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嵌在银行外墙上的)自动取款机

嵌在银行外墙上的)自动取款机

墙上的一个洞是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程明杰先生讲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条贫穷的街道上。穷街的孩子没钱,上不了学,整天在街上闲逛。为了搞清楚贫困儿童是否有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实验者在墙上打了一个小洞,刚好有一台电脑那么大,洞的高度和孩子的高度差不多。孩子只能通过触摸上网,但必须使用英语。这个装置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新奇感,大家围在一起讨论,有的还动了手。一个星期过去了,有几个人摸到了门口。两个星期过去了,许多孩子学会了用英语上网。三个星期过去了,穷人街上的孩子,如果你帮我,我帮你,几乎可以用英语上网。


故事结尾有三个问题:他们在学校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是在接受教育吗?答案是“不知道”。他们在学习吗?回答:“是的,他们在学习。”


故事很简单,很简单,很普通,但却有着深刻的含义。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孩子有学习的天性,他们渴望学习。关键是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需要支持性的环境和条件,以变化为特征;有老师在身边可能是一种学习,也可能不是,但老师不在身边,也可能是一种学习。“墙上的洞”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高速公路的入口。


对于课堂教学,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在哈佛读书就像帮我很快找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其实这个故事也是一个比喻。与“高速公路入口”一起,揭示了教学的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学生的学习是走在路上,但只有走在高速公路上,才能走得顺畅,才能快速到达目的地;第二,上高速首先要找到入口,找到入口是学生在老师帮助下的结果;第三,寻找高速公路入口是一个探索、发现、确定方向和选择的过程,需要能力和合适的方式;第四,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老师的任务是和学生一起找入口,帮他们打好基础,让学生有东西拿走,等等。综上所述,这个比喻揭示了教学的核心问题,即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