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利弊共存。

它给汉语言的发展注入了的新的活力,首先,网络语言简洁生动,传递迅速。网络快餐时代讲究“快捷,方便,经济”的原则。被简化和缩略的网络用语成了最有效的工具。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规律,但其实无论是谐音词、简缩略语、借用还是叠加等等各种方式,都比原来传统的表达方式更加简单易用。其次,网络语言张扬个性,崇尚创新。网络语言是基于年轻人需要有一套专属的区别于传统的表达方式而产生的语言系统,它通过广泛的的群体创作产生、流传,这其中所折射出的正是年轻人对于创新创造的渴求,对于张扬个性的期待。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了的创新激情,可以在网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为了要脱颖而出,就必须与众不同。网络语言成了网友展示其个性的最好的工具,风趣幽默、新奇的网语自然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现代的年轻人追求一种特立独行的自我表现方式,这使得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友不仅主动地使用网络语言,而且积极地创作网语,使得几乎每天都有新生的网语出现,这也是网络语言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语言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但是,网络语言也给汉语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 比如,有些网语内容浅薄、粗俗,产生很多不文明现象,频繁出现的网络脏话还有“WBD”(王八蛋)、“NQS”(你去死)、“NMD”(你妈的)等等。这些网语趣味低俗,许多就是现实生活中粗话脏话的翻版。它们主要来自游戏、聊天、网上论战等网络活动,而上网的人群多以自控能力较差,模仿能力较强的青少年为主。一旦长久接触使用的话,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再比如,网语的使用会给书面语言的交流带来一定的混乱。不规范的网语和规范的现代汉语日益频繁的交叉,可能会污染书面语言的使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们的沟通交流。 更重要的是,网络语言会对汉字系统产生损害。学生因为上网人数众多,对于新奇简便和身份认同情有独钟,而且小学生对于复杂的汉字还不太会写,于是,受网络语言影响的孩子们用数字、字母、谐音借代的办法使用语言文字。比如用:)代替“笑”,用T_T代替“哭”,这种由好奇、方便而采用的书写形式,很可能成为他们今后难以改变的书写习惯,进而影响汉字的纯洁和规范。

所以,90后必须从网络语言中吸其精华,祛除糟粕。对于一些下流低俗的网络用语,90后要从自身做起,坚决予以抵制,消除网络上的不文明现象,努力创造一个绿色、文明的网络环境。同时,要确定用语环境。许多网络用语只限于网络交际,不能用于中小学生作文中,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提倡认认真真地讲普通话、写规范字。

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词

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流行词语的现象,人们看法不同。一些人认为网上的流行词语不规范,会对语言造成污染,应当禁止在学生作文中出现;另一些人则认为它自由活泼、生动幽默,是语言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表现。

这个看似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文化理性去思考,从语言学科的视角去判断,以文章的传播功能加以审视。具体来讲,就是要分清网络词语的不同属类(前提),分清表义功能上优劣的界限(实质),分清使用的场合(解决方案)。

从属类看,网络流行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专指词,即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译入、引入或组合而成的新增语汇,如“博客”“微博”“在线”“网迷”等;另一种是网络代替词,即网民在网上写作、聊天、发帖时使用的非正式词语,如“光光”(独身男人)“神马”(什么)“烘陪鸡”(homepage)之类。这两种词语都因网络传播而出现,都可看作是网络流行词或网络“热词”,但它们的功能、属性和用途相差甚远。前者为新义词,意义是增殖的,即汉语中原来没有相应的词汇。比如“播客”“网络推手”这类词,互联网出现前不可能存在。而后者多为同义词,在汉语中已有相应的词语,只不过采取了“另类”的表述形式。一般而言,专指词比较规范,由有文化修养的人根据表达需要新增而来;而代替词则大多不规范,是网友在交流中渐次约定俗成的。

事实上,人们有争议的网络词语主要指向网络代替词语,因为它们大多使用不规范,而且用于即时、随意、感性的表达,追求情绪宣泄或戏谑搞笑,有明显的低俗化倾向。例如,当用“青蛙”“狼族”“驴友”等词汇指代某一类人时,已超出了善意的嬉戏而多少带有侮辱色彩,无疑属于不文明现象。

