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关于爱心的读后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关于爱心的读后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关于爱心的读后感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诲是每一名教师都曾经领略过的。最近,我读了他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获益匪浅。《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同作者的其他著

作一样,是用独特的艺术形式,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其内容涉及到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自由、责任心等教育理论,他认为一个人从小就培养和发展在道德上具有初步思维和道德活动的能力。读完该书我认为我们现在急需加强“道德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机械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快乐的成长着。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想象的。从教以来,我能时刻感受的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教育对象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儿童,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

作为教师,每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下面的每一个学生。今年来喂食违禁品瘦肉粉的健美猪又进入到我们视野。此前,社会上关于有毒食品诸如苏丹红酱菜、红心蛋、皮革奶、胶面条、镉大米等种种乱象屡经媒体揭露,一些问题已被立法所规制,但最近又蜂拥而至,屡禁不绝。另外,老人跌倒没人敢扶;广东佛山两岁儿童被辗事件,这些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发人深省。为什么这些人丧失了自我、丧失了道德、泯灭了人性,全然没有了敬畏之心呢?这不由得令人惊讶、难过、悲哀,难道所有的不良、不轨、不伦都必需要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去规制吗?难道我们的法律还少吗?制度还少吗?我们不得不反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已经数不胜数,为什么这些挑战、藐视法治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该书中一句话:“才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这是广泛道德方面的问题。”一直在脑海萦回。纵观我们全日制国民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学科尖子和各类竞赛的一等奖,追求的是越来越高的升学率。于是,课本内容越来越难,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对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判断,来自于一个书面卷的回答是否符合标准答案。没有一个考试能将学生是否尊老爱幼、对社会是否做出贡献等一些道德秩序要求的具体内容考量在内,孩子们是否在家做家务、是否关爱老人、有没有帮扶落后的处于困境的同学等这些细节无从在现行的考试、录取制度当中体现。一些孩子对他人的利益、感情甚至生命麻木不仁。当制度、规则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考虑的不是如何遵守这个规则,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如何去逾越和绕开它,使一些制度规则成为一纸空文,这不难说明在我们社会还没有形成普遍的社会秩序观。社会秩序观的形成主要在于人与人之间普遍形成的意识协同和行为协同,尤其是在面临危机、灾难的时刻,在最容易暴露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时候,人们的行为能自觉地体现出以大我代替小我,以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代替对个体利益的追求。但社会秩序的 形成则主要依赖于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日常的行为规训等等非物质化的社会建设。因此,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除了作为社会生活的底线——法律规制以外,必须要有全社会成员在道德伦理上的观念共识和日常正当行为的遵守。那么现实中又有多少将道德情感的教育付诸于实践了呢? 一个在以标准答案圈定学生优秀与否的这种教育体制下,又如何培养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善意,又如何将道德上的要求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并化为所有人的自觉行动呢?人是个体的,行为是具体的,现实社会上那种对他人缺乏关切、对社会缺乏感恩、对生命缺乏敬畏的现象,说明了在我们教育体系里,重在形成社会秩序的道德情感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动作、举止、行为和意图。只有当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一个人只有在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的确,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他的所作所为能符合人们的普遍愿望。一个没有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

的人,不可能有精神上的力量、道德上的纯洁,也不可能有英勇的精神。这四个方面应是我们的生存之本、立身之本、发展之本。

情感影响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就道德情感教育而言,一是要培养孩子有良心,要让他从幼年时起就习惯感受即使周围没有其他人,他仍处在众人眼前,仍旧有人在评判他的行为和品质,这种培养是一种无微不至的渗透。二是要培养孩子的羞耻感,羞耻就是在良心上感到吃惊的本能。一个人做了不体面的事情要感到羞耻,肯于责备自己时,善的思想才会真正在内心中树立;使人有羞耻感,意味着给人本身有个斟酌、思考、分辨自己行为的机会。三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思想教育、信念培养,就是要教会人们必须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些什么,人有了责任感,才会生畏,才会怕做坏事。四是要培养孩子承担义务,要教会孩子正确生活。家长要爱孩子、爱父母、爱伴侣,爱兄弟姊妹,尊敬老人,敬畏前贤。自己的举止实际上就是孩子行为的榜样和暗示,这种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训练,使得孩子从内心本能地怀有善意,才有可能不怀任何功利的去关心他人。

