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怎么写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怎么写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怎么写

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学练太极拳的一些心得体会:

打太极拳可以修身,所谓修身就是保持身体健康。有人说修身可以去健身房,一样可以有很好的效果。那么修心就不是其他的练习可以代替的了。

首先要放下的不仅是肌肉,更重要的是这颗心,要甘做小学生,让自己变成一个空的容器。记得练起势时,老师教我们要先全身放松,不仅要放松身体,还要放松心。当时我对此体会不深,现在我明白了心松身才能松。练太极拳可以治失眠,当晚上睡不着的时候,醒来又心烦,

看到什么都不舒服,这时候到一块清静的地方慢慢摆动心中的太极,不苛求姿势的完美,可以随心所欲,不强迫自己用多大的力气,适可而止。其实夜晚和清晨是练太极拳的最佳时刻,在修练中那种体会只有等真正练过之后就会明白。练太极拳可以去除杂念,在修练中要不逆心而练,有杂念浮出便会被松弛的神经消退,所以太极者无心是有根据的。练太极拳可以保持心灵宁静。练太极拳最好的环境就是一个人,四周没有任何东西打扰,没有其他人,再好一些就是连声音都没有,那是修练太极拳的最好环境。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体育遗产之一。

我国人民长期锻炼中的实践证明:它即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又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流传几千年,只有它存在的道理:一是练习;二是练气,或者说是练功;三是练心。

很感谢我入学的老师提供这样锻炼身体的机会,也很感谢老师能传授这么好的功法给我,让我受益无穷。今天的功效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我觉得我很幸运,所以我会珍惜太极拳所结的缘分,坚持不懈的学练下去。在此我想真诚地说一声: 谢谢老师!

练习太极拳的心得

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下面是我学练习太极拳的一些体会,我先简单介绍下我的情况:我是一个学习太极拳时间五年学龄的学员,而且是从零开始,在此之前我从未学过任何武术、气功之类的东西。但通过几年的学习,对太极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功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精神状态、身体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也初步体会到了太极拳的奥妙之处。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学练太极拳的一些体会:

1、学一式,练一式,没练一式都有结果

开始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学习太极拳的,但是我想既然学习了就要认真去学、去练。我的工作比较忙,所以整天下班回家腰酸背疼,颈椎痛的直不起头,坐下后站不起来。可在练习太极拳三个月后,在单位上一整天的班回家腰、背、颈竟然不疼了(当时只练到预备式、随息放松)。说实话这时我还有些怀疑这是否和练太极拳有关,还在想着会不会是心理作用呢?但后来一些功效的显现让我彻底相信了它的真实性,这的确是太极拳的功效。三周后睡眠改善。原来早晨起床时总感觉没睡醒,困的难受,而练习一段时间,早晨一醒来就会感觉头脑很清醒,浑身很轻松,毫无睡意;再后来还有许多的功效显现,我就不再多说了……总之,现在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是我周围人都看到的效果,身体好了,心情也好了,这是我真实体验到的。

2、学练结合,以练为主。

怎么学呢?除了每天早上的集体学习以外,我每天还看光碟,动作仔细反复地去看、去模仿。只有这样才会少走弯路,迅速在自己身体上看到功效。在今后的练习过程中随着功力的增长就会有体会。 要踏实地去练。不练就没有自身的体验。我的体会是要反复的学、不间断的练才能发现问题、向老师和拳友学习,纠正动作,才能练入状态,也才有好的功效。

3、拳功并练,真修实证,层次修练

首先要学会利用VCD光盘、清楚光盘里的内容,有些人不太知道怎么利用光盘学习、也不太了解太极拳的学习方法。只知道光盘是功法示范。听老师说过要拳功并练,不能练成太极体操,好了,拿到光盘后把光盘从头至尾的内容全看一遍,然后不讲层次,混练一气,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内功功法的学习是有层次的,不可越级修练,可以让你知道太极拳的学练方法、特点、应注意的问题、学习的目的、学练的关系等等…...这些内容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尽快步入轨,少走弯路。

4、化难为简,便于学习

我感觉老师的教法和拳友们长时间的不断交流特别好,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能使我这个对太极拳一无所知的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有这么好的效果。我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思想怎么也集中不到自己身上,旁边稍有动静就会分心,进入不了状态,但是按照练习要求--吸保持放松态,呼放松手臂,开始时有点顾左就顾不上右,顾呼吸就顾不了站姿….脚手不随,我就试着按要求站好姿式,保持正常呼吸,第一次呼气时先放松左臂,左臂放松下来,再在下一次呼气时放松右臂,因为心里总要这样想着,这样练习几天后,感觉集中思想并不是那么难了。按照每一步功法要求循序渐进地去练习,现在基本可以专心地练习拳和剑,不会再受旁边人说话、走动影响了。很感谢我入门的老师提供这样锻炼身体的机会,也很感谢老师能传授这么好的功法给我,让我受益无穷。今天的功效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我觉得我很幸运,所以我会珍惜太极拳所结的缘分,坚持不懈的学练下去。

以德养拳,以拳辅德。学拳还要强大德理论作铺垫,奥义就是中庸之道。顺其自然,找到那个度,在于无极太极之间。

在此我想真诚地说一声: 谢谢老师。

急急!求一篇文章,一篇学习太极拳的感想,一千字左右,越快越好

学太极拳的感悟 在还没有学太极拳之前,我就有一点担心,因为我的体育素质不是很好,很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学好太极拳,但是听了教我们太极拳的老师介绍后,我的忧虑才一点一点的褪去!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 ,我也学会了许多做道理。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表演的太极拳老架。虽然看起来有点儿慢,但是却打得虎虎生风,给人一种气势如虹的感觉。在他的表演中,我仿佛对太极拳有了一点点模糊的认识:太极拳是一种快慢相间、刚柔并济、松紧有度、阴阳开合、虚实结合、变化无穷的一种拳术,里面蕴涵了深奥人生哲理。虽然我已经把老师传授的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学完了,但是还是没有把太极拳的真正工夫学到家,其中的奥妙只能略晓一二。我想学太极拳也不是一段时间学了就可以的,接下来我还会继续学习,力求能理解其中的玄妙,使自己的内功修炼更上一层楼。以下是我学打太极拳的过程和感受。刚开始几节课,老师教我们的是学太极拳的一些基本功。譬如说抓手练气、下蹲练气,倒转宏、单棚手、双棚手、平推掌、上腿掌、平化手、云手等等。在每次练习精要十八式时,我都会先练一下各个基本动作。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觉得好象太极拳和其他体育运动没什么区别,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太极拳有着和其他体育运动非常不同的地方,太极拳除了“动”之外,还有“静”,动静之间伴随着气血的运转。它蕴涵了人的某种意念,由这种意念来催动肢体的运动。如果你心情烦躁的话,你根本就打不好太极拳。我有试过好几次当自己心情烦躁的时候练太极,结果老是感觉自己打得不“顺”。也有可能是我练习的时间不是很多,练习量还不够,根基还不够稳固的缘故。当我在练习各个基本动作时,我总是尽可能地多做几个,力求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做到位,每一个该注意的细节都不能马虎。我仍然记得第一次做倒转宏的时候,我得上半身不知不觉地向一个方向倾斜。当时我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我的身体倾斜了,但是这一点却是极大的错误,因为我们的老师上课总是会不断地强调,做每个动作的时候一定要立身中正。他也时常告诫我们做人也要像打太极拳一样立身中正,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做抓手练气这个动作的时候,刚开始做的几次好像没什么感觉,但是随着次数的增加,开始有了一点感觉。后来一次做到最后发现抓手越来越难,每做一个都要忍受极大的酸痛,感觉好象血流不上去了。但是当我把手平放下来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轻松了下来,好象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一样!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我觉得我在做平推掌这个动作的进步是最明显的。因为刚开始练的时候,我的动作十分僵硬,推出去的掌没有任何力量,因为我发不了力。自此之后,我开始放松自己的双手,使自己的手尽量柔一点,后来我发现我推出去的力量越来越大。这一点我在学羽毛球时也深有感触,因为通过你打的球可以看出来你是否能把力量发出来。而且我在练平推掌的时候,我觉得我的力量好像来自脚下似的。练习基本功时,刚开始好像好像没有任何感觉。我有点着急和纳闷,因为自己在练习的时候觉得和平时动一动手脚差不多。后来我慢慢地发现,当我做那些基本功的时候,手指偶尔上有一种涨涨的感觉,好像是血液上充那样子。再后来我就发现这种感觉越来越频繁,而且稍微只要一用力,那种感觉一下子就有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太极拳里面所说的去“气血”。另外我做那个上下缠丝的时候,偶尔能感觉到自己的小腹有点微热,而且能感觉到自己的气血随着自己的双手的上下绕动而流遍全身。有时候我还试着练一下站桩功,刚开始练的时候,觉得站着十分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感觉。后来练着练着那种累的感觉随着消失,站姿也开始变的 自然起来!虽然我们学精要十八式的时候,老师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拆开来教,但是我学完了精要十八式之后,我渐渐地感悟到其实每一个动作和下一个动作都是连贯的,不能断开的,就好象行云流水那样!刚开始学的时候,确实自己真的练不出任何感觉,不过听老师说学太极拳不能操之过急,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欲速则不达。所以我就硬着头皮坚持练了下来。后来渐渐地体会到老师所说的阴阳开合:阴极转阳,阳极转阴。每个一个动作都有着阴阳开合的味道在里面,特别是双手的开合和顺逆。 以上就是我学太极拳的感受,我很清楚自己的练习还不够,还得继续修炼。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如果想学有所成,还必须再下功夫不可!希望各位高手能够不吝赐教,在下感激不尽!

