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施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施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施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shī

【动】

(形声。从(yǎn),也声。本指旗帜)

[1]旗飘动

旖施,柔顺摇曳之貌。——《说文》朱骏声通训定声

施,旗貌。——《说文》

旖旎(施)从风。——《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犹阿那也。」

[2]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

施,予也。——《广雅》

德施普也。——《易·乾》。释文:「与也。」

施其功事。——《周礼·内宰》。注:「赋也。」

齐侯好示务施。——《国语·晋语》。注:「惠也。」

旅有施舍。——《左传·宣公十二年》

王施舍不倦。——《左传·昭公十九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图。——《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施予(给,给别人恩惠、财物);施生(施惠于人,给人生路);施人(施恩于人);施香(施舍香火钱);施食(施舍食物);施报(有所施与,则有所报答);施赈(施舍财物救济贫民或灾民);施遣(施舍赠送);施泽(给予恩惠);乐善好施

[3]设置;安放

施于中林。——《诗·周南·兔罝》

施三川而归。——《史记·韩世家》。正义:「施犹设也。」

秦政不施。——《汉书·蒯通传》。师古曰:「施,设也,立也。」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后汉书·张衡传》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施髟(安上假发);施灵(设置灵堂);施关(设立关卡);施置(处置;安排)

[4]施行;实行;推行

施于有政。——《论语·为政》。包注:「行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汉·贾谊《过秦论上》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施为(施展;作为);施巧(施展巧技);施令,施命(施行政令);施张(施行);施呈(施展);施敬(施行庄敬之教)

[5]散布;铺陈

云行雨施。——《周易·乾卦》

阴谢阳施。——潘岳《闻居赋》。注:「布也。」

又如:施布(散布;传布);施散(布施散发);施属(散布连缀)

[6]加;施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7]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红楼梦》

又如:施肥;施朱(涂以红色);施粉(涂粉);施检(加印密封)

[8]判罪

施生戮死。——《左传·昭公十四年》。注:「行罪也。」

又如:施行(处决,执行死刑;处置,发落)

[9]陈尸示众

及文公入,秦人杀冀芮而施之。——《国语·晋语》

君子不施其亲。——《论语》

为大戮施之。——《国语·晋语》

[10]用;运用

施则行。——《礼记·礼器》。疏:「用也。」

爪牙之士施。——《荀子·臣道》。注:「谓展其材也。」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靡计不施,迄无济。——《聊斋志异·促织》

shī

【名】

[11]恩惠,仁慈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又如:报施(报恩)

[12]旄羽珥,旗竿头上缀饰物

楼烦以星施。——《逸周书》

[13]姓。施琅ShīLáng(1621-1696)中国清朝时将领,福建晋江人。字尊侯,号琢公。初为郑芝龙部将,降清后任水师提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攻灭台湾的郑氏政权。他建议在台湾驻兵屯守,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为清政府所采纳。封靖海侯

====〖简释〗====

shi1(ㄕˉ)

[1]实行:~工。~政。设~。~展。~教。~为(w唅)。~威。实~。措~(办法)。发号~令。

[2]用上,加工:~肥。~粉。

[3]给予:~礼。~诊。~恩。

[4]姓。

实行仁德的政治称王用文言文翻译

得民心着得天下 实行仁爱宽容有才德的仁政者可以称王

古文翻译!!!急 !!!!

周书 --牧誓

得道多助

【原文】

时甲子昧爽②,王朝至于商郊牧野③,乃誓。王左杖黄钺(4),右秉白族以麾(5),曰:“逖矣(6),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 御事(7),司徒、司马、司空(8),亚旅、师氏(9),千夫长、百夫长(10),及庸(11)。蜀(12)、羌(13)、髦(14)、微(15)、卢(16)、彭(17)、濮人(18)。称尔戈(19),比尔 干(20),立尔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21);牝鸡之晨,惟家之索(22)。’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23),昏弃厥肆把弗答(24),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 迪(25),乃惟四方之多罪道逃(26),是崇是长(27),是信是使(28),是以为大 夫卿土。俾暴虐于百姓(29),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30)。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31),乃止齐焉(32)。夫子勖哉(33)!不愆于 四伐、五伐、六伐、七伐(34),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35),如虎如貔(36),如熊如罴(37),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38),勖哉夫子! 尔所弗勖(39),其于尔躬有戮(40)!”

