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无遮无挡是什么意思

无遮无挡是什么意思

无遮无挡是什么意思

遮挡

拼音zhē dǎng

词义:阻止油气运移的条件或物体

近义词:遮盖 遮掩 阻挡。

解释:

1. 遮蔽阻拦遮挡寒风

2.用来遮蔽的东西。

无遮无挡就是没有任何用来遮蔽的东西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无遮无拦 ”是什么意思?

【拼音】[wú zhē wú lán]

【释义】暴露在外,毫无遮拦。通常形容说话做事直率。

【造句】我们说话不能过够无遮无拦,容易得罪人。

【近义词】暴露无遗,心直口快,快人快语

【反义词】遮遮掩掩

*

暴露无遗

【拼音】bào lù wú yí

【释义】暴露:显露,显现;遗:遗漏。 全都暴露出来。

【造句】“七·七”事变使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

*

心直口快

【拼音】xīn zhí kǒu kuài

【释义】性情直爽,有话就说。

【造句】这是一个~,喜欢吵吵闹闹的人。

*

快人快语

*

【拼音】kuài rén kuài yǔ

*

【释义】快:爽快,痛快。 直爽的人说直爽的话。

*

【造句】宋大帅真是~!来,干一大杯! ◎陈白尘、贾霁《宋景诗》二十四

无遮无拦的意思

无遮无拦:暴露在外,毫无遮拦。通常形容说话做事直率。

白鸽眼,四围望。无遮无挡心慌慌。寻伴侣,相依傍。时刻警惕好提防,请大家解释这句诗句的意思?谢谢

能成八法功。《字耕》年代。蓑笠辛勤者:墨痕生夏雨。墨痕生夏雨: 顾逢此田无水旱。善作诸家体,只在砚池中,笔颍熟秋风,常忧岁不丰带有夏和墨字的诗句: 宋 作者,笔颍熟秋风

大漠孤火烟直长河落日圆什么意思

大漠孤火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 使至塞上

737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大漠孤火烟直长河落日圆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塞上去会主动拨号是什么意思?

­

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1], 属国过居延[2]。

征蓬出汉塞[3],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4] , 都护在燕然[5]。

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象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象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最后两句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

这首诗虽是纪行,但或抒感慨,或叙异域风光,一路写来,自然天成。“长河”,“落日”一联极其出色,历来被传诵为写景的名句。

注释

[1]问边:慰问边塞将士。

[2]属国:典属国的简称,代指使臣,这里是王维自指。居延:东汉有居延属国。据《元和郡县志》:居延海在甘州张掖县东北(今属内蒙)。

[3]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

[4]萧关:在今甘肃固原东南。候骑(读ji计)骑马的巡逻兵。

[5]都护:都护府的最高行政长官,诗中指河西节度使。燕然:山名。后汉车骑将军窦宪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诗中指河西军得胜。

