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历史上真正的悟空究竟是谁

历史上真正的悟空究竟是谁

历史上真正的悟空究竟是谁?

在佛教史中,孙悟空实有其人,当然不是一只猴子而是一位出使西域取经的僧人。《宋高僧传》卷第三写释悟空是京兆云阳人,原姓车,名奉朝,是后魏拓跋的远裔。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孙悟空通常被称为“猢狲”,古人说话经常有口误的时候 ,如古人将韩国人称为“寒苦人”,因此大家猜测“猢狲”是“胡僧”的意思呢?在当时普遍信奉佛教,而西域的则被中原人称为“胡僧”,唐玄奘西天取经路穿越了西域很多道路,很有可能遇到了几个胡僧。

此外,当时人们眼中的胡人是一个体毛发达的物种,所以“猢狲”这个名字也有同样的含义。而在《西游记》剧中,孙悟空人物形象非常活泼,反复无常,这和胡人的聪明和坦率恰好对得上号。

悟空(731—812),俗名车奉朝,唐朝名僧。京兆郡云阳县(今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一带)人。是后魏拓跋氏关系疏远的后裔。是明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

早年从军,为小吏,自小天资聪敏,喜爱儒学,为人孝悌名闻乡里。

唐玄宗天宝九年(750),罽宾遣特使赴长安,表示意愿归附。

次年(751),唐玄宗派中使内侍省张韬光及40余众护送罽宾使者返西域时,车奉朝任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

天宝十二年(753),唐使团启程从罽宾返回长安,抵达罽宾国王冬天驻地犍陀罗。

至德二年(757年),车奉朝因患重病,不能如期随团返中原,便留在犍陀罗养病。病中发愿:如待病愈,愿落发为僧。时罽宾佛教盛行,高僧云集,车奉朝病愈后便皈依佛门,师从犍陀罗三藏法师舍利越魔,舍利越魔赐车奉朝法号法界。此后,法界随舍利越魔学习梵语,并随其游历罽宾、天竺等国访师问道,研学佛法。

广德二年(764年),南游中天竺国。

几年后,法界萌生返唐之意,于是向师傅提出东归请求,舍利越魔怜悯其心,准其所求。舍利越魔赠与法界梵文《十力经》、《十地经》和《回向轮经》及佛舍利等圣物,请法界带回大唐。

法界取来时的道路,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疏勒(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他在疏勒和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作了暂短停留,然后北上,到达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龟兹是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王挽留法界在龟兹传播佛教、翻译佛经。法界见龟兹物产丰饶,佛教昌盛,遂留驻龟兹莲花寺,与龟兹高僧勿提提犀鱼等僧众,共同翻译从印度带回的《十地经》、《十力经》、《回向轮经》等佛经。法界共在龟兹生活30余年。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法界离开龟兹。

贞元六年(790年)二月,抵达京城长安。

入朝后,法界将带回的佛牙舍利及所译经卷进奉入内。经功德使窦文场的奏请,德宗皇帝敕命悟空住长安章敬寺,并赐法号“悟空”。悟空自离开长安到返回长安,已年逾六旬,前后共计40年。其间经过安史之乱和吐蕃的多次寇掠,回到云阳县省亲时,父母家人早已亡故。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高僧圆照编撰《贞元释教录》,其卷下《入藏录》中新收的6部39卷经典中,就有悟空参与翻译的《十力经》1卷(署勿提犀鱼译)及《回向轮经》1卷、《十地经》9卷(上二部均署尸罗达摩译);并将悟空在西域的见闻写成《悟空入竺记》,作为《十力经》的序言,详细记述了悟空在天竺和罽宾的求佛事迹。自此,悟空在印度、西域的经历方被记入史籍。法国沙畹有法译本。

唐永和七年(812年)正月二十三日,悟空圆寂于长安护法寺,归葬嵯峨山二台之顶,建振锡寺和悟空禅师塔纪念。

宋代赞宁在《悟空入竺记》的资料基础之上加以补充,在《宋高僧传》“译经篇”中,正式为悟空立传。另外,赞宁的《宋高僧传》里,也为悟空立有《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传》。

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的一天,往日静谧的长安城外陡然间热闹了起来。风尘仆仆的使臣萨婆达干和三藏法师舍利越摩带着佛教发祥地罽宾国(迦湿弥罗)国王的旨意,献表求和,愿意归附圣唐,请大唐遣使巡视按抚。

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周边小国多依赖大国生存。听闻罽宾国归附,唐玄宗大喜,就派身边宦官张韬光为首领,委任车奉朝为武官左卫,带了国书印信,组织了一支四十人的庞大使团,前往安抚。

据《泾阳县志》记载,车奉朝,京兆云阳青龙乡向义里(今陕西省泾阳县嵯峨山下云阳镇)人,生于公元731年,随母车氏之姓,其母系北魏皇室鲜卑贵族拓拔氏后裔,天假聪敏,志向高远,孝悌居家,自幼学文习武,誓忠贞报国。时年二十岁出头的车奉朝,血气方刚,皇命在身给了他实现抱负的机会,能成为使团一员代表大唐出使西域,他感到无比自豪。奉朝毅然含泪叩别家中年迈的父母和新婚不久的妻子,踏上了出使天竺的漫漫征程。使团一行取道安西都护府,过疏勒、葱岭、乌苌国等西域十多个小国,一路上穿过茫茫的沙漠戈壁、跋涉于荒无人烟的沼泽水泊、翻越常年积雪的峻岭大山,还得时常惕防马贼和强盗的袭扰。车奉朝负责使团财物和马匹的管护,每当强盗来袭,他都沉着应对,一马当先。他自幼练武,艺高胆大,惯使一根三十六斤重的熟铁棍,呵呵,就是《西游记》里大家看到的那根变化莫测的“如意金箍棒”,铁棍在他手中左旋右转、上下翻飞,所向披靡,棍到之处,冲在前面的强盗不是当场毙命就是手中武器被铁棍碰飞,吓得盗贼狼狈逃窜,来不及跑的皆跪地求饶。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车奉朝出面都能逢凶化吉。因此张韬光也十分欣赏器重他。经过三年多的艰苦跋涉,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了罽宾国的冬宫——犍陀王城。

公元753年阴历二月十一日,大唐使团的到来受到当地僧俗的热烈欢迎,人们争先恐后一睹天使的风采,他们身着盛装,肩披彩带,手捧香花,簇拥着大象,弹奏音乐,载歌载舞,犍陀王城内外,夹道欢呼,人山人海。随后罽宾国王用最隆重的礼仪对上国使团进行了盛情接待。张韬光郑重交付了大唐帝国赐给罽宾国的信物。国王十分高兴,委派国师三藏法师舍利越摩陪同大唐使团成员,巡视国风民情、游览参观了国内十几处佛祖圣迹。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大家游兴未尽,张韬光一行准备启程回国。车奉朝却被传染上一种怪病,很快就奄奄一息,已是不可能随团回国了。当地的巫师说:这是一种“马瘟”引起的传染病,正在流行中,怕是没有希望了……张韬光皇命在身,急于回国复命,不得已将他托付给国师三藏法师照料。

