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意在古文中什么意思

意在古文中什么意思

意在古文中什么意思

①心意;意图。《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②意义。《马巴黎油画记》:“则其意深长矣。”

③心情;神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宦游人。”《狼》:“目似螟,意暇甚。”

④情趣。《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料想;估计。《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促织》:“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⑥怀疑。《列子·论符》:“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人之子。”

【意表】意料之外。

【意会】不用说明解释而内心明白。

意在古文中有什么意思

1. 心思:~思。~见。~义。~味。~念。~志(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注~。同~。~在笔先。~在言外。

2. 心愿,愿望:~愿。愿~。~向。~图。~皆。好~。“醉翁之~不在酒”。

3. 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春~。诗~。惬~。情~。~境。

4. 料想,猜想:~料。~想。~外。

古文益的意思是什么

基本字义yì1.增加:~寿延年。增~。损~。2.好处,有好处:利~。~处。公~。权~。受~匪浅。3.更加:~发。日~壮大。4.古同“溢”,水漫出来。5.渐渐地:~习其声。详细字义〈动〉1.(会意。小篆字形。象器皿中有水漫出。从皿,从水。“水”已隶变。本义:“溢”的本字。水漫出)2.同本义 [overflow]益,饶也。——《说文》。按,从水,浮于四,会意。字亦作溢。3.引申为水涨澭水暴益。——《吕氏春秋》4.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 [increase]损益,盛衰之始也。——《易·杂卦传》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斟酌损益。 ——诸葛亮《出师表》大有所益。——《资治通鉴·汉纪》5.又如:增益;延年益寿;益甲(增兵);益兵(增加兵力);益封(增加封邑);益军(益兵);益损(增减;兴革);益算(增加岁数);益赋(增加赋税)6.助;补助 [help]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吕氏春秋·贵当》7.扩大,加大 [expand]民众城小,则益城。——《谷梁传》〈形〉1.有益,有利 [beneficial]。如:益鸟2.富裕 [prosperous]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贵当》3.骄傲自满 [conceited and self-satisfied]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庄子》〈副〉1.更加 [all the more]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韩非子·喻老》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孟子》益狎。——唐·柳宗元《三戒》香远益清。——宋·周敦颐《爱莲说》公(袁可立)在登可三载,七疏归,归而魏焰益肆。——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敌行益还。——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2.又如:精益求精;益用伤悼(更加悲伤);益复(更加;越发);益发(更加,越发)3.渐渐 [gradually;little by little]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习,熟悉,习惯)。——唐· 柳宗元《三戒》〈名〉1.任何一种好处或利益 [advandage;profit;benefit]——跟“害”相对谦得益。——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无益吾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有益于身。——清·刘开《问说》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取善之益。2.又如:受益不浅3.州名 [Yi prefecture]。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四川省折多山,云南省怒山、哀牢山以东,甘肃省武都、两当,陕西省秦岭以南,湖北省郧县、保康西北,贵州省除东边以外地区1.益虫 yìchóng[beneficial insects] 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如螳螂、蜜蜂、蚕、蜻蜓、瓢虫等2.益处 yìchu[benefit;profit;advantage] 有益的地方或好处3.益发 yìfā[all the more] 表示动作、行为或事物性状在程度上的加深,相当于“越发”、“更加”大家益发爱读书了4.益母草 yìmǔcǎo[motherwort] 益母草属(Leonurus)的一种植物,尤指欧州益母草,旧大陆一种有苦味的益母草属植物(L. cardiaca),叶楔形,具齿,花小、紫色,成腋生的轮5.益友 yìyǒu[friend and mentor] 对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有帮助的朋友圣贤之君,皆有益友。——《晏子春秋·杂篇》良师益友6.益州 Yìzhōu[the Yi State] 现在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佛学大词典》【 益 】 yi 四声(一)利益、增进、好处之意。(参阅‘利益’2809)(二)悉昙字凕(i)。又作缢、伊、壹。悉昙十二韵之一,五十字门之一。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大一八·三三八中):‘伊字门,一切法根不可得故。’(参阅‘伊’ 2152)古代意译1:溢,水漫出来;水涨。例:《吕氏春秋》:“澴水暴益。”2:多;增加。例:《庄子·秋水》:“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又《列御寇》:“王说之,益车百乘。”又为补充;补助。《战国策·秦策》:“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3:富;富裕。例:《吕氏春秋·贵当》:“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矣。”4:益处;好处。例:诸葛亮《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若不能然者,虽多兵何益?”又为有益(的)。《论语·季氏》:“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十二》:“圣贤之君,皆有益友。”5:更加。例:《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田氏日以益尊于齐。”6:渐渐。例:《汉书·苏武传》:“武益愈。”7:《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震下巽上。例:《易·益·彖传》:“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又《象传》:“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8:通“隘”。阻碍。例:《诗·大雅·板》:“携无曰益,牖民孔易。”9:姓。