我学太极拳的感想 学校领导班子和工会委员会很关心我们教师的身体健康,请了太极拳师傅教我们教师学太极拳。在没有学太极拳之前,我就有一点担心,因为我的体力不是很好,很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学好太极拳,但是听了教我们太极拳的师傅介绍后,我的忧虑才一点一点的消除!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许多做道理。以下是我学打太极拳的过程和感受。第一次学拳的时候,师傅给我们表演的太极拳老架。虽然看起来有点儿慢,但是却打得虎虎生风,给人一种气势如虹的感觉。在他的表演中,我仿佛对太极拳有了一点点模糊的认识:太极拳是一种快慢相间、刚柔并济、松紧有度、阴阳开合、虚实结合、变化无穷的一种拳术,里面蕴涵了深奥人生哲理。虽然我已经把师傅传授的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学完了,但是还是没有把太极拳的真正工夫学到家,其中的奥妙只能略晓一二。我想学太极拳也不是一段时间学了就可以的,接下来我还会继续学习,力求能理解其中的玄妙,使自己的拳术更上一层楼。刚开始几节课,师傅教我们的是学太极拳的一些基本功。譬如说抓手练气、下蹲练气,倒转宏、单棚手、双棚手、平推掌、上腿掌、平化手、云手等等。在每次练习精要十八式时,我都会先练一下各个基本动作。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觉得好象太极拳和其他体育运动没什么区别,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太极拳有着和其他体育运动非常不同的地方,太极拳除了“动”之外,还有“静”,动静之间伴随着气血的运转。它蕴涵了人的某种意念,由这种意念来催动肢体的运动。如果你心情烦躁的话,你根本就打不好太极拳。我试过几次当自己心情烦躁的时候练太极,结果老是感觉自己打得不“顺”。也有可能是我练习的时间不是很多,练习量还不够的缘故。当我在练习各个基本动作时,我总是尽可能地多做几个,力求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做到位,每一个该注意的细节都不能马虎。我仍然记得第一次做倒转宏的时候,我得上半身不知不觉地向一个方向倾斜。当时我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我的身体倾斜了,但是这一点却是极大的错误,因为我们的师傅上课总是会不断地强调,做每个动作的时候一定要立身中正。他也时常告诫我们做人也要像打太极拳一样立身中正,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做抓手练气这个动作的时候,刚开始做的几次好像没什么感觉,但是随着次数的增加,开始有了一点感觉。后来一次做到最后发现抓手越来越难,每做一个都要忍受极大的酸痛。但是当我把手平放下来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轻松了下来,好象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一样!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我觉得我在做平推掌这个动作的进步是最明显的。因为刚开始练的时候,我的动作十分僵硬,推出去的掌没有任何力量,因为我发不了力。自此之后,我开始放松自己的双手,使自己的手尽量柔一点,后来我发现我推出去的力量越来越大。有时候我还试着练一下站桩功,刚开始练的时候,觉得站着十分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感觉。后来练着练着那种累的感觉随着消失,站姿也开始变的自然起来!虽然我们学精要十八式的时候,师傅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拆开来教,但是我学完了精要十八式之后,我渐渐地感悟到其实每一个动作和下一个动作都是连贯的,不能断开的,就好象行云流水那样!刚开始学的时候,确实自己真的练不出任何感觉,不过听老师说学太极拳不能操之过急,俗语说,欲速则不达。所以我就战胜疲劳坚持练了下来。后来渐渐地体会到师傅所说的阴阳开合:阴极转阳,阳极转阴。每个一个动作都有着阴阳开合的味道在里面,特别是双手的开合和顺逆。以上就是我学太极拳的体会,我很清楚自己的练习还不够,还得继续修炼。如果想学有所成,就必须再下功夫不可!

太极拳感受

我们通过对太极拳进行探讨,便逐步对下面的问题有了一些认识: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到底要练什么?太极拳到底要怎么练?练习太极拳应该达到什么效果?自己应该对太极拳有什么体会?练习太极拳会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练习太极拳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下面对这些问题逐个进行回答。

1、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是无形法门。

太极法门,动静随心,前进后退,虚实分明;起落转换,随遇平衡,有容忘欲,大道无形!

2、太极拳到底要练什么?------太极拳要练随遇平衡。

练太极拳,是练太极心法,是在练身上每一个部位的适应性和协调能力,为自己创造遇到无序状态后必须走得通的条件,使自己随时能保持内部、外部的平衡。

3、太极拳到底要怎么练?-------太极拳要舍己从人去练。

太极本无拳,动时求平衡,势来以空象,形去用潜能。虚时形无体,实到体有圆,舍己从人事,由己意缠绵。

4、练习太极拳应该达到什么效果?------练习太极拳应该达到气定神闲的效果。

运转丹田劲不散,形浩然、真力聚,急应缓随心等闲!

5、自己应该对练习太极拳有什么体会?--------自己应该体会到因势变化,从容不迫;遇物受形,随遇而安的心态。

练太极是强身,-----练习太极拳架-----一招一式的走架子-----表里精粗,面面具到;

悟阴阳以养性,-----学懂理论知识-----领会虚实变化规律-----一点一滴,一丝不苟;

容天下可识大,-----练习太极推手-----舍己从人容纳对手-----因势变化,从容不迫;

阅真柔而知刚。-----真正太极功夫-----心领神会水的属性-----遇物受形,随遇而安。

6、练习太极拳会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练习太极拳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从无到有、自有而无、无中生有、有复还无、无为入道。

7、练习太极拳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练习太极拳应该追求处世为人,自然应物这个目标。

处世为人:自然而然、适应百态、化解千般、包容万物、和谐平衡!

第三篇《太极拳的五种练习方法》

现在练习太极拳,不可能象过去一样,朝夕不离师父.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学习班或者大伙集中在一起来学习太极拳,顶多老师给你个别指导一下要领。也有个别人缘份好的,遇上一个好老师,单独教练。目前大致有五种太极拳的练法供朋友们参考。

第一种、练习拳架。主要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看上去要舒展优美。确切点叫"太极操"。这是一种初学状态;

第二种、练推手。主要以各种用力技巧为主。领会如何松肩、松腰、松胯,如何沉肩坠肘,如何手上不用劲而以腰为轴带动,用上周身的劲,如何引进落空,如何气沉丹田,如何棚履挤按等。这比第一种练法上了一个层次;

第三种、练习散手。练习拳架的过程中仔细体会每个动作的技击格斗含义,也就是说直接练习太极散手。要有相当武功底子的人练习才事半功倍。这比第二种练法提高了一步;

第四种、神意气的练法。以内气运行线路为主要的练习途径,强调意念的配合。是在拳架练习到纯熟后,进入相忘境界,在意势导引下,阴阳相随的,练习方法。练习太极拳练到头脑里什么都不需要记忆,手脚的活动好象是自己在动。这种感觉既为"相忘"境界,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有诗云:"行拳如在白云中,人自无心拳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这是第五种练习方法的开始。

第五种、先天的练法。神意气的修炼毕竟还是后天的东西。道家所谓"心死则神活",不著任何后天意念,先天的东西自然就能出来,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一定要能静下心来,才能进行这方面的修炼。

我们练习太极拳无任那家的式子,都有同样一个道理:拳架谓之毛,推手谓之皮,技击谓之肉,神意气谓之骨,先天真意谓之髓。一般来说,普通人易得其毛,性情温和者易得其皮,豪迈之人易得其肉,文人墨客多嗜好其骨,慧根深者可得其髓。

太极拳的五种练习方法确切一点,也可以看成五种必须经过的阶段,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希望不会让朋友们产生误解!愿天下修习者真正练出太极神功,应物处世:自然而然、适应百态、化解千般、包容万物、和谐平衡。

作文学习太极拳的感受四百字

本学期自从跟随李老师学习太极拳开始,我认真体会了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动作要领和意境所在,并查找了一些资料,在这里说一说我的感想,请老师批评指正。