【注释】

①《牧誓》是公元前1066年2月周武王伐纣、在与纣王决战前的誓师辞。 牧指牧野,在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南七十里。这次决战以周武王 大胜、殷王朝覆灭告终。在这篇誓辞中,周武王勉励军土和助战的诸侯勇往直前。②甲子:甲子日。按周历计算,这一天是周武王即位后第十三年 的二月五日。昧爽:太阳没有出来的时候。③王:指周武王。朝:早晨。 商郊:商朝都城朝歌的远郊。④杖:拿着。黄钺(yUe):铜制大斧。 ⑤秉:持。麾(mao):装饰着牛尾的旗。麾:指挥。(6)逖(ti):远。 (7)冢(zong):大。冢君:对邦国君主的尊称。御事:邦国的治事大臣。 (8)司徒、司马、司空:古代官名。司徒管理臣民,司马管理军队,司空 管理国土。(9)亚旅:官名,上大夫。师氏:官名,中大夫。(10)千夫 长:官名,师帅。百夫长:官名,旅帅。@庸:西南方诸侯国,在今天 湖北房县境内。(12)蜀:西南方诸侯国,在今天四川西部。(13)羌:西 南方诸侯国,在今天甘肃东南。(14)髦(mao):西南方诸侯国,在今天四 川、甘肃交界地区。(15)微:西南方诸侯国,在今天陕西郿县境内。 (16)卢:西南方诸俟国,在今天湖北南彰境内。(17)彭:西南方诸侯国,在 今天甘肃镇原东。(18)濮:西南方诸侯国,在今天湖北郧县与河南邓县之 间。(19)称:举起。尔:你们。(20)比:排列。干:盾牌。(21)牝(pin) 鸡:母鸡。晨:这里指早晨鸣叫。(22)索:尽,空,衰落。(23) 妇:指妲己。(24)昏弃:轻蔑,轻视。肆:祭祀祖先的祭名。答:问。 (25)迪:用,进用。(26)通逃:逃亡。(27)崇:尊重。长:恭敬。 (28)信:信任。使:使用。(29)俾:使。(30)发:周武王的名字,武王姓 姬。(31)愆(qian):超过。(32)止齐:意思是整顿队伍。(33)夫子:对 人的尊称,这里指将土。勖(xv):勉力,努力。(34)伐:刺杀,一击一刺 叫做一伐。(35)恒恒:威武的样子。(36)貔:豹一类的猛兽。 (37)罴(pi):一种大熊。(38)迓(ya):御,意思是禁止。役:帮助。西土: 指周国。(39)所:如果。(40)躬:自身。戮:杀。

【译文】

在甲子日的黎明时分,周武王率领大军来到商朝都城郊外的牧野,在这里举行誓师。武王左手拿着铜制大斧,右手拿着白色 的指挥旗,说道:“辛苦了,远道而来的西方将士们!”

武王说:“啊!我们尊敬的友邦国君和执事大臣,各位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还有庸、蜀、羌、髦、 微、卢、彭、濮诸邦的将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用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发布誓师令了。”

武王说:“古人说过:‘母鸡在早晨不打鸣;如果谁家母鸡早 晨打鸣,这个家就要衰落了。’现在商纣王只是听信妇人的话,轻副蔑地抛弃了对祖先的祭祖而不闻不问,抛弃他的先王的后裔,不任用同宗的长辈和兄弟,却对四方八面的罪人逃犯十分崇敬、信任、提拔、任用,让他们当上大夫、卿士,使他们残暴虐待老百 姓,在商国都城胡作非为。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按上天的意志来 讨伐商纣。今天这场战斗,行进中不超过六步、七步,就要停下 来整顿队伍。努力吧,将士们!作战中刺杀不超过四次、五次、六 次、七次,然后停下来整顿。努力吧,将士们!你们要威武雄壮,像虎、豹、熊、罴一样勇猛,在商都郊外大战一场。不要迎击向我们投降的人,以便让他们为我们服务。努力吧,将士们!如果 你们不努力,你们自身就会遭到杀戮!”

【读解】

战争中最使人惴惴不安、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在一场生死攸关地大决战即将开始地时候,而不是在战斗的进行过程中或结束之后。当你意识到战斗的决定性意义,在内心推测可能出现的 任何情况以及最后的胜负之时,总会有千思万绪涌上心头,闪过 各种吉祥的和不祥的念头。

的确,这就像侦探,J、说一开头就设置的大悬念,让你作出种种猜测,思路一下子被悬念紧紧牵引着。

当周武王率领数万大军在牧野誓师之时,万众的心情大概就 是这样: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就在此时此刻此地;结果马上将由拼杀来决定,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头,从此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

