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芳什么

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芳什么

非丝非竹而自恬愉 不烟不茗而自清芳什么意思

丝竹是古代对乐器的别称(雅称),烟茗是焚香、饮茶的意思。在古代都属于文人的活。

这两句诗是作者对个人内心追求的描述,意思是没有丝竹啊我一样生活的恬静快乐,没有点香、没有好茶我还是生活得很有尊严的。

隐喻着自己只要维持真实,没有音乐来调剂生活也会感到舒适愉快,不需要焚香烹茶就能满室散着清香。

蓦地的意思

蓦地

读音:mò di

释义:突然地,让人感到意外地。

近义词:突然 猛地

出处:明 王玉峰《焚香记·辨非》:“怕有奸人蓦地生恶意,乘机就里施毒计。”

例句:他~大叫一声。

如何看《周易

首先我要来介绍《周易》这本书,要介绍《周易》这本书我们就必须要回过去来讲中国传统的一些经典问题。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当中,其实每个悠久的民族文化里面都有自己的经典性的著作,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同样有着经典性的著作。就中国文化来说,中国的文化有三教形成了它的基本思想构成,儒家、道教、佛教。其中儒家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主流,漫长历史时期当中的主流,在儒家文化里面有一些重要的经典,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所谓的四书五经。四书是在宋代以后确立起来的经典,是在五经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在宋代学者看来,四书可以用来人们理解五经思想的一个台阶,因为五经离我们太远,不是说离我们,离宋代人就已经比较远了,所以说宋代人离五经就感到比较累,所以宋代人就编了一个四书,把四书上升为经典,通过四书来理解五经,五经中间有一本经就叫做《易经》。其实《易经》本身无所谓是经,它本来就是《易》或者是《周易》,之所以成为经是因为在汉代,随着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正统,所以儒家传统的这几本书就上升到经典的地位,所以才被称之为易经,它本来的名称应当叫做周易。在传统儒家的著作当中,本来有六本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乐》遗失了,只剩下五本,《周易》这部经典在这五本经书里头有它独特的地位和它的意义。差不多是什么样呢,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的话,其他的几本经实际上涉及到的是我们公共和私人生活的一些具体层面,可是《周易》这部书提供的是所有这些公共和个人生活知识的基本层面的一个背后的总的知识的支撑。大家有没有听懂我的意思?就好比说在经典物理学时代,虽然有很多的技术、很多的工程、很多的知识,构成所有这些应用性知识背后的知识是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今天我们有新的很多的知识,然而在这些知识背后的那个支撑,我们可能把它理解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它是构成了一个时代知识最基础的东西。《周易》这部书其实就有一点这样的性质,它对于中国其他的经书当中所呈现出来的知识系统,这本书就构成了它的一个支撑的支撑。正因为如此,所以《周易》这本书又可以被成为众经之经。《周易》这本书由于这样的性质,所以它影响中国人就非常的深远,以至于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说过,阴阳五行,五行是另外一个系统,指阴阳而言的,它是《周易》这本书里面的基本思想方法。阴阳五行构成了我们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定律,是不变的定律。尽管到今天我们大家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很多行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其实我们不自觉的依然会有一些表现。比如说我随便举个例子,这位女同学把你的左手伸出来,举高一点,大家可以看到她的左手上戴了一个玉环,你为什么没有把它戴在右手呢?她可能是无意识的表现,也有人把它戴在右手,但是一般来讲应该戴在左手,因为在中国传统里面左代表着阳,右代表着阴,所以民间看相会有所谓男左女右。其实左代表的阳是代表着它的珍贵一面,所以说你既然戴佛珠等等的就表示礼佛,所以戴在左手上就表示一个意思。比如说你跟人家敬酒,应该站在人家的下位,而不能够站在人家的上位,下位在哪里?右边。所以说这样一些生活的细微末节的表现,其实都是跟《周易》的思想依然是延续着它的思维惯性的。待会儿讲了以后大家可能会看到更多的一些问题。我们讲《周易》这本书虽然在两千多年以前,三千年甚至更久,但是它的基本思想方式和它形成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惯性,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至于它还有很多其他层面的问题,当然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说更为普遍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这本书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因此我们常常会对这本书有很多的地方充满着它的神秘性,以至于不知道怎么样面对它。假如说各位有兴趣到坊间买一本《周易》的时候,你会发现拿来翻起来读不下去,因为《周易》这本书可能让大家觉得不知道从何理解。其实可以理解,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时也没有几个人能听懂是一样的。我不是要拿《周易》跟相对论作比较,我想说的是,它作为一个民族所有知识背后的那个基础性的东西,它肯定是有一些超乎于我们经验层面以上的东西,所以说我们对它的理解可能就有一些困难。我希望今天在我的演讲过程当中能够帮助大家消除这样一种神秘性,可以为你们以后自己有机会去读《周易》有一个基本的入门,这是我今天希望达到的目的。先简单介绍一下《周易》本身,作一个概述。关于《周易》的解释其实是一个比较多样性的,在座的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借来《管锥篇》,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这本书,如果知道这本书的话打开《管锥篇》的第一页,他写的第一个札记就是易有三名。就是《周易》这个书名本来就有好几个含义,周就有好几个意思,有人说这个周代表的是周朝、周代,第二代表着普遍,第三个代表着这个周是圆的,也就是说是循环的。易也有好几个意思,第一个是变化,第二个是简单,它也有不同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周易》这个书现在一般我们都认为它是在周代所形成的,既然它是一个那时候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其实在周以前有商朝,商以前有夏朝,据文献记载,夏、商、周三朝都有自己的类似于《周易》这样的著作。在夏朝这部著作叫做《连山》,表明里面所提供的思想和知识就像山一样绵绵不绝、连续的。而商朝叫做《归藏》,就是所有的知识是深藏在那本书里面。《周易》就是《周易》。后来我们说夏、商、周三部这样的书流传后世只剩下了《周易》,而《连山》和《归藏》在后世的文献里面只留下了一些残篇,很少。也就是说《周易》这部书作为人们认识自然和人生知识的一个基础,这个书其实并不是说它是凭空来的,是在我们祖先认识过程当中有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只不过这个推进的过程当中,周所提供的《周易》要比前两者更为人们所接受,用《论语》当中所讲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也就是周的知识和他们的认识,是在接受和吸收了夏、商的文明之后才产生的,所以它当然就可能胜出一筹。相传,《周易》的创作完成经过了三个伟大的人物,所以在易学史上有所谓的易经三圣这样的说法。这三个伟大的人是谁呢?第一个是伏羲。伏羲画卦,伏羲的工作是画了卦。卦是什么呢?卦就是八卦。我这里有两张图,我们只看卦,卦有乾、坤、坎、离、震、艮、兑、巽,至于他们后面那两句话,比如乾三连、坤六断,这是一个口诀,便于人们记忆,这一符号里面的天地,乾卦代表着天,坤卦代表着地,也就是说在《周易》的作者看来,八卦分别代表着世界当中八种最重要的东西,而由于这八种最重要的东西,又构成了整个世界的万世万物。当然在这个八卦当中又有更重要的卦,那就是更为重要的四卦,乾、坤、坎、离,也就是天地水火,韩国的国旗四卦其实就是乾、坤、坎、离,在《周易》里面两个最重要的卦称之为天地卦。这是伏羲的工作,创造了这八个卦。大家可以看这八个卦只是用两种符号来构成的,一个是两根短线,一个是一根长线,所以这种一根线一根线就称之为爻。在八卦当中可以看到是由阴阳二爻演化出来的。伏羲画的八卦在我们今天看来好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一个符号。如果假设一下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从树上下来的猴,这些猴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都是一样的光着屁股,现在我们要把这一群猴进行识别,给每个猴取一个名字,那也不容易,因为没有文字,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某种方式给大家区别开来。