译文: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评析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同时又是一位边塞诗人,《使至塞上》便是其边塞诗代表作之一。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自己将奉命出巡边塞,此去征途遥遥。“单车”,即轻车简从,用在这里蕴含着独当重任的自豪感;“问”:聘问、出使;“问边”,即出使视察边塞。“属国”:典出于《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颜师古注:“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在《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颜注又解释“属国”说:“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号属国”。合两注而下一定义则应是:保留国号和本国风俗习惯而归属于汉朝的那些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类似于今天所说的附属国。“居延”:汉朝所置的县名,治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居延县属凉州张掖郡,乃当时之属国。(见《后汉书.郡国志》)这句是承首句而言,说自己“问边”欲往的附属国将超过汉朝居延之外,暗示出任重而道远之意;“过”字应解为“超过”。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此句为倒装句:“经过居延属国”,实误。居延在今内蒙靠外蒙不远的国界了,离王维要去的凉州(甘肃武威县,当时河西节度使幕府驻地)尚远,解为“经过居延”,太实,也不合情理;解为“超过”,是紧扣上句“欲”字,不过是出发前的虚指,借汉朝的典故来表现唐帝国声威远震,超过汉朝,自己使边的任重道远而已;何况诗的尾联也只说走到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并未经过居延。也有人把“属国”解为“典属国”(秦汉时官名,指外交使者),如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的《唐诗选》、张燕瑾的《唐诗选析》就是如此。按“属国”与“典属国”两个词词义完全不同,虽然杜甫《秦州杂诗》:“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是这种简称的例证,但两诗的上下文意完全不同,王诗首句已有“单车”、“问边”,足已表明自己使臣身分,如果下句再特地表明自己是“典属国”,岂不有重复多余之嫌?所以单看下句这样讲,句法固也可通,但联系上句的文章来看,就不免欠妥了。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写由内地赴塞外的漫长征程和疾奔心情。“蓬”:草名,茎高尺余,叶如柳叶,开小白花;秋枯根拔,风卷而飞,故又曰飞蓬。“征蓬”,形容征途疾奔如风卷蓬草翻飞。“归雁”;冬去春来回到北方的大雁;诗人赴边恰值三月季春,故借以自喻。“胡天”:即胡人的天地,指塞外少数民族地区。这一联连用两喻,气势飞动,都很贴切形象:“征蓬”,紧承首句“单车”,轻车简从,自然疾如飞蓬;车轮滚滚,风驰电掣,其状亦如蓬草乘风,翻卷飘飞,本体和喻体之间,既有轻便这一质的相同点,又有翻滚这一态的相似处。“归雁”,不仅扣紧了诗人春天出塞与大雁北归的时令相同,而且妙在下一“归” 字(犹如冬去春回,暂栖南方的大雁归心似箭地飞向塞北草原一样),就把诗人因为王命急宣、十万火急的赴边心情传神地活画出来,堪谓“难写之状如在目前”(梅尧臣语,见《六一诗话》)了。“出汉塞”、“入胡天”,一出一入,不仅分别紧承首联的“问边”和“居延,显得章法严密;而且使万里征途,顿有一线贯穿之势,则汉胡两地,长路漫漫,气象之辽阔,天地之迥异等等,俱包孕在字里行间,从而窥见出意蕴之深厚。两句看似重复,实各有侧重:上句单用比,而突出行速之疾,侧重于外貌的描绘;下句兼含比兴,而突出心情之疾,着力于神髓的钩摄。上句写大地,令人想见关山迢递,旷野茫茫无边;下句写长空,使人如闻浩浩天宇,雁群声声长鸣。这一下一上,天地万物咸包;俯瞰仰望,平面立体毕现。至于字工句健,对仗精严,则更毋复赘言了。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专写塞外黄昏的雄奇壮观。“孤烟”:指边塞烽火台升起的狼烟。宋朝陆佃《碑雅》云:“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上句“大漠孤烟直”,是说浩瀚无垠的大沙漠上,但见孤零零的一股浓烟拔地而起,笔直地冲上云霄;下句“长河落日圆”,是写地平线上,横贯千里的黄河上空,一轮徘徊欲坠的红日显得格外浑圆。这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首先是因为诗人善于摄取典型景物,并赋予它鲜明的个性,描绘出粗犷雄浑的壮美意境,使人如身临其境地领略到边塞大漠特有的风光。试看沙漠、狼烟、长河、落日这群意想的组合,与内地青山绿水、柳暗花明、莺歌雁舞的景象,就迥然别一天地,非荒凉戈壁莫属。沙漠平旷无边,放眼四顾,故觉其“大”;塞外旷野荒凉寂寥,了无林木沟壑可观,惟余报警的一道狼烟醒目,非用“孤”字不足以状其单调、孤独;狼烟的特点既是“风吹不斜”,则“直”字自然最恰当不过,既孤且直,则狼烟的刚劲挺拔之势毕肖;黄河虽有九曲,但在沙漠的视野范围内,无遮无挡,横亘远方,则下一“长”字,感觉最为真切;落日固是圆形,但它在平旷的沙漠天边,又在线状景物场合的衬托之下,也就显得更大更圆了。难怪《红楼梦》中香菱曾说:“想来烟如何是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段话不仅是对严羽《沧浪诗话》中“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一诗论作了最深入浅出的注解,而且也说明了这两句诗中意象的个性化特征。其次,在构图方面也颇具匠心。“大漠孤烟直”,是广阔的平面沙漠上矗立起一根状似圆柱的烟柱,二者的角度是互为垂直的;“长河落日圆”,长河远看象一条带子一样,而紧靠它的上空,是一轮将落未落的红日,二者的角度则是线段与圆相切。平面与圆柱、线段与圆形相互组合,构成了一幅线条清晰、色彩鲜明的立体图画。既体现出几何美学的对称美;又显示出如椽大笔的刚劲气韵。它留下的空白很大,正突出了沙漠天宇苍苍、大地茫茫的特征。复次,在色调的配合、动静的交错等技法上也有独到的功夫。黄沙瀚海上升起缕缕黑烟,白色晶亮的长河上映照着血红的落日;色调和谐,更烘托出边塞那苍茫、辽远、雄浑、壮阔的境界。而寂静的沙漠上,孤烟在冉冉上升;落日映照的苍穹下,长河在哗哗奔流。动静相间,有声有色,便使得整个画面于荒凉中略有生气,于寥落中蕴含壮美。以上三点,或可看作“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的体现吧。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到达萧关,得知主将在前线的胜利消息。“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是唐朝关中通往塞北的交通要道。“候骑”:候是斥候,侦察兵;“候骑”,骑马的侦察兵。“都护”:边疆重镇的最高长官,管理边防、行政和各族事物。唐代设有安东、安南、安西、安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这里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燕然”: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这里暗指唐军在前线的军事胜利。这两句话说途至萧关,遇到了侦察骑兵,得知主将崔希逸在前线战斗屡获大捷,唐帝国声威已远振域外,就象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在燕然山勒石记功一样。结局仍用汉代典故,并非实指,只借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喜悦、自豪和对帝国军威的颂扬之情,与首联的借典抒情遥相照应。