使团走后,在三藏法师的精心照料下,车奉朝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病愈后,他便投三藏法师舍利越摩门下出家了,想来是一场大病让他顿悟了吧。那一年,他年仅27岁。

这位舍利越摩是罽宾国的国师,给车奉朝取法名法界。车奉朝非常勤奋,在迦湿弥罗国受了足戒,又在北天竺、中天竺周游巡礼佛祖的圣迹。冬去春来,不知不觉匆匆过了三十多年。车奉朝进入暮年了,或许是叶落归根的思想,或许是离开故国太久了,他特别的想念家乡。终于,这一天,他拜辞了恩师,启程回国。

恩师舍利越摩在他临走的时候,亲手将舍利阁供养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和《十地经》、《回向轮经》及《十力经》赠送给他。车奉朝虔诚地叩拜,行足顶大礼,对师傅的嘱托一一应允,他挥泪告别恩师,被上打好一大包经书,贴身秘藏了佛牙舍利,一个人踏上了遥遥归国路。后来,他遇到了出使的大唐内侍宣慰使段明秀(宦官),便随他于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故都长安,已六十多的车奉朝向唐德宗献上了佛牙舍利和经书。德宗皇帝大喜,命在京师大庄严寺建十三级宝塔供养佛牙。德宗念他求佛牙功大,年高不忘故国,是大唐使臣的典范,且军籍仍旧在身,不忘复命,特晋封他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受封后,车奉朝辞别皇帝,衣锦还乡,探望朝思暮想的家人。然而,等待他的只有父母妻子坟墓上长成的大树,那一刻,这位铮铮铁汉再也忍不住悲伤,失声痛哭。

了无牵挂的车奉朝后来回到长安,向皇帝请求仍然出家,住寺为僧。德宗允准,赐法号悟空,住长安城内的章敬寺,弘扬佛法。悟空作为大德高僧在大唐云游释经讲法,20年后离开章敬寺,来到长安护法寺。在护法寺,伴随着晨钟暮鼓,度过了他最后的岁月,公元812年,圆寂于此,后迁葬于家乡嵯峨山上,终年82岁。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不限)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 初二至十六 、“东岳庙” 初一至十五 、“白云观” 初一至十九 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另外,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了下来。

陕西:民风古朴 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瑶族的习俗特点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民风淳朴且彪悍,人口多居住在山区,因此有“无山不有瑶”之说。

瑶族的婚姻习俗:

爬楼:

茶山瑶年轻人“爬楼”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

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茶山瑶的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至今流行着的“爬楼”风俗,独具民族风情。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门面和吊楼部分,雕龙刻凤,涂油抹彩,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山中。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走进吊楼楼的大门,便会发现 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

嫁女又嫁郎: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因汇聚着盘瑶、花蓝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的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已故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瑶族群众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瑶家婚嫁礼仪,涵盖了瑶族丰富。盘瑶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分“嫁女”和“嫁郎”两种。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必须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第四日早上亲客告辞,男家各送一份“奶头礼”(亦谓小源礼),即:送岳父母猪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猪肉四到五公斤。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门住一宿,同回后方圆房。

瑶族的节日习俗:

讨念拜

讨念拜,意译是月半所过的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这三天,瑶家山寨欢腾得象点燃的鞭炮。那些泡在清泉绿涧里长起来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条多姿。这几天打扮得娇气滴流,一个个身穿绣花衬衫,腰系多种图案的挑花筒裙,戴着银项链和镀金耳环,微笑着遮在花绸伞下。小伙子们,头裹方格巾帻,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挂裤,虎身大眼,结实健壮,逗人喜爱。连老大爷、老大妈也换上节日的盛装,四面八方,熙熙攘攘汇聚在水洞坪墟场,欢度传统佳节。

说起讨念拜,有个悲壮动人的历史故事。

相传康熙年间,封建统治者的军队进逼瑶山。掳掠劫杀,无所不为。瑶家山寨,暗无天日,面临着灭族亡种的悲惨绝境。

在这危险之际,一位瑶家姑娘名奉姐,精明干练,沸腾着满腔热血与无比悲愤,把山山寨寨的青壮年兄弟姐妹组织起来,垒石为堡,砍树作寨,据险守防,抵抗来侵的敌人。在追击进犯者直到他们的官衙后,放了一把火,将官衙化为灰烬。

这时,司门前巡检司上奏清廷,派来了大兵。由于地形崎岖复杂,奉姐指挥合窍,群众团结一致,善守能攻,官军一筹莫展。最后设了一个诡计,使一个青年悍卒化装成卖货郎,挑着满担瑶家日常生活物品,如

盐、布之类,上寨叫卖。奉姐见单人一个,不足为俱,便接进室内。那知这货郎接近奉姐时,拔“出利刃向奉姐刺杀,外面亦金鼓齐鸣,伏兵四起,带伤的奉姐在一阵慌乱中冲了出来,在现今的水洞坪一带,率众与官军杀了三天三晚,600多位瑶族同胞因寡不敌众,全被官军杀死。

英勇的奉姐姑娘牺牲了,却永远活在瑶族人民心中。人们纪念她,但又怕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怀疑与嫉忌,于是在每年的五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天,瑶家男女老少,都来到水洞坪举行集会。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赛歌赛舞,以特殊的形式,表达他们对英烈的吊唁。最后形成为如今人人赶墟购物的传统盛会——讨念拜。

讨寮皈节

讨寮皈节,意译是逃脱凶恶的菩萨。此节分两段,第一次是农历七月初二在茅勒举行,这一带的瑶民要过了这个节日,才吃黄瓜和白瓜。传说宋朝末年,当地瑶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卢地带,遭到当地赵、鲁二督统镇压。七月初二,有些孕妇逃到鹅颈大丘的黄瓜和白瓜丛中,哀求饶命,才幸免于死。因而起誓:永传后代,要越过七月初二,才能吃黄瓜和白瓜,违者子孙不昌。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举行,传说清朝雍正元年(1723),当地一豪绅追赶麻洞瑶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绅却谎报瑶民谋反,请求清兵镇压。瑶民先后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奋战后退至麻塘山居险而守清兵只好议和。当时瑶民把战地称作大杀光和小杀光,以后为求民族团结,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如今节日里,瑶民都盛装,到集会地点尽情欢乐,周围汉人,也参与同乐,人们赶集聚会,青年男女赛歌对舞、谈情说爱,充满喜庆气氛。

瑶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干巴节、新米节、目莲节等,盘王节(又叫达努节或瑶年)是最大的节日。瑶族人民喜爱唱歌,每逢节日或 喜庆,都要唱起嘹亮动人的歌谣。