大家可以设想一下我们现在是古人,我们面对的世界是浑然一体万物的世界,我们现在要对万物进行明确的指称,很不容易。就好像我今天看到在座各位,我跟大家不认识,当然大家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因为刚才有人介绍了,可是我并不知道你们叫什么名字,我现在要指认你们,就不太那么容易。所以古时候实际上是创设的一种符号体系,用这样一个符号体系能够来指认世界万物。可是大家可以看到世界万物很多,怎么可能用一个符号非常简单的把它指认出来?这就很难。大家都知道计算机能够在短期内大量的迅速计算,是因为它采用的不是十进位制,而是二进位制,周易恰恰就是二进位制。虽然在易学的研究当中,有学者认为周易对现在的二进位制数学有它的贡献,但是这只是一种说法,当然也有一些蛛丝马迹是可以证明这一点的,因为二进位的创造者莱布尼兹取得很大的贡献,而莱布尼兹早年是通过传教士接触到了周易,这在莱布尼兹大量的书信里面已经反映出来了。所以问周易对二进位制是不是有影响,可能也是有影响的。我在这里不讲这个问题,我想来说明伏羲画卦是如何通过这样阴阳二爻就能够把它区分出来的。一根阳爻,一根阴爻,那就好比是现在我们是从树上下来由猴子变来的人,大家把屁股露出来以后会发现,其他都一样,只有一个不一样,有雄性的,有雌性的,多一个把或者少一个把。就好像医院护士接生的时候就告诉那个母亲,或者是守在产房外面的父亲说,你生了个儿子,你生了个女儿,其实都一样,就是一个肉团,可是他告诉你这是一个儿子,因为他多了一个把。所以阴阳里面首先因为一个把来表明这是一个阳性,那是一个阴性,所以首先把两类人区分开来。区分开来以后,可是还有那么多人,怎么办?在雄性里面,都是阳爻里面,又看到那一群都是有把的猴子里面,有一批猴特别的刚猛有力,那就给他加一个把,而那个雄性里面不是那么孔武有力的,比较温顺的那批,就在阳爻上面加两个短线,表现他有点阴性。本来是一个混沌的,本来天地万物是一个圆,是万物混在一起的,首先分出一二,然后在一里面又分出一二。阴性的猴里面也可以分出,有些同样是雌性动物,有的雌性动物脾气比较像雄性,有些比较女性,所以它也可以再分。大家可以看到,又分出阳阴阳阴,每一个上面都可以分。所以有这样一个阴阳就可以衍生出一层层的上去,而这个衍生规律正是二进位制。2的N次方,当N=0的时候,就是没有关系,是1,是混沌不分的状态。当N=1的时候,就是2;当N=2的时候是4;当N=3的时候就是8。八卦就是这样出来的。所以不管世界有多么庞大,都可以用阴阳来简单的分出去,而且永远不会重复。所以说画卦非常重要,这是符号的创作,有了这个符号使得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符号来对这个世界进行表述和指认。比如说我们今天这么多人,我本来说外面的同学站起来,谁知道是哪个同学?好像老师在指你,其实我不一定在指你。可是如果我们有符号就可以很明确说,某某,当然也可能这个某某跟那个某某是重复的,没问题,我们再区分一下,如果他叫张三他也叫张三,没问题,我就说那个高个子的张三。这就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把事物区分出来。周易画卦的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一个符号系统加以描述。经过很多年以后,到了周文王的时候,相传他的贡献就是把六十四卦一一对应,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它来解释人是社会的种种现象,所以就变成了演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周易》,一共有六十四个卦,八八重叠就是六十四卦。所以所谓文王演易,就是由八卦上升为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其实就构成了整个的知识系统,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遇到了问题,就会用六十四卦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什么意思?比如说今天我们每个人在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里有一瓶矿泉水,以我的经验我来这里讲课,主办方会给我提供一杯水,不管是瓶装的水还是一杯茶,我想这是干净的,假如是茶,里面倒了水,我觉得也是没问题。然后我再打开,它确实还是密封的,所以我就打开了,我就可以喝了。为什么?因为我的知识、我的经验告诉我,这杯水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假如说现在我拿了这杯水,我想应该是给我喝的,结果看到这个水为什么比正常的水少了,然后我再一拧,怎么这个口也已经打开了,好像是有人喝过了,那我就不应该再喝了。大家明白我的意思了吗?就是以我的经验和知识来判定这件事情是不宜做的,当我愿意去做表明这件事情对我是有利的,当我不愿意做就是这个事情对我是没有利的,因此在判定上我们就说,有利的事情就是吉,不利的事情就是凶,吉凶的判定就是很清楚的。虽然我们以为是清楚的,但是有时候可能是被人骗了,即使是被骗了也是有一种知识在支撑着你。比如说女同志一天到晚把脸上抹,她总认为把脸往上抹可以保护皮肤,其实这是一种错误,因为皮肤老是抹要老化了。可是所有的广告、所有的宣传、所有的知识告诉你,没有问题,这是好的,所以你就相信了,继续抹。这还是一种知识的支撑,总之是一种知识,我们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来源于我们的知识。包括我们开汽车,我以60码的速度往前开,你怎么就放心的开呢?你就不怕你的车万一刹车有问题呢?万一刹车有问题不是就要撞死人吗?就像我们开着我们的汽车要过钱塘江,你怎么敢过呢?你怎么就不担心万一从这个桥上掉下去怎么办?所以以你的经验是没有问题的,或者以你的经验觉得有问题你就不做了。但是恰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这样的问题,有一些事情你是必须要做的,可是以你的知识和经验就是没法判断,比如说所有的知识来帮你判断的时候,都是只有50%,好像这件事情可以做也是50%,不可以做也是50%,所以你就拿不定。拿不定我们怎么办呢?通常是用丢硬币的方法,但是现代人常常认为自己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不愿意丢硬币,你真的愿意丢硬币吗?假如你丢了一个硬币的时候,本来你想花朝上是吉,花朝下是凶,可是你啪啦一丢,结果花朝上是吉的,可是你又想是不是再丢一次吧,再丢一次花又朝下了,一正一反,然后你就不放心,那我们三局二胜,再来一次,三句二胜之后还会来五次,有这样的经验吗?其实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更多的是来自于什么呢?假如我不确定的时候我会去咨询别人,我去找我的朋友,告诉他这个事情,问他应该怎么做,我摆不定,你帮我分析一下。然后我这个朋友跟我说应该做这个事,他虽然讲得头头是道,可是我听下去觉得好像是有道理,但是我还是不敢。我再去问问另外一个,我的老师见多识广,他给我分析来分析去,结果说还是不应该做。其实我可以告诉大家,在这样不断咨询的过程当中,你的朋友、你的老师并没有帮你做任何的决定,只不过是你在不断咨询的过程当中,把你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在这样的倾诉过程当中消解掉了,最后还是你自己拿定主意,但是你通过这样的倾诉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讲,如果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问神,没有神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工具,那就是周易。周易就是一个知识系统,我们通过一套仪式来帮我们判定,做这个事情的决定是吉的还是凶的。这就是我们讲的周易的作用。同学们可能会问我,老师你说,这样一套周易的占卜,如果是吉,如果是凶,准不准?我告诉大家,准。这个准不准也是个概率,什么叫准?100%那是准,连孔夫子也说没有100%,有75%可能就不错了。比如说我们不知道明天股票是涨还是跌,你每次就按照算卦来定,有75%那也不错了,你肯定这辈子还是赚多赔少,还是赚了。可是既然如此,我告诉大家,你不用周易来算也可以,所以周易就会衍生出简易卦。大家在寺院里看到过用三个铜钱卜卦吗?那个就是简单的三个铜板就可以。甚至还有更简单的梅花易,拼就行了。还有刚才这位老兄讲了,你就拿个硬币投。但是你要记住,我们说统计你的75%的胜算是你的一生吗?从今天开始凡是遇到疑难问题你就投硬币,凡是花朝上的就是吉的,花朝下就是凶的,你不要老反悔,因为投硬币很简单,投一次就是投一次,如果是花朝上就是吉,如果是花朝上就是凶。从现在开始一直到老,你把每次结果计下来,你会发现75%的胜算。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用投硬币呢?我们为什么还要演卦呢?投硬币很简单,正是因为太简单了,所以你不相信它,我们有没有这个经历?你花了很多钱买的东西就以为是好东西,其实花很多钱买来的和花很少钱买来的东西是一样的东西,就是因为你花了很多钱你就当它是个东西,就是这样。所以演卦的时候要卜一个卦要费很多的周折,古人算卦很认真的,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要洗澡、要沐浴、要焚香,然后用非常正式的仪式进行演卦,所以这个过程非常神圣、非常认真,所以你得出一个卦大半就不会随随便便的推翻它。就好像你考大学的决定,选择某个志愿都是很认认真真想过的。或者说再举一个庸俗的例子,男男女女谈恋爱,谈来谈去,到 后说跟他结婚了,你要知道一结婚就意味着你把你的一辈子赌上了,可是你就会很认真的生活,不会今天结婚明天就离了,其实尽管这个风险是巨大的,你就把自己一辈子绑架在这个人身上了,很莫名其妙的。所以我们讲它是很慎重的过程,很神圣的过程,所以我们有很多的仪式,婚礼等等搞来搞去的事情,很庄重。