全诗叙写了“使至塞上”的整个过程以及途中的所见所闻,似未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因而对它的主题思想应加以探讨和深究。

以往,人们在评价王维边塞诗时,多把这首诗列入富有“爱国热情”之内,大而化之地肯定其思想意义。例如陈贻欣的《王维》引了这首诗之后评论说:“在这里,诗人政治上、心灵上的阴影,全部为雄伟粗犷的大自然、为激昂的爱国热忱一扫而光。在这里,他的青春再度闪耀着光彩,显示出他性格中积极活跃的一面。”(见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第172页)至于某些专门的作品赏析文章,褒扬之意就更加鲜明了,例如张燕瑾《唐诗选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46页归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说:“这首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勾勒出祖国边疆的壮丽风光,表示了对守卫边塞、报效国家的唐军将士的崇敬,洋溢着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种结论是否正确?最好还是弄清具体的历史背景之后再下结论。

王维这次以监察御使身份奉命出使边塞,时间是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任务是代表朝廷去宣慰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大败吐蕃的战功,这一点评论者皆无异说。问题是崔希逸这次“战功”是怎样取得的?战争的性质是否属于正义?论者却似未作深究。

《旧唐书。玄宗纪》载: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乙卯,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入吐蕃界二千余里。己亥,希逸至青海西郎佐素文子觜与贼相遇,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刘煦虽然处于民族偏见,称吐蕃为“贼”,可他毕竟还是尊重事实:“入吐蕃界二千余里”,这种突然袭击还不算侵略吗?人们要问:这次出兵的起因是怎样的呢?

据《资治通鉴》记载:开元二十五年三月,“己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袭吐蕃,破之于青海西。初,希逸遣使谓吐蕃乞力徐曰:‘两国通好,今为一家,何必更置兵守捉,妨人耕牧!请皆罢之’。乞力徐曰:‘常侍忠厚,(按崔带散骑常侍官衔镇河西)言必不欺。然朝廷未必专以边事相委,万一有奸人交斗其间,掩吾不备,悔之何及!’希逸固请,乃刑白狗为盟,各去守备;于是吐蕃畜牧被野。时吐蕃西击勃律,勃律来告急,上命吐蕃罢兵,吐蕃不奉诏,遂破勃律,上甚怒。会希逸兼人孙诲入奏诏,自欲求功,奏称吐蕃无备,请掩击,必大获。上命内给事赵惠倧与诲偕往,审查事宜,惠倧等至,则矫诏令希逸袭之。希逸不得已,发兵自凉州南入吐蕃二千余里,至青海西,与吐蕃战,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自是吐蕃复绝朝贡”。

原来早在开元十八年,唐与吐蕃就在赤岭竖分界碑,约定互不侵犯,从此六、七年间双方相安无事。崔希逸本来是持重安边的将领,不愿违背自己主动与吐蕃守将乞力徐的盟约。但他的副官孙诲自欲贪功,故怂恿玄宗搞突然袭击。玄宗虽是好大喜功,但也不愿违背赤岭之盟,只让宦官赵惠倧同去“审查”,而赵则假传圣旨让崔进兵。崔迫于君命不敢有违,就在吐蕃早已撤消边防的情况下深入敌国二千余里,斩首二千余级。这次侵略战争不仅给吐蕃人民造成重大灾难,而且也使唐朝遭受严重损失:小勃律与吐蕃和亲并归附于它,(自然主要是迫于吐蕃的军事压力)西域二十多个唐属国却因唐朝外交失信而转向吐蕃朝贡,唐与吐蕃的长期友好关系从此便破裂了。崔希逸自愧食言,不久内调河南尹,抱疚而死。这就是《使至塞上》写作前后的时代背景。