成人礼

度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一种习俗,是瑶族男人成长程中不可少的神圣一课,比娶新嫁女还要隆重。瑶族不认为18岁是成人的年龄,在他们看来年龄无论大小,只要度戒过关,就是男子汉,就得到了神灵的保护,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可以担任全寨的公职,获得男性人生的社会价值。没有度戒或度戒没有过关的男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有价值的男人,就没有社会地位,得不到姑娘的爱慕,甚至找不到老婆。年长者如未举办度戒,必须找机会补办,否则就不认是瑶族人。流传至今,度戒在江城瑶族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瑶族的度戒比较复杂,准备的时间也就比较长。男孩长到10岁时父母就请识字先生推算吉利年份来给他度戒,决定度戒年后,父母提前一两年为度戒作准备,并在度戒年内确定度戒的具体时间。时间确定后又请师父,师父越多越好。度戒前男孩要蒙被入睡5天,等到度戒仪式时才能出门。之前师父给男孩读经教授,并设立高桌反得练习度戒仪式上的动作,同时对男孩进行本民族传统道德规范的教育,在师父的训导下自觉修身。

度戒的整个仪式繁杂冗长,太阳尚未出来,仪式便已开始。主师父先替男孩诵经做法事,然后身着红袍的引教师指导男孩穿上其同样的神袍,系红腰带,头戴瑶族的“上元”圣像。引教师把一条红布条的一端系在自己腰上,把另一端系在男孩的腰上,象征着徒弟象婴儿一样尚未分娩离开母体。引教师拿着神剑和神咒引领男孩走向度戒场院,路上引教师还拿出早准备好的小钱给挡路人,以求买路放行。到了天台后,引教师又领着男孩在天台下从左到右转3圈,然后手持树叶神咒首先从正面的梯爬上天台,口中念念有词,下来把男孩领到天台的戒桌,解开系着的红布条,表示婴儿从娘体分娩。并给男孩讲誓言,拜叩完后将木梯撤掉。男孩对天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发誓完毕,由师傅用一个三角形的印章在男孩手上打上一个红色印记,至此度戒仪式结束。

江城的瑶族度戒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自始自终贯穿着本民族的传统道德和戒律条文训导,并借助这一形式给即将走向社会的男孩子灌输传统道德,使受戒者在人生转折关头受到教育和熏陶,度戒对学习、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达努节

“达努”是瑶语,意为“不要忘记”。节日定在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相传这一天,是瑶族始祖“祖娘”的生日,所以又叫“祖娘节”。

传说祖娘叫密洛陀,她曾派三女儿带着谷子到山里垦荒。密洛陀将珍藏的铜鼓送给三女儿,并帮助她驱逐鸟害,使粮食获得丰收。从此,祖娘的三女儿就在山区安居乐业,繁衍子孙,成为瑶族。瑶族人民为了纪念密洛陀,就把她的生日定为“达努节”。

过节这天,瑶族村村寨寨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并祭献给祖娘甜米酒和糯米粑粑,按照传统习俗,家家都要杀鸡宰羊,穿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约聚在预订的地点,敲击着象征祖娘遗留下的铜鼓,虔诚地为祖娘祝寿,并祝瑶家人畜两旺,年年丰收。在表演击鼓的时候,人们还争相给最佳鼓手敬酒祝贺,赐予“鼓王”的美名。此外还要唱传世的“密洛陀”古歌,跳起欢快的舞蹈,歌颂祖娘的功德。

牛节

瑶族的牛节也和农业生产有关。在瑶族地区,牛是重要的畜力,犁地耙田都用牛力,过去一些地区的瑶族还用牛力拉车运输东西,牛在生产劳动中所起的这种重要作用,使人产生爱牛、惜牛的心情,从而形成敬牛习尚,并形成牛节。据瑶族民间传说,每年夏历 四月初八 是牛的生日,所以,人们将这天作为牛节。牛节这天,禁用牛一天,不能对牛高声吆喝,更不能用鞭、棍打牛。广西田林潞城一带瑶族,牛节这天,各家各户要杀鸡、杀鸭、捡田螺、捉泥鳅来祭祀牛栏。将牛鼻圈脱下,连同3块石头、3个桃子、1个小稻草人(象征牧童)装进竹篓挂在牛栏上,俗称"保牛魂"。广西富川一带,人们用酒和鸡蛋拌饲料喂牛,将牛赶到水草最好的地方去放牧,众人则坐在草地上品尝从家里带来的食品。傍晚,将牛洗刷得干干净净,才赶牛回家。牛回栏后,人们点香放鞭炮,祭祀牛神,祝福牛无灾无难。广西桂平一带的瑶族,家家户户用新鲜芒叶包五色糯米饭,拿到牛栏前供祭,烧香拜祭牛神,祈求耕牛无灾无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然后将糯米饭喂牛。

盘王节

“盘王节”是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

但根据各地瑶族传统习俗和谷物收成、人畜康泰的情况而定,每三五年才过一次,甚至有的12年过一次。每逢“盘王节”,村寨房舍要打扫干净,男女老幼梳妆打扮,换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尽欢而散。除此以外,瑶族还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木莲节(也称祖先节,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等。大年初一妇女不串门访亲,不吃青菜,有些还在门外插一青枝或木牌。正月初三、初五、初六家人不出门。

盘王节可以一家一户进行,也可以联户或者同宗同族人集聚进行。但不管以哪种形式举办,都要杀牲祭祀,设宴款待亲友。节日一般为三天两夜,也有的长达七天七夜。

节日期间,瑶族人民杀鸡宰鸭,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汇集一起,首先祭祀盘王,唱盘王歌,跳起黄泥鼓舞和长鼓舞,追念先祖功德,歌颂先祖英勇奋斗精神。其次,欢庆丰收,酬谢盘王,尽情欢乐。与此同时,男女青年则开展对歌活动,抓住良机择意中人。有的地方还要打花棍、放花炮及请戏班子唱戏等。

盘王节仪式由4名正师公主持,各司其职,还愿师、祭兵师、赏兵师、五谷师,每人1名助手,共8人,此外还有4名歌娘歌师、6名童男童女、1名长鼓艺人和唢呐乐队参与盘王节。其传承方式以师承和家传为主。

其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愿、谢圣",整个仪式中唢呐乐队全程伴奏,师公跳《盘王舞》(《铜铃舞》、《出兵收兵舞》、《约标舞》、《祭兵舞》、《捉龟舞》等);第二部分是请瑶族的祖先神和全族人前来“流乐”,流乐的瑶语意思是玩乐。这是盘王节的主要部分,恭请瑶族各路祖先神参加盘王节的各种文艺娱乐活动,吟唱表现瑶族神话、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内容的历史长诗《盘王大歌》。流乐仪式一般要举行一天一夜。

瑶族的礼仪禁忌:

瑶族是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礼仪禁忌。路途相遇,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打招呼,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貌。平日里洗脸盆不能拿来洗脚。用餐时忌讳互用碗筷。忌讳衣裤当户晒。忌讳在屋内乱吐口痰。猪日不杀猪,鸡日不杀鸡,牛马日不买卖牛马。有客人到家,客人先要与主妇打招呼,主人才高兴,否则被认为傲慢无礼。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瑶族十分尊敬长辈与老人。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并让到路的下方。骑马者,见到老人时必须立即下马。在老人或长辈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秽的话,不随地吐口痰,不直呼老人和长辈的名字。与老人和长辈同桌共餐,要让他们坐上席,主动给他们添饭加菜,可口的菜肴要移到老人和长辈面前摆放。