演卦也是一样,通过一个非常严肃神圣的过程,然后我们得出一个卦,我们对这个卦就会有一种敬畏,然后我们就会说吉就是吉,凶就是凶。文王演易以后的六十四卦纯粹就是一本占卜的书,什么是占卜的书?就是断吉凶的书。可是到了第三个伟大的人物,孔子读了几回就写,写了再修改,等等这样搞,一搞了就搞了十篇文章,这十篇文章是孔子解读《周易》文字,所以称之为系辞,就是这些话是挂在那六十四卦下面的,所以孔子的内容变成了最早的对《周易》的解释。《周易》本身被称之为经,对它的解释我们都称之为传。孔子有一本书《春秋》,《春秋》到了汉代有不同的学者来解释,或者同时代的人就有人来解释,解释的那个东西就叫传。比如说我们知道有一个叫左丘明的人来解释《春秋》,所以左丘明的解释叫做《春秋左传》,还有一个《谷梁传》,还有一个《公羊传》。本来传的地位是比较低的,但是因为孔子的地位高,相传这个传是孔子写的,孔子的《论语》都变成经了,四书里面第一部是《论语》,所以孔子写的对《易经》的解释也同样变位经。所以虽然分为《易经》和《易传》,但是《易经》、《易传》这以后就合二为一了,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个文本。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孔子的解释,使得《周易》这部书又从一个纯粹占卜的书变成了一部知识的经典。但是当我们说这部书是知识的经典的时候,我们说它是一部哲学的著作,而不是科学。因为科学是一个近代的概念,严格的科学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的,是可以被证实的东西,那叫科学。可是古时候像《周易》里面很多东西并不是实验可以证明的,很多实践当中的问题是没法证明的。可是这些东西我们说它不是宗教,因为宗教有一个神,有一个信仰,它不是宗教,它的所有道理是建立在对于一个知识的阐述上面的,是通过你的经验理性阐述上面的。比如说复卦里面有一爻,不远复。走得不远就要回头。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学习当中难免会要犯错,犯错就好比背离了你的主体,你的本体离开了,可是你要是时时的不远就要回头,就是这个错误才犯、才有萌芽,你就能够回头,这样这个错误就没有问题,所以叫做不远而复。当一个父亲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复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告诉你,用这样一个名字提醒你,你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的缺点,不要走得太死。在我们中国文化里面有大量的人是用《周易》来取名的,比如严复,上海过去有个著名的周而复,随便查一查会有很多。《易传》经过孔子的完成以后,它就变成了一部哲学的著作,所谓哲学的著作就是说它不是宗教的著作也不是科学的著作,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它的特点是诉诸于理性,而不是诉诸于信仰,它的结论又是可以用经验来印证,但是又不可以用实验来证明的,是这样一个情况。这里的一个问题是,《易经》和《易传》加起来以后,使得《周易》的性质就变成了它的复合型,它既是一部占卦、占卜的书,同时又是一部哲学的书,所以不同的人在运用它的时候就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这里是大家要注意的。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我要补充一下,我刚才所讲的,《周易》这部书经过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个伟大的圣人,这只不过是说大家把它理解为这本书经过了三个长远的时代,未必就是这三个人的创作,它只代表了那个时代。比如说画卦的应该是属于伏羲那个时代,而演易的时候大致在文王的那个时代,而创作《易传》的十篇文章大概是孔子发起,但是它的完成可能是由他的在传的学生一点一点完成的,所以经过了三个不同的时段。在说明下面我要举例六十四卦的时候我先说一下这两幅图,一个先天八卦,一个是后天八卦,因为待会儿讲到应用的时候会要用到这两个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这两幅图都是宋代人根据《周易》里面文字的形象化的描述。图书、图书,今天我们的图书馆叫图书馆,什么叫图书馆?就是藏书的地方,为什么叫图书呢?是有图有书,以前只是书,没有图的,有图是后来加进去的,是为了书传播的方便。就像小的时候我们看连环画,我们看图比较容易理解,宋代的时候学者们在传播《周易》的时候,为了让它更为形象直观,所以把《周易》里面的很多文字通过图来表现出来,其中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是来自于这两幅图。当然这两幅图到底表明了什么问题,其实学术界各有不同的看法。我想用一个简单的解释,所谓先天八卦,大家看这幅图意识到,八卦两两之间的符号是完全对称的,先天八卦以天地为对称,而后天八卦以坎离为对称,是水火为对称的,但是其他的卦就不是对称的。这里就意味着什么?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阴阳构成的。中国人讲,你今年几岁,我们多半讲虚岁,为什么讲虚岁呢?因为中国人从受孕那一刻起就算是生命出来了,西方人讲周岁,所以我们生下来你的生命已经是十个月了。一个生命的形成是由阴阳二气的结合。从理论上来讲,天地阴阳之气的结合应该产生的事物是完美的,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先天而言,万物应该是对称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生下来就应该是两个耳朵是对称的、两个眼睛是对称的,眉毛是对称的,嘴巴也是对称的,整个人的形式就是对称的。可是同学们回到家里自己面对镜子照照看,你都会发现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对称的。而且我告诉同学们,年纪越大不对称就越来越厉害,如果你生病的时候不对称就更明显,如果到老了快死的时候就彻底歪了,鼻子、嘴巴都歪掉了。所以后天是不对称的。这个道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理论上的对称在天地阴阳之气感应一刹那产生这个事物,受胎时候形成一个物的时候,它可能受到当时那一点点的影响,或者有一点点的不完美性,所以它就发生了一种偏转,所以它就不完美。一对夫妇生三个孩子,都很优秀,也长得很好,理论上应该说三个孩子都是一母同胞,应该是长得一样的,可是就是有智力、脑力、体力的不一样,为什么呢?可能就在受孕那一刹那阴阳之气发生了偏转。所以先天和后天有区别。通常先天是用来算命的,在江湖上面使用,而后天八卦是用来断风水的,因为后天八卦是帮你来调整,算命算的是先天的,你是怎么回事,因为这早就定了,我们讲命定了,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早就定下来了,但是后天是可以调的。这是解释这两幅图,解释之后待会儿讲应用的时候大家才知道有什么东西。然后解释卦,六十四卦就是有六十四个这样的卦形成的。这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卦,卦一就表明它是第一个卦。乾上乾下,这就是乾,告诉你上面是乾下面也是乾,也就是六到线都是阳线。怎么读这个卦,《周易》有自己的读法。《周易》的读法从下往上读,六根爻是从下往上读,最底下的爻叫做初,第二根爻叫二,第三根爻叫三,第四根爻叫四,第五根爻叫五,最上面那根叫做上,所以是初、二、三、四、五、上。九是什么意思呢?九代表的是阳爻,所以当我们说初九,就一定代表着最底下那根爻是阳爻,如果是阴爻我们就称之为六,我现在说六二,就是说第二根爻是阴爻,这是读爻的方法。第一根爻告诉我们是潜龙勿用,这是对于初九的解释,每个爻都有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话被称为爻辞,刚才孔子十篇里面有一个系辞,这个称之为爻辞。乾卦也有一个解释,叫做元亨利贞,这是对乾卦的解释。乾卦跟其他的卦有区别。在六十四卦里面,乾卦跟坤卦跟其他的卦有区别,那就是乾卦跟坤卦都有最后一句话,用九或者是用六。其他的六十四卦是没有用九、用六的,就是六根爻辞的解释就OK了,只有它是有用九和用六的。换言之,到底用九和用六怎么解释,历代的易学家有完全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说法是说因为有一个变爻的问题,如果全变那么就用用九,这是有不同的解释,我们不去管它。六十四卦都是这样的,这个卦来说明什么问题?假如说我遇到什么事,今天把握不定,我就来占一卦。啪,是乾卦。乾卦是什么意思呢?它代表着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天为象征,我们看到天上云在那里飘来飘去,天上下雨,所以万物成长,所有事物在这种成长过程当中并行了。天有光明有黑暗,日夜循环,所以时间也就确定了。所以天象的变化使得我们所有的人可以按照自己本来的位置确定你的性质、你的轨迹,每个事物各尽自己的本分来做事情,所以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宇宙,所有的事物都得到成长,天下各国都很安宁平和,所以乾卦是告诉你这样的意思。这里只是讲它的意思,还有六条爻,这个图像的意思,所以他来解释这个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六根爻表明什么呢?表明很刚毅,不变。大家看阅兵式的时候,飞机飞过要拉喷气,为什么要拉这个喷气呢?是一种速度感,让你感觉到是很强硬的一种意象。所以用天象就表明宇宙是很刚健的,什么是刚健呢?他不会随随便便改变,他也不会改变。《诗经》里有一句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鸡到了