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请让道德情感教育走进我们的生活,让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植根于每一个人思想当中,化为自觉的行动。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000字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000字]《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000字。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读后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000字》。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求《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到了一个好朋友”。

近日,我拜读了李镇西教授的《爱心与教育》,顿觉受益匪浅。这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李镇西教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无不渗透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一读。

书中的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他说:“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这句话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光荣与伟大,也暗示了我们老师的使命和责任。我看后心情澎湃,很想做好孩子们的天空、大海和春天,让孩子们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在大海中欢畅的嬉戏,在春天中感受勃勃的生机。虽然身在三尺讲台,但是心却放眼世界。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凸显出自己人生的价值,为祖国、为社会贡献应有的贡献。做到爱岗敬业、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热爱每一个孩子,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因为他们都是我国将来的建设者。无论今后他是参天的大树,还是碧绿的小草,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料,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想到这里,我的心不禁快乐起来,原来自己做着这么快乐而有益的事,真是太幸运、太幸福了。

读书伴我成长,读书教我育人。快乐生活每一天,快乐工作每一天。把爱心撒向每一位孩子的心田!

《爱心育人》读后感

[《爱心育人》读后感]《爱心育人》全书分两部:第一部为\"育人之道\",是斯霞老师本人撰写的在各报刊上发表的有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爱心育人》读后感。包括\"教育思想篇\"、\"教学思想篇\"和\"家庭教育篇\";第二部为\"斯霞之路\",是记者专家们撰写的有关斯霞的教育事迹、教学经验的报道特写和评述。包括\"爱心育人\"、\"师生楷模\"、\"霞红满天\"。从书中可以看出斯霞老师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孩子。阅读全书,不得不被那精辟的论述所倾倒;不得不被那感人肺腑的事迹所激动。全书真正体现了斯霞老师爱的教育和爱的奉献。斯霞老师对教育工作的态度始终如一--用心去做,用爱去做。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斯老师始终拥有一颗与学生一样的童心,她利用这颗童心走近学生,走进了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了最大效益。斯霞老师把教书育人视为充满情和爱的事业。斯霞老师爱教师职业、爱学生,爱得痴迷,爱得纯真。这种爱是神圣的爱。因为她不仅仅是爱自己的孩子,她爱的是别人的孩子;她爱的不仅仅是一两个孩子,她爱的是所教的全体孩子。这种爱是无私的、最崇高的,是丝毫不容置疑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在这单调的重复中,斯老师却看到了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渐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的斯老师却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的到,读后感《《爱心育人》读后感》。这是她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她无数次地经历着: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斯霞老师把爱灌注在她的全部教育过程中,用爱的教育去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用全身心爱去教育学生。正是由于爱的教育,再难教的课文(字词)也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再顽皮的孩子也变得活泼可爱、聪明好学。这些,都是她长期教育的结果,都是她爱心付出的结果。斯霞老师一辈子从事的是小学教师工作,她默默无闻地坚守在教育岗位上,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孩子。她把教书育人视为充满情和爱的事业,把爱灌注在她的全部教育过程中,用爱的教育去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用全身心的爱去教育学生。她有一颗伟大的爱心,有一颗珍贵的童心,有一颗领异标新的进取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所无法比及的,心中只有感叹。现如今,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个别人教师难免产生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唯利是图、以教谋私、丧失师德等不负责任、不敬业、不作为的现象。但庆幸的是,我们大部分老师仍然努力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上,用老师们自己的话说,是凭自己的良心干工作,是出自对学生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心,才能点亮童心。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希望我也能像斯老师一样,尽力用放大镜去看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多表扬和鼓励学生,多用爱心与学生交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爱每一个孩子!