不过,这并不是一场攻城掠地的单纯的决斗,而有一个道义问题。周武王列举了商纣王的三条罪状:听信妇人的谗言(实指妞己);不祭祀祖宗和上天;任用四方逃亡的罪犯而不用同宗兄弟。 这在当时足以称为弥天大罪,不容宽赦,单是其中一条就当诛伐。 正因为如此,周武王才会得到那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连遥远的西南方的八个诸侯国也前来助战。他们拥护和支持的不一定是周武王,而是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的道义:妇人的话与小人的话一 样不可信,祖宗和上天神圣不可亵溪,逃犯绝不能取代同宗兄弟。 与其说他们是为周武王而战,倒不如说是为道义而战。这就体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从力量对比上看,周武王统率的五、六万军队显然不是西纣 王七十万大军的对手。但武王的军队是“仁义之师”,仁义之师不可战胜,所向无敌。因而,力量对比在冷兵器时代不一定是战争取胜的绝对因素,完全可以利用其它条件变不利为有利,变弱小为强大。

历史的经验的确值得注意。人心的向背是个永远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专制暴君绝对不相信这一点,只相信高压和暴力可以 消灭一切异己因素。这是导致他们覆灭的根本原因。搞政治要记取这一历史教训,为人处世同样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当一个人把自己搞到孤家寡人的地步时,恐怕就走入了绝境。

骊姬之乱

骊姬者,晋献公夫人也。为立已出奚齐为嗣,骊姬谮杀太子申生,逐公子重耳、夷吾,以至于献公卒后,晋国陷入混乱十余载。这一事件,史称“骊姬之乱”。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准备讨伐骊戎,史苏占卜后说,这场战争必胜无疑,可是胜利之后晋国将有一场灾祸,因为卜兆表明晋国会因妇人干政而陷入混乱。战争果然大获全胜,晋军杀了骊戎的首领,并将骊戎首领的两个女儿骊姬和她的妹妹献给了献公,献公纳此二女入后宫,并册立骊姬为夫人。晋国士卿为此而恐慌,因为他们怀疑骊姬便是卜兆中所说的那个会给晋国带来祸乱的妇人。这一年,是晋献公六年。

献公十二年,骊姬之子奚齐降生,为了使奚齐将来继承晋国,骊姬开始了她的阴谋。据《国语》记载,骊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与她私通的一名叫施的戏子教唆的。

骊姬的阴谋是这样的——

第一步:贿赂朝中重臣梁五和关东五,使之进言于献公,以镇守别都为由,将太子申生遣往曲沃;以防备秦国为由,将重耳遣往蒲城;以抵御戎狄为由,将夷吾遣往屈地。如此这般,奚齐就有更多的机会亲近献公,而离间献公于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也就有了可乘之机。

第二步:离间献公于太子申生的感情,使献公产生废黜太子的想法。骊姬以各种方式诋毁太子申生,献公终于想另立奚齐为太子。朝中重臣因此而分化:荀息一派主张唯君命是从;丕郑一派反对曲从君命;里克一派表示中力,静观事态变化。

第三步:谮杀太子。献公二十一年,骊姬谎称自己梦到了申生的亡母齐姜,要申生去宗庙祭母。祭祀后申生按周礼向献公归福。所谓“归福”,就是将祭品与死者的亲人分享。骊姬在申生送来的食物中投放毒药嫁祸申生,献公大怒,欲诛申生。申生出奔新城。十二月,申生自缢身亡。

第四步:诋毁重耳和夷吾。 骊姬使人进言于献公,说重耳和夷吾知道太子在食物中投毒却不禀报。重耳和夷吾闻言后,惊恐之下逃回封地。献公大怒,派兵讨伐。重耳奔往北狄,夷吾奔往魏国。

然而骊姬最终未能得逞。

献公死后,奚齐尚未继位便被里克所杀,骊姬不免一死。在荀息等大臣的迎奉之下,骊姬妹妹的儿子卓子继位为君。之后,里克轼卓子,欲迎重耳为君,重耳觉得晋国动荡不安,怕遭逢与奚齐、卓子同样的命运,便婉言拒绝。

夷吾为了能够归国即位,内通里克,许诺事成之后将汾阳封给他;外贿秦国,约定将河西之地划归秦国。

当年,夷吾归国,是为惠公。

即位后,惠公背信弃义,杀里克等大臣,使得朝中人心惶惶;不予秦国河西之地,引发战争。惠公内外不附,在韩原之战中被秦国所俘。为求归国,惠公与秦穆公约定以太子圉入秦为质。

