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成语故事250字左右

成语故事250字左右

成语故事250字左右

*

守株待兔

(成语)

编辑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用此故事批判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方法。

守株待兔能用于褒义,只要掌握了规律,在兔子必经之道上栽几棵树等兔子撞,也是可以的。比如某地是日军必经之地,我们只要在此做好准备,守株待兔即可。

200至250字成语故事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一共四个,要还有。

满意请采纳,谢谢!

我爱成语故事250字作文

我从小爱成语典故,对成语背后的典故充满浓厚的兴趣。

“铁杵成针”这个故事是妈妈讲给我听的。相传唐代诗人李白读书之时,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老妇人在磨棒槌,(他感到奇怪)李白上前问缘故,老妇人说:“我在磨杵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很受感动。由此而奋发,终有大成就。由此故事我知道了,做事只要有恒心,肯下功夫,就一定会成功。我们学习不也是这样吗!遇到一道难题,只要你有恒心,肯钻研,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以前我作事总怕麻烦,爱有头无尾。爸爸经常告诉我,“做事要学学小水滴,水滴虽小,但坚持不懈,终有一日‘水滴石穿’。”

每个成语典故教给我们一个道理。“愚公移山”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凿壁借光”告诉我们怎样刻苦学习; “舍本逐末”告诉我们做事要先抓主要的。

成语典故有的充满中华民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比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比如“卧薪尝胆”“四面楚歌”。它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让枯燥`乏味的历史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一个个成语典故萦绕在我耳畔。啊!我知道了,这是“闻鸡起舞”;这是“草木皆兵”;这是“胸有成竹”;这是……

成语典故,它的魅力是我无法抵挡的。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爱经典成语故事。

250字成语故事需要24篇

1、沧海桑田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2、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4、长风破浪

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5、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6、一叶障目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7、千呼万唤

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用诗歌为民请命,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因此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他们驱船靠近,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8、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9、栩栩如生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庄子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10、三顾茅庐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11、以一当十

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公元506年,孙武率三万精兵攻打楚国,消灭20多万楚军,创造一个以一当十的战例

12、道听途说

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古时学者艾子的邻居毛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经常把外边听到的事情加以夸大说给艾子听。一次他说:“一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艾子不信,他又说天上掉下一块二十丈长十丈宽的大肉,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他亲耳听来的

13、一片冰心

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诗人王昌龄官场屡屡失意,触犯了权贵豪门,一再被贬,但他仍以心地透明纯洁而自慰,决心不与那些人同流合污,他在《芙蓉楼送辛渐》诗中流露出这样的情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4、按图索骥

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春秋时期相马专家孙阳(伯乐)根据自己的相马经验写了《相马经》,他的儿子很想把相马的绝技学到手,熟读《相马经》,根据经书上的标准选出的“千里马”——一只癞蛤蟆回家向其父报喜,伯乐看后哭笑不得

15、气壮山河

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北宋时期,赵鼎21岁中进士受到宰相吴敏的赏识,调到都城开封任职。金兵南下,宋钦宗惊慌失措,赵鼎主张抗金到底,可是宋钦宗不予理睬。北宋灭亡后,赵鼎仍然坚持抗金,秦桧迫害他,他只好写下:身骑箕,尾归天上,气壮山河壮本朝

16、不自量力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春秋时期,实力弱小的息国从郑国发动战争,结果被打败。原因是不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分不清敌人与朋友,不团结邻国,结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成语故事》250字作文 300字

我爱读书。我读过很多本书,有《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小故事大道理》……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成语故事》。

这本书里有许多的成语故事,比如《刻舟求剑》、《雪中送炭》……每个故事都通俗易懂,还注上了汉语拼音,配上了漂亮的彩色插图。在书中我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那么的美好!通过读书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学会了思考、拥有了快乐,而且读书也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比如《雪中送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伸出双手去帮助别人。冰心奶奶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我要记住冰心奶奶的话,让好书一生与我相伴。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沐浴书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吧!

