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谁带基督教进入中国

谁带基督教进入中国

谁带基督教进入中国

利玛窦可谓是中国基督教的开拓者。青年戴德生戴德生是中国内地会的创造人。他自一八五三年来华直至卒年,倾其毕生于中国福音事工。他对神绝对的顺服和信靠,给内地会的建树和中国教会的产生,带来神丰富的祝福。戴德生有很多名言鼓励传教士和基督徒:

「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我若有千条性命,绝对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

「不是为中国,是为基督」(「No,not for China,but for Christ」)

「我们能为主做更多吗?」(「Can we do too much for Him?」)

上帝的工作如果照上帝的吩咐去做,绝对不会缺少上帝的供应。上帝一定会供应我们一切所需要的」

.基督徒.后字可以刻在祖先.的墓碑上吗?

当然可以。

一,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明朝时来华时的中国人多半有祭天、祭祖、祭孔的习惯。利玛窦自认为西儒,秉持着儒家作风,对中国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他容许中国教徒继续这些传统的仪式。利玛窦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拉丁文的Deus);但他亦认为天主教的“神”早已存在于中国的思想之中,因为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并无分别。而祭祀祖先与孔子,这些只属追思先人与缅怀哲人的仪式,与信仰并无什么干涉;只要不掺入许愿、崇拜、祈祷等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式,一直为之后到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所遵从,是为“利玛窦规矩”。

二,教皇对祭祖的通谕:

当然还有教皇庇护十二世在1939年12月8日颁布了一项谕令,同意中国教徒进行祭祖仪式和祭孔仪式。后来,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上,祭祖祭孔被正式认可,成为教义的一部分。见下:

1939年,教宗庇护十二世(Pope Pius XII,1939年-1958年在位)颁布“众所皆知”(Plane compertum est)通谕:“允许教徒参加祭孔仪式;可以在教会学校中放置孔子之肖像或牌位,并容许鞠躬致敬;如果教徒必须出席带有迷信色彩的公共仪式时,必须抱持消极的态度;在死者或其遗像、牌位之前鞠躬,是被允许且是适当的。”

亡者是佛教徒我是基督徒如何追思

在这个程度上,你也可以按照当地的习俗去拜祭,这在天主教基督教也是许可的,并不影响你的信仰。

利玛窦规矩和教皇庇护十二世都有明文明确指出是可以这么做的。

利玛窦规矩 ,指明朝时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与策略,利玛窦允许中国教友继续祭天、祭祖、祭孔的旧俗。利玛窦明朝时来华时的中国人多半有祭天、祭祖、祭孔的习惯。利玛窦自认为西儒,秉持着儒家作风,对中国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他容许中国教徒继续这些传统的仪式。利玛窦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拉丁文的Deus);但他亦认为天主教的“神”早已存在于中国的思想之中,因为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并无分别。而祭祀祖先与孔子,这些只属追思先人与缅怀哲人的仪式,与信仰并无什么干涉;只要不掺入许愿、崇拜、祈祷等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式,一直为之后到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所遵从,是为“利玛窦规矩”。

庇护十二世在1939年12月8日颁布了一项谕令,同意中国教徒进行祭祖仪式和祭孔仪式。后来,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上,祭祖祭孔被正式认可,成为教义的一部分。见下:

1939年,教宗庇护十二世(Pope Pius XII,1939年-1958年在位)颁布“众所皆知”(Plane compertum est)通谕:“允许教徒参加祭孔仪式;可以在教会学校中放置孔子之肖像或牌位,并容许鞠躬致敬;如果教徒必须出席带有迷信色彩的公共仪式时,必须抱持消极的态度;在死者或其遗像、牌位之前鞠躬,是被允许且是适当的。”

为何说利玛窦是耶稣会在中国传教的转折性人物,他提出的“适应政策”有何特点?

利玛窦规矩

主条目:利玛窦规矩

参见:中国礼仪之争、耶稣会及道明会

利玛窦容许中国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祭孔。利玛窦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拉丁文的Deus);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并无分别。而祭祀祖先与孔子,这些只属追思先人与缅怀哲人的仪式,与信仰并无什么干涉;只要不掺入许愿、崇拜、祈祷等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式,一直为之后到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所遵从,是为“利玛窦规矩”

康熙时代,道明会传教士为了排挤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向教皇申诉利玛窦等人允许中国教徒崇拜祖先,违背了天主教教义。道明会传教士建议教皇派特使到中国晋见康熙帝,要求更改利玛窦规矩以排除容许中国传统的传教方式, 和康熙争辩。康熙认为“不可理喻”,强令传教士遵从,否则逐回。此即中国礼仪之争事件。而祭祖敬孔的禁令直到数百年后的1939年12月8日由教宗碧岳十二世(即庇护十二世)废除,这也侧面显示出了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基督徒能不能把名字刻在非基督徒的祖先墓碑上?

