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琥珀之城

琥珀之城

作者:刘瑜来源:《凯迪社区》

刚来剑桥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有一段时间掉进琥珀里了。

世界上有很多历史名城,但在我去过的历史名城中,没有一座城市像剑桥一样具有“活”的历史感。在大多数古城里,收门票的历史建筑很少。人们带着旅游团从大巴上蜂拥而下,点啊点啊拍啊拍,然后又冲回大巴上再也没有回来。这种情况下的历史,就像被阉割的野兽,一点脾气都没有,默默的蹲在游客照片的背景里。游客在这只困兽的瞳孔中看不到曾经辽阔的草原,也懒得去关注这些东张西望却注定一无所获的游客的目光。

但是剑桥不一样。建于15世纪的图书馆可能还有学生在里面看书,16世纪的餐厅还有厨师懒洋洋地做羊角面包,一堆自行车靠在17世纪的墙上若无其事。学生透过宿舍窗户看到的树和18世纪一个学生看到的树一模一样。如果你在一个雨夜走在三一巷的石头路上,你会怀疑迎面而来的人会不会是拜伦。

历史在这里如此常见,你不需要相机来捕捉它。野兽在自己的草原上奔跑,而你,无数代人中的一个,只是一只看不清楚,被远远抛在后面的昆虫。

几年后,当我回想起在剑桥的日子,大概会回想起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昏暗的会议厅里,50名身着黑袍的医生正在召开一个名为治理体会议(Regovernment Body Meeting)的大学会议,每个人都在热烈地谈论在哪里摆一张名人捐赠的桌子,有的在谈论图书馆,有的在谈论餐厅,有的在谈论校长办公室,我坐在那里昏昏欲睡。

真的,50个医生讨论一张桌子的摆放要半个小时吗?

我几乎不得不反思过度民主的弊端。

认真对待小事是我在剑桥印象最深的地方之一。也许这就是英国文化的特点,或者说只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只有小事可以讨论。中国报纸上的标题可能是这个城市的领导人又引进了一个数十亿元的工业项目,但剑桥报纸上的标题可能只是当地立法者主动填补某条道路上的坑洼。

这种认真对待小事的态度也体现在教育上。比如中国或美国的老师一笔一划就能决定学生成绩,而剑桥大学在改本科试卷时实行双向匿名(学生不知道哪个老师改了试卷,老师也不知道他改了哪个学生的试卷),每张试卷都是两个老师改的。如果两个老师给的分数相差太大,应该介绍第三个人当裁判。

作为老师,这样的规矩很讨厌。作为学生,这样的规定是可喜的。

仔细想想,这种更真实的精神真的一定要以经济发展为条件吗?一个学校老师需要花多少GDP才能认真对待学生?还是只是一种“认真对待权利”的精神?每次看到有人用经济不发达来为很多中国人不排队、随地吐痰、不遵守交通规则辩解,我就在想人均GDP和随地吐痰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关系?这他妈有什么关系?

我问一个学生,你觉得英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他想了一下,说,排队。

英国人对规则和秩序的尊重近乎疯狂。因为剑桥路窄,开车容易堵,所以城市里大部分人都是靠自行车来通行。至于怎么安全骑行,交通规则很多,比如戴头盔,晚上开前后灯,更不用说老老实实等红绿灯了。我开始觉得戴头盔只是写在纸上,反正我是不会买头盔安全骑行的。

但是我惊讶地发现,大约一半的骑自行车的人在早上上学的路上实际上戴着头盔。我也很惊讶的发现,几乎所有人晚上都会装上自行车灯,然后打开。有一次我后大灯坏了,后面一个人吼我。

之前回家的路上,在一个路口有一个行人红绿灯和一个汽车红绿灯。绿灯亮的时候,行人灯先亮,大概5秒后车绿灯亮。自行车属于模糊区域,可以跟随行人或汽车。我发现总有一群骑自行车的人,无论如何都要等着汽车的绿灯过马路——虽然自行车道和行人道是平行的,完全没有冲突,即使过马路的红灯早就亮了,他们过马路也是完全安全的。有一次,行人绿灯亮了之后,我蹬着车过去,被后面一个人吼了一句:“你这样骑是不对的!”

我心想,真是多管闲事。我送你去北京。你再也不想过马路了。

当然,我也觉得法治起源于这个国家并不奇怪。

基本上,要预测一个国家的民主质量,计算有多少人喜欢闯红灯可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变量。一个很多公民不仅不闯红灯,还要等汽车绿灯才能启动自行车的国家,对人类文明做出了不成比例的贡献,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到对文明的贡献,剑桥大学最突出的贡献大概就是它产生的科学家。牛顿,达尔文,被称为计算机之父的图灵,发现DNA结构的克里克和沃斯顿,写了《时间简史》的霍金,还有很多根本无法命名的科学家。

剑桥校友约瑟夫·李约瑟(Joseph Needham)曾问: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不知道是不是莫名其妙。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与北京的帝国理工学院大致同时。问题是,他们在教什么?中世纪剑桥大学的课程包括:逻辑、几何、数学、法律、医学、修辞学、音乐,当然还有神学。国子监呢?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你说,当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那里摇头晃脑,把关于这个广阔世界的知识简化为“人际关系”的时候,人们从逻辑、几何、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到现代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知识,是不是很奇怪?如果牛顿出生在中国,20岁的时候,他在思考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是飞进空告诉别人这个困惑的时候,他的父亲会不会一巴掌拍在他脸上说:“你吃饱了撑的,对吧?不孝有三,没有未来。要不你赶紧找个老婆?”

我在国内读研究生的时候,我那可怜的老师不时被学生质问:老师,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你能教我们一些有助于我们找到工作的东西吗?

我很想知道牛顿教万有引力原理和月球轨迹的时候,有没有一群那么讨厌的人问:老师,学这些有什么用?如果有人问,牛顿会不会问:这还不足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我决定开始学习印地语,”一名学生最近告诉我。

我惊呆了,问:为什么?

“因为我以后想去东印度公司学习,学印地语很有帮助。”

"但是东印度公司的资料都是英文的."

"印度方面也应该有印地语资料."

我必须承认,一想到我可能永远不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学习一门相对陌生的语言只是为了理解一个问题,我就感到相当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