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诗歌背后

诗歌背后

作者:王珏源:《文汇报》2010年6月9日季承生于1935年5月,季羡林于同年8月赴德。 他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只是家里人讲的墙上的一幅画。季羡林回国后,在季承的记忆中,他们再也没有过那种父子间的肌肤接触,甚至没有牵手。但是,有一个场景让季承印象深刻:有一次季羡林空闲着没事,他摸着头说:“你为什么不留着头发?像军人一样 ”“我记得父亲摸了我的头后,马上走到水箱旁舀了一瓢水,让我觉得很新奇 “父子还没来得及相识,季羡林就回北京大学教书,只有寒暑假回济南老家。 后来,季承和他的妹妹婉如先后参加了考试,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但他们与父亲的感情仍然疏远 一般来说,当他和他的妹妹去看他们的父亲时,他们应该提前讨论今天要谈什么 见面后,我们必须礼貌地握手。我们谈论的都是国家和世界的大事。我们很少谈论家庭和个人。每个人都像一个陌生的朋友 弟弟和妹妹经常讨论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如何让父亲真正融入家庭 季承说,也许他们做得不够,也许他父亲拒绝打开他感情的大门。几十年来,吉老远离家人,对家人无动于衷。当季羡林几乎无视季承的婚姻时,他寄了200元。当他什么都不在乎的时候,他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写了一个地址,但他走来走去,看不见他。后来他问,他爸说找不到地方,就回北大了。 季羡林身上还有一些“奇怪的问题”:女儿不许拖地,不许用自来水刷卫生间;省电,不同意购买洗衣机、冰箱、油烟机等家用电器。一家人在屋里聊天,他也会进去把灯和电视关了:别让人给他换衣服换床单;还有就是储存东西的习惯。别人送的茶和食物都收起来长期保存。偶尔带出去请客的时候,不是生来就有虫子,就是质量变了;爱书如命,孩子从来不敢借他的书,偶尔读会白眼 更让季承痛苦的是,嵇老对亲人的生死漠不关心 1989年春节后不久,她在姬家工作的姑奶奶去世了。在医院的20多天里,季羡林一次也没有去过 在随后的七年里,季承的姐姐、母亲和姐夫相继去世,季羡林没有送花,没有哀悼,也没有说再见 后来,当季承整理他父亲未完成的作品《最后的触摸》时,他发现了一个段落,讲述了一天季老来病房看望妻子的场景。台词里充满了不情愿:“德化还是像以前一样躺在那里。它好像在睡觉,我的头在发抖,我抚摸着她的手,她的额头很温暖。 这种温暖直达我的内心 她没有睁开眼睛,也没有看我,所以她不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触摸 ”季承深受感动 原来我爸已经摸过我妈了,我爸很温柔,不像冰一样冷 他突然意识到,每个角色的背后都会有他说不出的秘密。季羡林也不例外。他的父亲并不无情,但他对家庭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