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杨,长年雕虫不见船载酒

杨,长年雕虫不见船载酒

作者:蒋洪新来源:《文景》2010年第4期

2009年对于红学翻译来说是悲伤的一年。7月,伟大的英语翻译家病逝,11月23日,中国文学翻译巨擘杨先生病逝。2009年9月17日,中国翻译家协会授予杨“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认为“他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准确、生动、优美,从先秦文学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跨度大、数量多、质量高、影响深,是中国翻译界无法比拟的”。这个评论很中肯。

杨1915年1月10日出生于天津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当时天津的中国银行行长,天津最富有的资本家。杨先生在英文自传《白虎》、《星辰随缘》(大陆译名《失船载酒忆年》)中说,母亲生他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白虎扑入怀中。算命先生说,这既是吉兆,也是凶兆。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成就辉煌的事业,但不会有弟妹。他的出生也会危及他父亲的健康。的确,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他写道:“70年来,我真的经历了很多磨难。所以算命先生可以说他的计算还不错。”一生坎坷,他用白虎型自嘲,命运很大。

他的生活充满戏剧性。应该说,他的童年和青春期比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人都幸运。虽然他父亲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但他给家人留下了一大笔财产。由于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十二岁之前不允许他出去上学,怕他被绑架。家里专门给他请了一个私塾老师,老师教他儒家经典,重要的中国古代著作,教他写古体诗。当时,中国开展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在推翻孔家店的口号下,很多新派对儒家经典和古文的关注度降低。为了儿子的安全,杨家允许他读旧经,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12、13岁时,在生母的坚持下,他终于进入了英国教会办的天津新学校。这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校长哈特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杨参加了一年的预科课程,然后在这里学习了六年。这所学校的大多数课程,如英国文学、物理、化学、世界历史、地理和数学,都是由英国人教授的。因为他的基础好,天赋高,所以他的学习似乎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名列前茅。同时,他的家人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教他英语和数学。没想到,女老师冯老师竟然爱上了比她小12岁的年轻硕士生。为了防止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家人决定早点送他出国。在这个阶段,他还查阅了大量的中西名著,从司各特、华兹华斯、雪莱、拜伦、格林兄弟、大仲马、安徒生、王尔德、儒勒·凡尔纳、史蒂文森、朱塞北、马志尼等人的英文作品到中国的老子、庄子、墨子、列子,以及当时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的通俗诗词。每逢星期天,杨家的少爷

去英国后,他致力于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因为他决心进入英国最好的大学牛津大学。经过五个月的刻苦补习,他实际上通过了牛津大学的希腊语和拉丁语笔试。在面试中,考官发现他已经达到了英国人通常需要在78年准备的考试。他不敢相信这个亚洲年轻人的能力,以为自己只是侥幸通过了考试,就以名额有限为由耽误了一年。

他乘船来到英国,途经日本、美国、加拿大,那次旅行让被关在家里的少爷大开眼界。从1935年夏天到1936年春天,也就是他推迟去牛津大学的时候,他在欧洲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借此机会游览了欧洲和地中海沿岸的名胜。其中一次旅行持续了近一个月,旅游目的地包括直布罗陀、阿尔及尔、里斯本、西西里、马耳他、希腊、爱琴海、伊斯坦布尔和埃及。他坐第一节课,很舒服,很顺利,这次旅行增加了他的知识面,他在自传里提到,他在埃及的金字塔里有一个占卜者,预言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美丽的英国女孩等着他,他会为他憔悴,无限的未来等着他们,他们也会有不平凡的经历。果然,他遇到了戴乃迭,一个在牛津的美丽的英国女孩。他们一生相遇相爱,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发生在杨身上的故事,是海内外算命先生说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观光总是相辅相成的,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两者在青年时期的完美结合,会对人生有益。这些宝贵的人生经验,在杨朝气蓬勃的年轻时代得到了充分的享受。他在牛津大学学习,获得希腊语和拉丁语荣誉学位。他必须学习两年希腊语和拉丁语,才能获得两年的英国文学荣誉学位。1940年成功拿到学位,名字出现在《泰晤士报》上,在当时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他家里有钱,不用找米和梁。他学习有兴趣有天赋,从小到大很少为了考高分而努力,因为好成绩对他来说意义不大,也不想考高分留在英国工作。他的生命在他的祖国是有意义的。

当然,他在牛津也读了很多好书,但他不是整天在图书馆的书虫。他的兴趣广泛。牛津的学术思想滋养了他热爱正义和自由的精神。大学期间,他热情地参加了各种活动。当时日本侵华时,他热心参与抗日宣传活动,组织中国学会扩大影响,打败了伦敦日本学会的影响,还为《抗日时报》和《再生》提供油印材料。他还为抗日宣传写了剧本《平型关》。他在自传中写道:“从1937年夏末到1938年初春,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抗日宣传。当然,我没有时间准备荣誉学位的初试。那时候我已经完全失去了从事学术工作的兴趣。我知道当我回到中国时,我将没有机会过平静的学习生活。我是中国人,我知道我必须回去为中国工作。如果我放弃中国国籍留在国外,我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羞愧。”