〔《爱心育人》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小学生小作文《爱的无限》看了爱心亲情教育片读后感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最近读了《爱的教育》一书,我的心久久被感动包围着。

《爱的教育》是一本净化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是那平实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感人至深。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

爱,多么温馨的字眼,在一生当中要经历无数的爱:朋友之爱,父母之爱,夫妻之爱,子女之爱等等。当然,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也是这爱的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何热爱儿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轲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孔子有“仁爱”思想;墨子有“兼爱”思想;陶行知有“爱满天下”的思想,他们都是伟大的教育家。教育中的爱是什么?

托尔斯泰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由此可知,师爱是师德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正像教科文总干事马约翰先生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教育――爱的教育。”身为教师对每一个孩子都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地,让教师永远做爱的播撒者。那么,平凡的师爱就会产生非凡的力量。我开始对此感受并不深切,读了《爱的教育》一书,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说:师爱是一种依恋的心情,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是的,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敬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常会令人终身难忘。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实验的效应我想就是爱的结果。爱是神圣的,师爱伟大!爱像空气,每天不可或缺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爱,生命的始终都贯穿着爱。?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这些孩子虽然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进了恩里科的生活,看到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以及怎样去爱的。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是一次永远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行,一路上经历着许许多多或快乐,或忧伤,或感动,或幸福的风景。它让你感受到人生的绚丽多彩。教育中有爱,才会真正让孩子,让教师拥有更加丰盛的心灵。

童心的回归, 爱心的呼唤——《爱的教育》读后感作文:

[童心的回归, 爱心的呼唤——《爱的教育》读后感作文:]

童心的回归,

爱心的呼唤

——《爱的教育》读后感

拿到《爱的教育》这本书,首先就被它的封面所吸引了,童心的回归, 爱心的呼唤——《爱的教育》读后感作文:。孩子拿着一个手提包,母亲蹲在地上给他扣纽扣。这样一个细节无不渗透着母亲对一个孩子的深深爱意。

“爱”这个字眼就印在我的脑海中。

一、童心的回归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个意大利的四年级学生恩利科,在一个学年的十个月中所写的日记。它主要讲: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恩利科在父母慈爱的教导下,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别人的优点,极富有同情心,喜欢帮助他人,一个极富有上进心的不可多得的少年,作者用日记的形式把家庭、社会、学校都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都建立在爱的基础上。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了作者恩利科的生活,感受到了朋友间的友情,体会到了家庭中的亲情……以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真挚的爱。他以平淡而朴实的语言打动了我,展现出了人性的真、善、美所构成的世界最美好的一面。

看着看着,仿佛自己重新回到了童年时代,跟小朋友一起上学、一起出去野炊,一起游戏。回忆那时快乐的时光,真的很怀念那段岁月,感谢《爱的教育》给予了我这么美好的回忆过程。《爱的教育》唤起了我童心的回归,让我看了又看,百看不厌。

充满爱的世界,将会是最美丽的世界。《爱的教育》一书让我真切长久地体会到了这份如今似乎很容易转瞬即逝的美好。

二、教育需要爱心的呼唤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爱。是呀,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

对于我们教师来讲,“爱的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自从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其中,有一位作者写的温馨的爱——《牵手》,更让我明白了爱的伟大。爱是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故事让我非常感动。

文章的主人公从小就牵着她妈妈的手。有一次,同学看到了笑她,于是她就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老牵着我的手呢?”妈妈回答道:“以前你外婆老是牵着我的手,可是,现在你的外婆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又牵谁的手呢?”看了这个故事,我很感动,因为我知道,长大是一步步放手的过程,但在放手之前,必须学会牵手。我想到了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每成长一步都离不开妈妈的辛劳。对呀!世上的一切都会变,只有亲情、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它永远都是那么永恒、纯真,读后感《童心的回归, 爱心的呼唤——《爱的教育》读后感作文:》。

