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两个男孩在课堂上打瞌睡

两个男孩在课堂上打瞌睡

作者:卞毓方来源:《文汇报》2010年3月31日

不久前,从1979年到1980年,教室在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在纽约,纽约被认为是西方世界的中心。两个政治专业的大一新生上课总是无精打采的。一个是来自夏威夷的黑人,习惯于占据教室右后方的角落,戴着足够遮住脸的宽边帽,经常伏案打哈欠做梦;另一个是来自台湾省的中国人,喜欢窝在教室的左后角,所以很无聊,干脆睡得很快。

放大。来自台湾省的男生叫李开复,他并不厌学,只是越来越疏远政治学。大二的时候,他终于快刀斩乱麻,换了系,换了自己感兴趣的电脑。
你的兴趣是什么?美国教育认为兴趣意味着天赋。李开复在计算机系家里,两年后毕业,全系第一。

这样的学生不用按部就班。在教授的推荐下,李开复进入了领先的计算机学校卡内基梅隆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计算机学院院长找他谈话,问:“读博士的目的是什么?”“这很简单,”李开复说。“就是在某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不仅如此,”院长告诉他,“读博士就是选择一个狭窄而重要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毕业时交出一份世界级的论文,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军专家。任何人提到这个话题都会想到你的名字。”

拿法律来说,想做就做最好!李开复的血液开始加速,从动脉到静脉充满活力。院长看着他的眼睛问:“你明白吗?”开复大声回答:“我明白,我从大学带走的,将是一篇改变世界的顶级博士论文。”院长纠正说:“你从这里带走的最有价值的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你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你研究和发现真理的经验,科学家的头脑。这样,当你有一天改变方向时,你仍然可以在任何一个新领域出类拔萃。”

李开复选择了语音识别作为博士专业,是导师的课题。美国国防部已经建立了项目,资金已经到位,技术途径已经确定为专家系统。恋爱一年,他发现专家系统冰冷如冰,远没有统计那么多愁善感。李开复决心同情别人。他担心导师生气,但回答是:“开复,我不同意你对专家系统和统计学的看法,但我可以支持你用统计学的方式去做,因为我相信科学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都是平等的。而且,我相信一个有激情的人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这件事放在台湾省绝对不可想象。李开复从导师的宽宏大量中体会到了科学的真谛,他全力以赴地试了一试。研究者疯狂,失眠,努力,蓬头垢面,双眼喷火,走得快,这才是题目应有的含义。三年过去了,不,三年要走180天,困难突破了,伟大的成就告一段落。李开复的研究成果和博士论文引发了当年声音界最大的冲击波。

26岁的李开复成为卡耐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一个受宠的儿子,有尊严,有地位,有项目,有资金,在大公司做顾问,飞去各地讲学,包括祖籍和祖国大陆。春风以马蹄疾为荣,借助现代钢马,一天之内可以看到西方世界不止长安花!

人是不可预测的。科学家的内心更不可预测。1990年,苹果的一个邀请电话让李开复反过来看自己。电话里说“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还是真的想改变世界?”

“让世界为你而不同”是李开复埋藏在心里多年的梦想,现在被苹果的召唤点燃了。李开复立即做出回应,走出象牙塔,加入“改变世界”的大军。

苹果时代,李开复从纸上谈兵到实战,得到了无尽的乐趣;在市场的硝烟和大火中,他的精神逆风而飞,想象力和爆发力得到充分发挥。他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1995年,33岁的李开复成为苹果副总裁。

但他还是不满足,还是要跳槽,因为硅谷的另一家公司SGI发出了更有吸引力的邀请。对方说:“我们现在正在对整个公司进行扩张和重组。公司有许多新计划。我们的项目包括交互式电视、3D动画和网络服务器。过来看看。目前我们想收购一些公司。你可以告诉我你想做什么,然后我们会根据你的利益重组公司。”

不是他们缺人才让你填补,而是他们真诚的问你需要为你搭建什么平台。李开复怎么能错过这个机会?他热爱互联网,SGI也接受了。双方一拍即合。1996年7月,李开复从这座山跳到那座山。

