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全程参与意味着什么

全程参与意味着什么

全程参与意味着什么

徒步旅行是散步,但更有诗意。有些人一边走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

一路投入,一路回头,继续前行,是什么意思?

不要只是往前走,还要回头看看有没有错误,如果有,马上改正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面临哪些风险挑战

当今世界,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权力转移,这不仅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图景,也为中国进一步发挥国际影响力、实现大国崛起创造了机遇。从近十年的世界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沃勒斯坦提出的世界系统理论,还是弗里德曼著名的世界是平的判断,都不能完全覆盖当今世界的复杂特征。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各国政府摒弃偏见,致力于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发展、共赢”的国际秩序。作为国家发展的中长期战略,“一带一路”肩负着塑造“分权”世界的历史重任。

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是一个被经济范式笼罩的世界。桑德尔称之为“市场必胜的时代”,克尔伯格称之为“竞争的文化”,波兰尼将其定义为“市场嵌入社会”。风险是行动的成本,无论是在制度框架内还是在制度框架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在看待一个行动时,往往会在成本收益范式下权衡利弊。当我国倡导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时,除了合作带来的好处之外,随之而来的是行动可能带来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国家层面的风险,还包括企业组织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的风险。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发现和处理隐患,将有利于所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员国。

“一带一路”国家治理风险的复合趋势

目前,大多数研究按照一定的逻辑对风险进行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提出对策或解决方案。其实这是一种思维,或者说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把复杂的问题机械地分离出来,然后逐一处理。然而,考虑到现代世界的高度复杂性,我们不能简单地使用分析工具来理解风险问题。因为简单的分析框架一般将“一带一路”的安全风险放在一个静态的分类体系中,即只需要关注“一带一路”带来的新风险,如经济转型、市场竞争和价格冲击、货币兑换、开放和流动性增加、环境污染和公共卫生问题等。;然而,它往往忽视了已经存在的传统安全风险,如恐怖主义、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反政府力量、种族分裂、自然灾害等。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深入,我们很难严格区分新风险和传统风险。这两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重叠,从过去的结构性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比如,恐怖主义带来的风险,不仅会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打击一个或多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稳定、政府行政和人民信心,进而引发经济衰退、资本外逃、银行挤兑、民众逃亡避难等一系列风险。

目前,我们认为应该增加两个综合评价指标来整合“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公共卫生风险”和“国际冲突风险”。第一个综合指标用于综合四个二级指标,反映同类型风险相互转化、相互叠加或相互影响的程度;第二个综合指标用于综合四个一级指标,反映不同类型风险相互转化、相互干扰或相互叠加的程度。

“一带一路”建设中重要国家的治理风险是我们主要关注的问题。在国内外智库和研究所完成的多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节点国风险评级体系,如表1所示(见P28)。在节点国家风险评价指标中,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评价参照EIU国家风险模型);经济学家情报股;公共卫生风险评价是指我国卫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公共卫生的指标设计;国际冲突风险评估基于《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白皮书《愿景和挑战——一带一路周边国家风险评估》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布的2015年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和全球风险地图》。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公共卫生风险”和“国际冲突风险”四个维度来评估选定节点国家的风险,如表2所示(见P30)。

“一带一路”的本质与中国面临的多重挑战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机遇与挑战、利益与风险并存。当前的全球化是一个机遇,它将给中国、“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一些伙伴带来巨大利益。这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它推动了旧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的改革。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的必然性

首先,它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必然结果。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达国家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新阶段。具体而言,产业调整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产业转移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转移方式不断创新,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明显,相关产业协调转移现象增多,跨国公司在产业调整转移中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国际产业转移为承接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集聚、充分参与全球分工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承接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提供了新的机遇空。作为早期国际产业转移的受益者,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目前也面临着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和环境压力等瓶颈。一些产业和闲置资本向中西部转移势在必行。“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抓住了各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也与生态建设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变革相吻合。