太极拳讲求的是意境,动作的规范性固然重要,但不必刻求。李老师讲过,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这是太极拳的最高阶段,真正的“用意”不是我们现在所能体会的。我们现在也可以尝试用意,但却没有力,软绵绵的。高级的用意不用力,是柔中带刚,用意识去支配肢体,带动力量,而不是依靠强壮的身体和野蛮的力量。打拳的过程中,需要凝神,要用意识去感知身体各个部分的动作,让意识的触角伸向全身每一个角落。

太极拳需要心静。在开始前,要将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全身心的投入。也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全部的精神与意识去“用意”。当然,打太极拳本身也是让我们浮躁的心灵平静下来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需要这样一份寄托,让我们找一处幽静的地方,放下沉重的包袱,洗涤自己的心灵。

太极拳需要敛气。打太极拳并不是像我们平常课间时的甩甩胳膊蹬蹬腿可以随心所欲的比划两下就行的,打拳时的身体状态是与平常不同的。这就是敛气。敛气使全身的肌肉处于一种若有若无的紧张状态,也就是说,实际上是松弛的,但却时刻做好了准备,能在瞬间对意识做出反应,迸发出力量来。敛气不是憋气,而是让意识参与进运气的过程,使其舒缓而均匀,而不是放由低级神经中枢自主控制呼吸。

同时,作为一门武学招式,太极拳应用于技击时修练的思想可能与单纯为了健身的还有不同。据说太极拳有十层境界,不知适当否。第一层:一圆即太极,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此层化僵硬为柔和,勉强转圈,圈力多而化劲少。第二层:上下分两仪,此层阳升阴降,阳轻阴重,其练是波澜法,其用是就法。此层化刚为柔,由勉强转圈变为自然转圈,圈力少而化劲多,内气渐聚,丹田鼓荡。第三层:进退呈四象,此层半阴办阳,纯阴纯阳,互为往来,其练是懂法,其用是伏贴法。此层走圈柔化,不丢不顶,开始懂劲,并由大圈渐至小圈,是退圈之前一阶段。内气渐增,牵动往来。要求身体放松的松劲转为柔和的内劲,其劲源能反应到手上,即由脚到腿而腰达于手指,总需完整一气。第四层:开合是乾坤,此层是天地相合,阴阳交合,其练是抽扯法,其用是撑法。此层内气运行,打通任督二脉。熟练并掌握其技击方法,诱敌深入,引进落空。开始具有发劲和寸劲。出手无圈,而处处皆有圈,即出手无形而有形。第五层:出入综坎离,此层火降水升,水火沸腾。其练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此层内气渐增,在任督二脉循环运行,积柔成刚,是由寸劲逐渐向分劲发展之初。第六层:领落错震巽,此层雷风鼓动,有起有伏,其练是抑扬法,其用是激法。此层贴身即化,可以将对方力点引向自身泄力转化发出,顺势借力,抖列弹放凌厉的冷劲,即见肉分离法。属分劲阶段。此层内气行循四肢,八脉皆通。此层需长期修炼,修炼到“豁然贯通”之时,运用自如的劲力,左右逢源,舍己从人。此时“入门引路”阶段结束,步入“功夫无息法自修”之层次。 第七层:迎抵推艮兑,此层为口、为耳、能听能问,彼此通气,其练是称法,其用是虚灵法。此层刚复归柔,知己知彼,分明虚实。内劲达含而不露,一沾即发之境地。全身无处不柔,无处不刚,处处能化,处处能发,挨着何处何处击,内气行循奇经八脉。 第八层:背丝扣,此层阴阳自分,虚实分明,刚柔相济,进入无极而太极。此层内气完整一体,能在意念的指导下,达到身体任何一点,进行收闭穴道和发劲弹放。交技时,不摆架子,不露形意,沾着即打,一点之处有化有发,可柔可刚。就柔即柔,

修炼太极内功感悟蒋学富

什么样的人可以安装太极妙。 原则上讲,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安装太极妙。但是每个人安装以后的感觉不一样,每个人对太极妙的认知程度不一样,对太极妙的珍惜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只给有缘的人安装太极妙。也就是说普通人给你装了太极妙你也不会珍惜,只有真正需要太极妙的人才会知道太极妙的妙在哪里。

大家知道现在练习太极拳,不可能象过去一样,朝夕不离师父.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学习班或者大伙集中在一起来学习太极拳,顶多老师给你个别指导一下要领。也有个别人缘份好的,遇上一个好老师,单独教练。目前大致有五种太极拳的练法供朋友们参考,也就是我们只给以下这五种太极拳习练者安装太极妙。 (更多详情点击中国太极拳内功网[www.taijimiao])

第一种练习拳架。主要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和一些女太极拳爱好者。主要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其中有不少人架子练得很不错,看上去舒展优美,还有的拿到过很多太极拳操比赛名次。这种练法目前占大多数,确切点叫“太极操”,主要是练习外在肢体的活动。

这种人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练的太极拳,只是锻炼自己的肢体,最多就是腿踢的或压的比不练太极操的人高,身体比不练太极操前壮点而已。说得好听这叫肢体太极拳,说得不好听这叫太极操。这种人如果有一年以上的练操经验,架子都打的很熟练,并且想进一步把太极操转变成太极拳的话,可以安装太极妙。

第二种练推手。这样练法除了拳架外,还练习推手,但主要以各种用力技巧为主。老师教后,你去领会如何松下来,如何松肩、松腰、松胯,如何沉肩坠肘,如何手上不用劲而以腰为轴带动用上周身的劲,如何引进落空,以及如何巧用杠杆原理等等,这些是太极拳与外家拳不同的用力技巧。进一步老师还会引导如何体会气沉丹田,如何练习棚履挤按发人摔人等。

一般来说,能这样练应该是入太极门了。练习太极的这些基本东西,做到掌握和运用它们。其中的乐趣远非光练拳架能比,这比第一种练法上了一个层次。但是上面说得这么多技巧如何练出来呢,如何才可以真正的松下来的,如何力从脚出呢?如果想快速练出这些,除了安装上太极妙以外,还要长期和师傅在一起,因为在教的过程中,不仅是教的“拳理”,更重要的是让你“功夫上身”,这时要老师亲自给你“喂招”“喂劲”,还要和不同的师兄弟练习各种劲,所以这是一个漫长的多人合作的过程,是一个人只靠打拳架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三种练习散手。练习拳架的过程中仔细体会每个动作的技击格斗含义,也就是说直接练习太极散手。种种实战方法若没有较深的功夫根本就练不上。因此这种练法惟有相当武功底子的人练习才事半功倍。这种练法练的是太极拳招式中实战技击的秘密,不轻易传给外人。练习起来很辛苦,也很累,并且不轻易教人。这比第二种练法提高了一步。但是第二种练法是这种练法的必经之路,没有推手的刻苦练习,就不会有临战时的快速散手,推手是走路,散手是跑步,人只有走稳了才可以跑起来。

第四种、神意气的练法。以内气运行线路为主要的练习途径,强调意念的配合。是在拳架练习到纯熟后,进入相忘境界,在意势导引下,阴阳相随的,练习方法。练习太极拳练到头脑里什么都不需要记忆,手脚的活动好象是自己在动。这种感觉既为"相忘"境界,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有诗云:“行拳如在白云中,人自无心拳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这是第五种练习方法的开始。

这种练习方法是每一个真正读懂太极拳的人都向往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快速达到,有的人练了2年3年才会有百日筑基的气感出现,有的人练了5年6年才会迎来小周天的气的流动,有的人练了10年以上才进入相忘境界。如果给这种人安装上太极妙,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你就会在短短的1个月内,就可以达到普通练肢体太极拳的学友一年的内功。带着太极妙坚持修炼,你的身体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感觉,练习的时间越长你的感觉就越不一样,太极妙会带着你更快的达到太极内功最高境界。

第五种先天的练法。因为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理解。这种练习方法走的是道家太极修炼的路子,神意气的修炼毕竟还是后天的东西。道家所谓“心则神活”,不著任何后天意念,先天的东西自然就能出来,从拳术的角度来说,应当是极高明的境界了,正如形意拳所说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不过真正能练出先天真意者如凤毛麟角。一般人终日俗事太多,实难静下心来进行这方面的修炼。

这种先天的练法,是道家太极修炼的路子,也是太极妙得来的原因。换句话说你们的得到的太极妙就是道家先天的一种东西,也是一种先天的境界,你只要装上它就会有各种感觉。安装太极妙的过程,也就是道家丹经所谓的“醍醐灌顶”,便是形容这种境界。不过,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学理不明,观念不清,内心如果存有丝毫的幻想,或潜意识中存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可能便会心神出窍;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觉;便有许多类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现了。对此种种境象,必须要一一扫除,不落筌蹄才为究竟。 (更多详情点击中国太极拳内功网[www.taijimiao])

