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为什么我们找不到好工作

为什么我们找不到好工作

作者:贾晓明来源:《青年心理》2010年第3期

贾晓明,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第一任注册理事。

在这个时代,读书的最终目的似乎是工作。为了找份好工作,我埋头读书近二十年。但是,很多高材生在高学历人才市场徘徊,不断抱怨——为什么我们总是找不到好工作?!

我们对“好工作”有一个误解

《青年心理学》:天涯论坛上,一位网友爆料了自己找工作的经历,用了“不能回头”几个字:“2006年硕士毕业,觉得找工作不会太难,于是就带着月薪八千多(8000元)和北京户口的双指标去了。没想到流浪了三个月,只找到了一份私企业务员的工作,收入很不稳定。工作两个月,辞职回家读书。当时的想法是毕业后工资肯定会高一些,留在高校会更稳定。

2007年成功考上博士,但没想到2009年毕业的时候,是博士就业高的一年。留在大学的指标很少,医生工资因为经济危机直线下降。和20多所名牌大学的博士们一起努力,终于进入了一家国企,但不得不从底层做起。同学聚会的时候,我发现六年前本科毕业的同学,月薪都比我高。"

类似的抱怨还有很多。人们似乎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难找到好工作。这是为什么?

贾晓明:首先,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好工作?按照这个人的标准,很明显,私企的业务员不是好工作。我觉得如果做一个调查,大部分人大概都是这么想的。文案、营销、服务等行业,大学生不屑做,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一份好工作。

为什么这些工作不好?这些工作不需要耗费太多体力,工作时间也比较灵活。你可以错开早晚上下班高峰时间。这些不都是好东西吗?因为门槛低,大家都能做,所以高学历的人觉得不好。

回头看看有些人的好工作:工资高,稳定,不用受太多苦,工作环境舒适体面。这是一份好工作的定义,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翻几本杂志,翻几个网。你觉得里面的人怎么样?都是IT精英,股市多头。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年纪小,价值高。他们很能干,没问题,但是一千万人中有几个?最重要的是,认同他们不代表否定别人,也不代表其他工作不好。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好工作的“好”不仅仅体现在工资上,还和工作是否体面有关。大家都喜欢IT精英,但如果有人说自己是农民企业家,靠卖袜子创业,那么大家似乎就没那么羡慕了:哦,你是袜子之王?!就算值几个亿,也不如做个电脑和软件开发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下意识的把行业分成了369类。民族文化中有一些不好的东西影响我们找工作,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根深蒂固的,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青年心理学》:我们想要的好工作其实是一份让我们看起来体面的工作,而不是考虑它是否适合我们。

贾晓明:这个案子的男主角说他不满意私企的业务员,不符合他师傅的身份。但如果让他送快递,他肯定不会去,宁愿做业务员。虽然业务员收入不稳定,但是他会选择这个,因为经营生意比快递好。

但我也想说,快递为什么不行?年纪轻轻,体力不错,还一边骑自行车一边锻炼身体。如果你有能力用心去做,你就能比别人更好地交付。可以自己做快递公司,自己做老板。为什么不可以?只要能养活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好,这不是好工作。

所以我们总说就业难,大学生抱怨找不到好工作。其实还有很多隐藏的意义,隐藏着我们对自己和社会不切实际的定位和期望。有些人收入高,却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自己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觉得丢脸。还是那句话,不是不公平的行业。其实是因为我们对职业的理解有偏差,这是一种心理定势。

《青年心理学》:其实,当我们谈到“好工作”和“坏工作”时,我们都投射出自己的一些职业幻想,而不是这份工作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贾晓明:是的。我们总觉得找工作有很大的心理落差,这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我们自己的想法有关——你对自己有立场吗?在职业定位方面,你认为什么能体现你的价值?你觉得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有价值吗?还是一定要做一份体面的、待遇优厚的、被社会尊重的工作才有价值?如果是后者,那么你的就业范围越来越窄,心理压力肯定越来越大。

“好作品”要符合自我定位

《青年心理学》:就像你刚才说的,我们对好工作的定义应该是和自己的价值取向一致的。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贾晓明:对不同的人来说,好的工作肯定是不同的。所谓价值取向就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这是一个又大又老又难的问题。要找到答案,可能需要一个探索和成长的阶段。

对我自己来说,从二十多岁开始,我的目标就是做一个好老师,这个目标一直没变。在我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当然这个目标还有一些额外的东西,比如老师应该到什么程度?学生认可肯定是一个方面,职称也是一个方面。但是,这些都是围绕教师定位的。

