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谁偷了我的大学

谁偷了我的大学

作者:阿湟来源:《青年博览》2010年第6期

那时候的我还是一个刚刚走出高中校园的腼腆小女孩,对大学生活抱着各种不切实际的遐想。然后饭桌上,各方前辈用自己的回忆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大学生涯规划课。

我妈的同事,80年代毕业的老一辈大学生,跟他说,他上大学的时候,每天早上早起看书,每天晚上熬夜学习。当他回到宿舍时,所有的学生都在谈论人生理想,充满了思想。国家建设...

刚大学毕业的表哥趁空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说:“你别信他。大学要享受,要有乐趣,一旦工作,就永远没有机会了。”

这两个相反的概念开始在我脑海中流动...

前进!前进!前进!

我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踏入了大学校门。我还没来得及说出大学生活的滋味,身边的同学就迫不及待的搜集了各种考研、留学、就业的信息。甚至有一个同学坐在上铺,用居高临下的态度郑重警告我:“你没看新闻吗?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提前准备,就是落后挨打!”

刚进大学就准备毕业,并不是我们学校的特例。我的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自嘲,甚至有些鄙夷地说:“为什么本科学校的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反而考上了我们学校,因为他们从大二开始准备考研,到了大二之后基本就没有自己的大学生活了。他们所做的只是考研,考研,再考研。这样的孩子,即使时不时在学校,土地不利,人与人不和谐,也不能阻止他们进步!”

在欢迎家乡的会议上,三个已经毕业的兄弟姐妹被邀请参加。作为新鲜多汁的弟弟妹妹,我们期待着听到他们的几句话。在现场,真的辜负了我的期望。一个师弟请教一个毕业的师哥,虔诚地问:“大学四年应该怎么过?”被采访者拿出硕士哥哥的风格,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大学四年的长时间实习和兼职经历,不厌其烦地告诉自己,自己工作不错,因为大一开始就在各个公司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和人脉。最后他拍了拍桌子总结道:“一句话:实习要早!”

又想起大学室友小黑。从大二开始,小黑轮流G和t,她的大学生活要么是一边等GRE成绩一边复习托福,要么是一边等托福成绩一边复习GRE

所谓毕业准备提前,一般都是这样。大一的时候去用人单位做家务。大二的时候开始坐自习室。当我大三的时候,我开始参加普通组和测试组

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些真的是大学生活吗?

头被夹,尾被夹的大学

回顾大学四年,我似乎总是在追赶:追文凭,追人,追工作经验,追不属于这个阶段的一切。

我从来没有体验过,更谈不上享受过大龄大学生的纯学习生活和表哥的纯玩乐生活。我的大学被切断了。一上学就被告知只是跳板。既然早晚都要接触社会,不如晚接触,不如早接触。不管是什么,先坐下。于是,我上了大学,思考我的工作,思考我的校园社会。然而随着与社会正式接触的临近,我们又以一种非常悲凉的语气,回到教室、自习室、图书馆的记忆中,仿佛它们从来就不存在于我们身边。

我问过很多学生,他们最怀念大学生活的是什么。有一个回答让我印象深刻。我的一个姐姐说大学留下的最好的记忆是电影欣赏课。

我们学校的电影欣赏是一大课,一百多人围坐在一起。老师是电影圈有名的手腕。他会花两个小时演一部电影,然后用两句充满精华的话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其实很有可能你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但是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同龄人,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经历,有着对应的价值观,所以你笑的时候大家都在笑,你感觉到什么的时候大家都在陪着你,颇有点感同身受的感觉。这种和谐给了姐姐一种从未有过的强烈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和知己一样难找。没有考证,没有分数,恐怕只能活在轻松的大学课堂里。

可惜在我遥远的大学记忆里,很难找到这样的画面。

做什么样的年纪,年轻的时候不沉迷于爱情,年轻的时候不沉迷于自怜,年轻的时候不沉迷于激情,大学的时候不沉迷于享受。我突然觉得,四年,真正配得上大学生活的其实不是几天。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左手是用人单位抱怨招不到真正的人才,右手是大学生抱怨不停止实习就找不到工作。左手和右手一起工作,但不能一直握着对方。他们只能在诱惑中捕捉对方的气息。原因可能就在于“照顾好自己”这几个字,我们想拼命付出、拼命节省的,并不是雇主想要的。

袁是我的朋友。她大学一毕业就成了一家大报纸的摄影师。和很多人相比,袁媛学摄影的时间不长,技术装备也远非一流。然而,袁媛凭借业余时间拍摄的作品赢得了现在的位置。她曾经跟我说过她是怎么学摄影的。她进入摄影专业的前两年,连一本专业摄影书都没碰过。她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琢磨其他学科的知识上,看了很多闲书、绘本、小说、报告文学,涉猎广泛。从大三开始,她就很认真的玩相机,一上手就很快变得与众不同。“听起来我走了很长一段路,冒了一点风险,但和我们班其他整天拿着相机扫街的同学相比,我发现大学里的一切都是学习摄影最好的方式。”她总结道。

一个哥哥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这个哥是新闻系学生,思想逆水行舟。从大一开始,他就唱反调,唱反调,声称自己特别反感新闻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想着如何混媒体。他真的把自己的观点贯彻到底了。大学期间,他没有把寒暑假都用来实习,也没有因为社会实践或者兼职而翘课,包括专业课和所有基础课。这让他几年后成了学生们的笑柄。

高三的时候,他身边的同学忙着找工作,忙到很黑很失落的时候,他就逆流而行。他没有做简历,没有去招聘会,没有去找工作,而是用自己的钱买了一个小DV,跟着同学们把他们找工作的过程拍下来。我从高三开始拍高三,快毕业的时候,连班主任都赶时间。每天都打电话催他,他却一头扎进学院办的机房,把素材磁带剪了。做好之后直接把带子发到他最喜欢的纪录片栏目央视纪事报,希望制作人能播出这部真实反映大学生求职情况的电影。

没有复杂的采访,也没有大比例的淘汰。很快,他收到了纪事报的录用通知,他命名的纪录片《毕业生》顺利播出。

我们经常自己揣测,用人单位需要什么,用各种方法让自己的能力立竿见影。但是当你选择快速的时候,你选择了机械的模仿,你渐渐的远离了大学生活真正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