谁知道狮心王理查与萨拉丁之间的故事???

英国历史上每个有点出息的王都有一个称号,由于理查够狠够横,从此人们就都称他为“狮心王”,意思是说他有一颗狮子一般凶狠的心。

此时法王腓力与施瓦本的日尔曼十字军及由英国巴德威大主教领导的英格兰志愿军已经将阿卡城围攻了好几个月,萨拉丁算是碰上了他这辈子第一个对手了,他惊异地发现这只年纪不到他一半的小狐狸,竟是当世第一难缠之人,诡计多端,层出不穷,偏偏他本人又腾不出手来收拾这只小狐狸。因为他是两线做战,这段时间里他正忙着在幼发拉底河流域打内战平定叛乱。但是他走时也在几个要塞重镇留下了重兵防守,阿卡城内的穆斯林十分顽强,他们苦撑着等着萨拉丁平叛回来指挥他们。双方苦战数月,打得尸横盈野,腓力竟一点便宜也占他不得,始终不能将阿卡城拿下,而十字军伤亡惨重,消耗巨大,迫切地需要支援。

巴德威大主教不断地写信给正在路上磨磨蹭蹭的狮心王,当年正是他在伦敦西敏斯特大教堂亲手将王冠戴到年轻的理查头上的。但他迟迟等不到国王军队的到来,没多久便怀着遗憾和失望在一场围城战中见了上帝。

此时的狮心王理查正像个脱缰的野马,根本不愿受教皇的安排和羁绊,让他去圣城和腓力一起打萨拉丁,他就偏不去,或许他不屑于和小狐狸腓力在一起并肩作战吧!从西西里晃晃悠悠出来后,又打起了可怜的拜占廷帝国的主意了。本来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可拜占廷帝国此时还不知道狮心王是何许人也。理查欺侮完西西里人后,乘船从海路进军圣城,其中有几艘船在塞浦路斯触礁,拜占廷人趁火打劫,拿了东西还扣人。这激怒了理查,他正闲着找事做,乾脆发兵猛攻塞浦路斯,可怜的拜占廷哪是狮心王的对手,塞浦路斯在理查的猛攻下,于1191年3月沦陷。这时理查才发现打下这么一大块地方,吃不下又带不走,便以10万金币的价格卖给无家可归的耶路撒冷王国的“无家之王”德?吕西尼昂。

理查在地中海做生意挣钱时小狐狸腓力已围攻阿卡城一年多了,与萨拉丁的部队打得焦头烂额,始终不能攻克阿卡城,实力损耗严重,日耳曼军的施瓦本公爵也因瘟疫而丧命,追随他父亲巴巴罗萨去了。

6月份时,狮心王理查总算带着他的英格兰十字军赶到阿卡城外与其他十字军会师,一到他便当仁不让地充当起十字军总指挥官,对小狐狸腓力等统帅比手划脚,呼来唤去。腓力因为和萨拉丁打得元气大伤,锐气大挫,对理查也是敢怒不敢言。理查一到便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和超凡的战斗能力,仅一个多月,便拿下了阿卡城。攻陷阿卡城的那天,十字军们欣喜若狂,在首领相继死去后仍坚持作战的日耳曼人首先冲上城头,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噙着热泪把德国国旗升在阿卡城头上。理查见状冷冷一笑,认为他才是十字军的统帅,要升也只能升英国国旗,于是令手下冲上城头扯下德国国旗扯下撕个粉碎。

日耳曼人傻眼了,这些高傲的条顿武士怎么也没有想到理查竟会蛮横至此,如此无礼地侮辱他们,但此时实在是惹不起他,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含愤强忍。每个德国人心里都在想,要是巴巴罗萨还在,哪会这样受人欺侮啊!

腓力虽然才二十啷当岁,可好歹也是法兰西的国王,被理查肆无忌惮地吆来喝去,气得快吐血,他实在受不了理查自命不凡、沾沾自喜的德性,和他多呆一分钟都觉得致命,于是8月份时,借口生病,留下一支10500的法军,自个回国去了。这件事也让后来的许多欧洲人感到惋惜,认为腓力应该再坚持战斗下去直到打败萨拉丁乃至收复圣城,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荣誉。

理查巴不得腓力快滚,这样他便是这场东征里惟一的英雄。对气焰万丈的狮心王来说,根本没有把威震天下的萨拉丁放在眼里,认为要打败萨拉丁收复圣城,自己一人足矣。

巴巴罗萨的意外,腓力的气走,这对萨拉丁而言真可谓是求之不得,赶紧焚香祷告,祖宗积德啊!他的伊斯兰世界的联盟并不牢固,阿拉伯人、穆斯林们天生就酷爱内讧,是窝里斗的行家,大敌当前,可各国的哈里发、苏丹们却都在等着看他出洋相,个个都像秃鹫一样在旁虎视耽耽,就等着他挂了然后来收他的尸、捡他的蒌。别的不说,就说巴巴罗萨那10万条顿骑士杀将过来,他就根本找不出那么多兵力抵挡。要是三大名王齐聚耶路撒冷来寻他的晦气,那他真就只有抹脖子上吊一条路了。这下倒好,桀傲不驯的理查自己动手瓦解了联盟,这就是所谓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了。虽然理查也不好打,但是打一个总比打三个有机会得多。

阿卡城应该说是萨拉丁主动放弃的,因为他知道理查的这支英国生力军一来,阿卡城铁定守不住,于是向理查提出放弃阿卡城,并且他给理查20万金币和释放 1500名基督徒,条件是理查不得屠杀城内的穆斯林。但萨拉丁提出这个条件后便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因为他手头从来没有多少现金,他向来以慷慨豪爽而闻名于东西方世界,虽然本人生活简朴,但是在其它地方花钱如流水,从不吝惜钱财,属于那种有多少钱花多少钱的主,可能也就是现代“零储蓄族”的鼻祖了,天性比较小资,口袋里放不住钱,一座金山给他也是转眼花掉,以至于经常出现要给下属打赏时发现口袋里没钱的尴尬场面,弄得要变卖东西来打赏。如他的秘书伊本.沙达德描述的那样,萨拉丁堂堂一个大国的国王,却经常一贫如洗,有时为了回拜和赏赐外国使团,而不得不拿出土地来卖了换钱给别人(说到挣钱萨拉丁的确远不如理查,理查一向是拿别人的东西来卖。另外,萨拉丁也幸好不是中国的国君,不然要落下一个“卖国贼”的名声了)。这导致财政部的官员不得不私开个小金库,把一部分钱藏起来不让萨拉丁知道,免得他随手拿走花光,真到要急用钱时反而囊中羞涩。

所以萨拉丁提出条件后便发现自己一时竟凑不齐20万金币,只得先给理查其中一部分。理查却不管他什么理由,他一向是说做便做,约定时间一到,萨拉丁没送够钱来,3000穆斯林俘虏便人头落地,把萨拉丁气得半死。

1191年9月萨拉丁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平叛归来,腾出手来亲自对付狮心王理查,萨拉丁习惯的战术是仗着萨拉森轻骑兵弓强马快的特点,利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吸引敌人长途奔袭,而后在敌人行军的路上用小股骑射部队不断地骚扰,并破坏水源和补给线,把敌方部队折磨的疲惫不堪,己方的主力则以逸待劳,最后一股作气将敌军歼灭。于是他并不直接去攻打理查,而是先围攻在基督教徒手中的沿海重镇雅法。正如他所料,理查果然率军南行,向雅法而来,寻求与萨拉丁的决战。

理查的决定在十字军联盟中造成了很大的分歧,其他的统帅和贵族们认为应该以阿卡为根据地,直奔圣城耶路撒冷而去,先拿下圣城再说,甚至有人提议拿下圣城后立理查为耶路撒冷王国的国王。但理查此时对这个提议暂时没有多大兴趣,执意要向雅法进军。之前遭受理查侮辱的日耳曼十字军已经退出回国,小狐狸腓力留下的部分法国军队,却并不怎么听理查的指挥,这让理查很恼火,一直想找个机会给法国人难堪。正好这时法军因为消耗过大,需要补充,便向十字军统帅理查伸手。理查其实这时很有钱,从西西里、塞浦路斯捞的钱还没花完,手里还攥着萨拉丁给他的2万4千的金币,但他对法国人却推托没钱。不仅如此,反而还要法军的首领勃艮地公爵马上还以前欠下的一笔数目极大的债款,勃艮地公爵感觉自己被耍,气得脸皮发青,大发雷霆,“老子不乾了”,领军掉头就走,准备撤回阿卡城,结果在理查的授命下又吃了闭门羹,着实把法国人羞辱了个够。

萨拉丁的计划只实现了一半,因为理查虽然如他所料长途奔袭来解救雅法城,但萨拉丁派去骚扰理查的小股骑射部队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奏效。理查在战前已经细细研究过萨拉丁以往的战例,可以说对萨拉丁的战术已是颇为了解,找到了对付萨拉丁的办法。

当时西方人对萨拉森轻骑兵印象是很深刻的,他们描述,萨拉森人因为不像十字军骑士那样装备重铠,所以速度极快,当十字军骑士们追击他们时,萨拉森骑兵就逃得无影无踪,一旦停下来,他们又掉回头蜂拥而至,继续用弓箭骚扰,让人十分苦恼。以至于国王理查不得不严禁骑士们擅自冲锋去追击敌人,免得无谓的伤亡。