火塘是瑶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膛,不能用脚踩,火塘内的柴禾忌讳倒着烧。

各种少数民族的穿着,习俗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 0 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如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妇女一般穿红色或蓝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用黑布裹包头,高达约0.3公尺,包头顶端左侧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每逢外出,妇女们都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雕刻精致的大手镯、银项圈,还在胸前的四颗银钮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走起路来银光闪闪,风采耀眼。

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真,心灵纯洁。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 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如今的保安人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少妇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女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成年男子喜爱纹身。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民族服饰可分为官服、民服、节日服、丧服等。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男子夏天穿布衣,外加长袍,白布包头,脚穿皮底靰鞡,冬天戴狍头皮或狐狸头皮做的帽子。妇女穿长袍,以蓝色为主,穿白布袜和花鞋,年节或喜庆时穿各色绣花绸缎衣,外套坎肩。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

此外,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这些绒球如同朵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前和项颈间,鲜艳夺目,别具一格。

过去,德昂族还有漆齿纹身之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马、花草等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东乡族信奉伊斯兰教,在生活习俗上与西北回族相似,服饰上也带有回族的特点。

颜色素净,多青、蓝色或藏青色布制成。少女也有着红、绿色者。衣领圈及大襟均有绣花装饰。袖子宽大,滚一道花边。下穿套裤,裤管滚两道边,用飘带束住。节日喜庆,穿高跟绘花鞋,包头巾,发上插银制饰物。上衣长至膝盖,宽大。大襟右衽,袖长至手腕,袖口约15厘米。有的外套齐膝布坎肩,下穿长至脚面的裤子。结婚时,穿裙子或长袍。出嫁后戴黑色盖头,中老年戴白色盖头。

东乡族男子的服饰是,多穿短衫和深色坎肩,下穿及踝长裤。冬天穿山羊皮袄,在袖口处缝有黑色或红色的宽边。平时还穿毛织的褐衣。撒拉族男子喜留胡子,头戴黑色或白色圆帽,身穿白汗褡,青夹袄;妇女头戴盖头,喜佩耳环、手镯等金银首饰。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水族男装在20世纪40年代起就与周围汉装无大差别,倒是妇女服饰至今仍保留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时截然不同。婚礼服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风采翩翩。此外妇女刺绣的背带更有艺术性。说是“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它是将白色马尾缠绕上白丝线,再加上其它彩色丝线,先把各种图案分别刺绣好,最后将绣好的图案拼镶到背带布料上做成的。背带美观实用,是母亲对出嫁女儿最好的礼品。

塔吉克族男子大都在白色衬衣外穿一件青色或蓝色无领对襟长大衣,腰系一根腰带,右侧挂一把小刀。脚蹬野公羊皮长筒靴。头戴黑羊羔皮作里,黑平绒作面的圆形卷边高统帽。身跨骏马,往来奔驰于草原、雪山间和白云下,显得十分威武、潇洒。塔吉克妇女的装束鲜艳夺目,更具魅力。她们大多喜欢穿镶有花边的红色或花色连衣裙,外套黑绒背心,下穿长裤,脚蹬红色软底长统靴。为抵御高原上的大风与寒冷,头上总戴一顶圆筒形绣花棉帽。帽的后部较长,可遮住双耳和后颈。青年妇女的帽子上镶有很多饰物,尤其是帽的前沿缀有一排色彩华丽、熠熠闪光的珠子和银链,配以耳环、各种宝石项链和称为“阿勒卡”的圆形银胸饰,显得娇美、艳丽,楚楚动人。当她们外出时,帽子外要披一条数米长的红、黄或白色大头巾。

在服饰方面,塔塔尔族男子喜欢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喜欢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宝珠项链为装饰。

男女老少都穿滚边无领向右开襟衣,中年妇女的衣襟角上缀两颗铜扣子:上衣为花边衣,裤也是花边裤;更有特色的是在裤膝盖部两外侧绣有圆形的“双凤朝阳”图案。喜穿绣花边鞋,围青布绣花围腰,其花纹图案全为手工刺绣。绣工精细,色彩鲜明,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土家闺女还普遍用红头绳扎一根长辫子,自幼穿耳戴圆圈式的大耳坠。土家族妇女习惯头梳“盘龙髻”,在头上戴大小不同的银质花枝,胸前向右开襟处戴一挂长牙签,手指上戴银质戒子,手腕上戴银质扭或空心花手镯。一年四季,土家人男女习惯在头上包青帕或白帕子。男的脚上还习惯穿白布袜,女的脚上喜缠青布或蓝布裹脚。小孩的服饰主要是在帽子上,根据年龄、季节的不同,分别戴“鸡冠帽”、“狗头帽”、“鱼尾帽”等。有的还用五色丝线缀上银质的“长命富贵”、“富贵双全”或“福禄寿喜”等字,也有在帽子上缀银质的“八洞神仙”或“十八罗汉”的图样。这些服饰都是土家人用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自制的。

土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式样别致,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男子服装是内穿绣花高领斜襟白短褂,胸前镶一块2公分见方的彩色刺绣图案,外套黑、蓝或紫色坎肩,或穿镶着宽边的长袍。腰系绣花带,头戴织锦镶边的卷檐毡帽。其中青壮年的毡帽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开,称之为“鹰嘴啄食”。部分地区的男子还戴一种翻边尖顶帽,顶端有一绺红穗,更显得别致、飘逸。

土族妇女的服饰更为鲜艳。通常的装束是身穿斜襟上衣,两条袖子是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圈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据说,这几种颜色带有象征意义,如蓝色表示天,红色表示太阳,其它色表示彩虹。腰系宽而长的彩带,带子两头绣有花、鸟、蜂、蝶、彩云等花纹图案。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穿裙子和长裤。裤子的颜色依年龄的不同而异。少女和年轻妇女多穿红色和彩色裙,中年多穿蓝色裙,老年穿棕色裙,前后开口。裤子的裤脚较宽,用两种颜色的布做成,以膝盖为界,下半截的颜色是区别是否已婚的重要标志。未婚少女多是红色,已婚者多用蓝色。土族妇女讲究头饰,土语称“扭达”,样式复杂,各地不一。过去有所谓“三叉头”、“干粮头”、“羊腔头”、“簸箕头”、“马鞍橇”等八九种。现在,繁多的头饰已不多见,代之而来的是一种新的简便头饰:已婚妇女梳两根发辫,以珊瑚、松石等缀饰,再戴以美观大方的织锦镶边卷檐毡帽,显得雍荣华贵;未婚姑娘通常梳一根或三根辫子,扎红头绳,系一块海螺片,头戴一条绣花头巾,显得活泼,秀丽。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相对来说,男子服饰除包黑色包头上没有什么特别。但喜欢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图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长刀或火枪,给人以雄壮威武之感。