从功能看,词语规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达与交流,而表义混乱的词语难以增强语言的活力,无法促进语言的发展。判断词语优劣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表义是否准确。例如“主页”一词言简义明,而用“烘陪鸡”替换“主页”,反倒使人不知所云。需要强调的是,不论通过什么介质书写,错别字的出现都是不规范现象,其后果是引起表义错位,造成交际障碍。遗憾的是,眼下网络代替词中的错别字现象十分严重,诸如把“压力”写成“鸭梨”,把“喜欢”写成“稀饭”,把“版主”写成“板猪”等。至于用“走召弓虽”来表示“超强”,用“天才”来表示“天生蠢才”一类,更是不能允许。比方说,当用“鸭梨”代替“压力”,面对“那里的鸭梨很大”这样的句子时,人们该如何理解呢?是“那里出产的鸭梨大”,还是“那里的环境条件给人的压力大”?因此,从中、小学到大学的各种作业、习作、论文,应当坚决杜绝网络代替词的渗入和影响;语言教学一定要坚持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不能赶时髦、凑热闹。

从传播看,网络代替词应当在特定范围内存在。为保证语言教育和信息传递不受干扰,应当把网络代替词限定在网上聊天、发帖、个人邮件、手机短信等范围之内。随着网络功能的扩展,各种新闻已实现网上传播,许多文件、文献、事务文书、科研资料等也会通过网络传播,这时就得拒绝代替词的侵扰——这也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使用不规范网络词语的前提条件。

分清使用场合,给其生存的空间,也是考虑到语言本身就是生态化、多样化的存在,更何况人际交流状态需要多样化的语言形式。例如,不能因为有“再见”这个正规词,就取消“拜拜”这个非正规词。从交流空间来讲,网上比纸质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交流的渠道、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于是,随意表达和零星片断、通俗形象和轻松活泼、情绪宣泄和调侃逗笑也就在所难免,没必要非得追求正规书面语言的典雅与庄重。

此外,对网络词语的判断还要参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在网络流行语中,有不少不合汉语习惯的表达形式,如“BTW”“555”“3Q”之类。对于不上网的人来说,看后如坠“云雾”。在这一问题上,以往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例如,比起直译的“祖母绿”“德谟克内西”,意译的“翡翠”“民主”更符合汉语习惯。作为俗文化表达形式的网络代替词,大多如同流行歌曲一样,只是昙花一现,便成了过眼云烟,空耗人们的察识而已;而且,其中一些词原本就是“闹着玩”,属于无聊的文字游戏,没有实质的意义和功能。如果不加分析地收集、编纂网络代替词,弄不好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有人在编《“汗”语言字典》,所谓的“汗语”指“使人流汗的语言”,这本身就不严肃,有猎奇、炒作之嫌——难道有必要建立有别于“汉语”习惯的“汗语”习惯吗?

当然,并非所有网络代替词都不规范,也有一些符合汉语习惯且有表现力的。如“灌水”一词,原意与写字无关,现在网络流行语中用来指“发无聊的帖子”,形象而生动。问题在于,网络代替词孰优孰劣不可能由正在学习语言的学生去判断,只好交给时间来检验。

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及其特点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网络语言业已广泛地进人人们的社会生活,并由此对语言文字的

运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语言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丰富而自由的表达方式,多采

多姿的话语风格,正因如此,就使得它在当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着相当程度的使用价值。

公文作为各种社会组织机构传递策令、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书面文字工具,在大力提倡和

推行办公自动化的今天,不能不受到网络语言的渗透、交融与冲击。这是当前公文写作领 域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之一。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书面语言,使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立体态

势。由于网络语言往往是以中英文夹杂、拼音数字化的形式出现,具有言简意赅、含蓄美

妙、形象生动的特点,故而在传递信息和表情达意等方面具有传统的书面语言所不能替代

的功用。例如VG(很好)、SG(帅哥)、JJ(姐姐)、BF(男朋友)、520(我爱你)、

PMP(拍马屁)、MM(妹妹)、3KS(谢谢)、88(拜拜)。

二、公文中如何对待网络语言

对于网络语言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加以对待。与社会流行语一

样,既不能不分皂白,一概排斥,也不可兼收并蓄,统统拿来。应当坚持积极慎重的方针,既

要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又要坚决避免粗制滥用的现象。既然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