古文易是什么意思

I yì

1.交换。

《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唐韩愈《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

清叶廷琯《吹网录‧史载之方题跋》:“余出白金三十两易得,重加装潢。”

续范亭《绝命诗》:“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

2.替代。

《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後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汉书‧赵尧传》:“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孰视尧曰:‘无以易尧。’遂拜尧为御史大夫。”

颜师古注:“易,代也。”

章炳麟《致段祺瑞书》:“北都政变,以暴易暴者数矣!”

3.改变,更改。

《书‧盤庚中》:“今予告汝不易。”

孔颖达疏:“郑玄云:我所以告汝者不变易。”

汉班固《答宾戏》:“风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清陈梦雷《西郊杂咏》之五:“贞心耐寒岁,造化不能易。”

闻捷《海燕》:“海军大校沉思片刻,便提起毛笔,蘸饱墨,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并且易了地名,把全部人名勾去。”

4.蔓延;传播。

《书‧盤庚中》:“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孙星衍疏:“医书有阴易阳易,言病相延染。”

曾运乾正读:“易,延易也。”

《东观汉记‧杜林传》:“绝其本根,勿使能殖,畏其易也。”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绪言:“於是路德新教出焉,顷刻而易天下。”

5.失常。

《书‧洪范》:“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

孙星衍疏:“易者,《贾子‧道术篇》云:缘法循理谓之轨,反轨为易。”

曾运乾正读:“按易,失常也。”

6.指精神失常。

《韩非子‧内储说下》:“其妻曰:‘公惑易也。’因浴之以狗矢。”

7.差异,不相同。

《国语‧晋语五》:“今阳子之貌济,其言匮,非其实也。若中不济,而外彊之,其卒将复,中以外易矣。”

韦昭注:“易,犹异也。”

三国魏嵇康《难自然好学论》:“夫口之於甘苦,身之於痛痒,感物而动,应事而作,不须学而後能,不待借而後有,此必然之理,吾所不易也。”

8.古代指阴阳变化消长的现象。

《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

韩康伯注:“阴阳转易,以成化生。”

9.卜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凶祸福。

《儒林外史》第十回:“陈和甫道:‘卜易、谈星、看相……晚生都略知道一二。’”

10.书名。古代卜筮之书。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合称三《易》,今仅存《周易》,简称《易》。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记帝王之道。”

11.指占卜之官。

《礼记‧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

郑玄注:“易,官名。”

12.弹奏弦乐器指法之一,即中指向外,拨动琴弦。

元熊朋来《瑟谱》卷二:“易,剔,中指向外。”

13.州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

《新唐书‧窦建德传》:“王之大将高士兴抗罗艺於易南。”

14.水名。参见“易水”。

15.副词。表示同样。相当於“亦”。

《素问‧骨空论》:“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王冰注:“易,亦也。骨有孔,则髓有孔;骨若无孔,髓亦无孔也。”

16.通“埸”。边界。

《易‧大壮》:“丧羊于易。”

陆德明释文:“易作埸,谓疆埸也。”

《荀子‧富国》:“观国之治乱臧否,至於疆易,而端已见矣。”

《汉书‧礼乐志》:“吾易久远,烛明四极。”

颜师古注引晋灼曰:“易,疆易也。”

17.通“赐”。给予。

《商君书‧错法》:“夫离朱见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乌获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

高亨注引孙诒让曰:“易,‘赐’之借字,易人犹言赐予人也。”

《宋史‧太祖纪一》:“开封府尹光羲、兴元尹光美各益食邑,赐功臣号……枢密使普加光禄大夫,易功臣号。”

