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如何培养中国人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中国人的创造力

作者:田 磊来源:《南风窗》2010年第15期

七月是中国高校招生的季节。对于大多数名校来说,如何选拔具有创新人才的中学生仍然是最重要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已经成为一个让中国人饱受审美疲劳的命题,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21世纪前10年,以选拔创新人才为名,我国招生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学科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自主招生比例越来越高。然而,现实令人沮丧。自主招生总是伴随着损害公平的指责,学科竞赛往往被异化为奖金筹码。哪里能看到丝毫的科学热情?更糟糕的是,无论是什么样的选择模式,似乎永远没有更多的孩子对科学充满激情,拥有无限的创造力。

ISEF的秘密

6月底,清华大学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在北京举办教育创新研讨会,并邀请了美国著名大学和中学的校长,希望将这个最具创造力的国家的教育经验引入中国。然而,作为教育,美国和中国似乎完全是两回事。

人们唯一感兴趣的是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英特尔ISEF),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学生科学竞赛。60年来,其参与者中诞生了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位菲尔兹奖获得者、5位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和30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类科学荣誉不胜枚举。对于正在努力培养创新人才的中国教育工作者来说,这种科技创造的效率听起来像是神话。

伊丽莎白是美国科学和公共协会的主席,她领导的非政府组织是ISEF的赞助商。ISEF的参与者仅限于中学阶段。“这是一场原创的非常严肃的科学实验比赛,绝对不是科普游戏。”伊丽莎白告诉记者,在决赛中,三分之一的项目已经获得专利或正在申请专利,几乎所有参加ISEF竞赛的项目都可以在美国或国际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ISEF在美国有60多年的历史。今天参加竞赛的学科有17个:数学、物理、生物、医药卫生、心理学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科学领域和分支。

聘请了约1200名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专家担任评委,要求他们都具有博士学位或8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其中许多人是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全职科学家支付自己的差旅费和住宿费,每年都在享受看被启发的孩子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创造力。

对于每年有机会参加总决赛的1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争夺400多万美元的奖金和奖品。“当然,如果你参加过美国的ISEF竞赛,无论你是否获奖,在申请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或斯坦福等著名大学时,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伊丽莎白说。

那些丰厚的奖金,主要是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发放的。当这场竞争越来越有影响力时,它可以为它提供一个奖项,甚至成为许多企业的荣耀。如今,除了主赞助商英特尔提供的400万奖金外,国际青年科学研讨会、欧盟青年科学家大赛,甚至美国海军研究所、台湾省国家科学教育中心、日本理光公司也为与会者提供各种奖项。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洪章博士是本次比赛的评委之一。在他看来,ISEF不是一个竞赛,而是更像一个平台。主办方曾指导过大量的公司和专业社团、美国政府、学校等。在这里颁奖。“这将形成一个促进此事的共同努力。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周洪章表示,今年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参与的赞助商越来越多。

但是,在伊丽莎白看来,奖金并不是最重要的。" ISEF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激励公众创新."她说,每年的比赛都像好莱坞的颁奖典礼,红地毯、聚光灯、媒体的广泛报道和电视上夸张的表演。如果一个学生获奖,他的学校将会轰动一时。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精神将得到广泛传播,公众将受到这种创新精神的鼓舞。

创新困难

在刚刚结束的美国圣何塞第61届ISEF竞赛中,来自59个国家的1611名中学生参加了决赛,但前三名中有两名是中国学生。“这一现象发人深省。难道这些华裔美国学生获得荣誉只是偶然吗?”英特尔中国首席执行官葛军表示。

但是这些关于创造力的荣耀似乎永远存在于中国人身上,而不是中国人身上。中国人是在2000年后才知道ISEF的。在英特尔的赞助下,中国科协组织了相关试验。此后,热爱科技的跨国公司充当了纽带,中国大陆的儿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其中。但成绩不够好,与欧美国家相比相差甚远,不如中国台湾省的中学生。

“每个社会都应该鼓励愿意冒险的创造性思想家和冒险家,因为创新往往与风险联系在一起。”伊丽莎白说,然而,似乎中国的每个孩子都背负着父母甚至祖父母的很多期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根本承担不起创新的风险。

事实上,中国自己的“ISEF”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协、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创办了全国青年科技创新大赛。然而,30年后,这场旨在培养中国青少年科学精神的竞赛并没有留下任何值得称道的成绩,反而成为家长和学生批评的对象,毫无创意地照搬拼凑。更糟糕的是,在教育部的行政命令下,如果在竞赛中获奖,可以直接获得高校招生名校的资格。这使得比赛更加功利,在很多地方省份的选拔中,也有很多黑幕。为了走捷径去名校读书,最终成为家长、法官、科协、教育系统负责人之间的权钱交易,于是很多人呼吁取消这项活动。

中国科协副主席、原教育部副部长魏伟院士多年来一直热心于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他还去了美国观看ISEF比赛。「由科协一年一度的青少年创新比赛选出的选手,已进入美国ISEF比赛。能一流的很少,大多数都是二三流水平。”禹卫说,美国培养中学生科学创新活动的方式似乎比我们培养医生的方式更正规。

禹卫也对青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现状感到无奈。“这是孩子不考的唯一办法。在教育部党组讨论争取这次创新大赛一等奖保送数的时候,我尽了最大努力。跳舞可以加分,运动员可以免试,为什么我们技术创新的顶尖不能?”

“但在这之后,有很多东西都是伪造的。河南郑州第一次有院士跑了一半评价,虽然还是要坚持。”禹卫说,目前我们只能想办法挤出每一次评估中的假货,带动那些好的中学真正做研究性学习。很多中学已经想尝试了。如果中国把这条路完全堵死,那就更没有希望了。

在中国的教育科研体系中,当确保公平透明的基本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谈论科学和创新往往听起来像是一种奢侈。青年创新大赛等本应培养科学精神的活动,往往被工具理性所主导,是最糟糕的工具理性。

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创新教育研讨会上,英特尔公司邀请了一位来自美国的中学校长。当伊利诺伊数学物理中学校长谈到他14到18岁的学生,如何用磁性量子元胞自动机代替晶体管,如何建立能量转换实验室时,在座的很多中国教育家听起来都像是在幻想。

很多时候,我们把创新人才的缺乏归咎于中国大学的无能,但也许问题根本不在于大学。与美国相比,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从一开始就远远落后于培养中国的科学创造力。

美国的成功让全世界看到了创造力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巨大收益,但是高收益总是伴随着高风险。对于中国来说,不仅孩子承担不起创新的风险,整个国家也无力也没有准备去承担风险。所以“世界工厂”这个称号会伴随我们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