而妇女们的装束特点分明与众不同。最突出的是头戴宽约3 公分左右的银箍,留长发;身着靛青色无领大襟右衽及横条花筒裙。腰系红布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耳挂垂肩圆形大耳环,颈戴银质大项圈,细项链。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戴长约五公分伞状大耳筒,筒顶还刻有各种花纹。有的妇女在耳筒内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币,出门赶集,随用随取,很是便利。

在佤族聚居区西盟,无论家庭贫富妇女们都有一副宽手镯,长年套在手腕上。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乌孜别克妇女很会打扮自己,款式独特,美观大方。春、夏、秋季一般戴被称为“朵皮”的小花帽.青年女子戴色泽鲜艳的“朵皮”,并在上面罩一条明丽的花头巾。老年妇女戴古朴典雅、凝重端庄的素“朵皮”。

夏季,青年女子穿花团锦簇的连衣裙。胸前往往精工绣上各式各样的花纹和图案,并缀上五彩珠和亮片。有时,在连衣裙的外面加上绣花衬衫,西服上衣,下配各式花裙,秀雅不俗,别具风采。相对而言,老年则喜欢宽大,褶多的衣裙,不过都是丝绸制成。

妇女的冬装更是华贵,富有西北风情。她们除毛衣、毛裤、棉、绒上下衣、呢大衣之外,还喜欢穿价格昂贵的狐皮,羔皮、水獭、早獭等裘皮上衣。再穿上一双高筒皮靴。显得身材更为修长伶俐。

乌孜别克妇女戴的首饰样式繁多,质料考究。金、银、珠、玉、绒、绢精工制成的簪、环、花,错落有致地戴在头上,再配上精美玲珑的耳环、金光闪烁的项链、戒指,那真是珠光翠影,大有时装模特的风范。

仫佬族服饰简朴,尚青色。男子多穿对襟上衣、长裤,头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妇女穿大襟上衣、长裤,姑娘梳辨,婚后结髻。

本世纪中叶,丽江受汉族的影响较深,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丽江妇女上宽腰大绣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腰,穿船形绣花鞋。衣服多为蓝、白、黑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朴素大方。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髻,戴圆形的纱帽,未婚女子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嵋。

纳西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经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这一装束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与旱魔王搏斗,奋战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阳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

怒族男女均喜欢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砍刀,肩背弓弩及兽皮箭包。福贡一带怒族已婚妇女喜欢在衣裙加上许多花边,在头部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珠料等装饰品,耳带铜环,贡山的怒族则只佩胸饰。按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3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妇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毛和黑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男女都着麻布长衫,外套羊皮长背心,包头巾。女头巾、衣服上绣花边,衣领上镶一排梅花形图案银饰,系绣花腰带、挑花围腰,穿勾尖绣花鞋。戴耳环、颈圈、手镯等饰品。

鱼皮衣服是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充分说明了赫哲人具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创造生活的顽强意志与高度智慧。鱼皮衣服是把鲢鱼、鲤鱼等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受满族服饰的影响,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衣裤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不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赫哲族服装的材料及式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鱼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体服饰,而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被收藏于艺术的宝库博物馆之中。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蔑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京族是居住在我国南部的渔业民族,因而,京族的服饰充满了渔家气息。朴素无华、独具风格。

妇女着菱形遮胸布,穿白色、绯色等浅色对襟圆领窄袖短衫,着长而宽的黑色或褐色裤子。外出时加穿粉绿、天蓝或白色紧身高衩长袍,戴竹笠。男子穿窄袖对襟衣、深色长裤,束腰带。男女服装不加花饰。基诺族用“砍刀布”装扮着自己。男子通常穿无领无扣的对襟黑白花格上衣,前襟和胸部有几根红、蓝色花条,背部绣有约2 0 厘米见方的太阳花式图案,下穿宽大的长管裤或短裤;妇女胸穿鸡心式的绣花胸兜,外穿蓝、红、黄、白花格无领对襟上衣。下穿红布镶边的短裙,裹蓝色或黑色的绑腿。头戴长及肩部的披风式尖顶帽。这种帽子别具一格,形似现代都市风雨衣上的尖顶帽,是基诺族妇女服饰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是用长约6 0 厘米、宽约2 3 厘米的竖线花纹砍刀布对折,缝住一边而成。戴时常在帽沿上折起指许宽的一道边。身材苗条的基诺族妇女穿戴上这样一套色彩协调、剪裁适体的服装,显得既庄重大方,又活泼俏丽。

泼水节的来历 英文版

Water-Splashing festival of the Dai people

Water-Splash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ceremonious traditional festival of the Dai minority. It usually takes place in mid-April of the solar calendar, often ten days before or after the Tomb-sweeping Day, and lasts three to seven days.

Water-Splashing Festival is the New Year in the Dai calendar, and also a festival with the largest influence and maximum participating population among lots of minority festivals in Yunnan Province. In this festival, the Dai People without reference to age and sex will get dressed up and shoulder clean water to the Buddhist Temple. They will first bathe the Buddha and then begin to splash water with one another for wishing luck, happiness and health. The more water one person is sprinkled, the more luck he/she receives, and the happier he/she will be. Dai People will also invite people from other ethnic minorities and tourists coming from afar to splash water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 The scene of water splashing and spraying is really jollifying, and when getting excited, people will burst out the hurrah like "shui (water), shui and shui".

Besides water splashing, there are a lot of other conventions in the

Water-splashing Festival. Children will cut down bamboos to make squirt gun and play water game. People without reference to age and sex are all dressed up and climb up the mountain in groups to pick up wild flowers to make flower house. Young people who are not married throw specially-made bags to pay court to each other. And people let off Gaosheng fireworks and Kongming Lamp to memorialize the wisdom of Zhuge Liang in the ancient Three Kingdoms Period. Additionally, there are some other conventions such as Dragon Boat Race, Release of

Paper-made River Boat, Peacock Dancing and Cockfighting. In the festival, people will decorate their own residence ceremoniously so that the doorframe and window of every household are pasted with various paper cutting. Decorated archways, whose top stands a golden peacock that symbolizes happiness and good luck, are also put up at the main streets in the town.

Water-Splashing Festival was once a religious ceremony in Indian Brahmanism and then absorbed by Buddhism and passed to the Dai region in Yunnan Province via Burma. It has enjoyed a history of seven hundred years up to now. At present, the convention of water splashing has actually become a form of mutual wishing between one another. In the eye of the Dai People, water is a symbol of sanctity, beauty and brightness. Only water can help everything on the earth grow, so water is the god of life.

参考资料:[wenku.baidu]

女明星到底为啥穿那么少,又不是拍三级露全背,一个个要干嘛呀,盛装怎么都全变漏装了,脸蛋美就行了,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特色。

人生的奥秘是什么?????