王维还有一首《出塞作》,题下原注:“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说明与《使至塞上》是同时写的。其中歌颂崔希逸:“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把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王维主张军事征服,而反对与少数民族和亲:“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送刘司直赴安西》)天宝八年,哥舒翰以数万士兵死亡的代价攻取吐蕃微不足道的石堡战,李白、杜甫等诗人对此都持批评态度,而王维却写了《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对玄宗的黩武开边、哥舒翰的“战功”大加吹捧。这说明王维对边境战争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偏见,因而他才会采取不分是非,单纯颂扬边功的态度,和李、杜等人相比、见识之高下显而易见。

我们必须考察作品的时代背景,考察作家对该类问题的一贯立场,再来具体分析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才能得出较为符合实际的结论。

因此,笼统地说此诗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显然是不恰当的。我们只能说:“此诗叙写了作者奉命出使边塞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以及塞外沙漠的壮景奇观,歌颂了唐帝国的幅员辽阔、国力强盛和声威远震的边功,但作者对这次战争的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

此诗在艺术方面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中两联写景颇见功力,尺幅万里,大笔勾勒,比兴生动自然,意境粗犷雄壮,体现出“诗中有画”的特色,具体已如上述。二是叙事的时空跨度虽大,却在一首五律中写得极有层次,结构紧密,毫无流水账之感。首联写出塞之前(从京城出发),颔联写出塞之中(从内地到塞外),颈联写出塞之后(黄昏的沙漠),尾联写到达萧关。有点有面,首尾呼应,承接紧密而又自然。三是首尾两联皆借汉代历史典故叙事,表达主题十分含蓄;中两联写景,包孕丰富,却只用比喻暗示感情,亦是含而不露;结句只写到萧关,并未写到前线如何宣慰,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即所谓“言已尽而意未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九课的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

“自然”可以理解为大自然,也可以理解为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道”就是道理、事物的规律。“自然之道”就是客观、自然的规律。课文以此为题,暗示课文中心事物发展都有它自己的自然规律,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

第9课《自然之道》课文原文

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在这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海龟在筑巢孵化小龟,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太平洋绿龟长大后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食肉鸟的美食。

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很快就发现一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龟巢,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问向导:“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着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然而,接着发生的事情让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很快我们明白: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行。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铿鸟的口中之食,我们的向导摘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数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已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自然之道的道是什么意思免老子说的话

道可道非常道

如何评价贾平凹的自在独行

又都形象模糊不清”:“这些天来,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他自然也是个重情之人,对能理解他的人、理解他的作品内涵的人。

”从这段描写中,作为长子,“”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极写家乡的富有。

原先看小说。

”在无需掩饰的散文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贾平凹,这里既表现他对生活的热情,也披露他对人世的超脱;

既抒发他对美的追求向往,也吐露因美的失落而生的抑郁烦恼。

无怪三毛在给贾平凹的信中所说:“看到散文部分。

当得知三毛死讯后,贾平凹悲痛着笔,写出了《 哭三毛 》《 再哭三毛 》,有根有本。

人生的车途上,那么,三毛,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

如此看到,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

其次,大义上全明白,面对着父亲却无法超脱”。

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终于完成了《 祭父 》这篇充满至爱真情的纪念文字。

令人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

”可见在散文创作中,贾平凹真正做到了袒露自己、贫困的山地、流水脉向、历史传说,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对于贾平凹来说,有力量,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

“商州曾经是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商州确是耗去了青春和健康的身体,商州也成全着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有些想退的感觉,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

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他说“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已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一、朴素中见真情

贾平凹曾说过,不让任何人进来。

这一切多好。

“商州是生养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交流着灵魂,一直处于恍惚之中,总觉得常常看到了,“现在、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不,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

在这个天地里。

父亲去世了,作者没有窗帘可挡,轻轻地翻了数页。

合上了书,虽然一切无声,但在谈着话,在交流着文学,“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

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它是一个载体,承载著作家的全部情感。

“父亲去世后,仍是常常梦到父亲,会引为终身知己:“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一时里有些惊吓,就让在往后的长长久久的岁月里一直这么交流。

三毛,母亲是加油站。

”第三,作家的真情还表现在自真情的袒露。

贾平凹认为:“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

”多么令人感动。

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屋里不是独坐,对着的是和了,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

真情的袒露无遮无挡。

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情之切,甚至暴露、解剖自己。

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笔无法把心情写出,把笔放下来,又关了门,让静静地坐一坐;

读过贾平凹《 祭父 》《 酒 》《 不是个好儿子 》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

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

现在。

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父亲去世了、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用尽美好的语言。