惠公在位的第十三年,病入膏肓,太子圉怕惠公另立他人,逃归晋国。十四年,惠公卒。

惠公既卒,太子圉继位为君,是为怀公。怀公无德,国人不附。秦穆公埋怨晋怀公不告而归,发兵助重耳归晋国,杀怀公。

重耳即位,是为文公。

晋文公励精图治,晋国振兴,称霸诸侯,晋国始得安定。

姬之乱【原文】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1),卜之(2),不吉;筮之(3),吉。公 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4),不如从长。且其繇曰(5):“专 之渝(6),攘公之羭(7)。一薰一莸(8),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 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9)。姬谓大子曰(10):“君梦齐姜(11), 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12),归胙于公(13)。公田,姬置诸宫六日。 公至,毒而献之(14)。公祭之地,地坟(15);与犬,犬毙;与小臣(16),小 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17)。”大子奔新城(18)。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19),君必辩焉(20)。”大子日:“君非姬氏,居不 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 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21),人准纳我(22)?” 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23)。

姬遂谮二公于曰(24):“皆知之。”重耳奔蒲(25),夷吾奔屈(26).

(以上僖公四年)

初,晋侯使土为二公子筑蒲与屈(27),不慎,置薪焉。夷吾诉 之。公使让之。士为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28),忧必仇 焉(29)。无戎而城,仇必保焉(30)。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31), 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 惟宁,宗子惟城(32)。’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 焉(33),焉用慎?”退而赋日:“狐裘尨茸(34),一国三公,吾谁适从(35)?”

及难(36),公使寺人披伐蒲(37)。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38)。”乃徇 曰(39):“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40),遂出奔翟(41)。

(以上僖公五年)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42)。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 却芮曰(43):“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44)。粱近秦而幸焉(45)。”乃之粱。

(以上僖公六年)

【注释】

①骊姬:晋献公的宠妃。②卜:用龟甲占卜。③筮:用蓍草占 卜。④短:指不灵验。长:指灵验。(5) 繇(zhou):记录占卜结果的 兆辞。(6)专之:指专宠骊姬。渝:变。(7)攘:夺去。羭(yu):公羊。 这里暗指太子申生。(8)薰:香草。莸(you):臭草。(9)中大夫:晋 国官名,指里克。成谋:定好计,有预谋。(10)大子:太子,指申生。 (11)齐姜:申生的亡母。(12)曲沃:晋国的旧都,在山西闻喜县东。 (13)胙(zuo):祭祀时用的酒肉。(14)毒:投毒,放毒药。(15)祭之地: 用酒祭地。坟:土堆。(16)小臣:在宫中服役的小官。(17)贼:谋害。 (18)新城:指曲沃。(19)辞:申辩,辩解。(20)辩:辩白,追究是非。 (21)被:蒙受,带着。此名:指杀父的罪名。(22)人谁:谁人。纳:收容, (23)缢:吊死,(24)谮(zen):诬陷,中伤。二公子:指重耳和夷吾。 (25)重耳:晋献公的次子,申生的异母弟,后为晋文公。蒲:重耳的采邑,在 今山西限县西北。(26)夷吾:晋献公之子,申生的异母弟,后为晋惠公。屈: 夷吾的采邑,在今山西吉县。(27)士为:晋国大夫。(28)戚:忧 愁,悲伤。(29)仇:怨。 (30)仇:仇敌。保:守,(31)守官:在职的 官员。废命:不接受君命。(32)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板》。怀德:心 存德行,不忘修德。宗子:周姓子弟。(33)寻师:用兵。(34)狐裘:大 夫的服饰,尨茸(meng rong):蓬松杂乱的样子。(35)适:跟从。(36) 及难:等到灾祸发生。(37)寺人:阉人。披:人名。(38)校:违抗。 (39)徇:遍告,布告。(40)祛(qu):袖口。(41)翟:同“狄”,古时中 国北方的少数民族。(42)贾华:晋国大夫。(43)却芮(xi rui):晋国大夫。 (44)之:去,往。梁:诸侯国名,嬴姓,在今陕西韩城县南。 (45)秦:诸侯国名,嬴姓,在今陕西凤翔县。幸:宠信。

【译文】

当初,晋献公想把骊姬立为夫人,便用龟甲来占卜,结果不 言利;然后用蓍草占卜,结果吉利。晋献公说:“照占筮的结果办。” 卜人说:“占筮不灵验,龟卜很灵,不如照灵验的办。再说卜筮的 兆辞说:‘专宠过分会生变乱,会夺去您的所爱。香草和臭草放在 一起,过了十年还会有臭味。’一定不能这么做。”晋献公不听卜 人的话,把骊姬立为夫人。骊姬生了奚齐,她随嫁的妹妹生了卓子。

