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谁在掌管我们的青春?

谁在掌管我们的青春?

最近在一家报社实习,奉命主持报社英文周刊的一个专栏叫翻译秀。周刊的编辑会在第一期的报纸上给一小段中文,由热心的读者翻译成英文,然后发给周刊。我的任务是挑选两三个读者的译文,指出错误,然后给出自己修改过的译文。


报纸上还有一个实习生,美国人,来中国学中文。每次我写完这个专栏,她都会帮我看看。毕竟英语是别人的母语,错眼应该比我更准。有一次,她看了我翻译的一段,告诉我其中一处改动不合适。那段文字的中文意思是,有个爷爷想带孙子出去放鞭炮,就说:“外面太热了,屋里坐不住。”前半句没什么好说的,关键是后半句。我想翻译一下爷爷和孙子被外面的鞭炮声吸引出去的意思,所以我把它改成了:“我们渴望加入..”来表达爷爷对第三方出去的渴望。我对我的翻译相当自豪,但是美国人认为这里有问题。她的理由是:爷爷说可以出去放鞭炮,但不能代表孙子说这些。因为我在这句话里用的词是“渴望(ea?”,这是一个很主观的词,爷爷的“急切”不代表孙子一定“急切”,所以这个代表关系很武断。我理解她话里的一个核心意思,就是“你不要随便代表别人”。虽然她后来委婉地说:“但你不能算错,顶多是用词不当。“但这对我是一个打击。


我上中学的时候英语还不错,写作文的时候就用了。后来出国了,写文章的习惯一点也没改。可能澳洲人懒吧。他们从未指出我的问题,但这个美国人告诉了我。曾经我以为自己比同龄人更理性客观,但是文化的力量是如此的无孔不入,每个人都潜移默化的被它影响着。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觉得上下级可以随意表达意愿,这似乎很自然。例如,官员可以在任何场合代表人民。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表达的基本上是大多数人的愿望。但是有时候,比如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官员代表包括我在内的人对一个客人说“热烈欢迎”,我总会忍不住想:这个受欢迎的人是谁?我不知道他的性格和性格。也许我根本不会喜欢他,但你已经代表我欢迎他了。即使我有意见,也只能深藏在心里。这种代表关系不限于官方场合,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领导代表员工,校长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孩子...人家习惯了,没人想到问:“你有权利代表我吗?”诚然,在很多场合,询问人们是否愿意被代表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但主要问题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已经默认了这种行为,并在不知不觉中与之达成了妥协。当这种妥协成为群体认同的现象时,个体的声音必然被埋没,个体应得的尊重在妥协中被忽略。


这个美国实习生表面上只是纠正了我翻译中的一个瑕疵,但实际上她在这么微妙的地方告诉我,很多时候,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的——小但足够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