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请不要:停放废墟

请不要:停放废墟

作者:冯骥才来源:《文汇报》2010年7月20日

罗马人知道,一根柱子倒了就举不起来,因为这是时代老人和历史巨人的行为。如果你起来修,历史时间就消失了。谁敢改变历史?

近年来,一种对文物有害的做法正在成为一种常见的做法,那就是遗址公园。

说到遗址,我会回想起那一年我在埃及考察归来。有朋友问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我说埃及的土地上到处都是公元前几千年的历史遗迹,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文明起源和源头的感觉。

从开罗的金字塔到卢克索的帝王谷,到处都是巨大的石头碎片和灼热的沙漠沙。没有人能说出他们的历史,也不可能知道这些坚硬的石雕是什么时候被毁的;时间在这里似乎失去了长度。历史一去不复返,找不到线索,只有一个问号。这些问号弥漫在碎片和流沙中。所以空苍茫,荒凉,寂寥,雾浓如废墟;但是,这是地球上遥远的历史留下的独特的生命感——也是遗址独特的气质和魅力!

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所有网站的保护者都知道,网站必须保持整体形象和历史感。从古希腊、两河流域、古波斯、印度到南美洲的玛雅,所有遗址都完好无损。遗址是一种特殊的遗迹。虽然只是一些屹立不倒的废墟和石柱,甚至是草坑和土堆,但它是历史生命仅存的实体,也是唯一可以触摸的历史真相。废墟没了,历史就彻底消失了。你觉得有多重要?但是,这里已经改了。且不说很多遗址都在被粗糙的建筑破坏;从河南的殷墟、的华清池到北京西部的圆明园遗址,到处都在进行开拓性的工作,筑墙、种树、种花、立雕塑、画素描。更有甚者,各种“景观”同时被加入,历史遗迹被“建造”成公园。

做这种事情的人是不是完全没有理解一个遗址的价值是它的“原生态”?不懂文化历史的你有尊严和神圣吗?

在罗马,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往往不在城外或城外,而是在城里,与人同住;然而,从来没有人把这些巨大的杂草丛生的废墟当作垃圾来处理和清理。相反,把它们当做凝固的历史,有形的岁月,真实的城市文物,不敢去触碰,更不敢去说服。罗马人知道,一根柱子倒了就举不起来,因为这是时代老人和历史巨人的行为。如果你起来修,历史时间就消失了。谁敢改变历史?它是不完整的,但它只是给了你想象的另一半。当然也有一种残缺的美。残缺美也是一种历史美。所以遗址保护就是严格保护原状。只有大自然才允许改变它,比如风和太阳造成的破坏——人所能做的就是强化它,延缓它的寿命;但千万不要人为改变。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不知道遗址的价值和必须遵守的保护原则,但那些不知道历史和文化的人怎么能管理文化遗产呢?

再者,绝不仅仅是无知;不明白的话,为什么要花大价钱搞园林绿化,为工地围墙植树种花?它的目的是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努力赚更多的钱。

文化一旦服从经济,以经济为目的,就必须按照商法进行自我改造。同样的趋势,还有以极大热情和特别努力的历史街区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抢名人故里”之战、各种文化名称的“建设”热。由此形成了新一轮的历史文物破坏。

可能有人主张历史遗产不能用于旅游?

当然,历史遗产有旅游价值,但不仅仅是旅游价值。还有见证价值、研究价值、教育价值、欣赏价值等等。你不能为了一个价值而摧毁或牺牲其他价值。事实上,即使是遗产的旅游价值也体现在它的真实性上。如果昭君墓不再是“她现在成了黄暮中的绿坟”,而只是公园中央一个不大不小的土堆,连游客都会觉得无聊——哪里能感受到历史?没有历史感谁不会堆一个普通的土堆?然而,这些网站的经理认为大规模的破产没有卖点。乔只有盛装打扮,添花添叶,穿上金戴银,以旧换新,才能吸引游客。所以急功近利的浮躁夹杂着庸俗的审美,正在把每个站点变成一个庸俗的公园。照这样下去,我们必须“恢复重建”废墟,重现昔日帝都和昔日皇宫的威望。因为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改造会对业务更有吸引力。现在,有些网站不是已经在做重建文章了吗?

就这样,废墟一个个成了公园,成了赚钱的机器;历史被我们变成了消费品。

有没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不会赚钱的文化是没有用的,只有发展才是文化的“出路”?难道我们真的要把所有的文化都变成GDP和现金才能满足,才能认为自己有能力,才能把它们当成“文化繁荣”吗?

我们真的不怕没有废墟的历史吗?没有令人敬畏和崇敬的精神文化,我不怕浅薄和苍白——我不怕富有的浅薄和富有的苍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