他还在牛津认识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的老师和朋友,比如和他的英语导师埃德蒙·布伦顿(Edmund brenton)成为好朋友,他们经常边喝酒边谈学习,布伦顿鼓励他的诗歌爱好。这时,他已经读了许多英语诗歌,从中世纪的英语诗歌到19世纪末。在阅读英文诗歌的过程中,他想过把中国著名的长诗《离骚》翻译成英文,但他实际上是用英文格律诗的英雄对仗来翻译的。他在自传中说:“我把《离骚》翻译成英文英雄偶句的形式。出于兴趣,我模仿了德莱顿的风格,我很自豪。这是我第一次把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英语。后来,在解放后的20世纪50年代初,我的译本在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杨非常重视这个译本,这是他的第一个重要译本。此外,这可能是向他的老师布伦顿和西方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陪同毛泽东主席会见杨。周总理说,杨咸宜是一名翻译,曾将《离骚》译成英文。毛主席和他握了手,说:“你说《离骚》能翻译吗,嗯?”“主席女士,所有文学作品都可以翻译吗?”他不假思索地回答。由此可见的翻译思想,他一生翻译了几十部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著名的历史著作。

杨在牛津最重要的收获是爱情。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一位名叫Gladys Margaret Tayler的英国美女。她真的很像著名的影星英格丽·褒曼。他们相遇后,深深地相爱了。从那以后,她有了一个中文名字戴乃迭。他们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女孩跟随杨回到中国,与他结婚生子,忍受各种各样的苦难,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坐牢。杨的翻译成就大多是与她合作完成的,而这种中西文化交融的传奇婚姻也在中外翻译史上留下了传奇故事。后来有人问当时为什么选杨。她回答说,杨聪明、调皮、风趣、可靠。她还说她爱上的是中国文化而不是杨。的确,杨有一种中国古代名人的风范,那么为什么不对这位热爱中国文化的英国女孩施咒呢?另外,我看到自传中的一段话:“他(杨)是(中国)协会主席。一开始我差点吓了他一跳。他的眼睛细长,脸色苍白,但他很有礼貌。他对祖国的热爱感动了我。”可见热爱祖国的人会赢得漂亮女孩的尊重和芳心。他们忠贞不渝地相爱了六十年。1999年11月病逝,杨写了一首充满沉痛哀悼的诗:“早年间,我去了幽冥,/中间却失去了健康。/又坏又穷,/还不如待在牢里。/青春公司是鬼,/白头属于我。天空若多愁善感,也是苍老,/从未被双星隔开。”

1994年底,杨为自己写了一副挽联:“少时未必好;中年晕倒,老不要脸。”我也附上自己的注解:这是近几年自己写的挽联,但近百年的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如此,也是运气使然,不足为奇。所以,陶诗诗说:“上天这么幸运,你尽力吧。”这是他对自己的卑微评价,也是他历经沧桑对世界的嘲讽。但纵观他的一生,无论世事多么艰难,命运有时对他多么不公,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热爱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下面举几个例子:他在牛津读书的时候,给抗日宣传捐款。他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他爱上了戴乃迭,本可以申请去英国留学。后来,他收到哈佛大学的一封信,要求他去哈佛当助教,继续他的古典学术研究,但他拒绝了,毅然带着他的英国情人穿过德国的封锁和日本的检查回到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他对新中国和共产党充满感情。解放前夕,国民党教育部长要求家人与他同乘一班飞机,他拒绝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的家人倾其所有为国家购买飞机。为了凑够4万元,他们甚至把戴乃迭的结婚戒指和其他结婚饰品卖给了捐赠国。即使他和戴乃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判入狱四年,儿子因精神失常自杀,他也没有失去对国家和党的信心,而是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工作。他对自己的名利非常冷漠。他翻译了这么多手稿,没有得到多少报酬。有时他把自己的翻译给别人。他的举止温文尔雅,充满幽默和智慧,心境看似平静如水,但他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和崇高的精神。他在牛津时,领导中国学会与日本的日本学会进行斗争。解放前曾与中共地下党、国民党作战。文革期间,他与造反派作战,为此他义无反顾地付出了代价。他的好朋友、著名诗人说:“杨把的知识融入了他所有的教养之中,他从不待人苛刻。另一方面,他很有个性。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了精神、品格和气节。渗透西方文化多年,他得到了自由、平等、创造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