250字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的成语故事

杀鸡取卵:

从前有个人家里养了只老母鸡,这只鸡特别的能下蛋,可有一段时间这只鸡老是不下蛋,而且还病歪歪的。那个人想这鸡不下蛋留着也没什么用了,就杀了这只鸡,破开鸡肚子后发现这只鸡生病的原因原来是生了胆结石。大大小小的胆结石就像鸡蛋一样。杀鸡的时侯正巧邻家的快嘴婆祥林嫂过来串门。看到了以后就四处乱说,说这人杀鸡取卵,鼠目寸光,把好好的一只能下蛋的老母鸡给杀了。 话说这一年,齐国国相孟尝君不知何故,教秦昭王给仰慕上了,于是派泾阳君到齐国去,以此君换彼君,要齐国把孟尝君送给秦国为相。

借齐王十个胆子,也不敢收下这位在秦国横着走路的泾阳君。于是将泾阳君好生招待了一番,让孟尝君跟着泾阳君一起到秦国去。

一路之上,一向以好士闻名的孟尝君有心结纳,和泾阳君成了要好朋友。

来到秦国,昭王一见孟尝君,顿时觉得名符其实,要命他为首相。这样一来,原来的首相就红了眼啦,派人去糊弄昭王,说孟尝君身为齐国人而为秦相,定要不利于秦国,而且像他这样的人材如果放回齐国,也会助齐国与秦做对。

昭王觉得很有道理,不但闭口不提聘相之事,反倒把孟尝君软禁了起来。

前面已经说过,泾阳君与孟尝君私交甚好,他知道了昭王的意图,便把真实情形告诉了孟尝君。

孟尝君魂飞魄散,连忙托泾阳君去昭王宠妾燕姬处为自己说情。

燕姬看在泾阳君的面子上,答应为孟尝君说情,但是要求孟尝君以白狐裘为报答。

这千年白狐裘,世上只有一件,孟尝君一到秦国,就已经送给昭王做见面礼了,这时如何拿得出第二件?

正在愁苦之际,孟尝君三千宾客中的下席之一挺身而出,前往秦宫内库盗裘。

这位下客学着狗叫,迷惑了守库人,果然将白狐裘盗回。

孟尝君大喜过望,连忙请泾阳君拿着去贿赂燕姬。

果然枕头风强过龙卷风,燕姬趁着陪昭王喝酒的机会,四两拨千斤,哄得老公同意放孟尝君归国了。

第二天,孟尝君拿到了通行证,立即马不停蹄地上了路,一路上可谓分秒必争,因惟恐事情有变,他还让座下宾客把文书上自己的姓名给改了(见于史籍的造假证第一人)。

赶到函谷关出秦境的时候,已是半夜,照规矩是要清早鸡鸣之时才能开关放行的。孟尝君恨不得身上长翅飞将出去,急得在关下团团乱转。

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又一位下客忽然引颈高歌,学起了鸡打鸣的声音。

一鸣之下,顿时关里关外的公鸡都跟着鸣个不停。睡得晕头转向的卫兵分不清东西南北,以为天快亮了,立即开门放行。

孟尝君立刻脚底抹油,带着人马逃出了秦国。

果然,孟尝君一行刚走,反悔的秦王就已经派了追兵而来。

追兵和守兵一齐在关下等到天色大亮,也没见孟尝君的车队出现。互相一问形貌,才知道半夜里出关的正是用了假证件的孟尝君。

到了冬天,下客盗裘之事也被昭王发现了。

被气得直瞪眼的秦昭王这时不得不认输,叹道:“孟尝君手下能人辈出,就连鸡鸣狗盗之辈都齐全,难怪他能有那样神出鬼没的本领。”

这就是“鸡鸣狗盗”一词的来由。

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孟尝君手下竟有三千个帮,那该是什么样的水准?

成语故事读后感,250字,必采纳!

掩耳盗铃

从前有个人很爱占便宜,为了得到别人的东西,还去偷。有一天,他路过一家人门前,发现门前挂着一个漂亮的铃铛。他很想要那个铃铛,可是,怎样才能拿到呢?直接去取吧,铃铛就会发出声响,别人就会发现了。他想了又想,都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怎么办呢?最后,他终于想了个好办法,把耳朵塞住,不就听不到铃声了吗?他觉得自己很聪明,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于是当天晚上,他用棉花塞住耳朵,来取铃铛。当他的手一碰到铃铛,铃铛就响了,主人马上把他抓了起来。

掩耳盗铃是说,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希望能采纳|~~~

求作成语故事续写250字, 什麼成语故事都可以。 求求求!!!

按图索骥

秦国有个人叫孙阳,他一眼就能认出好马和坏马,人们把他叫“伯乐”。伯乐把自己认马的本领都写到叫《相马经》的书里,画上了各种马的图。伯乐的儿子很笨,却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那么厉害。伯乐的儿子把《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他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他想。他非常高兴,把癞蛤蟆抓回了家,对伯乐说:“快看,我找到了一匹好马!”伯乐哭笑不得,只好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好骑啊!”

成语故事(长约250字,有出处)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其他的我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