18.姓。

春秋时齐国有易牙。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II yì

1.容易。与“难”相对。

《诗‧大雅‧文王》:“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朱熹集传:“不易,言其难也。”

唐岑参《秋夜宿仙游寺南》诗:“物幽兴易惬,事胜趣弥浓。”

巴金《探索集‧世界语》:“世界语是易学易懂的,这是人造语的长处。”

2.简易,简省。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欒范易行以诱之。”

杜预注:“易行,谓简易兵备。”

宋王安石《礼乐论》:“是故大礼之极,简而无文;大乐之极,易而希声。简易者,先王建礼乐之本意也。”

3.轻视。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国无小,不可易也。”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新唐书‧哥舒翰传》:“禄山见翰责曰:‘汝常易我,今何如?’”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石奇﹞和上以其老而易之,曰:‘若要石桥成,须是再生来。’”

4.轻易;轻率。

《孟子‧离娄上》:“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裴駰集解引张晏曰:“多易,多轻易之行也。”

明高启《登西涧小阁》诗:“欲题因境胜,不敢易挥毫。”

5.指轻易取予。

清唐甄《潜书‧善游》:“无功之赏,不易一钱;无益之费,不易一金。”

6.和悦。

《诗‧小雅‧何人斯》:“尔还而入,我心易也。”

毛传:“易,说。”

高亨注:“易,和悦。”

唐韩愈《南海神庙碑》:“公正直方严,中心乐易,秪慎所职,治人以明,事神以诚。”

7.平和;平安。

《易‧系辞上》:“辞有险易。”

《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郑玄注:“易,犹平安也。”

唐韩愈《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六府从事几且百人,有愿奸易险贤不肖不同,公一接以和与信,卒莫与公有怨嫌者。”

8.平坦。

《战国策‧秦策二》:“自肴塞、溪谷,地形险易尽知之。”

《淮南子‧兵略训》:“易则用车,险则用骑。”

高诱注:“易,平地也。”

唐韦瓘《周秦纪行》:“将宿大安民舍。会暮,不至。更十馀里,一道,甚易。”

9.快,急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下》:“家大人曰:杜、刘、孔三君皆未晓易字之义,而强为之词,非传意也。今案:‘易之亡也’,四字作一句读。易者,疾也,速也。”

《史记‧天官书》:“所居久,其乡利;易,其乡凶。”

裴駰集解引蘇林曰:“[易,]疾过也。”

10.整治。

《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薄其税敛。”

赵岐注:“易,治也。”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一‧汉郊祀歌》:“易乱除邪,革正异俗。”

11.指种植。

清唐甄《潜书‧惰贫》:“严氏故有土一亩,易桑。”--汉语大辞典

已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字义

〈动〉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cease;stop]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毕 [finish]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cure]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重病)。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

1.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3. 以前 [before]。如:已先(从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罢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5. 太 [too]——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 [also]——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7. 最终,终归 [finally]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8. 已而,然后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是”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是 shì

〈名〉

(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姓

◎ 是 shì

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灏亮

〈代〉

(1)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2)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形〉

(1)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的场所);

(5)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 是 shì

〈动〉

(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8)又如:他不是学生

(9)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尝试。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

(16)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 是 shì

〈副〉

(1)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2)“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3)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

(4)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 是 shì

(1)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2)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

(3)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

(4)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because (of)]。如:他犯错误是[因为]平时太骄傲了

(5)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

(6)或者 [or]

(7)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

(8)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 是 shì

〈助〉

古汉语结构助词,一般用于成语中,辅助动词宾语前置,通常与“唯”联合使用(有例外)。如: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

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二年》

名过其实,由于夸诳,内抱贪浊,唯利是图。——晋·葛洪《抱朴子》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此处“急”为形容词活用做动词的以动用法)

古文的可是什么意思

在古文中,“可”一般用作动词、形容词、或副词,有多种含义。

动词:

1、许可;同意;准许。如: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陈寿《隆中对》

2、能够;可以。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可使以其技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值得,堪 。如:可爱者甚藩。——宋· 周敦颐《爱莲说》

4、相称;适合 。如:其味相反,百皆可于口。——《庄子·天运》

5、应当,应该。如: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可与者。——《史记·陈丞相世家》

形容词:

