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属于世界的名字,是他首创的& ldquo第二绿给全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力,他成功地培养了& ldquo三系杂交稻。1976年至1987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11亿亩,水稻增产1000亿公斤。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项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给美国。后来,他开发了一批增产5%的三系杂交水稻& mdash两系品种间10%杂交组合。

如今,袁隆平开发的杂交水稻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田中广泛种植。杂交水稻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对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的专家来中国学习。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引进了杂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

为此,中国政府授予袁隆平& ldquo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和& ldquo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一枚金牌和& ldquo杰出发明家荣誉称号。国际同行称他为& ldquo杂交水稻之父。(新华社北京八月三十一日电)

人民日报,1999年9月1日,第4版

& ldquo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艰难的研究历程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平,1949年8月考入重庆湘辉学院农学系。1953年8月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袁隆平在19年的教学生涯中,从事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作物育种的道路。

1971年2月,袁隆平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为了加强和协调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1984年6月成立了国家杂交水稻专业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之后成立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任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期刊上了解到,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在国内外生产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根及其追随者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交换的规律对作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理论的圈子,开始了水稻的有性杂交实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品种试验场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水稻植物。第二年春天,他在实验田里播下了这个突变体的种子,结果证明了去年发现的那个& ldquo稻子鹤立鸡群。天然杂交水稻。他认为:既然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能探索天然杂交水稻的规律和奥秘,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培育人工杂交水稻,从而发挥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和推理上突破了水稻是无杂种优势的自花授粉植物的传统观念。于是,袁隆平立刻把精力转向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个全新的课题。

1964年到1965年的两年水稻开花季节,他和助手们每天走过太阳,踩着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发现了六株天然雄性不育植物。经过两次春秋观察实验,他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丰富的认识。基于积累的科学数据,他写了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育》,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我国第一篇关于水稻雄性不育的论文,不仅详细描述了雄性不育水稻植株的特征,而且将当时发现的材料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发现于1964年& ldquo算上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和他的助手花了6年时间,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但仍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高达100%的不育系。袁隆平总结了六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观察到的不育现象,意识到自己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择亲本材料,提出& ldquo远缘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思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袁隆平于1970年11月23日带领助手李碧湖在海南岛普通野生稻群落中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株,用方矮、静音66等品种进行试验,发现其具有保持野生不育株的能力,用于水稻不育系的培育及后续& ldquo三线配套为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带来了新的转折点。


就是& ldquo野败,这种珍贵的素材,是应该闭门造车研究,还是科技人员搞协同研究?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各地的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 ldquo将失败归因于并将其分发给相关单位进行研究和协作以克服& ldquo三制支撑体系。

1972年,农业部将杂交水稻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形成了全国性的协作研究网络。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突破& ldquo雄性不育系和& ldquo在保持系的基础上,选择1000多个品种进行试交筛选,发现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宪成、袁隆平率先找到一组优势强、花粉量大、回收率在90%以上的IR24 & ldquo;恢复系统。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野败育三系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 ldquo三个系统的成功匹配。这是中国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然后,他和他的同事们先后征服了杂种& ldquo优势关闭和& ldquo种子生产为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铺平了道路。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学者布朗抛弃了& ldquo中国威胁论,作者说,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 ldquo中国可以完全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也可以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其实袁隆平就有这个顾虑。早在1986年,他在《杂交水稻育种策略》一文中就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应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即育种程序应向简单、高效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利用水平来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远缘杂种优势利用,即杂种优势利用正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个假设,杂交水稻的每一个新阶段都是新的突破,将水稻产量推向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经过9年时间,我国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中广泛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策略中所认为的那样,两系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了较好的增产效果,与同期的三系杂交水稻相比,一般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稻米品质也有很大提高。到目前为止,在生产示范中,中国已经种植了1800多万亩两系杂交水稻。目前,国家& ldquo在863计划中,培矮系列组合被视为两系杂交水稻的先锋组合,并努力在全国推广。

1998年8月,袁隆平在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总理提出了培育超级杂交稻的研究课题。朱总理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立即拨款1000万元支持。袁隆平对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带领一支全国十多个省区参加的协同研究大军,夜以继日地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的难关。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成功种植,亩产800公斤,并在西南农业大学等地成功引进。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规模试种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