一定要记住此时的太极妙,就是让你用来练习太极拳的,千万不要和什么特异功能或带有各种迷信宗教结合在一起。其实拳架谓之太极拳之毛,推手谓之太极拳之皮,技击谓之太极拳之肉,神意气谓之太极拳之骨,先天真意谓之太极拳之髓。一般来说,普通人易得其毛,性情温和者易得其皮,豪迈之人易得其肉,文人墨客多嗜好其骨,慧根深者可得其髓。 (更多详情点击中国太极拳内功网[www.taijimiao])

太极拳的五种练习方法确切一点,也可以看成五种必须经过的阶段,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希望不会让朋友们产生误解!愿天下修习者真正练出太极神功,应物处世:自然而然、适应百态、化解千般、包容万物、和谐平衡。

采纳一下吧,谢谢……

求一篇关于学习太极拳感受的论文

陈氏太极拳基本步法转换原理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9-11-18 查看次数:102

有着三、四百年历史的陈家沟太极拳功夫,练它对人的身体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这是练习太极拳人共同思考的问题。自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全民推广太极拳健身运动,时间已经过去了50多年,为什么有不少人还在为“操与拳”之间的区别而发生争执呢?那些以口舌之争的人,肯定不是用身体结构的变化来求证太极拳所能练到的境界,他们只是用头脑的想象力来推理太极拳如何地好,而不是真正的舍出身体来探索太极拳境界。也就是说,学太极拳练法之人,没有一个正确目标,而导致练拳方法不正确,从而留下了练习太极拳“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的病根。要想彻底解决“双重之病”,首先要明太极拳运动原理,而后是体会师父所传方法在身体中的作用。拳理至简至深,只是无法言传,它就在身体运动的毫厘之间。

如今对太极拳的传播有这样一种说法:过去人文化水平低,功夫高,而理论少。现在人文化水平提高了,却出现了理论多,而功夫低的落差。其实对于太极拳的初学者而言,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如何练出高功夫,而是如何掌握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要领。无论初学者的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治病、健身、养生、长寿等),还是想练成天下第一的功夫。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练太极拳之人根基要稳。这个根基稳,主要根源是在步法转换上,身体只有在步法稳定时,才能出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上虚、下实的静如山岳功夫境界。有人会问,能在太极拳运动的招式中,体会到静如山岳的功夫吗?能,如果体会不到就不是太极拳。

学好太极拳,可使人们从健身层次,提高到认识身体结构的层次,最终转变到开发身体能量的层次。身体上的这个转变过程是一次次质的飞跃,它即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初学太极拳的人,可以在明理老师指导中,马上就能在身体松弛之中,体会到自己身体中存在静如山岳的功夫。复杂的是;这种体会离开老师的指导,自己在身体上就体会不到了。悟性差的学员认为是老师骗人,悟性一般的学员半信半疑,悟性好的学员勤练之。不是老师骗人,老师让学员体会时,是将学员身体的骨骼拆开了,而后按照结构力学原理,从新调整骨骼之间的间架结构,使身体之中即刻就能出现一种膨胀的支撑力。对身体上的这种潜能开发,如同现实生活中盖的高楼大厦,修建的桥梁、隧道等等实物。身体也是如此,只要是间架结构搭配的合理,就能出现一种超出寻常的承重能力。而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不知道自己身体结构之中有这种潜能,更不知道能量的变换是在毫厘之间。其实稳定的步法,就是腰部往下的各个关节的合理搭配。

身体上的这个技巧,对明理的老师而言,一般在教学时都会根据桩功的方法让学员体会。绝大多数学员在体会时,是在寻找运动方法的对错,而不是体会身体结构的变化关系。听我讲之后,有的学员会埋怨老师不把道理讲情楚。根据我的太极拳学、练、研、传过程判断;不明理,责任不在老师。是自己身体基础达不到太极拳的要求,而急于求成,导致身体固定不住协调运转规律。即使是老师把运动原理讲的特别透彻,身体上也是无法掌握到这个层次的。

我以师父拳谱中的基本步法为例,讲步法转换体会;从陈氏太极拳外形看,大多是以三七步为主。三七步在有些武术拳种中叫做“牮桩步”,“牮”字典上解释为;房屋倾斜,用长木头支起弄正。我们练太极拳要想立身中正,只有这种步法是最合理的。可以说步法转换的好与不好,决定了太极拳的功夫境界。而步法转换的对错,完全在于膝关节的运转,它决定身体的承重能力,如果保护的不好,就会一事无成。

当太极拳练到“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层次,你就能体会到太极拳运动如同桩功的境界。身体上骨肉运动是被动的,身体的协调运动完全是被气息的收方所牵引,身体只有练到此时,“松”才到了一个层次。膝关节的运转,只是身体之中九转中的一转,但是这一转可以决定你练太极拳最终的境界。怎样练习才能成功呢?我在以前的体会中写的很清楚。细节是这样的,首先一定要按照拳谱的姿势,摆正自己的拳架,调整好三七步,拳架姿势不要过低,身体有下蹲意识就可以拉,是意识和气息有下沉之意,而后全身不要动,上身保持中正,头上顶,全脚掌着地,在身体松静中体会静如山岳的境界。

膝关节怎样的运转是关键的问题,如果都会练就不能出现“操、拳”之争了。初始是用三七步分开身体重心,通过两腿之间的重心作用,使脚底与地面产生摩擦后出现拧力,促进踝关节转动,催动小腿转动,带动膝关节划圈运转,将支持身体重心的三七弓步旋转到另一侧。在这种运动中保持三七弓步的步形不变,上身不要偏,身体如立轴随之转动大约45°,到位之后在反方向转动运行。就这样来回地转换身体重心,如此反复练习,举一反三,熟能生巧。随着功夫的增长,慢慢就会体会到,身体的重心不是指身体自重,而是指意识与气息下沉,这种劲与地面之间有一种支撑力,当体会到二力济压作用平衡时,膝关节出现揉搓的自转现象,身体之中的每个关节都跟随脚底运转而运转,使身体形成了螺旋旋转的整体转动功夫层次。

膝关节这样的缓慢转动,可以促使身体的各个关节运转灵活,防止膝关节受到意外伤害。在膝关节缓慢运转的同时,也能控制住了身体乱动的毛病,慢慢地就练到了太极拳协调运动的基础。练到此时方知,师承太极拳是从有形之中练出意气,再练到身体随意气自然运动。而不是从简化太极拳套路,练到传统太极拳套路,再练刀、枪、剑、棍等器械的太极拳学练过程。

作者:于兴亚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着法、要领(75式)(一)

第一势 金刚捣碓

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

要领:陈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第一势共7个动作。眼法以正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

第二势 揽擦衣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陈式原名揽擦衣。洪师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截拦来劲,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在怀中的,故改为拦擦衣。

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式理法不合。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

陈式太极拳一路共4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个。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当年我学此势时,系左手按于左腰,现今习陈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侧,洪师改为合在心口前。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

第三势 六封四闭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在陈式太极拳各种着法中,都含有这两层意义和作用。

陈式老架第一路(十三势)无此名,其他几路则有此名,108势太极长拳中也有此名。陈鑫先生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也无此名,但曾说搂膝拗步亦可名六封四闭。一个手足斜开的大敞门势子,反以封闭为名,意更深远。各势太极拳仍有“如封似闭”势名,与此势毫无相同。

当今陈式一路有6个六封四闭,二路(炮捶)只有1个。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头套)虽无六封四闭之名,但在揽擦衣与单鞭连接之处有掤捋挤按的动作练法,今命名为“六封四闭”。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右凡五转。步法从右弓步变右侧马步。右扑步。成左后虚步。手法包括掤、采、捋、按等法。

据洪均生先生讲,陈发科师爷教此势时总说:捋时左手贴腰向里缠,右手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而且捋的姿势是用右腕掌之间搭在对方的左肘关节外上侧。说必须这样四两拨千斤中的“拨”方能有作用。从来不许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认为手总托不动对方肘部下沉的劲。但如今一般习此势却都左手逆缠,高齐左眼,而且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不知从何时何人变的。

歌诀:六封四闭捋采变,顺势左捋塌外碾。上引下松随敌意,跟步双按闭中封。

第四势 单鞭

势名考释:此势是象形的,势子完成时两手左右展开,如同横担一条鞭似的。陈式一路有7个单鞭,二路(炮捶)只有1个。陈鑫先生在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左转身蹬一根一势也名为中单鞭,并说明作用为手脚齐用法。“今已无人知晓。各式太极拳名均相同。