1、善,好。如:况君前途尚可。——《世说新语·自新》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合意,认为正确,是;对。如: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可。——《韩非子》

3、 适当。[驴]至则无可用。——柳宗元《黔之驴》

副词:

1、可是;却 。如:可怎生糊突了盗跖、 颜渊。—— 元· 关汉卿《窦娥冤》

2、大约、近似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唐· 柳宗元《小石潭记》

3、就,便。如:可哀痛。——汉· 贾谊《论积贮疏》

4、 表被动的助动词。如: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在古文中另读 kè :

可汗(hán),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

文言文中从的意思是什么

基本含义

cóng

1、依顺:顺从。盲从。从善如流。

2、采取,按照:从优。

3、跟随:愿从其后。

4、跟随的人:侍从。仆从。

5、参与:从业。从政。投笔从戎。

6、由,自:从古至今。从我做起。

7、次要的:主从。从犯。

8、冠“从”称,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从父。

9、中国魏以后,古代官品(有“正品”和“从品”之分,宋代为龙图阁大学士从二品)。

注:古音中官品的“从”念zòng。

cōng

姓。从姓。

其它含义

zòng

1、古同“纵”,竖,直。

2、古同“纵”,放任。[1]

3、古同“纵”,南北方向,也指合纵的盟约。

《过秦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通假字情况

1、从通“纵”,《礼记·曲礼上》:“欲不可从。”南北为纵,东西为横。从即纵。

2、从又通“踪”。

《史记·聂政列传》:“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绝从”意谓消灭踪迹。古书中“从”还可作“南北”、“放纵”等解。

【动词】cóng

1、会意。甲骨文字形,像二人相从形。

2、随行,跟随。

従,随行也。——《说文》

客从拜辱于朝。——《周礼·司仪》

或从王事。——《易·坤》

啬人不从。——《易·夏小正》

从以孙子。——《诗经·邶风·击鼓》

禽兽可羁而从之。——《淮南子·泛论》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宋·苏轼《超然台记》

从(袁可立)问业者云集。――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从龙(随从帝王创业开国);从学(跟随受学);从骑(骑马随从的人);从嫁(陪嫁的侍婢);从井救人(跟着跳下井去营救落井者)。

3、顺从;依从。

不昭不从。——《左传·昭公十一年》

妇人从人者也。——《礼记·郊特牲》

从祀先公。——《左传·定公八年》

又如:从权(依从权宜之计);从时(顺合时宜);从允(答应,允许);从服(归附,顺从)。

4、参与其事。

故从事于道者。——《老子》。注:“为也。”

又如:从戎(参军);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和州郡长官都自设僚属,大多数为“从事”)。

5、听从,取法。

尚书周洪谟等如迁议,从之。——《明史·列传七十二》

如:从法(遵守法令);从听(听从);从谏(听从谏言);从教(听从教导)。

6、采取某一种办法或原则。如:从严,一切从简。

【介词】cóng

自,由。用作虚词,表示起点。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又如:从生(所由产生);从自(自从);从马上猛跌下来。

【副词】cóng

素来,一向。如:从初(当初;先前);从复(重新,再次)。

【名词】cóng

1、因由。

欲贵其小女,道无从。——《汉书·外戚传》

2、次要的、追随的人或物。如:从车(次于主车的副车);主从;分别首从。

3、堂房亲属。

从祖、从父、从母。——《尔雅·释亲》

又如:从母(姨母,母亲的姊妹);从女(侄女);从子;从兄(同祖伯叔的儿子而年长于自己的人)。

【形容词】cóng

1、言词顺畅的。

贵在于意达言从,理归乎正。——《后汉书》

2、次要。如:从犯。

‘意’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①心意;意图。《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②意义。《马巴黎油画记》:“则其意深长矣。”

③心情;神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宦游人。”《狼》:“目似螟,意暇甚。”

④情趣。《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料想;估计。《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促织》:“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⑥怀疑。《列子·论符》:“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人之子。”

古文上是什么意思

上,古文除了上上下下的解释以外,还常常用‘上’字,来隐指“皇上”、“君主”。

君主;皇帝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辅臣以上意为辞。公(袁可立)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讣闻,上遣官视葬,有司陈祭,博士弟子员乡三老俎豆之于学宫之旁。——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摘自《百度百科》‘上’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