是呀,虽然爱是一种我们摸不到的东西,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它来的是那么静悄悄,一会儿就来到了整个世界,爱它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寻找,用心感受,它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作为老师,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学生对你爱的回报。现在我接的班级是一年级。正因为他们从我身上得到爱,然后他们又用爱来传递。看到我心情不好,他们就会过来给我讲笑话,希望我开心;他们参加了什么活动,都愿意告诉我,把他们的快乐与我分享。每当看到他们那灿烂的笑容,纯真的眼神,我被他们的内心的爱感动了。

《爱的教育》对于我在教学上最大的启迪就是————用爱心激发学生的信心

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良言入心才能产生效应。朋友间最珍贵的莫过于真诚。师生之间要成为朋友,也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语文课是表达情感的课堂,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情感,多鼓励学生,特别是对一些缺乏学习信心的孩子,更应该以鼓励为主,与其多交流。我班上有位叫小浩的同学,刚入学时,学习习惯非常不好,课堂上也不专心听讲,坐立不安,有时候甚至把脚放在凳子上。一天放学后,正逢他做值日的时候,我耐心地对他说:“浩浩,你知道吗?老师非常喜欢你呀!你有很多优点,活泼可爱,聪明,还乐于助人。老师给你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好吗?”他顿时脸红了,低头说:“老师,我下次一定上课认真听讲,改掉坏习惯,您就监督我吧!”第二天早上,他一进校门就高高兴兴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今天的作业,我都完成了。”我高兴的竖起大拇指:“你真棒!”语文课上,他把手举得高高的,响亮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批改作业时,我在他的本子上写道:“你真了不起,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

这件事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学生需要爱、需要信任还有鼓励。

三、爱的力量激励我们好好珍惜身边的一切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

看完《爱的教育》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从中可以得到力量。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

这就是爱的重要性,而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颗发现爱,感知爱的心。读这本书,就是对心灵的一种洗礼,感受书中所蕴含并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感受爱的伟大,使我受益匪浅。它把美好带给每一个读者,走进每个读者的心灵,让每个人接受一次爱的教育。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我想:我们在拥有爱的同时,一定要去创造爱,让需要爱的人得到爱,让整个世界充满爱!

朋友们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进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童心的回归, 爱心的呼唤——《爱的教育》读后感作文:〕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教育需要爱心惩戒 让感恩教育生活化 这是两篇文章,求读后感!!!

咳,我也是东方的= =

找到一篇还可以的,你看看吧- -。

近来,教育惩戒成了报章议论的热点。话题是由前些日子接连发生的校园伤害案引起的。

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教师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于是,有人呼吁:现在的教育太宽容,必须重启惩戒;有人担忧:教育惩戒无异于在雷池边行走,一步不慎就会引火烧身。

笔者以为,教育要不要惩戒应该不用争论。教育理论家早就说过,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需要反思的恰恰是:现在我们为什么不敢正当使用惩戒?为什么一些“恨铁不成钢”的惩戒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有人说,惩戒总会让人怨恨。我说,不然。你看,自古以来,多少严父慈母惩戒过自己的儿女,日后有几个孩子怨恨父母的严厉;同样,许多英才志士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受过不同的惩戒,而这每每就成了他们成熟的契机。如果说,儿女不怨恨父母,那是因为血缘亲情的维系;那么,那些产生积极成效的惩戒,其前提必然是彼此有一定的信任存在。许多优秀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毕业以后,和老师最亲近的往往是当年受罚最多的捣蛋鬼,因为他们知道老师是真心为他好。由此可见,惩戒是否有效,是生爱还是生恨,重要的前提是双方有没有感情基础,彼此有没有信任存在,而这恰恰是当前教育亟待改善的一种人际关系。

细观现在的师生关系,总觉得缺少了点亲近的感觉。有些老师生怕无事生非,就很少过问课堂以外的事,甚至连该管的也眼开眼闭,更不用说平时的感情交流;少数老师则干脆把师生关系异化为利益关系,你求我多加关照,我就托你办点私事,看上去很有交情,骨子里没有多少真正的信任。师生关系的这种疏远感,甚至冷漠感,不仅会影响日常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且正在日益挑战着师道尊严。于是,师生矛盾一旦被激化,伤害事故就容易发生。