存在,并业已为人们所接受和运用,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对其噤若寒蝉,谈之色变,而应因

势利导,尽其所用。不过,由于公文的特殊性,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应

当慎之又慎,除非用不可的情况以外(如要制定一份有关因特网使用管理方面的法规等),

一般不宜使用,以免影响公文语意的准确表达,妨害公文的效用的发挥。更何况在网络语

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垃圾,如偶像(呕吐的对象)、WBD(王八蛋)、TMD(他妈的)、NND(奶奶的)、谢谢你送给我有屎以来最有粪量的礼物等等,均应让其物归原

处。

如何看待网络新词汇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不论影响好坏,网络新词汇的出现已成必然。网络词汇的出现与发展一方面体现了人们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对应用了几百年的传统词汇的厌倦,他们想寻求一种更能直接体现当时人、事、情、景的词语。其实网络新词的出现也部分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某些低俗、粗鄙的网络词汇也充斥着我们的视听,这又是其负面性。要一分为二地正确对待网络新词汇这个事物,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扬其善,又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抑其恶!大家共同推动这个新事物积极健康的发展。

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这是一个大问题,

首先我们讲,网络语言是新生事物,新生事物就它传播性与流行性而言,传播快,流行快,就会滋生一些问题。

其一,我尤其强调这一点,因为别的弊端是可以克服的,唯独这一点,过多滥用网络语言使人与人之间共性成指数增长,毁灭性抹杀个性与创新,生活中新的青年人交流词汇过于局限,个性缺失会让人的交流模式化,人不是机器,机器可以复制一套一模一样的模版,人不一样,举个例子,学校可以说是社交频繁的场所,即使不太喜欢网络语言的学生也被迫使用,因为社交需要。三五个人看过去全是共性,没有个性没法革新啊。人的独特性是很重要的,语言又是一个人特点直接体现的手段,如果一味效仿使用网络语言,势必就把自己划到同一个克隆人群体了。事实上,人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创新意识。

其二,某些网络用语违反公序良俗网络用语由于流传于网络这一非现实场所,不免有许多糟粕的词汇,甚至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有些可以适当讲,比如背锅,点赞,给力可以讲,目前也可以用在文章中,因为这些词一来符合语法,二来合适。有些允许讲,比如神马,浮云,886,2333,但不可用在正式文体。有些坚决抵制,不可以讲,也不可以用,不是说很多人在用就没事,真理永远是客观的。

其三,某些网络用语结构漏洞较多,内涵肤浅,使用者浅尝辄止,听者不以为意,降低了语言的”力量“。假如不出来一些内涵丰富的语言,那么这会使得语言本质性的发展越来越难。网络词汇的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这个特点我们也看到,来得凶猛,走得悄无声息,干嘛这么客气啊,事实上这就是结构漏洞内涵肤浅的影响结果说实在话,有些网络用语不仅不值得推敲与品味了,而且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必须合乎语法,如果不合乎这些,即使这些词汇感情再丰富,寿命也不会太长。

批判归批判,一切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去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里再讲一下优点。第一,在某种程度上说,网络语言的语言特点通俗易懂,人们或多或少许多时候能用几句网络用语交朋友。网络用语促进了人们表达自己观点与想法的积极性,人民更爱”说话“了,以前词汇比较”严肃“,人们比较拘谨。此外,网络语言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一般集中在表达人物情感词语,在情感特点上绝大多数都直抒胸臆,感情的表达十分直接,这对现实社会人们受到限制,压力颇大的现状是一个很好的释放。譬如说,就拿2333来说,笑的表达很直接。有的词汇还象形,QAQ,OZR等,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算不上词汇,只能说是符号,但姑且放在网络用语这一大类。

第二,网络用语极大解放了人们交流方式,网络用语本身形式偏向简单,词汇缩写现象普遍,直接使打字交流更加方便,这是有利的。

第三,网络用语风格偏向幽默,快乐倒是最重要的,而且形式新颖,有点打破成规成说的意思,倒也有点创新,但必须还是在语法内,否则连汉语都不算,这与上述其缺点里面提到的并不矛盾。