第二,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又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国家和地区间经济联系和依赖加深的产物。其本质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合作,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优势互补,共同合作,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目标。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增加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可以实现要素和产品的自由流动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是主权转移、自愿和平等。该区域各国必须自愿参与一体化,并在一体化机构中享有平等权利。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结将极大地促进沿线国家间贸易合作的发展。经济一体化空地理格局的不断扩大,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组织的出现,制度化、规范化机制的逐步形成,将有助于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优势互补,相互合作,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连接和形成,实现共同繁荣的发展目标。

第三,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措施。中国毗邻中亚,边界线长达数千公里。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原因,中亚和西北地区在文化、宗教

教学和民俗有相似之处。中亚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具有潜在影响。加强中亚的机构合作是合作的主要方式,有利于中国与中亚建立稳定的双边关系。此外,中国西部边境地区和中亚地区深受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的威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中国-中亚区域合作机制,在此框架内建立中国-中亚反恐战略合作,将促进中国与中亚立场的协调,优化区域资源,形成制度化措施,更有效地防范和打击盘踞中亚和中国西部的三股势力,对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极为有效。

新丝绸之路致力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国梦”

中华文明不仅是中国产生的文明,也是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相互学习而形成的文明。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旨在与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梦”和中华文明,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平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我一起飞翔的发展过程。没有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有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华文明才能实现创新和繁荣。“成就天下”是“中国梦”更深层次的价值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追求和平、幸福、奉献世界的梦想。中国不仅要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还要坚持中华文明的“一国两制”理念,与世界人民分享发展红利,为世界各国带来机遇、和平与进步。

中国人一直强调“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这不仅是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趋势的回应,也是中国人民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信心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自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渊源,来自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理性认知,来自对世界发展大趋势的准确判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文明和世界观,以“中国智慧”处理当代国际关系,以“中国计划”解决全球治理问题,必将对促进人类文明和谐、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世界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三个历史维度来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世界的发展是多维的,世界历史不是单一前进的;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文明。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值得尊重和珍惜。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文明的多样性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客观真实性,是一种贯穿整个世界和人类发展史的客观存在。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逻辑链条中,文明的多样性最终决定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要承认文明的多样性,就必须正视人类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多样性,摒弃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趋同和单一的逻辑,从而为不同文明和制度的国家和谐相处提供历史和现实基础。“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中国梦”和世界梦之间的桥梁。

我们一贯倡导以欣赏、宽容、相互学习的态度对待世界不同文明,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只要坚持宽容精神,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就不会有“文明冲突”,就能实现文明和谐。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仅有利于促进各自文明的创新发展,也能使各国人民享受到更有内涵的精神生活,创造更有选择性的未来。它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纽带,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动力。中国主张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交流和相互学习取代“文明对抗”和“文明冲突”,特别是尊重各国选择自己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通过文明交流和相互学习,将世界的多样性和国家间的差异转化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活力和力量,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失时机地推进这一战略理念的实施,将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辟新的机遇,为世界梦注入更多新的动能和活力。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相连,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和关键基础”,“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所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相互学习、互利共赢的精神代代相传”。“丝绸之路精神”主要体现在:和平合作,包含了和谐、和谐、善良、和谐、和解、和平的“和为贵”的理念,包含了“协同、协调、聚合、联合、融合、耦合、合作”的理念;开放包容,对外开放,交流需求,也包含了包容、包容、兼容、通融的理念;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俗话说,“三个人必须有自己的老师”。他们要“取长补短”、“见死不救”;互利共赢,以义为先,以义为利,兴义利,互利共赢。正义与利益兼顾才能兼得,正义与利益平衡才能兼得。强调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就是提倡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交流。

“一带一路”这个概念涉及几十个国家,几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了不同形式和风格的文明。要充分挖掘沿线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作用,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这将有力地推动“五色交会,相得益彰,八音合奏,和而不同”的当代文明交流盛况的形成,为中国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积极创建区域多边协调机制和合作机制