此时的商州,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这做的是什么儿子 。

于是作家又......更多唯美的句子:www.laorenka.com

路边有人请和上每隔几部就做五体投地,这样一直往前走什么意思

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东到河南,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在秦岭里一般的户外运动危险性是很小的,无非背包徒步野营野炊,但在极个别情况下,一些意外情况会发生,我所说的野外生存自救,就是指这种非常情况下的必要措施。广义秦岭山脉东西800余公里,南北数十至二百余公里,人烟稀少,植被丰富,野生动物活动频繁,总体地形和天气情况都是非常复杂的,低海拔登山的天堂。一般遇险,大至有以下这几种情况:

迷路

从秦岭地区历次山难事故来看,迷路所直接导致的户外悲剧要占到60%以上,这远不是用指北针就能解决的,首先,指北针的使用必须与大比例军用地图相配合,出于保密原因,一般人难以获得,第二,具体的使用指北针配合地图野外定位,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际经验,新手难以掌握。第三,即使确定了自己的所在点,如何到达安全地域或补给点,也是个复杂的问题,远不是想当然的两点连一线这么简单。

从实际出发,首先,要做到尽量避免迷路,在沿路的显著地形点(比如河流拐弯,显眼的大树或奇石等),注意多角度观察,以免走回头路时无法辨认。注意记下特征点之间所耗费的大约时间。在每个岔路口做记号,用自喷漆比较显眼,但不大环保,可以用10CM左右长的红毛线,挂在路边树枝,显眼而且方便。在海拔3200以上的石海地区,一旦天气恶劣,能见度降低很多,非常容易迷失方向,又无树枝可挂毛线,建议用自喷漆隔10米做箭头记号。

如何找路,经常遇到一些分岔点,不知道走哪边,这时候不光要做好标记,还要注意分析路的情况,简单根据地形和目标点的关系判断路的选择,具体的说,要去的地方在北边,通常不会选择往南边的岔路,要上山,不会选择往下的岔路。在某些岔路,路的指向大体相同,那就要调动你眼睛仔细分析,看哪条路可能人常走,分析路边挂断的树枝,路边野草的长势,地上有无明显人的脚印,积留树叶的多少,相信不难做出判断。实在不行,随便择一往前探上几百米,一般也会得出结果。

一旦迷路,应该怎样做。这里已经有两个具体事例,2001年5月,天津大学5名学生太白南坡迷路,两男生天黑后下山找路,一人不幸坠崖身亡。2002年5月,上海一男子在太白南坡迷路,丢下装备找路,结果路和装备都找不到,活活冻饿而在暴风雪中。还有198?年咸阳鼓风机厂5名男子,在太白南坡迷路,寻路不当,亡三人。

一旦迷路,切记沉着冷静,所有求生必须的装备必须随身携带,绝不可分头找路,先在附近找到合适的干爽避风的宿营或休息点,仔细分析可能所处的位置,绝不可摸黑找路,遇雨雪雾能见度极差时,应就地休息,注意保持体温,必要时就地扎营,等待恶劣天气的好转,2001年10月,一南京男子在太白南坡迷路后,就地宿营,天亮后安全找到正确路径脱险。

天气好转后,如果还是无法找到来时的路,注意找寻山谷下撤,一般秦岭山谷中都有溪流,沿溪流下行,第一不用担心水的补给,第二,相对丛林地带好走许多,第三,基本不会走弯路,不用担心再次迷失方向。第四,沿溪流必定可以遇见村庄或公路。当然,溪流有时候也不那么好走,但沿溪走,是一定可以走出去的。一般正常速度,少则一天,长也不超过3天。切记,一旦选定下撤线路,必须严格贯彻到底,中途的计划变化,只会带来更多的不测。全体人员也必须坚定决心,千万不能动摇,一般来说,人的肉体要比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抗造的多。人绝望了,离也就不远了。

野兽

大凡提到山野的危险的,给人头一个难题就是野兽,事实上,就今天的环境来说,遭遇野兽被伤害的几率不比在高速路上飙车出事的几率更大,现在的野兽,一般还是很害羞的,懒得与人为敌的,不过,真要碰到了,也该有以防万一的准备。

具体分析一下,一猪二熊三老虎,这是山民按危险度排的座次,不过秦岭中多了个特产——羚牛,可称超级杀手。

一般人很难想象野猪的凶猛,实际上山野里经常能看到成片掀翻开的地面和刨倒的树,这就是野猪干的,而且野猪的数量也相当客观,遇见的几率很大,成群的野猪不可怕,它们有安全感,哪怕把你围在中间也可以高枕无忧。单个的野猪异常凶狠,视人类为天敌,必用大獠牙除之而后快,所以,一旦遇见这种孤独杀手,千万不能慌张,先原地不动,一般此时野猪会有狂躁的表现,什么动作也不要做,不能蹲下,这对它意味着进攻信号,不要刺激它,面向野猪慢慢倒退,直到退出它的视野之外。除了枪,不要指望能用什么武器对付它。