一、人生存之目的

您曾否问过,您为何生存在世上,人生的目的究竟是甚么?不论您是那一类的人,属于那一种行业,有几件事是众人所公认的,就是:

金钱没有办法叫人满足,

学问也没有办法叫人满足,

享乐也没有办法叫人满足,

成就也没有办法叫人满足,

为什么呢?因为您还未认识:

二、神的计划

神有一个计划,这个计划与人发生极大的关系,这个计划圣经称作神的经纶(注二)。

神的经纶就是神对人全盘的计划。它解释人的来源、终局与生存意义。

如何能认识神的经纶?

三、四把钥匙

神为您预备了四把钥匙,去开启神的经纶。这四把钥匙都记载在圣经里面。这四把钥匙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现在请打开你的心,安静详细地读完这本小册子,就能掌握这四把钥匙,明白神的经纶,认识人生存的意义,踏进满足的人生。

(注一)圣经以弗所书三章三节

(注二)以弗所书一章十节「要照所安排的」原文意为「为着那经纶」。经纶一字原文「Oikonomia 」,指神的计划。

第一把钥匙 —— 神的创造

解开人类生存之奥秘

一、人有神的形像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创世纪一章廿六节上)

神创造人与创造万物不同,

他是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

手套是按手的形像造的,目的为盛装手。

照样人按神的形像造的,目的为盛装神。

二、人是器皿

神『将他丰盛的荣耀,彰显在那蒙怜悯…的器皿上,这器皿就是我们。』(罗马书9章23至24节)

我们乃是神的器皿,

神要作我们的内容。

水瓶如何是为盛装水,

照样我们是为盛装神。

难怪;知识、财富、享乐、成就皆不能叫您得到满足,因为您的被造是为盛装神!

请继续读以下经文:

三、人的剖析

『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廿三节)

人是神的器皿,这个器皿圣经剖析为三部分,就是灵、魂与体。

体就是身体,属生理层次,接触物质界事物,是最浅显的。

魂就是精神,属心理层次,接触精神界事物,是较深奥的。

灵是最深处之部份,属属灵层次,接触神的事物。

身体有毛病可找内外科医生,

精神有毛病可找精神科医生,

灵里的问题却只有神能解决。

四、神的经纶

神要进到人的灵里,

作人的内容,

成为人的满足。

这就是人生存的意义!

您的被造不是为盛装饮食在肚腹里,

也不是盛装学问在头脑里,

乃是为

盛装神在您的灵里。

第二把钥匙 —— 人的堕落

解开人性善恶之奥秘

一、人之二性

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故此凡人皆有合乎神性情之「善性」,如真、善、美、智、仁、勇等美德。

然而,在人里面还有「恶性」,与「善性」相争,此即中国理学所谓「理欲之争」。古今中外,所有认识人性者均承认此事实,这个「恶性」,圣经称之为:

二、罪

罪在人的里面,叫人不能如愿以偿。

没有人愿意贪婪、嫉妒、凶杀;

没有人愿意自夸、狂傲、欺诈;

没有人愿意暴躁、邪淫、纵欲;

没有人愿意怨天、尤人、咒诅。

但是,人却无法脱离这些「恶性」。

请读以下经文:

『我晓得,在我里面,就是在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住着;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马书七章十八节)

『若我去作所不愿意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罪作的。』(罗马书七章二十节)

这就是人的写照。

三、人的堕落

罪进入人里面,叫人堕落。

(一)罪叫人的灵死亡:

『你们原是死在过犯和罪恶之中。』(以弗所书二章一节)

(二)罪叫人的心思背叛:

『你们从前是隔绝的,因着恶行心思里与他为敌。』(歌罗西书一章廿一节)

(三)罪叫人的身体犯罪:

『罪在你们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们顺从身子的私欲。』(罗马书六章十二节)

人堕落了,就像一部坏了的收音机,不但不能收播音乐,并且常常发出噪音,不能控制。

又像一只掉在泥沟里的杯子,虽然尚有美好的外形,却是沾满臭泥。

四、人不能自救

虽然人自古想尽一切方法,去脱离犯罪,然而:

行善不能救人脱离罪,

教育不能救人脱离罪,

道德不能救人脱离罪,

念经不能救人脱离罪,

拜佛不能救人脱离罪,

人生的写照,就是一幅善恶两性彼此相争的图画!

第三把钥匙 —— 基督的救赎

解开神人生死之奥秘

一、基督是谁?

基督是神所差派到世间来解决人生问题的救主。

他是三一神具体的表现。

『因为神格一切的丰满,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歌罗西书二章九节)

他又是神成为肉身:

『话就是神。…话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实际。』(约翰福音一章一节、十四节)故此,他是完整的神,又是完全的人。

他比好人更高!

他比伟人更高!

他比贤人更高!

他比圣人更高!

他乃是神人!

二、神人之死

这位神人被钉在十字架上,完成救赎的工作。他的死是以三种身分而死:

(一)作为神的羔羊,他的死除去人的罪。

『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福音一章廿九节)

(二)作为被举起的铜蛇,他的死毁坏古蛇 - 撒但,对付人里面的蛇毒—罪性。

『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约翰福音三章十四节)

(三)作为一粒麦子,他的死释放神圣的生命。

『一粒麦子…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出来。』(约翰福音十二章廿四节)

现今:

他的死除掉人不该有而有的罪!

他的死赐予人该有而没有的生命!

第四把钥匙 —— 神的恩赐

解开信主耶稣之奥秘

一、基督的两次「成了」

神 「成了」肉身,降生为人,称为耶稣。请读以下经文:

『话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翰福音一章十四节)

主「成了」那灵,从死复活,称为赐生命灵。请读以下经文:

『末后的亚当,成了赐生命的灵。』(哥林多前书十五章四十五节)

这个灵既是「赐生命的灵」,就带着生命,把神分赐到相信他的人里面。

故此,圣经说:

『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约翰一书五章十二节)

二、使人重生

人第一次出生,得着肉身的生命。

人从基督得着神的生命,就是第二次出生,圣经称此为「重生」:

『神…籍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彼得前书一章三节)

「耶稣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翰福音三章三节)

一只猪若要属于羊的国度,活出羊的生活,不能靠教育、改良、规律,他必须有羊的生命。

照样人要属于神的国度,活出神圣生活,也不能靠教育、改良、规律,他必须接受神的生命!

三、作基督徒的意义

基督徒乃是一个接受神分赐的人。神先把自己分赐到我们的灵里,

再从我们的灵扩充到我们的魂里,最后叫我们灵、魂、体都充满神,被神浸透,圣经称这个结果为「得荣耀」:

『他所豫定的人,又召他们来;他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他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罗马书八章三十节)

这样,我们就能被变化而模成基督的模样。

『神所豫知的人,他也豫定他们要模成神儿子的形像。』(罗马书八章廿九节)

这就是人生的目的!

这就是作基督徒的意义!

这就是神为您所定的计划!

现在你该做甚么?