现有的世界体系“中心-边缘”结构是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地理发现、海外市场开发和殖民建立,初步建立了世界“中心-边缘”结构。后来通过军事干预和国际贸易,把尚未纳入世界“中心-边缘”结构的外围国家也纳入世界体系,从而把世界分为中心和边缘。发达国家处于世界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的边缘,形成财富与危机反向转移的机制。换句话说,中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危机可以自动转移到边缘国家,而边缘国家创造的财富会自动转移到中央国家,使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发展劣势地位。20世纪后期,全球化运动兴起,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全新的运动,而是将其理解为资本主义全球化运动的延续。因此,全球化运动基本上没有形成重构世界体系的创新方案,而是在旧的世界体系中奋力探索。受其影响,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一些学者将其解读为一种新的国内外国家联盟形式,这必然会误导“一带一路”的建设。为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全球化是发生在人类历史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运动。

第一,资本主义全球化是一场“征服”运动,来自率先建立民族国家的地区,用武力和资本征服世界,在征服的过程中,被征服的对象变成了它周围的边缘,利益被稳定地传递到中心。全球化是国家间交流合作的运动,开启了国家间平等交流合作的大门。全球化运动之所以至今没有体现出这一特征,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全球化的本质属性,更多的是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模式下采取行动,而不是响应全球化的要求去构建一个自觉的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采取的大多数行动都是反全球化的。不仅恐怖势力利用全球化提供的便利进行反全球化行动,西方经济军事大国频繁使用的经济制裁、军事恐吓、政治遏制等国际行动手段也客观上加深了反全球化趋势。

第二,资本主义全球化创造了世界体系的“中心-边缘”结构后,形成了两种平行机制,一种是财富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自动转移,另一种是中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危机向边缘国家的自动转移。全球化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迹象,正是为了打破现有的“中心-边缘”结构,将世界各国纳入一个互利的合作网络体系。任何一个国家的危机都会影响到世界的神经,一个国家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也能造福世界。有些国家仍然持有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旧观念,看待全球化运动中的合作行动。例如,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使双方受益匪浅,但一些西方国家将其视为中国崛起过程中的海外扩张,并加以阻挠,这不仅损害了中国和非洲的利益,也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三,资本主义全球化发生在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阶段。当时世界各地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人际关系都比较简单,社会运作显然是一定的。全球化运动发生在高度复杂和不确定的状态下,或者说在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表现出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性。正因为如此,全球化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包含着多维度的开放性要求,所有刻意划定界限、实施控制的方法都会带来极其负面的后果。事实上,在高度复杂和不确定的状态下,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都需要通过全球合作来解决,而不是人为地划分阵营。正是在这一点上,国际社会尚未达成共识,这导致了许多冲突。如果这导致军备竞赛和其他问题,这无疑将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灾难。指出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这些不同特征,是为了表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其实施必须成为适应全球化要求的自觉行动。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被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所束缚和误导,甚至走向全球合作的终点。

第四,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传统的利益格局,这必然会引起一些国家的不满和摩擦。然而,中国不应该害怕面对这些风险,应该勇敢地承担在这个充满风险的国际社会中建立开放合作体系的重任。在历史上,中国曾经是最开放的国家之一,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留下了悠久的声誉。但当西方国家在秘鲁大量开采白银时,在国际贸易中对当时的中国银基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迫使中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来保证国内经济的发展。直到19世纪中前期,西方列强诉诸武力,粉碎了中国以强船强炮统一世界的主张。中国经历了从“中国的世界”到“世界的中国”的转变。