理查作为一个儿子、一个兄长、一个国王、或者一个政治家,都是显得十分任性和蛮横,但他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却是非常精明和成熟的,他的的天才和伟大之处,在与萨拉丁的战斗中得到了最高的表现和发挥。他不像以往的西方统帅那样迷信骑士的力量,而是创造出了新的步兵阵形战术去对付萨拉丁。他把骑兵和步兵各分为12个阵队,相互配合协调,严禁单兵种擅自行动。在遭遇萨拉丁的骑射部队时,以步兵应付,前排的长矛兵将长矛斜插在地上,阻止对方骑兵的冲击,在长矛兵中间交插着长弓步兵,因为英国的步弓射程极远,远远超过对方马弓的射程,对射时自然大占优势,在前排的弓箭手射出箭后,后排的弓箭手补上,其中绝无时间空隙。这种情况导致萨拉森轻骑兵们十分困惑,他们只要一出现,就要面对英格兰步弓手雨点般密集的箭矢劈头盖脸而来,而己方则很难射着他们,如果冲锋的话对方阵前的长矛对马匹的威胁实在太大,并且还要防备对方重骑兵的包抄。而理查本人则策马不断在各个阵队之间巡视,提醒士兵们保持阵形。

理查的这种战术不禁使人联想起早于他们十几个世纪的中国西汉王朝的将军李陵的战术,当时李陵就是以成排的长矛兵排成方阵,掩护阵内的弓箭手,不间断地向扑来的匈奴骑兵射击,以区区六千人的兵力,就使得十数万的匈奴骑射束手无策,伤亡极惨,直至己方弓箭全射光了才全军覆没而被俘。

并且理查不追求行军速度,他根本不在乎萨拉丁围攻下的雅法城的死活,每天的行军速度控制在12英里以内,以保持士兵们的体力,而且他是靠海岸行军,沿途由意大利海军的运输船队给他补给。这使得萨拉丁的计划落空,他派出去偷袭十字军的小分队非旦没有取得扰敌的预期效果,反而造成不小的损失,对不紧不慢的理查,也达不到以逸待劳的效果。于是他果断放弃了骚扰战术,率领部队直接迎击理查。

9月14日,双方主力在阿尔苏夫(Arsuf)展开决战,两位浪漫主义的英雄终于碰撞了,他们得以在战场上互见对方的英姿。

战斗进行的非常激烈,双方都在极力寻求对方的破绽,萨拉丁惊异地发现,从前他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术和勇气如今在理查面前全无法施展,无数萨拉森轻骑在英格兰长弓射出的狂风暴雨般的箭矢中倒下。萨拉丁率着骑兵绕到十字军阵中比较薄弱的后方,企图冲击并将十字军分割,但每次都被理查挡回,十字军的阵形在理查的亲自控制下始终未出现任何混乱。对此,穆斯林方面有不少记载,他们描述道,十字军的步兵每个人都穿着非常厚的毡袍,这种毡袍厚到弓箭无法刺穿,许多步兵身上插满了箭只,好似刺猬一般,但却毫发无伤,依然在阵队里作战。

十字军整体机动而有序,分工明确,长矛兵和长弓兵把重骑兵保护在后面,只等萨拉丁的部队一乱,便要冲击和包抄。萨拉丁便命令一部分骑兵向十字军重骑兵射击,这固然造不成什么伤害,只是希望能把对方的骑兵激怒,引他们提前出来追击,等脱离了箭阵的保护便收拾他们。十字军骑兵们固然很愤怒,他们由原先的战斗主力变成步兵的辅助,早已对理查的这种安排不满,但他们畏惧于理查和军纪的威严,对萨拉丁的挑逗置之不理,即使被射伤也无人脱队。

这种军队几乎无懈可击,萨拉丁开始撤退,将理查的十字军引到海边的一片丛林,他在那设了埋伏圈。理查识破了萨拉丁的意图,他始终死死控制着部队的阵形,只要坚持这点,萨拉丁就无法取胜。虽然后来还是出现了一些小意外,重骑兵们还是在理查下命令以前就忍不住冲出去了。时机是早了点,但总是没弄出乱子来。在经过几次冲击之后,萨拉丁的部队损失极为惨重,他意识到自己的军队无法战胜对方,不得不下了全面撤退的命令。理查顺利地进军雅法。在金雀花王朝的狮心王查理一世的攻击下,伊斯兰的萨拉丁大帝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了。

萨拉丁不服气,本欲组织军队再与理查决战,但想来想去想不出破敌的办法,便向理查提议暂时息战。阿尔苏夫之战的胜利使理查声名大噪,但这时十字军内部却为下一步的走向而出现了纷争。贵族和统帅们一致主张继续向圣城耶路撒冷前进,直至收复圣城;而理查本人则想直接进攻萨拉丁的本部埃及,乃至进军开罗,他天生的冒险激情,使他更愿意像当年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那样,占领埃及,建立不世功勋。他的这个想法把贵族们吓坏了,因为这显然不是这次十字军东征的目的,他们的目的是圣城耶路撒冷。在出兵前教皇就说过发起这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目的就是把圣城和其周围城池从萨拉丁这个异教徒的头目手里夺回来,拯救沦陷在那里的上帝的子民们。所有的人从贵族、统帅、骑士到士兵、传教士们,都反对理查的想法,他们只想去耶路撒冷。这使理查很扫兴,他终究拗不过大多数人的意见,只得暂时放弃进军埃及的豪情壮志。

在战场上输给理查,萨拉丁颇为不服,1192年夏季,萨拉丁趁理查不在,再次进攻雅法城,十字军守军不堪一击,仅两天时间,就被萨拉丁轻轻松松地拿下。理查一听便来劲了,雄心顿起,赞美上帝赐给他这个强敌,对手太弱打起来岂非没劲。8月,理查大军兵临雅法城下,萨拉丁也抖擞精神,双方使出浑身解数在雅法再次展开决战。战况异常激烈,两位国王都亲临战场,不仅仅是指挥战斗而已,而是浑身披挂,亲自杀敌。古时的君王统帅,也真不容易,除了要把握大局,个人武艺也要超群,正如当年的斯达巴克思每每与罗马军团作战,总是用他的罗马短剑在身边斩出一堆堆小山也似的尸体;又如古中国的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在被匈奴围攻时,也得亲自策马呼啸,抢上阵前,连斩数名敌首,方鼓舞士气,挽败为胜;再如后来与丰臣秀吉决战朝鲜的大明提督李如松,被日军一炮轰翻下马,于众人惊呼声中跃地而起,抢马冲阵再战。壮哉!非此不能称为智勇双全的盖世英雄。

英王理查便是这样的盖世英雄,虽然他是贵族子弟,从小锦衣玉食,但却与他的几位哥哥弟弟不同,非纨绔颓子,从小便接受严格的骑士训练,加上天生神勇,武功勇力出奇的高,他率领十字军从水路进攻,跳入海水中,亲自挥舞着战斧杀入雅法城内,萨拉森兵团莫能披靡,望之如水开墙分。萨拉丁还没弄清怎么回事,理查已经杀到他的面前。如果说萨拉丁和理查这两位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君王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的话,那就是他们都有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性,做事不按常理揣测,总是令人匪夷所思。萨拉丁在这种危急的时刻居然还关心起他的对手怎么没骑马,说他看不下去了,竟然阵前赠马。理查也是毫不客气,慨而受之,骑上萨拉丁送来的战马,把他打得一败涂地。

雅法大会战,理查的十字军大获全胜,萨拉丁损失惨重,退出雅法城。萨拉丁的穆斯林盟友和士兵们都被他这种浪漫的举动弄得瞠目结舌,哭笑不得,许多人忍受不住愤怒地冲萨拉丁发牢骚,说他们已经受够了,再这样打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获胜的十字军士气大振,贵族和统帅们又一次否决了理查要进军埃及的念头,整装待发,准备直取圣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就离雅法城不过三四十英里而已,圣城,十字军几乎是触手可及了。

这时萨拉丁也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了,要是再这样和理查惺惺过来惺惺过去,搞不好耶路撒冷就要弄丢了,那时自己一世英名尽毁不说,还将成为伊斯兰历史上的大罪人。

七、尘埃落定,王星殒落

雅法会战之后,理查终于向各国贵族与骑士们妥协,放弃进军埃及的企图,其间他本人多次率少量心腹逼近萨拉丁埃及老巢的边境查探情况,其中有一次险些被萨拉丁的边境部队包抄,若非骑士们奋不顾身地保护以及他自身的勇武过人,几乎就落入萨拉丁的手中。他的轻率与冒险遭到了十字军内部贵族与骑士们一至的指责,因为他是这次东征十字军的惟一灵魂人物,如果失去他,十字军将群龙无首,成为没头苍蝇,后果不堪设想。