实践检验真理,SGI让李开复“自己设计”,不过是硬件公司,但开复的实力在于软件,相当于在篮球场上跑一匹马。一天天,李开复开始去意大利。对于接下来的选择,他设定了两个标准:一个是做软件,一个是去中国。

机会来了。机会无处不在,看你有没有准备好。这时候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王国想把触角伸向中国,李开复成为其最佳人选;时间:1998年金秋;职位: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

李开复在微软中国的开创性工作值得用一本大书来描述,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创新理念,绝对引领科技在中国生根发芽。微软只开了一个人,然后进入中国完全没眼光。李开复只是“跟随我的心”,成为了微软王国的副总裁。

既然你我想来,这应该是李开复的最后一站。他在微软身居高位,与比尔盖茨合作密切,富贵风光。“花喜笑,鸟喜懂歌。”人生至此,我还能要求什么?

李开复不这么认为。他后来回忆说:“1998年到2005年,我在微软工作了7年。在北京两年,在总部五年。不得不说,在总部工作的最后几天,我觉得很痛苦,和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在一个庞大的系统里,我的声音已经听不到了,总部也很少有人听产品的方向和思路。我就像一个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运行在一个相当令人满意的环境中,没有发挥空。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更换的光鲜部分。那种价值的缺失和精神上的孤独占据了我的心。”

还是要“跟着我的心走”,既然微软没有增长空,那就给自己脚上抹油——走吧!去哪里?他暗恋谷歌。但是微软退出了。自家种的大树很容易给别人遮阳!为了留住李开复,他们提供了各种优惠。如果留存无效,他会毫不犹豫的提起诉讼,和李开复、谷歌一起上法庭。2005年7月至9月,李开复经历了人生中前所未有的危机。他的同事冷酷地翻脸,他的朋友落井下石,谣言恶毒诽谤,官司打得很黑。如果官司再打下去,赢家和输家都会伤到骨头。两个月后,微软撤诉,李开复胜诉,肌肉受伤,骨头依然完好。经历了这个感情世界的浩劫,他的心智更加成熟,脚步更加矫健。2005年底,李开复再次来到北京创业。

然而依然是但是,四年后的2008年,当李开复接手充满挑战的韩国队和快速增长的东南亚市场时,他清楚地意识到,管理更多的人和马不是他最喜欢的,他渴望从零开始创新,而不是经营一家巨头。结果世人看到李开复再次选择潇洒离开。

在向总部提交辞呈时,谷歌高管艾伦·尤斯塔斯(alan eustace)试图以更好的条件留住他。李开复诚恳地说:“谢谢,但我不是来要求更高的职位和更高的薪水的。我已经下定决心了。生活中还有一个缺点没有实现,现在要弥补。我可能会建立一个“创新工厂”,与中国青年一起创造新的技术奇迹。我想做一个控制全局的工作。我已经到了人生的这个阶段。如果我不做,恐怕就太晚了。”

现在,李开复正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中国进行“创新作品”实验。他会成功吗?我觉得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是次要的,次要的。那么,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生很短。如果你一直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么你的人生就过去了,你剩下的只有遗憾,只有遗憾。”“我走进了丛林,因为我想活得有意义,我想活得深刻,吸取生命的全部精华。那就从中吸取教训吧,免得我发现自己一辈子都没活过。”

李开复的素描到此结束。再来说说哥伦比亚大学班上另一个打瞌睡的同学,就是那个喜欢戴大帽子的黑人。他后来的成就比李开复更突出。他是谁?你可能会惊讶于他是现任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为什么奥巴马喜欢睡在教室的角落?万事皆有因,本文就不讨论了。所以我想起祖先的一个典故:两千多年前,宰予白天睡觉的时候,他的老师孔子看到了,就骂他:“朽木不可雕也,泥墙不可筑。和贺铸!”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妈的”,活着咽下去几乎是必须的。幸好美国老师没有用孔子公式。他们没有把白天睡觉的人带出教室,甚至把他们开除出学校。如果是这样,只有今天的李开复和今天的奥巴马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