狗熊,这个的威力大家都清楚,一巴掌下来脸就没了,一般生活海拔1000M——2000M的地区,不过相对野猪来说它的攻击性不强,而且事先会对你发发出警告,给你充足的逃窜时间,但是,带着幼崽的母熊,这个妈妈杀手,出于本能,对闯入它视野里的人,会疯狂追杀,不要指望两条腿能比它四条腿跑的快,除非它根本不打算收拾你,一旦追过来,迄今为止除了爬树我还没听说过其他保命方法,1998年周至县一名农妇曾遭其袭击,装,结果被其折腾了大半天,险些因失血过多真掉,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这样的办法还是不要试了。

老虎,秦岭里已经没有了,除非从动物园跑出来一个。

羚牛,看起来最温顺的,秦岭里最危险的就数它了,似羊似牛,笑面杀手,秦岭各海拔都有活动,基本上每年都有个把山民遭其不幸,春季,由于高山食物缺乏,常到1500米左右的山谷觅食,也是最容易伤人的时候,成群的羚牛并不危险,麻烦的是落单的几乎都是受伤落败的成年雄牛,性情烦躁,通常是将人顶撞致。

从已获得的有限经验看,冷静,缓退,不要激怒它,似乎是唯一可行的方法。还有个传说一直不知真假,羚牛号称“森林卫士”,一见到篝火就要踩灭,不过我想,该生火还是要生火。其他的狼啊豺啊豹子啊,这些小家伙,这年头只能自保,一般伤不了人,除非你一个人摸黑走夜路,不过我相信没几个胆子这么大的山友。

以上这些情况都是可能在路上碰到的,晚上宿营,除非你笨到把帐篷支在野兽的窝里,出于本能,动物绝不会袭击帐篷,最多围着帐篷转两圈,因为晚餐的食物残渣可能吸引了它,所以,背包食品什么的,一定要记得放在帐篷里,别被它吃了,然后就可以安心睡觉了,在枕头边放把刀,多半只会自残或者伤了你的同类,2001年8月新疆就出过这样的事,睡觉的人紧张的把风声当成野兽的吼声,迷糊中把旁边的同类胡扎一气(还好没扎),由此可见,人是最凶猛的!

洪水

欺山莫欺水,今年秦岭里6月初的山洪想必大家都记忆犹新,每年6-9月是秦岭的雨季,一场连夜暴雨就可能导致山洪,因此,被洪水困在山里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具体分析,深圳519山难问题就出在宿营地上,相对秦岭山区来说,一般在水面三米以上的地方扎营是很安全的,而且越靠上游,可以相对离水面越近,当然也要具体分析,看宿营地是否有被水漫过的迹象。一旦夜间有暴雨,必须保持警觉,注意水情的变化。一旦洪水发生,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被困在某个河谷边的宿营地上,来时可以涉水通过的河面显然已经不能通行,这个时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水还在上涨,有可能威胁到你的小窝,什么都不要说,赶紧搬家。如果天已放晴,可以就地呆上两日,一般经验,水退回原来状态大约需要一天到两天时间。修身养性就是。如果还在下雨,就有点麻烦了,3-5天的连续降雨,在雨季很正常,计算一下自己的食物和燃料和自己的体能,燃料和食物都充足,就老老实实呆着,不足,就必须赶紧考虑走人,必须趁体力还充足的时候冲出危险区域,心寸侥幸的等待,只会导致体能的下降和信心的丧失。

沿溪下撤,走溪边的山腰,肯定可以走出去,见机行事,该上就上,该下就下,遇到断崖绕行或迂回,只要保持信心,总是可以走的。但是,有时过河是不可避免的,这时,至少两人以上才能安全过河,一人结绳,一人保护,注意,水混处是急流,水清处是缓流,有根手杖会稳当很多,水深过腰,河道超过10米宽,99%无法过河,选择河道较窄处砍树搭桥过河,水深过膝,选择河床中石头较突起的地方过河(便于脚反水方向抵住),某些时候还方便“摸着石头过河”。

某些时候可以选择“大跃进”,选择好水中下游容易攀附的大石头,借助水流和注意手和脚的划水斜线向到达,再依次向下,比较有难度。小步慢走,但注意在水中时间太长体温急剧丧失。注意做好洗澡的准备,该保护的东西事先注意防水,一般落水10秒内水进不了背包,注意背负的重心平衡。千万注意,晚上御寒的睡袋和备用衣物绝对不能弄湿,可以考虑用结实的塑料袋加胶带密封,当然,有防水袋就更好了。最后,注意最好不要赤脚过河,鞋湿了可以弄干,脚底板划了影响走路就太惨了。