现在你明白神的计划了,你该作四件事:

一、心归向神 —— 悔改

悔改不是痛改前非,

悔改不是改过自新,

悔改乃是「心思转变」。

以前你是背着神作人,背着神作好人,背着神作坏人,你的心思是背着神的。

现在请听主耶稣的话:

『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四章十七节)

二、相信 —— 接受

相信不是点头,不是同意,不是欣赏。

人若送你一只手表,你点头、同意、欣赏都不彀。你需要接受。相信就是接受。

请读以下经文:

『凡接受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翰福音一章十二节)

三、承认 —— 求告

作基督徒是公开作的,神要求「心」相信,「口」承认。

若心里不信,不能得救。

若口里不承认,也不能得救。但是:

『你若口里承认主耶稣,心里相信神叫他从死人中复活,就必得救。』(罗马书十章九节)

四、受浸 —— 见证

受浸是在人面前作见证。所有相信的人都应该受浸,好叫他们不但在神面前得救,也能在人面前得救。主耶稣说:

『信而受浸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马可福音十六章十六节)

借着受浸,神把我们从撒但的国度,迁到神的国度里。所以主耶稣又说: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灵生的,就不能进入神的国。』(约翰福音三章五节)

现在请你祷告:

「主耶稣啊!我是一个罪人,我需要你。求你进到我的灵里,除去我的罪,充满我,叫我得有神的生命。我现在接受你作我的救主和生命。我把自己奉献给你。奉主的名求,阿们!」

现在您明白人生的奥秘了!愿主祝福你一直活在神的计划中!

服装风格有哪几类?

常见的具体服装风格包括:瑞丽、嘻皮、百搭、淑女、韩版、民族、欧美、学院、通勤、中性、嘻哈、田园、朋克、OL、洛丽塔、街头、简约、波西米亚等18种。

1、瑞丽风格: 瑞丽是日本著名的时尚杂志,分有三个大类。“可爱先锋”主要受众群是学生MM;“伊人风尚”主要受众群是年轻白领;而“服饰美容”大家都可以看。但总体说来,瑞丽的主要风格还是以甜美优雅深入人心。其专属模特桥本丽香就是瑞丽风格的最好诠释。

2、嘻皮风格: 嬉皮士(英语Hippie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从细节上看,繁复的印花、圆形的口袋、细致的腰部缝合线、粗糙的毛边、珠宝的配饰等,都将成为个性化穿着的表达方式;从颜色上看,暖色调里的红色、黄色和橘色,冷色调里的绿色和蓝色都将大热;从款式上看,为了展示身体曲线的美感,女式紧身服采用轻薄又易于穿着的面料;而男式衬衫甚至外套广受异域风情的影响,把夏威夷海滩风情穿进办公室也不奇怪。

3、百搭风格: 百搭,一般为单品,可以搭配各类衣服, 很实用的单件服饰,与其他款式、颜色的服饰均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一般都是比较基本的、经典的样式或颜色。如纯色系服装,牛仔裤等。

4、淑女风格: 自然清新、优雅宜人是淑女风格的概括。蕾丝与褶边是柔美新淑女风格的两大时尚标志。

5、韩版风格: 韩装舍弃了简单的色调堆砌,而是通过特别的明暗对比来彰显品位。服装的设计者通过面料的质感与对比,加上款式的丰富变化来强调冲击力,那种浓艳的、繁复的、表面的东西被精致的、甚至有点羞涩的展现取而代之,简洁得连口袋都省了的长裤、不规则的衣裙下摆、极具风情的褶褶花边都在表白它的美丽与流行。

6、民族风格: 淘宝分类里面的民族风格更趋向于中国的民族风格的服饰,包括纯民族盛装华服、演出服饰、符合日常穿着的改良民族服装和含民族元素的服装。服装以绣花、蓝印花、蜡染、扎染为主要工艺,面料一般为棉和麻,款式上具有民族特征,或者在细节上带有民族风格。目前流行的经典唐装、旗袍、改良民族服装等是主要款式,当然还包括尼泊尔、印度等民族服装。

7、欧美风格: 主张大气、简洁,面料自然,比较随意,比较简约搭配感和设计感强。

8、学院风格: 也许身处校园生活的你,总是想方设法找机会把自己打扮得性感成熟,但只要一旦踏出校门,很快你就会重新迷恋简单却又充满理性的学院派风格。针织帽、藏青裙、条纹衫、白衬衫……

9、通勤风格: 通勤与OL最大的区别是通勤更具有休闲风格。是时尚白领的半休闲主义服装。休闲已成为这个时代不可忽视的主题。它不仅是度假时的装束,而且会出现在职场和派对上。人们宽容地接纳了平底鞋、宽松长裤、针织套衫,因为这些服饰品让穿着者看上去温和,更加贴近自然,做工精致,重点在于打造干练、简洁、清爽的形象。

10、中性风格: 20世纪之初,风起云涌的女权运动为中性服饰的流行扫清了一道路障。盛行于60-70年代的"搪皮风貌"将中性装扮导人了流行高潮,以致于你仅以背影根本无法分辨出性别。80年代初,留着长长的波浪型发式,穿花衬衫、紧身喇叭牛仔裤,提着进口录音机的国内青年曾被视为社会的不良分子,成为各种漫画嘲讽的题材。90年代末,中性成了流行中的宠儿。社会也越来越无法以职业对两性作出明确的角色定位。T恤衫、牛仔装、低腰裤被认为是中性服装;黑白灰是中性色彩;染发、短发是中性发式……中性在未来世纪的变化将更为活跃。

11、嘻哈风格:虽然说嘻哈很自由,但还是有些明确的服装标准(dress code),好比宽松的上衣和裤子、帽子、头巾或胖胖的鞋子。如要细分,嘻哈的穿法还可以分成好几派。衬衫、刷白牛仔裤、任务靴和渔夫帽,嘻哈中也有时尚感。

12、田园风格:田园风格的设计,是追求一种不要任何虚饰的、原始的、纯朴自然的美。田园风格的设计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反对虚假的的华丽、繁琐的装饰和雕琢的美。纯棉质地、小方格、均匀条纹、碎花图案、棉质花边等都是田园风格中最常见的元素。

13、朋克风格:早期朋克的典型装扮是用发胶胶起头发,穿一条窄身牛仔裤,加上一件不扣钮的白衬衣,再戴上一个耳机连着别在腰间的walkman,耳朵里听着朋克音乐。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时装界出现了后朋克风潮,它的主要指标是鲜艳、破烂、简洁、金属。

14、OL风格:OL是英文office lady的缩写,通常指上班族女性,ol时装一般来说多数是指套裙,很适合办公室穿着的。

15、洛丽塔风格:西方人说的“洛丽塔”女孩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的情况。但是当“洛丽塔”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将其当成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统一将14岁以下的女孩称为“洛丽塔代”,而且态度变成“女郎强穿少女装”,即成熟女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

16、街头风格: 街头服饰一般来说是宽松得近乎夸张的T恤和裤子,很多人喜欢包头巾,另一种典型的服饰是篮球服和运动鞋,也以宽松为标准。

17、简约风格: 廓形是设计的第一要素,既要考虑其本身的比例、节奏和平衡,又要考虑与人体的理想形象的协调关系。这种精心设计的廓形常常需要精致的材料来表现,通过精确的结构(板型)和精到的工艺来完成。