第三,网络用语是发展的产物,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网络的发展自然会衍生出其附属品,网络用语就其定义来说,是与时俱进的,本身是值得扶持与鼓励的,网络化时代自然要有适应于网络交流的用语,这无可厚非,肯定要体现方便性,普适性,娱乐性。

我的态度是只要不违反公德,符合友善的价值观,在合适的场合都是可以适量(不滥用)使用的网络用语。

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同时,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

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这些新出现的网络词汇中有些可能成为汉语的新词汇。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一种调侃语言,它也有个生命力的问题。对网络语言我们要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对网络语言的出现不要大惊小怪,视为洪水猛兽。

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词

辞旧迎新之际,网络上各种各样的20xx年度十大热词榜也热闹起来。例如,由互动百科联合中国文化促进会、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移动手机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搜狐新闻客户端所共同发布的“20xx年互联网十大热词”榜中,“中国梦、土豪、雾霾、中国大妈、单独二孩、斯诺登、比特币、嫦娥三号、房姐、大黄鸭”入列其中。这里面的一些词语,如“土豪”(Tuhao)、“大妈”(Dama)等,甚至流传海外,被译为英语,据说还有可能被列入《牛津英语词典》。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些网上流传的年度“热词”,实际上也是当下社会生活热点的真实反映,体现出特定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记录了当年的重要事件和民风舆情。以上述引用的“十大热词”榜来观照,便涉及到施政理念、社会分化、文化品位、生态环境、计划生育、国际政治、国际金融、中国航天、房产腐败,娱乐消费等多方面的社会内容。像土豪一词,本来源于一则笑话:某青年问一位禅师,“我很富有但不快乐。我该怎么办?”禅师回答:“何谓‘富有’?”青年说,“我在银行有上百万存款,北京市中心有三套房子。不算富有吗?”禅师不说话,向他伸出一只手,青年恍然大悟:“大师,您是让我懂得感恩和回报吗?”“不……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禅师说。这则笑话,本是暗讽中国当今房地产泡沫经济的现实。然而,随着该词在网络上数千万次的引用流行,“土豪”又有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层和文化消费品位的意味。对于当今网络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热词”,我们应客观地加以对待。对于那些传播正能量的词语,如“中国梦”、“给力”等,应及时予以肯定,并适当采用到平面媒体中。对于那些揭示出社会热点的词语,如“土豪”、“雾霾”、“房姐”等,则应在工作中高度地警醒,将工作做得更好。至于一些具有鲜明网络特点的词语,如“高大上”、“喜大普奔”、“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等,也不必急于否定。一些没有生命力的词语,日久自会淘汰。只有那些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符合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词语,才有可能长久地流传下去。

如何看待网络上的新兴词语总是层出不穷

网络语言的利与弊

网络语言流行的利

网络语言目前深受到广大学生和网民的欢迎,也就说明它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它的存在和流行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标新立异

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网络是一个在推崇个性、追求方面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大部分网民都是受过教育且有着创新意识和好奇心的年轻人。他们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人、令人遐想无限,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

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一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前者如 “东东”意指“东西”;“偶”是“我”的一种比较调皮的说法,并由此推衍出“偶们”。这些词语在网络中已司空见惯了。后者如“难过得死掉了”、“累死掉了”、“走先(先走)”, 常采用港式语法的说法。

2、经济简练

网络语言除用字节俭外,还尽量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如前面提到的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等,其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语言模式,并且靠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成分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形”上,它是用最简洁的“形”来巧设言语交际的跨度,缩短信息交际的宝贵时间,并且这种跨度的设置,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全可以逾越,而一旦跨越,便会带来一种愉悦,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此外,从句式的选用上也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经济性,网民们为了提高交流速度、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或是在打字时没有耐性,他们很少运用长句子、复杂句子,而多用短句。句子的省略现象也很普遍。经常上网聊天的人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的。我们在某聊天室随机选取了10句聊天记录,其中字数低于5个字的有9句,超过5个字低于10个字的有一句;标点符号1个;有修饰成分的3句;没有复句。虽然这不能代表网上聊天的所有记录,但也可窥一般,透露出网络语言经济性的特点。

