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全才vs专家

全才vs专家

两个中文系学生毕业八年后偶然相遇。一个已经是跨国公司的全国营销总监,年薪34万,一个还在出版社做编辑,编辑没卖出去的书,一个月5.6万。


然而,八年前的情况完全不同。那个时候的穷编辑是系里的状元才子,写好诗,编导剧本,引用经典,论证得好,文采十足,经常吓到教书的老师。营销总监差很多,作文分数在中等和良好之间徘徊。


“我是三流的文学知识分子,二流的市场创意人才,却是一流的打工仔。”这是营销总监对自己的评价。这些话适用于出版社的编辑,他们成为“一流的文学知识分子,二流的书刊编辑,三流的打工仔”。


写作能力75分+沟通能力75分+人际关系75分+管理能力75分+创造能力75分,让指标一般的中国毕业生赢得高位。相反,100%的科技专业人士这个词,只能在职场中一个很低的位置生存。


《人才济济的男人》里很多意气风发的人都有这样的抱怨:一个对文理科一无所知的人为什么可以当老板?冒充知识分子的人甚至给这样的多面手起了个“知识分子”的名字,用这个标签来消灭这些伪知识分子。


遗憾的是,对于现代公司来说,一个不认识生僻字,却能做到每一个细节都得到大家认可的人,比一个能把字典里的字都写出来,却不屑于做琐碎事的人更受欢迎。


诗写得再好,学了多少知识,公司都不愿意出钱,那能怎么办?


想明白的人,无论是三流诗人还是三流打工仔,都不会失衡。


一个研究海外佛教文学的博士生,决定辞去一家外资公司市场部的工作,回学校当老师。告别月薪一万多,却不用天天写傻逼无聊的PPT文件。和学生谈论生和死,空和佛经中的颜色很有趣。钱不多,但有大把的时间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也可以为专业期刊写论文,有朝一日可能成为一名学院派。


一个校园三流诗人也为自己找到了出路。“我的诗虽然平庸,但是我很会说话,我会自我提升,我的性格很活跃,我的英语也不差。”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出版了三部小说和一部诗集,实际上卖得很好,取得了比他班上最大的才子更好的成绩。


想不通的人肯定还在痛苦。比如八年来,出版社有才华的编辑,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之外,哀悼自己的才华不足。这样痛苦的追悼会估计会持续到别人来悼念他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