塞拉恩”,你都能找到“知己”和“自己人”,让你们彼此更亲近,消除陌生人的陌生感和孤独感,找到生活的地方,获得归属感。这是回族凝聚力的体现。但回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和爱国情怀联系在一起的,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回族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祖国是回族的载体、家园和栖息地。民族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爱祖国就是爱民族,维护祖国利益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就像回族崇敬的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说的那样:“你要爱你的祖国,就像鸟儿爱它们的巢一样”。只是回族的爱国方式不一样——她把对祖国的感情深深埋在心里。她在新的千年里几乎没有用平实的语言唱颂过祖国,而是默默耕耘,细心呵护。但是,在关键时刻,她会毫不犹豫的站出来,为祖国付出一切,甚至生命。回族对祖国的爱是一种深深的爱,她希望祖国日益繁荣昌盛。为此,她不遗余力,全力以赴。更不用说回族为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侮、发展社会经济和改革开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只有我国在清末内忧外患的紧要关头的出色表现,才足以让人感到震撼和敬佩。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回族学生办的刊物《觉醒文章》发出了不平凡的声音。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列强侵略,被别人践踏。晚清政府辱国辱民,民不聊生。回族知识分子目光远大,心胸宽广。针对建团之初提出的“革命已满,共和已立”的口号,他们明确提出了民族团结,同舟共济,共同走向民族灾难的命题。打地板说:“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四面楚歌,没有齐心协力,消除了种族、宗教和领土的界限,共有4亿人口。然后回族知识分子就用回族先民对祖国的伟大贡献来激励当时的回族青年,说:回族人民“不缺人,大有作为,大有作为,足以为历史争光,永远繁荣昌盛”。在一个“辨中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浓厚氛围中,在“满人”、“满恨”的喧嚣中,这种民族利益,当时日本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就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后来,他逐渐摆脱了“满编”的总思想,主张民族平等,主张“五族共和”。他也很尊敬地看着回族人民,深情地说:“中国的民族运动,没有回族人民的参与,最后是很少成功的;推翻帝国主义的工作,没有整个回族的结合,是很难完成的。“据此可以判断,回族是一个向心力强、热爱国情的民族。

回族的特点也可以列举,但这些是主要的。通过了解回族的上述特点,就很容易理解它对自己、对其他民族、对祖国的定位,以及为什么它的爱国主义那么强烈,对祖国的贡献那么大,对祖国的贡献又是不同的。综上所述,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她已经并且正在为伟大的祖国做出杰出的贡献。回族的贡献是持续的,从唐、宋、元的先民回归开始,到近代、近代、当代,她一直默默无闻、持续不断地工作着。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