要领:此势共有5个动作。眼法在一、二两动作注视右前方。从第二动作完成,便转向左前方。身法右、左、中、左、右凡五转、步法从左后虚步,变左前虚步,左小扑步,左侧马步,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按,左引右挤,左进步靠、左肘、左按、挤等法。

陈式太极拳行拳要则背诵篇/沈家桢

陈式太极,要则有八,行拳走架,皆须依它。

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心为令,气为旗。意识支配动作,先“意”动而后“形”动。谱云: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外部神态,是内在心意显露于外的表现。神气外显的中心环节,是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的动作之中,并在神态上表现出注意力的专一和活泼无滞。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意稍一松懈,外神就会散漫。

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谱云:神聚气敛,身手放长。虚领顶颈、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是身躯的放长;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的旋转,是手足的放长。

身肢放长的关键要领,在于先从用“意”着手,在思想上具有放长和松开的意念,从而促使身肢上具体的放长和松开。这样,方能求得柔软,以去除僵硬、拙力。

三、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动作须节节贯串,一动全动。下肢旋踝转腿,上肢旋腕转膀,中间旋腰转脊,螺旋缠绕节节上升,以求缠丝劲的完整一气。其劲起于足跟发于腿,主宰于腰脊,通背贯臂,形于手指。毋使有缺陷处,毋使用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一缠到底,折叠转换接下势。

四、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尾闾正中神贯顶。身体重心的垂直线,不离开两脚间距离的中间1/3,谓之“中土不离位”。如此,方可灵活地转换虚实。而变换灵活的内在根由,则在于意气转换的灵活。谱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一虚一实。双手要分虚实,双足要分虚实,手与足也要上下相随,分清虚实。为了细致地掌握这种虚实,则须要“中”不要“偏”,要“沉”不要“重”,要“轻”不要“浮”。须知:双轻、双沉、半轻半重是3个无病的虚实。

五、腰脊为主宰的节节贯串运动

太极拳要练在身上,不要练在手上,须知腰脊为第一主宰。行拳时以腰脊为中心,领导全身9个主要运动关节依次动作,螺旋缠绕,一动全动。谱云: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只有动用身法,用上腰劲,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六、相连不断的一气呵成运动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这是在手法和步法上的必要措施。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内意和外神始终寓于动作之中,起伏动荡,内外相合。故,整套拳架演练时,中间没有泄劲的地方,也没有意驰的时候,须自始至终势势相连,一气呵成。

七、刚柔相济的运动

初学太极,力求柔软,力求身肢放长,以生弹性刚。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谱云: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须知,太极拳是刚柔相济拳,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惟有五阳并五阴,阴阳无偏称妙手。

善用刚柔者,到达落点时用刚,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这是表现刚点的正确形象;在一切行气运劲时用柔,如车轮旋转滚走不停,这是表现柔点的正确形象。故曰:行气用柔,落点用刚,这是划分刚柔的界限。谱云:神宜鼓荡,气宜内敛。意气鼓荡外显以呈刚,意静气敛内隐以呈柔,神气显隐则刚柔变换,这是太极拳刚柔变换的法则。必如是,方可得刚柔相济之妙。

八、快慢相间的运动

谱云: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慢,须在精神提起与意气变换的情况下求慢;快,须在动作沉着与能表现出劲别的情况下求快。

对单个拳势来说,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逐渐加快,运到落点处最快,然后复转慢,这是快慢相间的原则。对整趟拳架而言,每个拳势的快慢相间,都要具有均匀的变化幅度,慢时都是同样的慢,快时都是同样的快,这是匀清的原则。

后记:沈家桢、顾留馨先生编著的《陈式太极拳》一书,是陈式拳爱好者的必读之书。该书第一章“陈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实为初学者应该掌握的八项锻炼要领。

关于太极松胯

“我见过的松跨后的测试,是站个前弓步,别人双掌推你双肩,如果能稳住经得起推,应该是跨松能沉的特征。如果跨不能松沉,会很容易的被推起,实际上是被自已的前弓脚把自已给撑起的,感觉上就是浮了起来。松肩比松跨还难,的确是如前辈所说,松肩沉肩是最难的,也是最后才能松沉好的。“试想被推的人如果就往前倾,前腿不用力,身体靠在对方的两手上,何来这个前弓脚的撑力?,松不松胯无所谓。

推不动,其实是推方如果不欺近了,伸出了手却发不了力。所以这里是前弓步,就是不让靠上身子。不然以双手为支撑,人靠上去发力,如果双方体态相近而被推方又是初学的话,被推方必定是要动的。

推方为什么伸出了手却发不了力?就是因为被推方的胯松了。这其中的力学分析就涉及太极的核心理论了。我前面的那个例子里,被推方如果胯没有松,推方的手改为一轻一重,被推方必然往边上出去了。但是如果被推方的胯松了,推方一侧手一重,被推方的胯自然转动,推方就出不了力。为啥?推方用力越大,推空了人也往前倾得越多,以至根都动了,发不出力,或者一落空下意识马上回缩以保持平衡。被推的如果听劲好,这时候往前一挺/转,推的人就弹回去了。这就是发人的道理。新手动作明显,高手甚至不见有啥动作,人就飞出老远。太极靠力气大吗?不是。借力打力,这是一个例子。当然,推方如果用力过猛前倾而没有后缩,那也会被发出去,只是往边上去了。

我老师用同样的方法,取小马步正面站立,我在不靠上去的情况下他只需微微动一下就化掉了我的力。当然他的功力精湛,可以用腰的转动,另外视我手推的部位,也可以以轻微的胸腹折叠来化劲。

我用的松胯方法:

沉左臀泛右臀[或沉右臀泛左臀]两臀上下螺旋翻沉,不许左右摇摆,不许蹶臀.

TOP

推磨

传说张三丰小时,家里做豆腐,他从推磨中悟得太极真谛。我们平时站完无极桩后,也要徒手模仿推磨的动作。介绍如下(不只是为了纪念张真人呵):

脚一前一后,成丁八步(非丁非八)。两手松握空拳,拳背朝上,拳眼相对,开肩含胸置于胸前,如握一根“丁”字形推杆的“一”处,“丁”杆的勾处连着磨石。眼神贯注勾处,以防与磨石脱落。全身放松。然后,用意驱动腰跨从左到右微微做平圈运动,同时带动两拳推动无形的“丁”字推杆,转动无形的磨石。(每次3-5分钟)

见过农村“丁”字大磨的人,可能比较容易练习。

功效:1、放长意念,日久能随意管住对手中心轴

2、练习丹田平转

第一基本功:

蹲桩,周身放松,屈膝下蹲,两足平行距离一肩至一肩半宽,大腿与地平面是45度角,双膝不能超过脚尖,尾骨微微后翻,上身中正,项自然竖起,顶劲上领,双目平视前方,胸部平坦自然,不挺胸收胸,自然呼吸,双臂前伸微屈,两手相对。

蹲桩时间根据体力决定,先蹲五分钟,休息一下再蹲,每次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以后每一下蹲的时间增加。

卧:身体弱一点的可以练无极桩。无极桩也可以在基本功练习间隔作歇息用。

第二个基本功:

抱太极球(后来改为双手臂松垂裆前,如向井中打水拔井绳状)练腰裆劲。方法是在蹲桩姿势基础上,增加腰胯旋转动作,即腰胯左转右转,大腿根韧带不要绷紧,保持松弛,以塌住裆劲,两脚不动,两膝随腰胯转动;向右转,右膝向后向上略提,左膝向下向前降落;左转反之;膝不要左右摇摆,上身保持原高度不变;臀部不能摇摆;同时松肩垂肘,双臂略屈,双手以蹲桩姿势随腰胯左右转动在胸前一前一后划立圈,如抱球转动之状。

要求动中求静,周身放松,不用拙力。初练5分钟,稍歇再练,逐日增加时间和次数。

卧:如此松胯,沉坠。太极基础的基础。详细的解释在十楼。

附:李驻军谈拔井绳的练法

拔井绳是洪式太极拳所独有的基本功法,是练习腰裆劲的主要方法。拔井绳是一种象形功法,它的练习方法就象从井里面提水。因为现在的人大都没有见过打水,更不用说去打水了,所以这个功法本来是很简单的,但因为人们没有见过,显得有点不好理解。

练习时注意腰胯的旋转是由膝盖的一提一落来完成的,两个手也是随着身体的旋转,配合膝盖的起落一个里缠上提,一个外缠下插,犹如手抓绳子将水从井里提出一样。

第三基本功:划太极圈,这是主要基本功。

卧:洪老的关门弟子张联恩老师从开始练拳每天都划几千个圈。这练的是“功“。苦于没有明师的朋友如果能够学会这个,那么几年纯功下来,碰到明师一点拨,马上可以步入太极大门。十一楼有视频。