3、形象传神

在网络中,网民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来模拟现实交际。

这些网络符号在电脑屏幕上构成了一张张卡通式的脸庞,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网络聊天具有了“可互视、可互听”的近距离交际效果。网络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成分:它没有语音形式,书写形体也不同于文字形式,但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内容。它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和实在感、即时感。例如:圣诞节到了,网友间都会互相问好,这时,发个“*<|:- )”过去(表示圣诞老人、圣诞快乐),可以让对方很容易明白你的意思,而且比单纯问声“圣诞快乐”要幽默诙谐得多。对方则发了个“^-^”(表示咪着眼睛笑)过来,又让这边感到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因为你也许笑了但人家还不知道。这样一来,网络的即时性和乐趣也发挥到了很高的阶段。

网络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一些形象的网络词语上。如把网民称为“网虫”,于是初级网民是“爬虫”,高级网民是“飞虫”等。再如,把“这样子”连续为“酱紫”(多少受到了风靡于网民中的卡通片《蜡笔小新》的影响),既有视觉效果,又隐含了味觉效果。

4、幽默诙谐

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且反主流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诙谐性的特点。

网络语言流行的弊端

正是因为网络语言有上述所说的各项优点它才可以如此流行。当然,网络语言在给人们带来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不便,尤其是它对规范汉语的运用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粗俗泛滥

在网络语言不断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的洪流中,语言的粗俗化也是确实成为了一帮人的低级趣味。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造就了许多优美的词句。但网络语言如此简单草率,不就糟蹋了中国文字的内涵和美感了吗?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网络语言,会使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降。如今的网络可以说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像“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ET(狗屎)”等随处可见。我们通过Google进行搜索,发现包含“TMD(他妈的)”字眼的中文网页有521个,而这被鲁迅先生当年讥讽为“国骂”。虚拟世界心烦意乱的生活,网络空间一次性的人际关系,全球范围内城市文化的色情暴力倾向都是网络粗俗语言泛滥的原因。

2、过度流行

流行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什么事情总得有个度吧。网络上的新兴词语层出不穷,这就难免会产生大量的超出汉语言规范的词语。网络语言已不甘心只有网络上生存,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有进入现实生活中的倾向。现在的孩子开口“286”,闭口“7456”的,甚至在其作文、日记、周记中也使用类似的语言。这些语言夹杂着大量的错字、别字、怪字、甚至是语法和结构上的错误,有很多根本就没有遵循汉语规范。例如,气死我乐——气死我了;“气疯” ——“弃轰”等等。对于正处于学习汉语言规范、打语言基础阶段的孩子及青少年而言,汉语规范只是刚刚接触,根本无法清楚地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符合规范的,这样就会混淆他们对汉语规范的正确认识。

3、语意模糊

网络语言给网民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出现了让我们这些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不懂的现象。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了解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于从未接触过电脑或电脑初学者,简直就像密码那样难以弄懂。比如,在聊天时为了方便,发了个“Y(Why?为什么?)”你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你知道对方是否也和你一样弄懂了呢?也许,对方会发一大堆问号回来,问:“这是什么意思?”

4、过度求新

网络语言在求新度方面有些过头,例如E-mail有电子邮件、电子函件、伊妹儿之称;BBS有电子公告板、电子公告牌、电脑告示牌、在线公告牌多种说法;版主也被写成“班主、版猪、斑竹、版竹”等等。常常是一种创意还未定型又有一种创意又出现了。这些问题不能不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

5、代沟影响

网络语言网络符号不但在网络中流行,而且在校园里在生活中,学生也以用网络语言说话为时髦,许多老师和家长说,现在孩子们写的东西是越来越看不懂了。孩子的日记,家长是不应该看的,特别是在大力倡导要尊重孩子隐私权的今天,很多家长也愿意给他们一点隐私空间。可孩子写东西自己看不懂,确实让不少家长着急上火。我们调查中一位家长董女士抱怨地说:“我家孩子回家就上网,和我们说话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好不容易在一起聊天,却时不时不自觉地蹦出一个令人听不懂的词,说两句听不懂的话。”她还发现女儿的日记中有这样的文字:“……没想到我最要好的朋友竟欺骗我,TMD(他妈的),7456,我恨不得一脚TST(踢死她)。” 董女士看后不知所云,直到女儿放学回家一翻解释她才明白过来。董女士无奈地对我们说:“这是什么话呀,根本看不明白!看来我和孩子之间已经有了新的代沟。”