因此,笔者认为:眼下的校园需要惩戒,但更需要温馨。只有日常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即时的教育惩戒才不会滋生敌意。欣闻上海近日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市中小学“温馨教室”建设的指导意见》,从环境、心理、情感等方面改善教育环境、密切师生关系,相信一定会给校园带来可喜的变化。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同样,缺乏爱心的惩戒必然是不成功的惩戒。

于丹讲座视频爱心,孝心,责任心读后感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 《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

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

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

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叹为观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温馨的

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

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

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

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

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

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

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

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遐想,今天

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

八大心态的感想感悟

人生八大心态

每天我们都在说心态,都在谈一个人心态好不好,什么叫心态好?什么叫心态差?其实我们自己都很迷茫,因为我们不知道心态是什么,也不明白好心态该怎么样去做。其实,心态就是——可以左右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心里状态。下面就是做为一个人为人处事最基本的人生八大心态!

一:成就心态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想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但是往往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去做。也不明白成就自己的事业该抱有怎么样的心态,其实说起来很简单,每个人只要拥有以下几把金钥匙,就知道成就一番事业该怎么样打算:1:目标

做一番事业,首先自己要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一个好的目标,就像是大海里的航海灯塔,可以指点我们人生航行的道路。但是,我们立下的目标不是空不实际的,要切合自己的环境,然后冲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当自己的目标实现后,我们又可以立下个更大的目标,把曾经成功的目标当作起点,这样,我们就会越做越有劲。当我们有了目标后,该做什么呢? 那就得拿出自己的自信

2:自信

简单的说,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也就是说,面对自己立下的目标,可以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自信来自于那里?来自于我们平常的学习,当自己学了很多的知识,经验,有那个能力去做好的时候,就很有自信。自信这东西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它就是有那么神奇,是个越用越多的东西。有了自信,我们接下来就该拿出自己的勇气来。

3:勇气

勇气就是把自信付诸于行动的胆识,就像我们做一件事,自己知道能做好,但是就是不拿出勇气去做,那等于白费,只有在自信的勇气上,我们不断去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和自信一样,勇气也是个越用越多的东西,就好像等山运动员,他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拿出勇气去攀登最高的山峰,而是在征服了一座比一座更高的山峰后,最后才有最大的勇气去征服最搞的山峰,我们做事业也一样,只有拿出勇气做好每一件小事后,才会有更多的勇气去做更大的事业,4:炙热的心

有了目标,自信和勇气,我们就该拿出一个炙热的心,就是要做一行爱一行,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一行,就应该去好好的做,、别把他当做职业来做,因为当作职业来做,我们会把自己当打工的。我们要把它当一份事业来做,事业的成功取决于我们自己,那样我们每个人都是老板,才能做好每件事。

5坚持不懈

这是最后一把金钥匙,在成就自己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世上没有一个成功者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经历过风雨,因为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看见彩虹。我们需要的也是这种精神,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因为退缩就代表我们失败了;不要逃避,因为逃避就证明我们是懦夫。我们应该迎难而上,把挫折解决了;把困难征服了,让它们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我相信,如果我们做好了成就心态,准备好了迎接那些挫折和困难,每个人都会成就出自己的一番事业的。

二学习心态

“人都是学而自知,而不是生而自知的”在前面的成就心态里,我说到过,自信来自于我们平常的学习,学习重要吗?我的回答是重要,也许,有的朋友会说,我要是知道学习,今天也就可能是大学生,博士了!对,您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们的人生,本来就是个学习的过程,从我们生下来,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学习文化…..到我们长大成人后,学习技术,学习独立……难道不都是在学习吗? 有得人学的越来越优秀了,有的人学的堕落了。今天我只想和想学习,想学好的人分享下我学习的一点心得。1:要有个空杯的心态去

什么叫空杯的心态? 打个比方,一个杯子里,如果装满水了,就装不进别的东西了,如果是空的,就可以装进很多东西,也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把一些对于自己没用的东西抛出大脑外,以便有更多的空间,吸收更多的好东......更多唯美的句子:www.laorenk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