它是在蹲桩姿势练腰裆劲的基础上单手划圈,分外缠(正旋)圈和里缠(反旋)圈两种。先左手划圈,一般人左手用力干活较少,相对而言僵劲小,柔和些;左手学后可影响右手易于掌握要领。划圈时,腰胯的左右转动配合双腿的缠丝与练腰裆劲的要求相同。

左手划外缠(正旋)圈的方法是:右手掐腰 (卧:拇指在后),胸对正前方,左手为掌(掌形为螺旋掌,五指不并拢,也不敞开,虎口合住,拇指尖略外翘,其它四指间略有空隙,五指内侧连成内弧状,掌背与小臂外侧连接的腕部一般保持在120°—170°之间),略屈臂,手掌置于左前斜角,中指尖高与眼齐,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左前下斜角;松肩沉肘,肘尖不得横指和上扬(卧:肘不过肩,以手领肘),手与眼距离约1尺2寸,目视左手中指尖。第一动作:腰胯右转约25°,左掌走外弧线顺缠(拇指外翻,小指内裹)约90°,塌腕,收肘贴肋,小臂下斜指向左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呈立掌形。同时目视固定目标,不随手运,看中指尖(卧:目视左前方)。第二动作:眼随手运,腰胯继续右转25°,左肘贴肋,五指略上扬,塌腕,左掌内收走下弧线待小臂与腹平面成90°时逐渐上扬收至心口前,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右后上斜角。第三动作:腰左转45°,左肘不动,左掌五指向上,略顺缠立改逆缠(拇指内裹,小指外挑),走上弧线向左前斜角上转,小臂斜上扬(卧:肘低于肩数寸),与腹平面成 90°,中指尖高与鼻尖齐,距离约半尺许,成立掌状。第四动作:眼随手运,腰继续左转45°,同时左掌继续逆缠90°,领肘向左前斜角转出,中指高与眼平,回至第一动作起势位置。划完一圈,掌中指尖划出一个360°椭圆轨迹,掌与小臂顺缠180°,逆缠180°。因马步划圈,起势胸对正前方,左手顺缠(正旋)第一圈第一、二动作,腰向右转 45°也可大于45°,三、四动作左转则90°;第二圈时,一、二动作腰右转则为90°。在腰左右转时,两肩前后转动尽量小些,不可大于36°,使躯干略呈拧劲状(名为立体螺旋)。

左手里缠(反旋)圈方法是:蹲桩姿式同前,正马步,胸对前方,起势左肘贴肋,左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右后上斜角。第一动作:腰胯左转约25°,同时左肘贴肋不动,眼随手运,左掌中指斜上扬,蹋腕,逆缠走下弧线经小腹前向左下转,至掌与小腹平面成90°角的左胯前,小臂与地平面成 45°。此动过程左掌逆缠90°,呈立掌状。第二动作:腰胯继续左转约25°,左掌连小臂继续逆缠走向上弧线领肘向左上斜角转出,中指尖高与鼻端齐,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左前下斜角。第三动作:腰胯右转约90°,眼随手运,同时收肘至乳下,收肘过程中,左掌顺缠270°,走上弧线,至左腕与肩平,掌在肩外,掌心向后,中指指向左方,小臂与肩平行。第四动作:腰胯左转45°,左肘沉至左肋,同时左掌变逆缠45°,收至心口前起势位置,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斜角。划里缠圈第一圈时,掌逆缠225°,顺缠270°,共495°,而划出的椭圆轨迹为360°。第一、二动作腰转约45°,第三动作腰转约90°,第四动作腰转约45°。

以上是正马步划圈,左、右侧马步划圈,手运行方位因胸朝向左侧或右侧45°,而随之也变换相应角度,方法要求一样。外缠圈、里缠圈的轨迹都是鸡蛋形椭圆;外缠圈大头在外,小头在里;里缠圈大头在里,小头在外。

这两个圈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素,整套太极拳架都是由这两个圈按不同方位和不同的配合方式组成的。从手法上说,包含着掤、扌履 、挤、按、采、挒、肘、靠。练对练熟了这两个圈及基本功,不仅学拳架容易,在技击上也非常实用,圈学不对练不熟不可能学好拳架。

洪师爷把划圈的轨迹叫“公转”,顺逆缠的动作叫手臂的“自转”。这三项基本功须在老师指导下练一年左右,打好基础方可学习拳架。

顺逆缠-公自转-正反旋

顺逆缠:身-向左转为顺缠,右转为逆缠。 腿-膝上提为顺缠,膝下垂为逆缠。 手-大指外翻掌心向上为顺缠,小指外翻转掌心向下逆缠。公 转:手与臂部配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六个方向)。自 转:左右上下公转中的自转分顺逆缠。手部自转---大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动向上为顺缠,小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到向下为逆缠。(有时称顺缠为外缠,逆缠为里缠)

正反旋:以右手为例(左手同理):凡手向右转,顺缠下收,逆缠上开为正旋(俗称正手圈)------拳式如云手、拦擦衣;凡手向右转,顺缠上收,逆缠下开为反旋(俗称反手圈)------拳式如十字手。

• 洪均生先生详释正旋单手圈

手部的正反旋单手圈,指套路中手部的公转及自转,手臂、肘、肩部的八法。演练正反旋单手圈时,腰随之左右上下旋转,下肢的顺逆自转,同时锻炼腰裆的基本功。洪氏太极拳的特点,讲究立体螺旋运动,这种基本功有助于套路线路的熟练与全身的配合,久之自然有佳效。(因为不论太极拳式多么复杂与不同,在手臂部总是这两个“正、反旋手圈”与腰裆部的左右上下旋转,不同只有方向、角度、高低、大、中、小的变化)。

这种基本功法,不易受场地、时间限制,用定歩,侧马歩,活歩均可,根据自身条件,高、低架皆可。亦可用手的双顺双逆,或一顺一逆练习。如一路拳第一金刚捣碓第二动作与第五式左转身捣碓第二动作均为手臂部的一顺一逆的例子;二路炮捶拳左单云手,右单云手,一路拳上中下三个云手为正手圈活步的例子;一路拳十字手为双逆转双顺的例子等。练正反旋手圈时应要轻、柔、慢,自然放松,尤其要注意体会与全身螺旋旋转的配合。

正旋右单手圈手高齐右眼角,角度为胸前45度处。

右手线路如下:

第一动作:身左转,松肩沉肘到肘贴肋,小臂顺缠自转走外下弧线,手指上扬。如一路拳第三式六封四闭第一动作的侧掤;二路拳右单云手等。假如对方手在我方手臂下面便为扌履法,如六封四闭第三动作左转身扌履法。

第二动作:身继续左转,手随身体的左转,收到心口前,手指上扬,手心斜对心口,手部为掤法,肩、胯部为靠法。如拦擦衣第三动作的下半圈。(不拘手顺缠收手或逆缠收手,当手收到手心斜对心口时,手指上扬,手部均为掤法,肩、胯部即为靠法)——必须知道的是:第二动作的左转,左肩与左胯不准转的过大。左肩既要与左胯合住,更要与右胯合住。方法是:左肩略左转便上挑一点儿,也就是肩部与胯部走╯小弧线(肩部左转的幅度,不能超过15度)形成往右去的力,形成这一动作的立体形式和角度,右腰部不仅不准凹进去,胯部更是随身的左转形成往右前进的力。

我练太极拳几年的真实感受体会,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下

一、练太极拳的感受

与杨氏太极拳结缘已有一年多了。太极给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奇妙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没有见过的美丽风景。一年多来随着身体和精神上的神奇变化,随着对太极拳理的不断领悟和实证,越练越感到太极拳奥妙无穷,越练越感到生活离不开太极拳。

我原来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体质虚,容易感冒,一旦感冒咳嗽起来经常几个月好不了。职业的原因要经常说话,话多了就气力不足、上气不接下气。练了一段时间太极拳后明显感到底气足了很多,上课的声音都高了很多。一年中再不用吃长期咳嗽的苦了,有时稍微有点感冒,好起来也很快。以前站立、走路经常爱猫着腰,可能是气血不足,自己还不觉得,老被家里人提醒。现在腰杆自然地挺得直直的,自己感觉似乎高了很多,显得精神多了。更有意思的是以前脸上经常长小“豆豆”,虽然青春早已不在,青春痘却还经常光顾。现在每天练拳出一身汗,体内气血流畅了、毒素排出来了,脸色红润皮肤光滑,青春似乎又回来了,而“痘”再也不回来了。看来练太极拳就能做到“只要青春不要痘”呢。

人的身体好了,精力充沛,工作起来效率高,处理问题也更得心应手了。工作、生活感到轻松了,心情就好,整天开开心心的。在单位,同事被你快乐的情绪感染,愿意与你交往;在家庭,往往家庭的女主人的心情引领着一家的气氛,女主人天天开心,家庭气氛就和和乐乐,和谐美好。反过来,家庭和谐了,工作顺手了,心情好了,又促使身体状况更加好转,形成了这样的良性循环。所以我说越练越喜欢太极拳、越练越离不开太极拳了。

我常常会以感恩的心想到我练太极拳以来的这些变化,心中充满感谢:感谢命运让我在还不老的年纪就与太极拳结缘,太极将带给我未来更有质量的生命;感谢命运让我结识了教拳不倦、练拳不掇、拳好人品也好的太极刘老师,在他的认真教导、热心鼓励下我从最初的动作很僵硬、笨拙到渐渐自然流畅,对太极拳拳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感谢太极让我结交了众多的经历丰富、个性鲜明的太极拳友们,心胸、视野大大开阔了…

因为练太极,有了健康、快乐、友谊,所以我感觉:练太极真好!