失温

在山野中导致人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失温,也就是体表温度急剧下降导致个体亡,说起来简单,吃的饱穿的暖就可以,但在山野的复杂环境中却时时需要注意。

具体分析,冬春季,秦岭登山过程中,遭暴风雪袭击的概率还是不小的,海拔低点的地方也罢,有植被的掩护,避风和宿营都是不难做到的。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石海地带,一旦被困,无遮无挡,不管你穿多好的风衣,体温还是会被山风无情的一点一点剥夺。这种地形相必大家都有认识,几乎很难找到可以搭帐篷的地方,而且,一般帐篷的抗风性也不是很好,所以,直接钻进帐衣里也就可以了,没必要非支起来,没有帐篷,山民的做法是用大张的油布或军用雨衣来代替,效果差点而已,这样好歹有个防风雪的空间,再钻进睡袋里或是穿上所有衣服,将所有的塑料袋夹在衣服内层,不透气但可以尽量保持体温,感觉冷时吃点东西,想保住小命还是不难做到的。不过如果象华峥嵘那样什么装备都丢了,那也真的没辙了。

在夏秋季,夜间山里的温度还是很低的,如果衣物和睡袋不慎在渡河或大雨中搞湿,晚上还是很难熬的,假设又因为大雨不能生火,那么,首先,架设好掩蔽所,即使有帐篷,也要考虑到微小的渗漏,毕竟市面上大部分帐篷的防雨能力不是特别好,所以,最好在林间以几棵树的树干为依托拉圈绳子,将小树枝最好是小竹子整齐的架在上面,堆成屋脊型,上面盖上大张塑料布,再压一层竹子。这样,在下面搭帐篷,可以万无一失,而且在帐篷外也有点地方可以活动。

如果不方便挖排水沟,在帐篷底下垫几层竹子效果也很好。然后,绝不能穿着湿衣物钻睡袋,统统脱光,一般的真空棉睡袋只要不是湿的特别厉害,还是可以保温的,帐篷里是可以烧气或酒精炉增加点温度,但也只是权宜之计,再不行,用最原始的方式,光着身子抱着你的同类取暖,不要害羞,效果一般还是不错的。

生火,这几乎是每个户外爱好者所必须掌握的最重要技能,对付失温的最好办法,先说引火,山民可以轻易的用几根火柴点着一堆湿木头,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大可能做到,办法是准备一小塑料瓶酒精或者一瓶被煤油浸透的木屑,都很轻便易用。火源也要注意,多带几个一次性火机并且额外准备一盒密封好的火柴以备不测,不要迷信什么ZIPPO。点着以后,注意柴火的架放方式,如果需要长时间无人看守的“过夜火”,办法是将大木头整齐排列码放在火堆正上方只留很小的空隙,这样通常第二天早上还能看见一点微弱的炭火。采药的山民没有帐篷和睡袋,基本上都是这样蜷缩在“过夜火”边睡觉的。

疾病、食物和水

疾病

人吃五谷生百病,何况是在条件相对不那么舒适的山里,城里病了可以找医院,山里就只能指望自己和同类了。

出门前将各类常用药品备齐,整理好放在一个小盒子里,注意密封防水。预防为先,山风刺骨,没事吃点感冒药预防,吃饭的时候准备点醋或大蒜,对消化系统疾病预防很管用。有条件的话睡觉前烧点热水烫脚,大大缓解疲劳。注意穿高帮的鞋或打绑腿,预防脚踝受伤。一般来说秦岭地区不会有高原反应,不要以为上了3000就会缺氧,这里的所谓高山反应实际是疲劳和心理反应,注意休息就没事。一旦生病,千万不要硬挺,该撤就撤,绝不能意气用事,脚扭伤了,现在有云南白药喷雾剂,还比较管用,没有的话用溪水冷敷,而且必须坚持脚部活动,一旦过多休息会更严重影响走路。急救绷带一定要准备,遭野兽袭击或摔伤大出血,包扎方式也是关键,这里不罗嗦了,建议没事去翻翻急救手册学着点。