问这个的人太多了。请看:

一,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明朝时来华时的中国人多半有祭天、祭祖、祭孔的习惯。利玛窦自认为西儒,秉持着儒家作风,对中国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他容许中国教徒继续这些传统的仪式。利玛窦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拉丁文的Deus);但他亦认为天主教的“神”早已存在于中国的思想之中,因为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并无分别。而祭祀祖先与孔子,这些只属追思先人与缅怀哲人的仪式,与信仰并无什么干涉;只要不掺入许愿、崇拜、祈祷等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式,一直为之后到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所遵从,是为“利玛窦规矩”。

二,教皇对祭祖的通谕:

当然还有教皇庇护十二世在1939年12月8日颁布了一项谕令,同意中国教徒进行祭祖仪式和祭孔仪式。后来,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上,祭祖祭孔被正式认可,成为教义的一部分。见下:

1939年,教宗庇护十二世(Pope Pius XII,1939年-1958年在位)颁布“众所皆知”(Plane compertum est)通谕:“允许教徒参加祭孔仪式;可以在教会学校中放置孔子之肖像或牌位,并容许鞠躬致敬;如果教徒必须出席带有迷信色彩的公共仪式时,必须抱持消极的态度;在死者或其遗像、牌位之前鞠躬,是被允许且是适当的。”

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特点

特点:利玛窦以学者面目出现,穿儒服、说汉语,顺应中国习俗;以传授知识,特别是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八音钟、自鸣钟等,积极在上层社会活动;与徐光启等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结交甚厚,并使得最高统治者允许其传教等。

作用:扩大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影响,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中西方化交流,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利玛窦的生平,成就,事迹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平 1552年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州(Marche)的马切拉塔(Macerata),家里经营利氏药房,是当地的名门。利玛窦在这里一直在一所耶稣会开办的中学学习,他的父亲一直很担心利玛窦加入耶稣会。

利玛窦十六岁来到罗马,在圣汤多雷亚学院学习预科,并于1571年的圣母升天节那天加入了耶稣会。1572年在耶稣会主办的罗马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并从师数学家克拉乌(Christopher Klau)学习天算,其时范礼安(Father Alessandro Valignani)也是他的老师。在这段时期,他还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语,而且也会使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

【成就】

西学东来

带着西学而来的利玛窦开展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由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一共有一百五十余种的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

利玛窦撰写的《天主实录》以及和徐光启等人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书不仅带给中国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利玛窦思想,而且许多中文词汇,例如点、线、面、平面、曲线、曲面、直角、钝角、锐角、垂线、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心、外切、几何、星期等等以及汉字“欧”等就是由他们创造并沿用至今。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在中国先后被十二次刻印。而且问世后不久,在江户时代前期也被介绍到了日本。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国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日本地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北极、南极、地中海、日本海等词汇皆出于此地图。至今,日本仍称17世纪至18世纪的地图为利玛窦系地图。

传播天主教

中国在唐朝时曾一度流行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景教),但是到了明朝建立以後,中国基本上已没有基督徒。利玛窦可以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创者之一。他成功在北京觐见皇帝,而且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声誉和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而且也开创了日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

利玛窦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他容许中国的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敬孔。据他的了解,这些只属尊敬祖先的仪式;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利玛窦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英语的"God" 或拉丁文的 Deus);但他亦认为天主教的「神」早已存在于中国的思想,因为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没有分别。利玛窦本人更穿著中国士人服饰。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式,一直为之後跟随他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所遵从,称为「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等意大利传教士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明代末帝的皇后在清军入关时曾写信准备皈依天主教并请求教皇支援(此信尚保存在梵蒂冈)。清朝康熙仍然重用意大利传教士。但后来欧洲其他天主教各教会之间对中国传统祭祖敬孔习俗的争论以这些习俗对当时中国天主教的影响削弱了利玛窦等人本已取得的成功。康熙时代,西班牙传教士为了在菲律宾和中国排挤意大利传教士,向教皇申诉并取得教皇敕令,宣称利玛窦等人允许中国教徒崇拜祖先违背了天主教教义,并派特使到中国晋见皇帝,态度骄横,和康熙争辩。康熙认为“天下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说这个特使“不可理喻”,下令囚禁到澳门,使其病死狱中。从此中国皇帝和罗马教廷关系急剧恶化,禁止了西班牙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并进一步严格的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而祭祖敬孔的禁令直到数百年后的1939年12月8日由教宗碧岳十二世(Pius XII,即庇护十二世)删除,这也侧面显示出了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基督教的中国基督教