不久,十字军以雅法为根据地,终于兵临耶路撒冷城下。萨拉丁在雅法被理查打得撒丫子狂奔,一直跑入耶路撒冷城内,狼狈不堪。战场上两度败于理查,他此时已是心服口服,不敢造次,圣城耶路撒冷是决不能丢失的,打野战他不是理查的对手,斗勇不行,只能斗智。于是他便利用起他主场作战的优势,一方面在他的阿育布王朝的领地内广为招兵买马,一方面想尽办法破坏十字军的后勤,办法多是堵井、投毒,破坏十字军的水源,并将附近的草场焚之一尽,让十字军的战马吃不着草料。

理查此时才发现他已失去了攻克圣城的最佳时机,因为德、法两国的退出,使十字军的兵力大打折扣,尽管他能以少胜多,但兵力毕竟不足以速胜萨拉丁。而经年累月的征战,也使十字军的战士们思乡之情日切,已无东征之初的激情与斗志。萨拉丁的小动作也使得十字军兵团补给难以为继,人惫马疲,最糟糕的是开始攻城时偏又逢连日大雨,此时正是1192年的冬季,据随军的诗人和传教士们记载,大雨整整持续了一个半月,这段时间他们什么也做不了,而士兵们只携带了一个月的粮草,身披铁甲的十字军骑士们纷纷开始抱怨他们的战甲和武器已经开始生锈了,每个人身上都是又湿又冷,惟一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是他们坚定的信仰,是光复圣城这个上帝赋予的神圣使命。

萨拉丁以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办法,坚守不出,与十字军耗时间。攻城战不比野战,它艰难而又痛苦,理查有劲使不上,毫无斩获,只能望城兴叹,烦躁不安,把怒火发泄在别处,一举摧毁了萨拉丁在别处的几座城堡。而萨拉丁则高挂免战牌,装作看不见。

徒劳无功的攻城战,使得十字军军团内部的贵族和骑士们开始心生罅隙,加上冬季大本营里的军需储备已近耗尽,教皇直系的圣殿骑士团及医院骑士团的首领们首先开始动摇,他们这时才感觉理查原先准备直接攻击萨拉丁埃及老巢的策略也并非全无道理。这是个难以抉择的矛盾,由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叛乱并没有完全平定,萨拉丁的主力不敢调离国内本部支援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只有萨拉丁本人和一些残兵败将在苦撑,但足智多谋的萨拉丁本人足以弥补耶路撒冷的防御不足,他使攻城的十字军吃足了苦头;直接进攻埃及,可以绕开萨拉丁,但很可能将面临对方的主力,即使能以少胜多,但代价的沉重是可预计的,而且进攻埃及并不是这次东征的目的,它也违悖了教皇的本意。这个难以抉择的矛盾使得十字军内部开始不停的争吵。最后,理查决定用民主的方式来决定十字军的下一步走向,他从法国贵族、圣骑士及当地贵族中各选了一些人进行民主表决,结果圣骑士们与当地贵族意外地都站在了理查这一边,放弃继续进攻圣城,只有法国贵族们不同意,在无休止的争吵中,萨拉丁的议和书适时地到来了。

其实此时的萨拉丁日子也并不好过,面对敌方的大军压境,他却不敢把国内本部的主力调来助防,因为在他走后,幼发拉底河的叛乱已又具规模了;并且整个穆斯林世界的联盟已经出现破裂的迹相,心怀鬼胎的巴格达哈里发、突厥帝国的苏丹们个个都在觎觑着,他们把战役失利的指责全部加诸到萨拉丁的头上,抱怨并且威胁他。关键的是,在这种危急的时刻萨拉丁也得不到他们的援助,好像守护圣城保护伊斯兰只是他萨拉丁一个人的事似的,整个穆斯林世界兵多马足,不知多少倍于十字军,可萨拉丁却只有少得可怜的兵马守城,并且在十字军的轮番进攻下已是人惫马乏,局势可谓也是形同危卵了。根据后来研究十字军的欧洲人发现,在双方对峙的11、12月期间,萨拉丁已经开始把他本已不宽裕的守城部队中的一部份悄悄撤离岌岌可危的圣城耶路撒冷回国内支援平定叛乱了,并且联盟中其它国家的部队也有部分离散。可以说萨拉丁的日子比理查更难过。

但对峙期间理查也不是一点麻烦也没有,除了十字军内部的不和,国内也传来他的弟弟约翰勾结小狐狸腓力阴谋篡位的消息,这使得他坐卧不安。和萨拉丁一样,理查也面临后院起火的烦恼。他们在这种情形下开始通信与谈判,几个回合的交手,理查也与萨拉丁惺惺相惜,互为对方的风范所折服。在信中,萨拉丁声称自己败得心服口服,认为这世上能胜过他的也只有理查,但是耶路撒冷也是伊斯兰的圣城,他是死也不会放弃的;而理查也认为这场战争给基督徒和穆斯林都带来了惨痛的伤害,他也是不得以而为之,但圣城和被萨拉丁夺去的“真十字架”对西方人的伤害实在太大了,圣城的事可以以后再说,但要求萨拉丁归还“真十字架”,对穆斯林而言,不过是一块毫无用处的木头,但这是基督殉难时的圣迹,是他们基督徒们的圣物,与圣城同样重要。萨拉丁同意,将他从居伊手中抢到的“真十字架” 和其他基督教的圣物都还给理查。

终于,萨拉丁和理查缔结停战条约,领土以约旦河为界,“耶路撒冷王国”保留包括雅法、阿卡在内的沿海城池,基督徒和穆斯林都允许从对方的版图自由地通向耶路撒冷和麦加朝圣。和约为期三年,至于圣城耶路撒冷,理查则对痛苦万状的十字军战士们保证说他三年后将卷土重来,到时一定给他们夺回圣城,并且装模作样地与萨拉丁约定,三年后再战一场。然后不顾那些痛不欲生、如丧考妣的贵族和骑士、传教士们,开始从耶路撒冷城下的冬季大营撤军。这次撤军给西方人的印象很深,因为这是自第一次十字军胜利之后的七次十字军东征中机会最大的一次,在此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十字军再没这样的机会了,他们都认为萨拉丁其实也已经是强驽之末,理查只要再坚持几个月,萨拉丁可能就撑不下去而退出耶路撒冷。

他们或许是对的,不过对理查而言,收复圣城的荣耀和英国王位相比起来,毋庸质疑是王位更重要。圣城耶路撒冷是大家的事,而英国王位则是他自己的事,理查号称“狮子心王”,当初连亲爹都敢打,可不能指望他会做出某种大无畏舍己为人的事来,所以无论世人如何谴责他半途而废,他也不会再和萨拉丁无休止地耗下去了。而耶路撒冷王国的德.吕西尼昂国王与其他的当地贵族领主们似乎很满意现有得到的土地,也厌倦了无休止的征战,急于与萨拉丁划分疆域,至于“耶路撒冷王国”有没有耶路撒冷,在他们那已经不是很重要的了,甚至有的领主还打算密谋与萨拉丁联手把十字军赶走以换取某些利益。幸好萨拉丁对这些密谋不甚感兴趣。

回国之前,理查在萨拉丁派来的代表――萨拉丁的王弟阿迪尔送来的和约上签了字,这个阿迪尔便是先前说过的那个从自己腰包里掏钱出来给在哈丁战役中失去丈夫的基督徒寡妇们安家费的那个人。此人也是很值得一提的,他并不是萨拉丁的亲弟弟,而是萨拉丁认的义弟,萨拉丁一生广结豪杰强梁,但其实真正能让他看得起的人并没有几个,估计除了西方三名王,也就是这个阿迪尔了。阿迪尔的性格之豪爽,雄材伟略,除了能让萨拉丁赏识外,理查一见他便十分喜欢,立即赐他以骑士的头衔。那时西方的骑士头衔可非同小可,骑士头衔不是爵位,不世袭,但可是极高的荣誉,除了争气点的王公子弟可以直接得到骑士头衔以外,一般贵族以及普通人家子弟想得成为骑士,都要从小就开始接受严格的训练,稍有不合格,便被淘汰,之后还要做一阵子骑士的侍从也就是见习骑士,见习期满了后方可作为骑兵上战场,在战场上取得战功或决斗场上获胜,才有资格由国王或教廷赐予骑士头衔。这是最高的荣耀,不是什么人都能得到的,能成为骑士的人,除了身份显赫外也代表着他武艺高强。如果因某种过失失去骑士头衔,对当事人则意味着奇耻大辱,就好比中国武术门派中被开革出门一样,再也无脸见人,在世上立足。

求 阅读《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一文答案!!!!!!!!!!

