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不知不觉把人物背景刷成自卑

不知不觉把人物背景刷成自卑

作者:林特特来源:《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10日

十几年前,我还是个穷学生。

以中考为例,我数学物理化学119分。如果不是文科,我根本无法理解高中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研究过自己为什么穷,追溯到小学五年级的转校。

起初,我不适应新学校。后来发现新班主任一点都不喜欢我。路上遇到她,我跟她打招呼,她用鼻子哼了一声。好像是被她担保人赞助的继女叫她后妈“妈妈”拜托了,但是她不耐烦了。

我做错一道题是不对的,忘记写点作业也是不对的。我的作文里有一个新奇的比喻,“雪是上帝抓破的头皮屑”。班主任说“我觉得教这样的学生很丢人”,然后我就被处分了;同学们做鬼脸,哈哈大笑,我气得垂头丧气。之后我就有些厌学了。

其实即便如此,我的成绩也不差,只是老师塑造了我差的形象。但这期间厌学情绪持续,一年后爆发。那时候我还是个初中生。

我的数学课本下面总有一本和学习无关的书,三毛,琼瑶,亦舒...然后,文件堆在抽屉里,大部分都写着鲜红的30分和40分。高二快结束的时候,我的分数是29。

总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穷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更早更深。

不止一次和老师聊过,问得很清楚。她就是不回答,只是冷落了我;再问,她会从眼镜的上方直勾勾地看着我,仿佛看到我的羞愧从我的胸膛里爆发出来。

和同桌发生矛盾或者两个人犯错被老师碰到,对我来说是很可怕的回忆。老师总是批评我,因为我很穷。唯一不同的是老师指着我对我同桌说:“没想到你会像林特特一样。”她表现得心烦意乱,我慢慢低下头。

当然,穷也有好处。

比如贫困生之间的友谊更铁,更真诚,更像一个患难之交。当我进入一所三流高中,成为一个有名的差生班的一员时,老师不敢轻易批评班里任何一个人,他会被一群人攻击——我理解一群自卑愤怒的年轻人集体愤怒,捍卫自己的自尊。

比如长辈的表扬和鼓励会更珍惜。多年以后,我躺在大学宿舍里,读了江洋的《干校六记》。她写了最艰难、最敏感的几年。有些人对她很好。她莫名其妙的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我想起了我高三的班主任陆。

那是高三的暑假,我被分到文科班。

陆老师说:“这说明你的天赋还不错。”“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数学好,其他科目采取什么对策。”她很善良,略带煽动性,比如以前一个学生比我差,然后发生了什么。她甚至有天晚上突然打电话给我,问我是不是在学习。

高三那年,点灯烹油,以比本科线多一分结束,去了一个很普通的师范学院。这是一种狂喜,也是我和鲁老师的一次伟大胜利。但是循环从这里开始。刚过1分,说明我在大学还是个差生。

然后,循环继续,差异感也继续。

今天每次在公共场合被指责或者被批评,总有一种瞬间被扔进小学五年级教室的错觉。老师读了《雪是被上帝抓破的头皮屑》,然后顿了顿,郑重批评。我站在教室中间,同学们挤眉弄眼。“头皮屑!”"头皮屑!"

或者在银行或者医院,我没有把表格填好,手续办理的整整齐齐,问过工作人员,没有得到回应。我有点尴尬,我的脑海里从眼镜上方闪过直直的眼睛...

这种可怜的生命意识并不仅仅出现在遇到粗鲁或者MoMo的时候。

每次接受新工作或者其他任何挑战,第一反应都是“我做不到”。就算非要我做,心里也会浮现一句话:“我比他们差,我要更努力。”也许是穷学生少年时只要六七年的经历,不断被灌输“你穷”、“你错了”,不自觉地把性格背景刷成自卑。

即使是读研工作后,我对差生的感觉也从未减弱。

大部分学生都是天生的好孩子;同事恨不得从幼儿园到大学名校毕业;他们谈话中透露出的习惯性自信,总是让我羡慕又惭愧,因为他们的态度优秀而冷静;总觉得自己脱离了环境,在一个比我高很多的人群里。要小心,要小心,不要被人发现“老套”。

唉,如果说贫困生的经历有什么积极的可取之处,我只能说接受失败的能力稍微强一点。事实上,我并不害怕因为表现不好而失败。即使做的很顺利,也会觉得好的不是真的。

想起一件事,去年,我遭遇了一点挫折。回到家乡,不知怎么想起了三好学生的奖状。我问我妈还在不在。她说,在。我突然觉得很安心,好像年轻的时候什么东西还在,好像“坏”和“不坏”和“坏”和“不坏”的距离已经估算清楚,终于解决了。现在的不好不算什么,最终会过去吗?——这是不是因为穷学生的经历,我还没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