详见词条:中国天主教(旧教)、中国基督教(新教) 历史上基督教主要分四个阶段官方传入中国,民间则可追述至东汉。 唐朝贞观九年(635),东方亚述教会(景教)上德阿罗本从波斯国带经书、圣象历经跋涉到达长安,唐太宗李世民派宰相房玄龄在长安西郊主持仪仗迎接阿罗本入宫,留在藏经阁翻译经书,并且在寝宫讲经问道。当时的神阶词语多借用佛教。

唐朝贞观十二年(638)秋,唐太宗认为基督教义主张的正真,于是特别下诏准许亚述会在唐朝传播,同时在长安义宁坊建造教堂。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尊封阿罗本为镇国大法王,教会极盛时达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信徒20万众的规模。 唐玄宗李隆基时期,遭遇波折,但在玄宗保护下得以延续。唐武宗即位后,废除佛教,同时也废除掉基督教。自此衰退。

公元13世纪,罗马天主教会陆续由教皇英诺森四世派方济各会的柏郎嘉宾到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尼各老四世派方济各会的孟高维诺到元朝的大都传教;1310年,方济各会开始在泉州建造修道会。而唐朝灭教后遗存在边疆少数民族区域的亚述教会,以及俄罗斯人正教徒(东正教)也随着元朝一起入主中原,是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也里可温教时期。元朝灭亡北迁后又再次中断。

公元1551年,耶稣会的圣方济各·沙勿略认为日本有基督徒而中国没有,于是从日本搭乘葡萄牙商船到广东上川岛,但因明朝海禁无法入大陆传教,不久后病死在岛上。1553年葡萄牙人陆续进入澳门直到租借,公匝勒为首的耶稣会士也得以在澳门传教。1555年7月20日,公匝勒和伯莱笃再次来到沙勿略到过的上川岛。但最终放弃,回到澳门。

公元1561年,日本养老的神父巴尔达·撒加高、狄野高·贝勒拉、方济各·贝勒兹、代宰拉和平托相继进入澳门传教,最终经广东政府批准在今圣安多尼教堂附近用稻草盖起一间名为天主教圣母堂的小教堂。1563年,发展至9位神父和900人教徒规模,当时入教分为本地居民直接入教,和广东各县居民每年一次赴澳门入教。1566年,教皇庇护五世任卡内罗为澳门主教。1576年1月23日,东亚基督教发源地的澳门教区成立。

而在同一时期,东印度教区巡查师范礼安为继承沙勿略在明朝境内传教遗志,开始着手让欧洲宣教士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长期派遣方针。最终选出的罗明坚于1579年到达澳门开始学习汉语。明朝万历十年(1582),利玛窦作为罗明坚的助手被允许在广东肇庆传教和建设教堂。1601年,利玛窦实现进京,并翻译了众多的基督教义和科学典籍。利玛窦去世后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在《西字奇迹》基础上,与汉人王徵修订编制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汉字拼音字字汇》。

此后耶稣会的后继者们,活跃在明朝和清朝的宫廷中心,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将西洋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尽数传入。代表人物包括将西洋科技传入的熊三拔、明末清初将历法传入的汤若望、清朝康熙皇帝委以工部侍郎信任的南怀仁、《康熙帝传》作者白晋、尼布楚条约交涉代表的张诚和徐日升、康熙皇帝逾20年近侍的巴多明、完成《皇舆全览图》实地测量的雷孝思、康雍乾三朝御用画家郎世宁,以及将《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翻译成拉丁文推广到欧洲的第一人钱德明。

清朝雍正五年(1727),俄罗斯哥萨克族移民北京等地,正教会(东正教)也得以自元朝后再次传入。但另一方面天主教会多明我会不满耶稣会的中国化适应策略,将耶稣会在中国容许偶像崇拜的问题提交教廷,导致罗马教廷与清朝皇室发生中国礼仪之争,且在后续事件过程逐渐从宗教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1773年,耶稣会在中国解散。正教会成为中国基督教的独流。 清朝嘉庆十二年(1807),在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支持下,新教宗派之一的伦敦宣教会传教士马礼逊开始在中国活动。马礼逊在澳门先后完成发行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典》和第一部完整汉译《圣经》。但由于当时清朝政府对基督教实行禁止政策,所以只能在广州秘密传教。而马礼逊之后的新教各派传教士,也主要将精力放在学习中文和后续的圣经翻译工作上。在翻译过程中,牧师们对用词准确性和修辞手法的讨论持续进行。