16.作者为什么要写我们身边的碳排放?(2分)

17.文章第②段划线处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2分)

18.文章第⑥段加点词“近”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19.除了文中提到的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你还知道哪种碳排放方式?举例说明。(1分)

20.对于如何减少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你还有哪些想法?(文中涉及的除外)(2分)

16.为了要告诉我们从日常生活入手来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

评分标准:(2分)(意思接近即可)

17.列数字,准确说明了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是最多的。

评分标准:(2分) 说明方法1分(错字不得分),作用1分。

18.不能, 因为公共交通每年节省的天然气只是接近53亿升,并非确指,去掉后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评分标准:(2分)态度明确,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1分(只表明态度不得分),指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9.示例1:化石燃料的燃烧

示例2:动植物的呼吸

示例3:燃烧秸秆

评分标准:(1分)答出一种即可得1分。

20.示例: ①尽量步行或者骑自行车;②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③尽量使用节能灯

评分标准:(2分)每点1分。

你经常说的这些成语,原来都源于佛教

【味同嚼腊】

《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腊。”谓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后世以此比喻寡淡无味,了无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空中楼阁】

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

【现身说法】

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后来,人们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也叫做“现身说法”。

【皆大欢喜】

原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如《维摩诘经· 嘱累品》:“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又如《法华经· 普贤菩萨发品》:“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云。”谓参加法会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后泛指大家都很高兴。

【挂羊头卖狗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曾说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而卖马肉于内(市)也。”但形成现代流行的这则(挂羊头,卖狗肉)谚语,则是佛教禅宗。《五灯会元· 卫州元丰院清满禅师》说:“有般名利之徒为人天师,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机,灭先圣洪范。你等诸人,闻恁么事,岂不寒心?”后来用“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招牌来兜售低劣的货色。

【顺水推舟】

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应某种形势而说话、办事。原为禅语,见《续灯录》卷七:“到这里唤著顺水放船。”又如金·万松老人《从容录》:“本要以毒攻毒,长庆只解顺水推船。”“顺水推舟”在禅宗那里比喻随顺众生的机缘,开示说法。

【看风使帆】

原为禅语,意为随缘,对机。语本《五灯会元》卷十六:“看风使帆,正是随波逐浪。截断众流,未免依前渗漏。”这是法云法秀禅师上堂开示的法语。法秀属禅宗云门宗门下。该宗祖师文偃有“云门三句”,名噪丛林,即“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看风使帆”是解释“随波逐浪句”的。后变为“随风倒舵”、“看风转舵”、“见风转舵”等,比喻顺着势头行事,多含贬义。

【前因后果】

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同时,佛教又说因果必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如《因果经》说: “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涅槃经·陈如品》说:“善恶之报,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这就是说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报,有原因必有结果。后来以“前因后果”指事情的整个过程。

【借花献佛】

佛说法时,诸天散花。佛国净土也有昼夜雨花的祥瑞。释迦佛涅槃时,大众持香花、宝幢等供养。以献花、焚香礼敬佛等三宝,称为“香花供养”,是佛门习见的仪规。“借花献佛”典出《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释迦佛过去世为善慧仙人,闻普光佛出世,欲觅名花供养。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支莲花而过,莲花感善慧之诚,踊出瓶外,青衣大惊。善慧“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愿以五百钱购取五支莲花。青衣见其诚心,即以五花相赠,愿结生死之缘,又“请寄二花以献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愿”。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台;后散二茎,亦止空中,夹佛两边”。普光佛悬记善慧当来作佛,号释迦牟尼。后因以“借花献佛”比喻借别人之物去做人情。

【家贼难防】

本为禅语,见《五灯会元·梁山缘观禅师》:“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按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指内六贼而言,谓六根的贪欲。如《杂阿含经》卷四三谓:“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 六内贼者,譬六爱欲。”六根以其内在的贪欲,追逐声色等尘染,劫掠人本性中的善法,故称“家贼难防”。后因以指家庭内部的小偷或内奸最难防范。

【森罗万象】

即纷然罗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万物。如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中,我的胃痛当然不过是小事,或者简直不算事。”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法句经》:“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这两句经偈怎么理解呢?

原来,森罗万象是“色”,即一切物质现象,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虚幻不实的。马祖道一禅师指出:“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灯会元》卷三)所谓“一法”,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张“三界唯心”,反对“心外取法”。 “森罗万象”也作“万象森罗”。

【聚沙成塔】

把细沙聚成宝塔,也作“积沙成塔”。语出佛典。《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象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例:要懂得聚沙成塔、积腋成裘的道理,注意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

【醒醐灌顶】

“醒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认为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佛教常用“醒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Pan”、“佛性”等。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

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She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后来,诗文中多以“醒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如唐.白居易《嗟落发》诗:“有如醒醐灌,坐受清凉乐。”又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醒醐灌顶,甘露滋心。”

【镜花水月】

亦作“水月镜花”。《大日经》等佛经载有十喻:幻、阳炎、梦、影(谓镜中之形像)、乾达婆城(海市蜃楼)、响、水月(水中所现之月影)、浮浪、虚空花(病眼昏花,于空中所见的种种花状幻象)、旋火轮。密宗以此十喻观想此世界虚幻不实,而离贪染执著。故此中“镜”乃指镜像,“花”指虚空花。《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后来人们多解作镜中花,水中月,用来比喻诗文中空灵的境界。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鹦鹉学舌】

《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由无智慧故。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的“顿悟”,反对在语言文字上拾人余唾。“鹦鹉学舌”,即使学得维妙维肖,也无补于事。后因以“鹦鹉学舌”比喻人云亦云,没有自已的见解。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亦农亦禅、农禅结合是佛门僧侣的一个优良传统。僧侣们在礼佛、坐禅之余,不但参加耕种、收割、植树等农林劳动,还要从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劳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内干过杂活。正式创立农禅制度的是唐代百丈怀海 (720-814) 禅师。

怀海,福州长乐人,出家后师从马祖道一,在江西弘扬禅宗二十多年。他制了禅寺中的集体劳动制度,称为“普请”法。怀海以身作则,带领僧众参加劳动。执事僧见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农具,请他歇息。怀海一时找不到他的农具,竟然不肯吃饭。“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事见《五灯会元》卷三。

怀海之后,农禅之风盛行禅林,禅宗认为,穿衣吃饭、日常劳动,都是佛法。实行农禅,可使得心境溶为一体,佛法、世法打成一片。也有利于寺院经济的自给自足,增强僧侣的勤劳习惯。此外,劳动能够活动筋骨,益寿延年。怀海本人活到九十五岁的高龄,便是明证。

【一报还一报】

中国古代原有“报应”之说,谓上天能够降福罚祸。如《荀子·宥坐》说:“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这种观点本于“天人感应”的理论。道教亦有“受天报施”(《太平经》)之说。然而,“报应”之说盛行民间,当在汉末佛教传入以后。佛教把“报应”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的 “报应”说不同。

佛教认为:各人所受的报应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既非天降,亦非神罚。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种因果报应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民间根据佛教的说法,而有“一报还一报”之说,如《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只因柳翠宣教不行阴骘,折了女儿,此乃一报还一报。”意为做了怎样的事,就有怎样的报应。

【一刹那】

时间极短暂,谓之“一刹那”“刹那”,梵语ksana,“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一刹那”短到什么程度呢?据《仁王护国经》卷上的说法是:“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佛家用“刹那”这一概念表达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连续性和迅速性,谓之 “刹那无常”。如《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无一尘许间隔,末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

【十恶不赦】

“十恶”是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十恶”的具体内容,如《未曾有经》说:“起罪之由,起身、口、意。身业不善:杀、盗、邪淫;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为十恶,受恶罪报。”行“十恶”而程度严重的,据说要受大苦报。

如《南史·高逸传论》指出:“今则十恶,坠及五无间地狱,刀树剑山,焦汤猛火。”与“十恶”相反的,称为“十善”,是修行人努力的目标,所谓“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

我国古代刑法中出现“十恶”的名称,始见于《隋书·刑法志》,晚于佛教。刑法“十恶”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条重罪,不在论赦之列,如《明史·刑法志》:“十恶及故犯者不赦。”因此,俗有“十恶不赦”之说,谓罪大恶极,不可原宥。

【三头六臂】

佛经上所说的天神和阿修罗(意译非天,貌丑好斗,有福无德)往往有种种异相。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骑白牛”(见《大智度论》卷二)。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头六臂擎天地”(《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阿修罗的形象是:“体貌粗鄙,每怀嗔毒,稄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法苑珠林》卷九)。后来,人们就用“三头六臂”来形容神通广大,本领非凡。

【习气】

犹言习惯,系长期养成的难以改变的行为、语言和意向。如宋·苏轼《再和潜师》诗:“东坡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陆游《抄书诗》:“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习气”多含贬义。如谓“官僚习气”、“流氓习气”等。“习气”一词出于梵语Vasana, 谓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包括“名言习气”、“我执习气”等。

正如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所说:“言习气者,心现行气分重习所成。”习气相续到成熟时,能招生死果报。法相宗认为:断除了烦恼的“种子”,伏除了烦恼的“现行”之后,还存在烦恼的“习气”。“习气”在烦恼中程度较轻微,但是难以断除。隋·智顗《四教仪》卷八谓:“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念相应慧观真谛,习气究竟尽也。”这就是说,二乘罗汉还有“习气”,只有佛才能完全断除“习气”。