18、波西米亚风格: 波西米亚风格的服装其实并不是单纯指波西米亚当地人的民族服装,服装的“外貌”也不局限于波西米亚的民族服装和吉普赛风格的服装。它是一种以捷克共和国各民族服装为主的,融合了多民族风格的现代多元文化的产物。此类风格的典型表现为层层叠叠的花边,无领袒肩的宽松上衣、大朵的印花、手工的花边和细绳结、皮质的流苏、纷乱的珠串装饰、还有波浪乱发;其用色是运用撞色取得效果,如宝蓝与金啡,中灰与粉红……比例不均衡;剪裁有哥特式的繁复,注重领口和腰部设计。

酒会上怎样着装才得体

随着葡萄酒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各个大中城市里面,以品鉴葡萄酒为主题的酒会也越来越多。也许是因为身为女性,对于衣着打扮之类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参加各种葡萄酒的酒会,除了酒本身之外,我更下意识观察的,就是在场人士的打扮了。大多数时候,都能够欣赏到云鬓华服的美女和帅哥,但是不出意外总会有看到“不和谐”的一幕。

有些人,不是穿得过于随便,就是穿得过于隆重,成为与整体场景格格不入的焦点。 上周末,我组织了一个朋友圈里的小酒会,地点在一个主题酒吧,因为都是相识十多年的老同学,而且还有带小孩来参加的人,因此,并未说明衣着打扮的要求。从现场情况来看,大家普遍穿得都比较休闲,男士其实还好,一般都是短袖衬衣或者POLO衫加长裤,因为这么热的天气没人会在这种场合穿西装打领带,女士的打扮就比较五花八门了,我本来之前打算穿一条长裙,但是正好那天下大雨,于是穿了条牛仔裤和最简单的T恤,另外的几位女士也穿得也比较休闲。

可是,有一位朋友就有点尴尬了,因为之前我们举办过一次盛装酒会她没有来出席,她看照片上大家都穿礼服裙什么的,很隆重,于是,她这次特意穿了一条咖啡色的深V领长裙,显示出曼妙的身材,戴了珍珠耳环,画了精致的妆容,非常漂亮。但是,跟大家轻松的着装相比,她的打扮就有点过于隆重了,她自己也说,“早知道是这么轻松的氛围,我就不这么穿了”。其实,对于组织者来说,我很高兴她这样一种着装的态度,至少说明对于这次酒会有足够的重视,但这也告诉我们,今后不论是多么熟悉的人参加的酒会,也一定要说明着装要求,避免来宾觉得因为衣着上的问题而觉得尴尬。

不过,有衣着要求,大家是不是就都是按要求来穿着呢?如果大部分人都是,那有尴尬就是小部分不按要求来穿的人,如果大部分人都不按要求,那尴尬的就是那小部分按衣着要求来穿着的人了,是不是有点“劣币驱逐良币”的感觉?我就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次,受邀到南京参加一位知名酒庄主举办的生日晚宴,地点在一家超五星级酒店,请柬上明确规定着正装出席,而且主办方也口头叮嘱了几次。于是,我当然穿了一件小礼服裙,高跟鞋,拿个手包,很符合规定了吧?来到现场,看到衣着盛装的寿星煞有架势地在长长红地毯的另一头一个一个迎接每一个嘉宾。可是再看来宾们,我傻了眼--来了很多年纪比较大一点的嘉宾,都是当地的一些高官什么的,因为正值秋天,穿高领毛衣的人随处可见,反正就是非常随意。而穿礼服的,主要是现场的接待和工作人员。我和另一个同样穿得很正式的媒体朋友不禁感叹,中国的酒会文化要想普及还真是任重道远呀!

就我自己的理解来说,目前在国内比较流行的以葡萄酒为主题的酒会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含晚宴的酒会,特别是西餐晚宴的酒会相对来说是比较隆重的,穿着上一定要得体,女士一定不能穿拖鞋或是牛仔裤,最好穿裙子配高跟鞋,男式就算不能穿衬衣,也不能穿没领的衣服。第二类酒会,大家可以在现场随意取酒,走来走去,互相交流,这类酒会其实现在特别常见,一些产区协会做推广一般都是采取的这种形式。就我观察,这类酒会的穿着按人群来说又有一些划分,一些爱美的女性当然是裙子配名牌包,而一些媒体人士,一概是大包或者双肩包,方便携带相机、笔记本之类。但是衣着上都相对还是比较正式。不过,我也曾经在梅多克的列级名庄品鉴会上看到穿短裤和T恤的女士,确实和氛围格格不入。第三类酒会,当然就是限于某个圈子里的小型酒会,例如一人带一瓶酒参加的酒会,我想,这种酒会,大家多纠结的是带什么酒,至于穿着什么的,反而是其次了。在允许的范围内,怎么舒服怎么穿就好。有一次,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酒会,就明确要求人字拖的着装要求,立刻让人觉得轻松不少。

其实,葡萄酒酒会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高端、洋气、上档次”的,爱葡萄酒的人往往也热爱生活,我在酒会上看到的大多数男士和女士都是衣着讲究之人,但是有时因为没弄清状况穿错衣的人也不少。西班牙著名作家阿图罗·佩雷斯-雷维特在《南方女王》一书中,讲了这样一种着装理念,其实可以送给这样的人,“如果你打扮不得体,最后的补救办法就是尽可能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所以好吧,如果你酒会上穿错衣,面对众人惊诧的目光,你只需要晃晃杯,将鼻子伸进酒杯中深深闻一下,然后轻啜一口杯中的美酒,悠悠地说一句,“这酒是2000年的,用的是美国橡木桶”。然后,你就赢了。

活体动物不得搭乘高铁动车吗?

暑期将至,不少喜欢小动物的年轻人想要带着小动物一起出去走走看看,于是买来了专用盛装包,想随身携带小动物搭乘高铁动车。铁警提醒,根据铁路部门有关规定,除导盲犬外,其他活体动物均不得搭乘高铁动车。

24日上午,厦门北车站派出所民警刘警官在安检口进行日常安检时,发现一名旅客与安检员发生争执,原来,一位年轻姑娘不愿意将身上的背包放进安检仪内进行安检,问其原因又避而不谈。后经了解,原来这位来厦旅游的小姑娘在沙坡尾的猫仔街里与一只猫结了缘,准备带着这只猫回家。刘警官表示,由于动车车厢是一个密闭空间,除导盲犬等有专门审批程序的动物外,其他未经专业检验的活体动物是严格禁止带上车的,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动物身上的细菌及其排泄物散发出来的味道在密闭空间内传播。最后经过数十分钟的劝说和教育,该名旅客最终放弃将那只猫带上车,并通知朋友来将其带走照顾。

铁路警方提醒,暑运期间学生返乡和游客出行密集,夏季也是细菌病毒传播的时机,在乘坐动车时,一定不要试图携带活体动物“混”过安检。如确实希望小动物能跟随出行,可选择其他交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