清朝咸丰八年(1858)的《天津条约》,和咸丰十年(1860)的《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基督教得以在中国境内正式恢复传教。包括分别代表各新教宗派的伦敦会、荷兰传教会、美部会、美浸会、美国圣公会、英行教会、美国长老会,和天主教会的修道会耶稣会、奥斯定会、多明我会、巴黎外方传教会、遣使会、圣母圣心会、圣言会的传教士。而在华真正立足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的传播和发展。

道光十四年(1843),洪秀全自称耶稣的弟弟,基于《劝世良言》建立拜上帝会,后又建立太平天国。 自19世纪后半期开始,由于列强加在中国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教案的不断发生,以及拜上帝会借基督教名义起义失败的恶劣影响,促使中国基督教徒决心摆脱外国宣传机构的控制,自立教会。1873年,中国人的第一个自办教会成立。1918年“中华国内布道会”成立。是为基督教在中国的本色化运动,即中国基督教。

民国十一年(1922),中国基督教大会在上海召开,新教各派组织的中国基督教“本色化”正式开始,该会议提出了中国本色教会的原则就是“自养、自治、自传”。在组织体系上,中国基督教开始了朝向本色化的结合和创新,出现了教派合一的趋势和突出“中华”的观念。在政治态度上,本色化运动也明确表明反对不平等条约,并积极参与到废除这种条约的运动中来。

1949年,天主教会有300万中国教徒,新教各派也发展到教徒70多万人。1951年,中国基督教各派联合成立了一个委员会。1954年,中国基督教领袖和知名人士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57年7月,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成立。从此,中国基督教各派完全断绝了与外国教会的联系,走上了自立发展、爱国爱教的道路。是为三自爱国运动。

2007年6月30日,罗马教宗本笃十六世致发名为《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天主教徒信》的牧函,坚持只有教廷有权任命主教,但在提名主教的名单上可以和中国内地能够达成协议,并期望和北京政府重新建立外交关系。随牧函附有一份声明,指出“教宗本笃十六世表示完全愿意同民事当局展开平静而建设性的对话,最终找到解决有关天主教会团体的各种问题的办法”。

基督徒应该做什么?

基督徒日常生活应按圣经做事。

基督徒,是跟随基督教、天启宗教以及拿撒勒的耶稣的生平与教诲的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教徒的统称。以神在圣经里留下的法律(例如十诫和申命记等等)为准。

当一个人重生得救後,他仍然生存在原有的社会中,要过日常的生活。基督徒当如何生活?有何真理原则可以遵循?兹将圣经的教训,列举数点,共同思想。

一.基督徒日常生活的范围

1.家庭的生活—骨肉至亲之间的生活(太12:48-49; 19:4-6)。

2.社会大众的生活—即乡邻,人际之间的生活(路10:36-37; 18:2-3; 11:5-6)。

3.教会属灵的生活—即弟兄姐妹之间的生活(太18:15-20)。

二.基督徒日常生活的角色

1.是盐,调和人际的关系(太5:13; 可9:50; 西4:6)。

2.是光,指引人生的道路(太5:14; 约8:12; 弗5:8-9; 腓2:15)。

3.是城,保护人民的安全(太5:14; 11:28-30; 约14:27; 16:33)。

4.是灯,照亮自己的家人(太5:15-16; 路11:33-36)。

5.是儿子,表彰天父的荣美(太5:16,45; 约17:1)。

以上的角色是日日处处要扮演的,所以没有一刻可以推卸这些角色的责任。

三.基督徒如何扮演角色?

1.发挥已有的生命本质(太5:3-12)。

2.舍弃自认当有的权利(太5:38-42)。

3.尽量提供积极的贡献(太5:43-47)。

4.留心单求天父暗中的察看(太6:4,6,18)。

5.跟从圣灵随时的引导(约14:26; 16:13; 太10:19-20)。

结论:

日常生活是日日要去度过的;以往的得胜,可以作为未来的借镜,但不能保证今後的得胜。所以要时刻顺服基督,恐惧战兢,作成得胜的工夫。立志行事都是按神在心中所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在弯曲悖谬的世代作神无瑕疵的儿女(腓2:12-15)

基督徒家里能放毛主席海报吗

没有问题的。具体可以去翻利玛窦规矩 ,这是明朝时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与策略,利玛窦允许中国教友继续祭天、祭祖、祭孔的旧俗。

利玛窦明朝时来华时的中国人多半有祭天、祭祖、祭孔的习惯。利玛窦自认为西儒,秉持着儒家作风,对中国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他容许中国教徒继续这些传统的仪式。利玛窦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拉丁文的Deus);但他亦认为天主教的“神”早已存在于中国的思想之中,因为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并无分别。而祭祀祖先与孔子,这些只属追思先人与缅怀哲人的仪式,与信仰并无什么干涉;只要不掺入许愿、崇拜、祈祷等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式,一直为之后到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所遵从,是为“利玛窦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