食物和水

出门按计划食物要带够,并且要留有应急的口粮,这是没说的,不要幻想能和野人一样到处找野果,秦岭不是热带雨林,一般夏季6-7月份海拔2000M以下某些地区可以找到食用的野草莓,9-10月份某些低海拔地区有野生猕猴桃,其他基本无可食用野果,野菜一般也只能见到很少几种,而且很少,至于某些树皮草根可不可以吃,我没研究过。山鸡在海拔3000M以下都有分布,经常可以见到,带把弹弓还是不难打到的,不过不到万不得已,不建议伤害它们。某些河段可以见到小鱼,不过通常有鱼的河段已经很下游了,通常也就可以找到村子了。注意观察河边的动物足迹,某些地方是它们夜间下山喝水的地方,特别是冬天,小溪封冻,只有很个别的地方有流水,这周围通常散布各种动物脚印,理论上弄点诱饵挖个陷阱可以设伏,不过这需要充足的等待时间,山民长期准备的陷阱通常直径1M左右,深2M,内壁围一圈光滑的石头,动物几乎无可能爬上来,不过光挖这个陷阱就能累你,捕兽夹没有一定经验和能力是搞不好的,有的专业的“千斤砸”砸头大象估计都没问题,设置起来特费工夫,做绳套的设置地点也很讲究,还有,豺和豹子也特别喜欢在这样的地方伏击。总之,野外找食物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难的多,而且,不到极端情况还是不要伤害这些动物吧。

经常看到北京的山友出行北京附近山区一般至少都要自带2L水,这在秦岭山区几乎是没有必要,春夏秋冬,不管秦岭南坡北坡还是很容易找到水源的,一般低海拔地区方便在溪流补给,中海拔的岩壁下面时常有滴水,海拔3000M以上的石海上不难找到石缝中的泉水。在一般寺庙或房屋遗址附近容易找到水坑。当然,有个别地段位置实在不好,还是要动动脑子在附近的山谷里找水,一般也是在石缝中,越往下越好找。水质一般没有问题,不需要净化。但是积存在水坑里的水,需要过滤后烧开才能饮用。过滤一般用纱布叠多层,过滤后加点明矾沉淀,去除沉淀后烧开,不过烧开后水有点涩。

装备和心理

装备

砍刀,绳子,大张防水布,这些东西一般野营可能用不上,但确实是突发意外时保命的法宝,也是普通山民的最基本装备,一个队视人数多少带一到两套就可以了,。我个人用过的刀具很多,杂七杂八,但觉得最适合秦岭野外环境的还是狗腿砍刀,前重后轻,前厚后薄,劈砍极好用力,比一般斧头都好用,因为是粗用刀,上千的名牌冷钢库可锐和十多块的山民自制刀用起来效果差不多,后者要时常注意防锈就是。绳子,15米就差不多了,过河和降崖时常用,嫌专业的绳子贵的话就去买建筑队用的那种,也很耐磨结实。防水布不建议用塑料布,太不结实,用雨衣布或油布都可以。这三样东西结合起来,棚子,筏子,梯子,担架,背架,便桥,床,风衣……开动头脑似乎没有造不出来的东西。

心理

如果在灾难降临的一瞬间你还没有挂掉的话,剩下的问题基本是心理生存的问题了,人的肉体不会那么容易掉,但很容易被相对脆弱的心理问题击垮。很多情况下,当突然发现自己处在很不利的环境下时,要保持镇定和清醒,远比平时想象的要困难的多。比如,计划了大半年的一次登山,突然被暴风雪或洪水所阻挡,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自然不自然就会想到“人定胜天”。从而容易造成悲剧。再有,如果一个人突然发现自己找不到了团队,迷路了,突然的瞬间他会陷入极度的恐惧中,自己能不能走出去,能不能活下来,下一步该怎么办,不同的人会做出迥然不同的行动,心理崩溃造成悲剧,在山野生活中还是很容易发生的。所以,为了防止“心理亡”或“心理疯狂”这两种极端,必须在制定出行计划的时候,详细考虑好可能会发生的意外和相应的对策,每个细节都必须完善的考虑,及早打上心理预防针,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另外,还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团队问题,一般来说户外运动不可能有一个人,一伙人组成一个团队是必然的,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也许不会有什么不愉快,可是一旦遇到突发意外或身处困境时,到底是“人多力量大”还是“你我活”,就很难说了。所以,一支团队必须有一个非常坚强的领导核心,出现意外时队员必须无条件服从,自行其事只会带来更大的混乱,独裁,在这个时候一般是有好处的。所以,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有合格的山野素质。团队的团结和统一无比重要。

罗嗦了这么多,只是一些和有限的个人经验和看法,还望补充,具体作起来,可能不象所说的那么简单,而且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教条主义要不得,当然用不上是最好了。千万不要以为看了一些纸面上的东西加上先进的装备和青春的热情就可以征服自然,人还是太脆弱了。对于自大,盲目,冲动,个人英雄主义和藐视自然所造成的悲剧,我个人不会表示任何同情。

该答案来自极限户外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