【不即不离】

“不即不离”指物体若分若合或人际关系即不亲热也不疏远。出于《圆觉经》卷上:“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不即不离”犹言不一不异,“即”谓融合,“离”谓分别。“圆觉”是真性,“众生”是妄相,当然是有分别的,所谓“不即”;然而归根结蒂,妄相亦是真性的显现,二者是融合的,所谓“不离”。犹如波不就是水,但也离不了水。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举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去不来”等。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谓见到似乎是怪异的现象,不大惊小怪,安然不动,自然无事。本见于禅宗典籍。如《五灯会元. 泐潭英禅师法嗣》:“见怪不怪,其怪自坏。”后俗语中多用作“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牛鬼蛇神】

牛鬼,传说为地狱中的牛头鬼卒,又称阿傍。或连称为牛头阿傍。《楞严经》卷八谓:“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又《五句辛经》谓:“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蛇神,即佛教所说“天龙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睺罗迦,相传它是人身蛇首的乐神,护卫佛法。

后在俗语中衍为“牛鬼蛇神”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杜牡对同时代诗人李贺的评价:“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李长吉歌诗序》)比喻诗文、作品的虚幻怪诞。又如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牛鬼蛇神,纷然满纸,不复可以寓目矣。”也比喻歪门邪道、阴暗丑恶的东西。如《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至于外省那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无般不有,这都是我领教过的。"

【火中生莲】

比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得到解脱,达到清凉境界。源出佛教《维摩诘经. 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稀有,在俗而行禅,稀有亦如是。”谓火中生莲是难得的,在有俗的世间行禅亦是难得的。俗语中常比喻稀有难得的事物。唐. 罗虬《比红儿》诗之三五:“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宋. 苏轼《陆莲庵》诗:“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

【心花怒放】

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圆觉经》:“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唐译《华严经》卷六六:“又如满月出现虚空,令可化者心花开敷。”南朝梁简文帝《又请御讲启》:“俾兹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树,共转六尘。”后来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开朗愉快。

【正宗】

佛教禅宗称初祖达摩所传的嫡系学派为正宗。宗,指禅宗。禅宗自称“宗门”、“宗下”,称其他佛教流派为“教”。《云峰悦禅师语录序》:“不受然灯记莂。自提三印正宗。”宋陈师道《清岩化禅师疏》:“绍云门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后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正派。

【功德无量】

佛家泛称念佛、诵经、布施、持戒、了生死、度众生等一切善事为功德。惰慧远《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解释:“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磐,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如请僧人做佛事,称为“做功德”;护法神吉祥天女,称为“功德天”;礼敬佛、法、僧“三宝”,称为“种功德田”等。一桩善事圆满结束,称为“功德圆满”。

【本来面目】

指不加饰伪的真相。“本来面目”原是禅家语,源于《坛经行由品》,谓六祖惠能接受衣钵后,南行到大庾岭,被惠明和尚追上。惠明声明“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先让他“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然后,惠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大悟。“本来面目”在禅门中指真心、本性;见到“本来面目”也就是“明心见性”。从《坛经》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恶,一念不生,即所谓“本来面目”。

【因果】

佛教用以说明一切事物联系、影响和生灭变化的基本理论之一。释迦牟尼曾驳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等说法。宋知礼《妙宗钞》谓:“了达因果皆是实相,名为深信。”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隋智Kal《摩诃止观》卷五之下谓:“招果为因,克获为果。”因又称因缘,果又称果报。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

佛教的因果说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谓之“三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师地论》卷三八)是因果说的主要特点。随着佛教的弘传,因果报应之说深入民间。今广泛运用因果一词,泛指原因和结果及其内在联系。如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

【导师】

最早见于佛经,其本义是引路人。如《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佛为让众生迷途知归,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称“大导师”。正如《佛报恩经对治品》所说:“夫大导师者,导以正路,示涅磐经,使得无为,常得安乐。”菩萨亦可称“大导师”。如《华严经》谓:“一切菩萨为大导师,引诸众生,入佛法门。”今通常指在学校中负责指导学生学习和教育的老师。

【劫后余生】

佛教认为世界经历一次“成住坏空”的循环,为一大劫。在“坏劫”之末,世界将发生大火灾。此时,地狱、人间等下界众生均修习“无觉无观”而躲避到色界三禅天──光音天。于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旷,七日并出,劫火从地狱一直烧到色界二禅天。待世界进入新的一轮循环又重新生成时,光音天的部分众生陆续进入下界,地狱、人间等重又充满了各类众生。这就是佛经所描绘的“劫后余生”的。图景。

【别具只眼】

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与众不同,俗谓之“别具只眼”。如宋·杨万里《送彭元忠》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别具只眼”顾名思义,就是比常人多了一只眼。在佛书上,指的“色究竟天”,天主摩醯首罗(Mahes-vara)竖生在额头上的那只“顶门眼”。《在智度论》卷二描绘道:“摩醯首罗天,秦(汉)言大自在,八臂三目骑白牛。”神话小说中“灌口二朗神”的三只眼的形象,当源于此。那只“顶门眼”不是肉眼而是“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大智度论》卷五)。意即超尘脱俗、非同一般的。

【忍辱】

梵语Ksanti,音译“羼提”,意即“忍辱”。是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一。所谓“六度”(又名六波罗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这在佛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维摩诘经·佛国品》说:“忍辱是菩萨净土。”《法华经·序品》说:“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这就是说,修忍辱的人,能够忍受外来的一切侮辱和恼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象《大集经》中所说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

俗话说:“逆来顺受”(语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十二),也就是这个意思。对出家修行者来说,不论是大乘还是小乘,修“忍辱”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断烦恼。如果修行者对于外来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产生烦恼。这就没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关系到他一生修持的成败。今引申为有事业心的人,若遇到意外挫折、打击和困难而不能忍受,则将一事无成。孔子曾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见《论语·卫灵公》)。忍辱一词在《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中引申为“忍辱负重”,形容一个人忍受屈辱并承担重任。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语,谓停止作恶,立成正果。后成为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夫佛法广大,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应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闻之乎”原来,在宋代的禅宗“灯录”中,已经广泛引用这句俗谚了。最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谓“抛下操刀,便证阿罗汉果。”

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改成了“飏下屠刀,立地成佛。”意义升格了。其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波罗倷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为“不杀生”。佛教认为杀生属于应受地狱报应的最大恶业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杀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恶业。不造一切恶业,就能得到种种福报,进而摆脱轮回,直至成佛。禅宗好谈立地成佛,同慧能所传顿悟之法有关。“立地”是唐宋时的口语,犹言立刻,当下。

【单刀直入】

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景德传灯录》:“灵佑曰:‘单刀直入,则凡圣尽露真谛。’旻德曰:‘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入,更莫如何如何。’”以后常用来比喻说话、办事直接了当,不兜圈子。

【净土】

“土”即国土、世界。佛教认为,“土”是由“心”而现的,心秽则现“秽土”,心净则现“净土”。一类业报相类似的众生共同感现一个国土,称为“依报”。众生的心识和业报千差万别,因此,国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无穷无尽。净土相对于秽土而言,其间没有生死烦恼、污浊痛苦。也称为佛土、清净世界。

经上说到的净土很多,如西方净土、弥勒净土、灵山净土、密严净土、琉璃净土等。影响最大的是西方净土,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一般所说的净土,即特指阿弥陀佛依其 “四十八愿”所建立的西方净土.《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经中还描绘了西方净土的胜妙景像。

唐白居易《画西方帧记》也说:“有世界号极乐,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其国号净土,以无三毒五浊业故也。”净土思想从汉末即传入中国。东晋慧远在庐山创建莲社,弘扬净土法门。后形成净土宗,专以念佛求得往生西方净土,是流行最广的宗派。俗语中或把未受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美好之地称为净土。

【现在】

《俱舍论》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时,名为现在。”意谓事物正在发生作用的刹那间,谓之“现在”。《维摩诘经· 弟子品》谓:“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又《金刚经》谓:“现在心不可得。”无住、不可得,均指出“现在”的特点是刹那变迁,不可滞留。佛教还有“三世”之说,即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如《百喻经· 煮黑石蜜浆喻》:“受苦现在,殃流来劫。”今常用“现在”一词,泛指目前、此刻。

【现身说法】

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后来,人们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也叫做“现身说法”。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释迦牟尼说法之初,便讲“苦谛”。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着种种“苦报”;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法华经· 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佛教为了救渡众生出于苦海,指出了一个超越生死的“彼岸”作为修行的归宿。苦海是由无数恶业造成的。那么,要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就要回头修一切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民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是劝人去恶向善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