一个国家的安全利益取决于其实力和与外界接触的密度,国家安全利益的扩张是经济利益的逻辑延伸。中国应积极推进多边安全合作,在一定条件下参与和主导周边安全体系建设,参与国际安全体系建设。从地缘政治来看,中国处于东亚的中心,与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等地区有着直接的地理联系。中国位于亚太经济的自然中心,处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海洋的边缘,拥有漫长的中纬度海岸线和西太平洋的地理优势。地理优势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但一些周边国家视中国为潜在威胁或主要竞争对手,总是心存疑虑,未雨绸缪,甚至与外国联合进行战略遏制,增加了中国面临的安全压力。与中国存在领土、岛屿和海洋主权争端的邻国不断增加国防投资,增强与中国的军事竞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推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已成为中国的必然战略选择。从经济角度看,推进区域多边合作有利于形成中国经济的战略延伸区;从政治角度看,区域多边合作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必要条件。要成为一极,中国必须在东亚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从安全角度看,多边合作符合中国的安全利益,有利于中国落实新安全观和共同安全目标;从文化角度看,区域多边合作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丰富多彩的亚洲价值观;从军事角度来看,区域多边合作有助于降低该地区冲突升级的风险,减少军备竞赛及其负面影响。东亚多边合作以地缘经济为核心要素,赋予中国创造议程和塑造区域体系的巨大能力。

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而言,机遇与挑战、利益与风险并存。具体而言,当前的全球化是一个机遇,将为中国和一带一路合作体系中的合作伙伴带来巨大利益,而这些反全球化的努力可以说是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将为一带一路的实施带来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建立一个新的国际合作秩序,这将挑战以竞争和国际分工为主导的传统世界体系。

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治理风险的战略

虽然全球化包含了打破世界“中心-边缘”结构,构建“扁平世界”的要求,但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现有世界“中心-边缘”结构依然非常稳定,利用全球化对抗全球化的力量依然非常强大。这就决定了在实施“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必须探索科学可行的策略。我们认为,在现阶段,以下策略值得考虑。

以促进国际“合作”为最终指南。进入21世纪后,虽然世界上的动荡因素没有减少,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也没有显著改善,但“合作”一词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中最常用的词。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的概念有可能成为普遍的价值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寻求合作话语权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掌握了合作话语权,国际交流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事半功倍。就“一带一路”的建设而言,它原本包含合作的内涵,但这一内涵并没有得到深入的探索。因此,对于“一带一路”的实施而言,合作话语权的构建应该是重中之重。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上,建议加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形成战略伙伴关系,相互帮助,共同发展。

重申和平与发展的主题。20世纪后期,“和平与发展”一度成为世界公认的时代主题。但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911”后,这一主题受到恐怖势力的冲击,国际环境变得异常复杂。从西方国家近年来的行动来看,不仅反恐行动有扩大的趋势,而且军事布局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这显然违背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重申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特别是及时指出政治和军事大国偏离时代主题的所有行为,以引起全世界的道德判断。“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也需要从发展的要求和愿望中获得动力。

坚持构建“双赢”的网络结构,告别零和博弈的竞争状态。在实施“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有必要建立系统的互惠机制。虽然几乎所有促进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措施都包括互惠实践,但尚未深入探讨一个系统的、有指导意义的互惠机制。鉴于此,必须科学评估和合理控制“一带一路”建设在贸易、投资和运营中的各种风险。

注重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市场层面的多维合作。“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明确分工。国家和政府注重平台建设,社会和企业在沟通、投资和运营方面按照市场规则行事,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当然,国家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是必要的,但这种引导作用绝不应该演变为干预。这种分工要求反过来又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产生影响,即按照《一带一路实施纲要》的要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和目标。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国家,我们应该根据文化传播的不同内容和对象,选择最合适的传播形式,让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中国文化得到世界更多人的了解、理解和认可。为此,可以加强与海外华人社区(包括研究机构、区域组织、商会、宗族协会等)的沟通与交流。);加强文化在落实“一带一路”中的作用,落实文化传播和民心;我们将联合外事、文化、教育、科研、旅游、商务、体育、侨务等部门,形成命运共同体。此外,要把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海外影响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重点。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作为重要节点国的战略地位和我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形成了合作互助的关系。

如果说和平与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旋律,那么合作就应该与这一主旋律的衔接点一起奏响划时代的“一带一路”交响曲。总之,我们应该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工程方法,树立合作、安全与和平的理念,加强开放,努力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为全球治理开辟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