到了快要把奚齐立为太子时,骊姬早已和中大夫有了预谋。骊 姬对太子申生说:“国君梦见了你母亲齐姜,你一定要赶快去祭祀 她。”太子到了曲沃去祭祝,把祭祝的酒肉带回来献给晋献公。晋 献公在外打猎,骊姬把祭祀的酒肉在宫中放了六天。晋献公打猎 回来,骊姬在酒肉中下了毒药献给献公。晋献公洒酒祭地,地上 的土凸起成堆;拿肉给狗吃,狗被毒死;给官中小臣吃,小臣也 死了。骊姬哭着说:“是太子想谋害您。”太子逃到了新城,晋献 公杀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

有人对太子说:“您要申辩。国君一定会辩明是非。”太子说: “君王如果没有了骊姬,会睡不安,吃不饱。我一申辩,骊姬必定 会有罪。君王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乐。”那人说:“您想出走吗?” 太子说:“君土还没有明察骊姬的罪过,我带着杀父的罪名出走, 谁会接纳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上吊自尽。

骊姬接着又诬陷重耳和夷吾两个公于说:“他们都知道申生的 阴谋。”于是,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

当初,晋献公派大夫士为为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和屈城,不 小心,在城墙里放进了柴草。夷吾把这件事告诉了献公。晋献公反人责备了士芬。士芬叩头回答说:“臣下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 忧愁必定变为仇怨。没有战事而筑城,仇敌必定来占领。既然仇 敌会来占领,又何必那么谨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这是不 敬,加固仇敌的城池,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诚,拿什么来 事奉国君呢?《诗》说:‘心怀德行就是安宁,同宗子弟就是坚城。’ 国君如果能修德行并巩国宗子的地位,有什么城池比得上呢?三 年之后就要用兵,哪里用得着那么谨慎?”士芬退下来后作了首诗 说:“狐皮袍于毛蓬松,一个国家有三公,我该跟从哪一个?”

到灾祸发生时,晋献公派寺人披去攻打蒲城。重耳说:“君父 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他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 仇敌。”重耳翻墙逃走,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于是逃亡到 了狄国。

......

鲁僖公六年的春天,晋献公派贾华去攻打屈城。夷吾坚守不 住,与屈人订立盟约后出走。夷吾准备逃往狄国,却芮说:“你在 重耳之后逃到狄国去,这证明了你有罪,不如去梁国。梁国靠近 秦国,而且得到秦国的信任。”于是夷吾去了粱国。

典自《史记·赵世家》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

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

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固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

“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求古文翻译

1.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

2.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土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

3.增加自身的修养是智慧的仓库;乐于施舍是仁的开端;获取和给予恰当是守义的标志;以被侮辱为可耻是具备勇敢的先决条件;建立功名是行动的最高目标。”士人具备了这五种品德,然后可以立身处世,跻身于君子的行列

4.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5.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

6.从前孔丘在陈遭受厄运啊,发出“归欤,归欤”的哀吟。钟仪被囚弹出楚曲啊,庄骂显贵越免不了露出乡音。怀念故乡的感情人人相同啊,哪会因为穷困或显达而变心。

O(∩_∩)O

商鞅变法文言文令行于民期年

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

全文翻译如下:

秦孝公重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都城市场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能搬到北门的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奇,没有人敢搬。就又宣布说“有能搬的人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走木头,立即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下法令。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百姓勇敢为国作战,害怕私人斗殴,城乡大治。秦国百姓中当初说法令不适宜者有来说法令适宜的,卫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教化的人”,全部迁居到边境城堡。此后百姓中就没有人敢于议论法令了。

执是什么意思

执zhí:1. 拿着:~刃。~鞭。~笔。

2. 掌握:~政。~教(jiào )。

3. 捕捉,逮捕:战败被~。

4. 坚持:固~。~意。

5. 实行:~行。

6. 凭单:回~。

7. 朋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简称“执”)。

8. 姓。

励学敦行是甚么意思

励学:奋发学习敦行:踏实实行励学敦行”强调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手段。“励”是勉励、鼓励的意思,“励学”就是勉励师生勤奋求学,要求为学者勤于自勉,刻苦磨砺,重视知识的学习,素质的提升,品格的塑造,精神的超出,心灵的净化,思惟的创新。“敦”是敦促、勉力的意思,“敦行”就是勉力去做,强调动手的能力、实践的风格和对道德的践履。坐而论道、言而不行,只能是语言的伟人、行动的矮子。励学敦行”是我从中国古代先哲名句当选取而来。“励学”2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宋真宗写过1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查看更多答案>>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