二、练太极拳的体会

人们常说,太极拳是文化拳,是智慧拳。这是指太极拳蕴涵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饱含无穷的哲理,需要我们在掌握拳架动作的基础上,不断去琢磨、去领悟。

我练拳的时间不长,太极拳对我来说还是刚刚开始。但是我感觉到,对太极拳不能仅仅停留在练习这个层次,要练习、思考、领悟;思考、领悟、练习。几方面结合起来,慢慢积累、慢慢进步,逐渐达到较高境界。我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有下面一些肤浅的思考和体会,写出来,请拳友们指正。

(一) 对太极拳的呼吸的理解

有人说练太极拳时,要做到呼吸和动作相配合,动作开时呼气,动作收时吸气。刘老

师说整个练习过程中要自然呼吸,全身放松了呼吸自然慢、匀、细长。

我的体会是自然呼吸很好,如果太在意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动作容易呆滞,呼吸也容易不通畅,影响气血的运行。但是不讲求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并不是呼吸和动作之间没有配合。实际上呼吸是自然而然与身体动作进行配合的。而且配合身体动作的开合的,除了有口鼻的呼吸之外也有身体的呼吸,身体的这种呼吸体现为随着自然流畅的动作,身体的气息在体内和体表自由地流动、出入。我想我们如果按照拳理拳法不断正确地去练习,假以时日,全身气血非常通畅,就能达到这种呼吸和动作的自然配合了。

另外,有人说气沉丹田就是要时时想到把气吸到丹田里。刘老师说要意守丹田。我对此的理解是:人体气的力量是随着练拳的时日慢慢积累增长的,不是一下子就会增长到一定程度的。所以,练拳的时候千万不要想着把气吸到丹田里,太执着于气沉丹田反而容易生出身体的毛病。只要从思想上精神上注意到气在丹田这个位置就行了。“意之所致,气之所致也。”时时注意到丹田,气就能慢慢聚集上去,然后慢慢做到气的鼓荡了。

(二)对太极拳敛劲的理解

有一天早上练完一遍拳后,刘老师对我说:“要注意动作要敛,既要撑开成圆形,又要有敛劲。” 敛劲?老师短短的一句话,但是我琢磨了好久。这应该是个什么劲呢?在动作中怎么领会呢?

几天前正好借了本老子的《道德经》,还没有怎么细读。晚上我随意拿起一翻,正好翻到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看了这一章,我心里似乎有个东西动了一下:难怪说太极拳是道家内家拳,原来祖师就是老子啊!老子说的这一段不正是太极拳的拳理吗?

我又翻了几页,正巧又翻到一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太棒了!我一下子豁然开朗:老师说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在技击中动作太露了就会暴露自己的缺陷而遭到对方的攻击。看来我只想着要尽量走圆形,动作有些太露了,所以老师要我敛一些。

我理解这种敛劲还有松软中有紧的意思,如同橡皮筋,当拉长时,看似放松了实际中间有紧的筋条拉着,这个紧的筋条应该就是敛劲吧。有敛劲动作就不会太直、太张,就会如在水中,虽有阻力但自然流畅。动作放长的时候如同橡皮筋,动作收回的时候,如同弹簧。

我把这个理解又去问刘老师,老师回答:“动作出去时象推着千斤重,动作收回时象拉着橡皮筋。但是这些只是意念,形体还得松,松还得有下沉之意,所谓形松意紧也。”

(三)对松的理解

老师经常讲要松、松、松,杨氏太极的定型人杨澄浦老先生据说教拳时经常不说话,但是“松”字每天要讲上几百回。

到底什么是松,松有什么好处?怎样才能松得干净呢?我想这是我们学拳的一个关键,学好拳架后,能不能进步,进一步学得好不好,就看你松得好不好,能不能松得彻底、松得干净。

怎样才能放松呢?我的体会是:这种放松,第一步是在还没有开始练拳时就要在意念上、在心理上暗示自己要松下来;第二步是要做到肌肉、皮肤、骨节都放松,全身无处不放松。身心都放松了后才开始练拳的动作。在练的过程中也要始终保持松。

练了一段时间后我又体会到这种放松的更进一步的层次是,应该象佛教所讲的那样:松即是空,万物皆空。空,就是放下,把一切-----功名利禄、儿女妻子、乃至自己的身体这个臭皮囊都统统放下。太极大师郑曼青先生说过“练太极拳难,难就难在自己的自我意识挡住了自己的进步,没有办法打通,这是太极拳最难的关头。”只有把一切都放下才能彻底放松,只有完全舍弃自己才能征服对手。这就是太极拳说的只有做到松,才能做到“舍己从人”。松到一定程度,在技击中,任何一个力量一打过来,也到不了我身上,都空掉了,而我只要稍加一点力就能把人打出去。

而从养生健身的角度,完全的放松也是极有利于健康的。我们可以结合人生的修养来练太极,把太极拳理用于生活中。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懂得松,懂得放下,懂得吃亏,中医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就是松、就是空、就是放下,就能带来健康,而健康就是人生的最大财富。

琢磨太极拳、领悟太极拳理,把太极理论用于生活中,我想这恐怕是练太极的更大的收获吧。

初学太极,对太极拳的感悟,题目为我的太极之路。要求1500字左右

这个给你参考 :

怎样去练太极拳 学太极美好的日志

练太极拳首先要解决为什麼要练的问题,至少要瞭解两个方面:瞭解太极拳,瞭解自己。概括地说,太极拳是一种调节气血、调动人体潜能、攻防兼备的内家拳。其功用是动中求静,激发真气,以柔克刚。也就是说,练这种拳,第一位的是强身健体,其次才是防身自卫。健身是本,防身是末。为健身者可练,为防身者也可练。

太极拳什麼人都能练,但不是什麼人都能练好。至少有四种人不宜练:一是好动不好静的人,二是争强好胜的人,三是私欲心强的人,四是善於巧取方便的人。这四种人有一共同点,就是心不安。心不安是练太极拳的致命弱点,即使练,也不会出什麼大的效果。当然,人的心性是可以改变的,如果通过练拳,生理、心理、都有所改变,那就再好不过了。

练太极拳还要明白太极拳在强身和攻防中的作用。一般人都知道,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筋骨,有益於身体健康。但练太极拳对人体的作用远非如此而已,它要舒展的不仅仅是筋骨,而是人身的“司令部”和“嫡系部队”,那人的“心胸”和“气血”。长期进行太极拳运动,会非常有效地调整身体机能的平衡,从根本上强化各器官的功能,增强免疫力,在身体的深层完成减耗增益,促使年轻者永葆青春,年老者延年益寿。

说到攻防作用,多数练拳的人都喜欢研究招数,研究劲路,这些不是不可研究,而是不可太执著。中国的拳种数不胜数,各有各的路数,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强化应变能力。最高境界就是使应变能力达到神化的程度。招法仅仅是就强者对弱者而言、老师对学生而言,若是两强相遇,什麼招法都派不上用场,成败都在瞬间的应变。

如果承认这一道理,我就敢说,太极拳是锻炼人的应变能力的最优秀的拳种,它走的是一条捷径。因为它的每一项要求都是从人的精气神入手,调动的是潜能,呈现的是一种自然应变能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真功夫,真功夫的作用在逻辑上通常是不好解释的。

练太极拳还得要瞭解太极拳的特点及与其他拳种的异同。一般人都认为,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太极拳要解决的和其他拳种一样,都是一个速度问题,只是在练法不同而已。不讲究速度的拳种注定是要挨打的。只不过,太极拳讲究的速度比其他拳种巧妙得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接手时要求後发先至,一是在粘黏连随中有触而发。

前一种情况,尽管出手在後,效果必须抡在前面;後一种情况,速度快在距离等於零上。这种要求是很高的,没有意在人先的功夫,没有触而有感、感而能发的功夫,这两个要求都难以达到。这些功夫都来之於太极拳的要领。太极拳的要领很多,但最基本的只有三项,那就是心静、体松、周身协调。可以说,这就是太极拳的基本功,既是健身的精髓,又是防身的根基。

