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在中国吃饭就像是一种宗教

在中国吃饭就像是一种宗教

作者:[印度]Nullg来源:《21世纪》2010年第9期如果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中国人,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几乎肯定会被“我食故我在”所取代 在中国,吃饭几乎是一种“宗教”,深入到中国文化的骨髓,以至于中国人的问候是“吃了吗”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刚学会说中文的人来说,如果有人在他去赴约吃午饭的时候问他吃了没有,他会感到很疑惑 对于习惯吃素的印度人来说,这并不是中国遇到的唯一饮食挑战 中国饮食文化太复杂,对它的分析依赖于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知识 在中国,你吃什么不仅意味着你是什么,还意味着你值多少钱 晚餐被认为是一种拉近彼此距离的方式 这种场合,菜越漂亮越诡异,越贵越好 猴脑、龟鞭、燕窝汤,如果你想真正打动客人,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省的访问记者的宴会。端上来的菜是海胆和其他未知的水生动物 持续三个小时的午餐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我终于等到了一个椰子汤之类的菜,我赶紧呷了一口,以为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口味的东西 这时,旁边一个中国记者敬畏地小声告诉我,这是菜单上最贵的菜 我赶紧放下勺子,问是什么 在中国,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很奇怪 人们很少问吃什么,只要味道好,花费多,就值得吃 光看菜名是分不清是什么菜的 比如“蚂蚁爬树”,乍一看很难把这道菜的名字和粉丝、肉联系起来 我不懂,问了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 在中国的一些宴会上,像鸡肉盯着饺子这样的家常菜是不允许出现的,因为它们太常见了,供应这种食物被认为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主菜不能点米饭,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侮辱,因为这暗示着其他食物很难下咽,甚至最普通的米饭也比其他饭菜好吃 中国宴会的复杂性不止于此 不仅点什么花多少钱很重要,点多少菜也很重要 通常的做法是点两倍或三倍于客人所能负担的食物 客人通常只品尝每道菜的一小部分,其余的不要碰 对于一个经历过饥荒的国家来说,这种巨大的浪费似乎令人难以置信 事实上,正因为中国一直是一个土地相对稀缺、食物相对稀缺的国家,宴会上的排场往往成为一种无与伦比的身份象征 在经济改革之初,中国社会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餐馆的出现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每300万人中只有一家餐馆 如今,每400个中国人就有一家餐馆,出去吃饭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头号休闲活动 每个生日、婚礼甚至圣诞节,每个人都喜欢去餐馆吃饭 中国人嗜吃,从中国人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来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许多新单词 报纸上的短文叫“豆腐块”,被老板开除的员工叫“开除” 如果饮食是文化的基本要素,那么喜马拉雅山两侧的印度和中国显然是非常不同的 在印度,挑食象征着高贵的婆罗门的地位 他们不吃肉、大蒜和洋葱。简而言之,厨房里不会有非素食 在中国,吃的菜越多,肉越多,越诡异,地位就越高。 据说连藏族喇嘛都吃牦牛肉 北京的一些素食餐馆供应人造肉,让因健康原因不得不吃素的穷人可以吃“肉”,甚至可以吃豆腐制成的“羊肠” 在印度,即使是非素食者也只吃某些动物和某些动物的某些部分 所以印度人吃鸡不吃鸡爪,吃羊肉不吃羊肠,吃对虾不吃章鱼 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印度人对食物的这种歧视态度是不可理解的 一些找不到对策的中国贸易官员总是向我抱怨,招待印度商务代表团真的很难 他们向我抱怨:“印度人什么都不吃。” 印度商业代表团的成员向我感叹:“这些中国人什么都吃。” " 中评网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