网络语言的利与弊

一、网络语言的分类

纵观网络语言的林林总总,在网络中普遍存在以下类型:(1)符号叠加谱新意;(2)数字代码谐音语;(3)自创英文极简缩略语;(4)自创拼音极简缩略语;(5)汉语同音或谐音词语代替;(6)动物名称借用;(7)传统词汇新含义;(8)新造词语;(9)图片类。

二、网络语言流行的利

1.标新立异: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一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

2.经济简练:网络语言除用字节俭外,还多用短句。

3.形象传神:在网络中,网民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 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4.幽默诙谐: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诙谐性的特点。

三、网络语言流行的弊端

1.粗俗泛滥:如今的网络可以说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

2.过度流行:网络语言已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有进入现实生活中的倾向。这些语言夹杂着大量的错字、别字,甚至是语法和结构上的错误,会混淆青少年对汉语规范的正确认识。

3.语意模糊:网络语言给网民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出现了让我们这些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不懂的现象。

4.过度求新:网络语言在求新度方面有些过头。

5.代沟影响:学生以用网络语言说话为时髦,许多老师和家长说,现在孩子们写的东西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对于网络语言,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认识,怎样对待?我们认为网络语言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幽默的特点。在网络这种特殊媒介起到有效交流工具的作用,属于在一定范围内约定俗成的语言现象,应当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同时,我们应当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学会扬弃;提倡自律,不盲从逐流,自觉学好、用好规范的语言。

如何看待网络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

网络语言比较灵活而具有创造性。

很多时候起源于人内心的状态。

这跟社会生活本身是分不开的。

好比:有木有,这个木字就代表着人在面对事物时的呆木。

有米有,这个米字就代表着人们内心的满足线低,要求的不多。

hold住,hold本身有抓住、控制住的意思,如果说你抓住机会了吗?比较拖沓,反而hold住更能给人亲切感。

不管怎么说,个人认为,中国的文字还是具有活性的,有些状态的表达比较考验人想象能力,网络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代表着人们的审思与一种对于潮流时尚的追求。一成不变的生活是无聊的,以前语言的平台有戏曲、诗歌等促进活性,今天,这个平台换成了网络。

或许会说,为什么不是报刊电视,因为这些平台没有交流的空间,有些开场白是百用不厌的,一些词语是不能用错的。换一个立场,这不是很无聊吗?

如何辩证的看待网络词语

说到网络词语,想必大家多少都能说上来几个,偶、酱紫、虾米、神马、浮云……等等吧,这些网络词语的传播速度是如此之快,并且广泛被使用起来,我个人也没有觉得这些网络词语有什么不妥,不过我的语言习惯里面貌似没有这些成分,不怎么喜欢说这些词语,感觉还是有点不符合我的语言习惯和思维逻辑.

怎么看待一个事物,貌似科学的说要辩证的看问题,可是又不想搞的那么官腔,怎么看待……恩,确实是个问题,哈哈~

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你的语言习惯里面有这些网络词语吗?不晓得这些词语代表的是一个网络时代产物,还是人们对传统语言的颠覆呢?

其实我觉得语言根本目的是在于沟通,只要对方能明白你所要表达的意思,那就OK了

在这一个层面看来,貌似这些词语也无外乎就是中国万千词语中的一个,两个而已

如果惯用中国人总爱把简单的事物上升一个高度的话,语言是一种艺术,这些网络词语可能就是一种亵渎了.

貌似中国人的这点还是发挥的比较尽致呀,简单的事物复杂化,我真不觉得这是好事……

就好比你在公司旷工不上班,其实简单的事情就是没请假不上班.

领导就会说,作为公司的一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有团队精神,不能特立独行,你看这样的影响多不好呀,影响团队士气,影响公司形象……(仅仅举例,不代表我以及他人,哈哈~)

靠,NND,有完没完……说这些没用的,这就是中国!

好吧,就好比为何强烈要求IPHONE可以越狱一样,美其名曰“符合中国国情”……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