吃透要领,怎样练太极拳就显而易知了。

首先要解决心静的问题;练拳之前必须先静身心,既要放下昨天的所作所为,又要推开今天的种种负担,还要不理会明天的阳光风雨,把心收在当下,站住身,定住神。能做到这一步,可谓练拳有门。其实,平心静气这一要领不仅在练拳前要做到,而且贯穿到练拳的整个过程,进而还要待续到练拳之後的日常生活中去。只要心静,气自顺,神自安。

其次是要做到体松。练拳时,不管是练套路还是推手,身体的肌肉,关节都要松下来,只有松下来周身才会在运动中气血畅通。松者,沉也。此沉又含气沉和意沉。气沉贯全身,意沉通关节。做任何一个动作,不管是横行、斜行还是上行,都要有松沉意。松静是没有止境的,随著功夫的不同,对松静的感觉和体认不一样,一分功夫一分松静,功夫的深浅决定於松静的程度。

第三是要周身协调,动静自然。从攻防角度讲,前两个要领是手段,第三个要领是目的。松也好,静也好,练拳推手,都是为了周身协调。上触下知,左触右知,一触周身都知,无突兀,无缺陷,碰到哪里都有弹性反应。这要分两个层次,一是走拳架时做到周身协调,二是与外力接手时仍旧周身协调。不管外力来势如何,我都保持顺势。这要靠一个“活”字,活中求稳,稳中求顺。

多数拳种都讲究下盤稳,脚下生根,太极拳也不例外,但它更讲究劲路的活。因为它是以小力胜大力,如过於求脚下生根,难免落於较力,只有活起来才处处显现生机。

太极拳前辈曾说:“一动无有不动”。就是说,一个很微小的动作,都是周身运动的结果。这句话说得很有分量。实践证明,只有练到这种程度,才算周身协调。达到纯熟,就会应变灵活,或化或发都出整劲。练时由动得静,用时由静极生动,或动或静皆出自然。

学拳重在练,理论上的明瞭是为了不走弯路。人的精力有限,寿命有限,走上几年弯路很可惜。就太极拳理论而言,原则性的要求好说,而练好、练到位、练到家绝非易事。除上述基本要领外,从体到用还需要把握三种运动状态。

一是运动如抽丝。太极拳的这种劲路是独一无二的。其他拳种都讲究迅捷威猛,从体到用是统一的。而太极拳的劲路,体和用是分开的,两码事。在练拳时,要通过腰的旋转,带动四肢 旋转,继而带动周身各部关节的旋转,在这种周身螺旋转动中,使劲力慢慢抽出,轻轻运送。这就是该拳所特有的“缠法”。缠法在体和用中都是举足轻重的。劲力 的缠绕,在自身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扩大了身体的活动范围,又促进了神经系统的感应。在外用上,不但能缓解和束缚外力的能量,而且通过杠杆原理,小力能产生 大能量。这种“运劲如抽丝”的练法还有它的大体大用。当你能驾驭全身,使劲力抽丝般地运来运去时,必然是真心安住,身体的丝丝变化都能心领神会。如此久而 久之,自然能激发起你的真意真气真神,一旦达到真意风发、真气充盈、真神贯注时,体内潜能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这是练习太极拳的最终目的。

潜能调动越透彻,太极功夫越深。就劲力而言,潜能发挥得好,其劲力得机将是爆炸式的释放。这种劲力,用行话说叫内力,没有初速和末速之分,其主要表现方式是“抖”,不好防,不易化,轻不得败势,重则内伤。

而那些靠速度和品质练就的劲力,行话叫外力,可以发挥很大的威力,但必须在一定的距离内同时还要达到相应的速度,这就易於给对方留下漏洞而被破解,被击中处 一般都是外伤。但是,如若练太极拳不得要领,体内潜能无一激发,你的劲力将不伦不类,释放出来的力量,内示无威,外显不猛,尽露所短,一无所长。

二是行架如禅定。凡练太极拳的人都在行架,也就是练习套路,但成色大不一样。门派的差异大都在套路的结构编排和四肢的运行变化上,但要领是一样的,都是松静自然。就因为对松 静自然的理解和感知不一样,其深度和效果大不一样。初练是熟悉阶段,套路要熟练,手脚要到位,圈要划圆。到运行自如时,便进入磨练阶段。这时的重点是在松静自然上下功夫。一招一式都要寻求松沉的感觉,在静中放松,从松中保静,进而以静养神。人是神气合一的,神旺自然气足。这是一个相当长的阶段,而出偏差也 大都在这一阶段。偏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是因各关节松不透,气沉不下来。浮气沉不下来,真气永远不会升腾。

第二是心神不静。套路越熟,杂念越多。有时心稍一得静,恰又成为思考某一问题的大好时机,一路拳架练下来,思绪纷飞,等於白练。这样直去,功效自然就会停滞。

第三是求功心切,刻意创新。老 是想练一天有天的成效,不见成效时,就怀疑这种练法有问题,四方打探,心求巧智,杂七杂八的感受加杂七杂八的练法,越出了太极拳的轨迹。如真能老老实实地 按照松静自然的要领一天天的练下来,不出十年,就能感受到体内真气运行的气机。静则气生,动则气行,达到这种程度,就太极功夫而言,才可说入门。

实实在在地说,入门前玩的是筋骨,入门後玩的是真气,太极拳的真功夫是从玩气开始的。这 时的拳架走起来和前两个阶段大不一样。从外形看,不拘泥於一招一式,不讲究圈大圈小,神气充盈,动作自如,一遍拳练下来,如同讲了一个故事,好比写了一篇文章。从内涵分析,气随体动,体因气行二者难分因果。这时,心念收敛,不在拳外,不在拳内,而时时在练拳者心室之中,念念都感知自己在练拳。这就如同禅修者的禅定状态。

太极拳本是道家功法,用佛家的境界描述似乎是有点不伦不类,其实,如果一直注意用意念引领的话,是永远不会得真静的。只有长期在这种似乎禅定的状态下行拳走架,生理才会发生变化,养生才有实际效果,潜能才会充分调动。

三是操拳如织网.这是就太极拳在攻防方面的实用而言。在这方面,我只有推手练习,没有实战经验。我从理念认为,推手也好,技击也好,只有充分发挥太极拳的特长,太极功夫才算 派上用场。既然推手练的是粘黏连随,那麼在技击攻防中也必然要充分运用,否则,太极拳的优势就丢了。实际上,以柔克刚就是靠粘黏连随来实现的。形象地说, 在推手或实际攻防中,不管来力多大,来力多快,与我力一接触就好比碰上了一张网,进退不得自如,英雄无用武之地。达到这种程度需要做到三点:第一,接手必须把外力截住;

第二,接手後必须把外力缠住,就是说,使攻进来的外力欲进无路,欲退难脱;

第三,卦其下盤,逼其落於被势,我便能以小力胜大力。

能达到这三种效果,自身需具备五个先决条件:

一要反应敏捷,达到意在人先的程度;

二要有极强极快的平衡能力,不管进还是退都能时时稳住自己:

三要步法变换快、跟得紧,在时时稳住自己的同时,还要时时控制对方;

四要能处处体现劲路的阴阳,退中有进,让中有取,化中有逼;

五要周身都有弹性,收得住,放得开,既要有凝聚力,又要有爆发力;

除具备这五种自身素质条件外,还须具备太极拳所独有的心理素质:相容训化。对任何外力都不起对抗心,能收入我的网内,我的网足以容得下外力的任意挣扎,对方不是被制服而是被驯服,我无败人之心,而犯者自败。此乃太极拳独有的威力,这种威力充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传统拳法中,相比而言,太极拳是比较高深的,因为它不仅是惟一的一个注重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的拳种,而且又是惟一的一个以养生为主的拳种。它的作用,古人描绘得神乎其神,信不信悉听尊便。我认为,信没什麼坏处,不信也没有什麼好处。至於今人那更是怎麼评论的都有,怎麼练习的都有,是冷是热都是自己的感受,没有必要统一思想,也没有争论的必要。以上看 法权作闲聊,信不信悉听尊便,这所以形成文字,只是把自己的心得记述下来而已。今後说不定还有需要更改的地方。理论和方法都是在不断变换,人的思想和感受 也都在变换,这就是生活。练拳也是生活.

太极拳练到高境界身体有哪些感受

我虽然没有练到那个地步,但是即便是同一个阶段每个人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就算是差不多的情况下即便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由于个人感受理解能力的不同所描述的语言方式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对同一句口诀也是有着自己的说法!所以想要知道什么阶段有什么样的感受就得自己去练,自己练到了自然就明白了,否则别人说的再多一来不是自己的东西,二来也只能是背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