《青年心理学》:但如果换成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可能会说,当老师不够,当校长不够。

贾晓明:我不这么认为。我是不是当了一辈子老师,没能当上校长?我的自我定位是老师,所以有机会竞争一些领导职位的时候我从来不去。不是我的人生追求,所以和我无关。这可能是很多人感到迷茫的原因。他们并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他们确实知道,然后面对现实的诱惑,他们又犹豫了。

当然,我不否认当领导有当领导的好处,但你要知道你要付出相应的痛苦。人的追求不一样。有些人喜欢花时间社交和处理各种事务,但我喜欢有时间给学生讲课,和他们一起做社会公益活动。我选择做让自己开心的事。这种工作对我来说是个好工作。

《青年心理学》:所以,我们找不到好工作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我们只追求社会推崇的东西,却不知道什么能让我们真正快乐。

贾晓明:我不反对当校长。很好,这是他的选择。但是,任何一种工作,要有它光明美好的一面,而不遭受相应的磨难,是绝对不可能的。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学生。他觉得当大学老师还算体面,工作稳定。他在决定考研前问我大学老师的工作情况,以帮助他决定是继续读研究生还是做别的。我们谈完之后,他说:“我不再是大学老师了。”他说没想到大学老师这么忙,事情这么多,压力这么大,收入又低。对我来说,当老师是快乐的,因为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感觉不太多,也能处理很多事情和高要求带来的压力。但如果没有这种心态,你大概会觉得当大学老师不一定是个好选择。

我经常说小学生写《我的梦想》,890%写的是科学家、作家、解放军,这其实是一种比较糟糕的教育。事实上,他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家。科学家如何生活,他们的研究需要多长时间,他们工作有多努力,他不知道。但是我们的教育只是夸大了这份工作的荣耀,隐藏了其他更真实的部分。回到“袜子不如IT精英”的问题,这其实是把工作分成三六九份的根源,也是最致命的心理枷锁。

《青年心理学》:说到这,还有一点,就是很多人认为大学毕业后一定能做更高端的工作,所以对那些基础工作不屑一顾。

贾晓明:这包括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就像我刚才说的,IT精英只是少数人,你必须承认你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好的工作不是让你发挥到别人的水平,而是发挥自己的潜力。

其实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我特别想强调的是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你会发现很多人有毅力,耐得住寂寞,付出努力。这样的人创业成功率可能很高。但是有些人就是受不了等待,喜欢快,所以创业不一定适合他,但也是一种性格,有适合他的工作。

但是有这样一个问题:比如有一部分人比较外向,热情,精力充沛,总是乐于学习新事物。他们更灵活,能忍受不确定性。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性格特征。相反,有些人做事按部就班,有条理,但有点墨守成规。这种性格也擅长做很多事情,比如一些固定的工作,但是也带来很大的缺陷,就是创造力可能不够,缺乏灵活性。事实上,中国是一个变化很大的社会,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来。也许坚持规则的人更痛苦,而灵活的人会觉得更舒服。对于后者,他们觉得会有更多的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其实没毛病。找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就好。但是问题在哪里呢?很多人看别人的工作是因为他们太优秀了。特别是现在社会推崇的工作,可能都是灵活性很高的工作。另一种人格的人会要求自己改变,但是做不到,所以痛苦。

青年心理学:不是很多人都提倡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吗?也许这是一个通过工作改变自己的机会?

贾晓明:现在,很多人提倡超越自我,超越环境,改变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我想每个人对超越会有不同的理解。我觉得发挥自己的潜力就是超越,而不是别人有什么,我就一定要有,通过改变自己来和别人一样就是超越。

青年心理学:你觉得性格是改变不了的吗?

贾晓明:可以改变,但不能完全改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格是人格的一部分,人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稳定性。我不能说完全改变不了。比如你多带他,他会变得更开朗。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远远落后于那个天生特别开朗幽默的人。也就是说,很少有人能直接从一个角色跳到另一个角色。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只是觉得另一个极端好,一定要征服自己和环境,理想到什么程度。这是你自己的绊脚石,因为你花了很多精力去建立一个好的家庭,结果你忽略了,失去了你所有的东西。你很不开心,内心挣扎,能量被自我否定和自我对抗消耗殆尽。

所以找工作的时候,大家都要想到这个问题,就是你是什么样的性格特征,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发挥你的长处。并不是别人说这份工作好,社会仰慕这份工作,你就得去做。这要追溯到你对自己了解多少,你有多坚定,你能不能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