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我美丽的家乡磐石作文

我美丽的家乡磐石作文

我美丽的家乡磐石 作文

《温柔的磐石》

磐石坚硬而冰冷,那是一个人追求与坚持的心,不移。然而,一个懂得暂时妥协以求更好的前行的心,就仿佛给了这磐石以温度和柔软,温柔的磐石更容易抵达成功。

人生需要妥协。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要学会与生活和解。与人争锋相对,赢得的是口舌,输了的却是感情。

然而,这妥协是有范围的,在某些方面的妥协是为了更执著于追求。

余光中与李敖的不和在文化界是众所周知的。有人问余光中,李敖每天“刺”他为何他从不回应。余光中只是笑笑:“他每天骂我说明他离不开我,而我不回应说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余光中潜心于读书写作,他将眼光放在了一切美好的事物上,无暇顾及其他,他遨游在纯净的诗歌海洋里。

不与之争辩,是一种妥协,因为无须争辩。在他生命里,有诗,有文,有阳光,便已足够,其余的都不在眼中。

昔日,韩信忍一时胯下之辱,终成大业。因为懂得自己的理想,于是所有的侮辱嘲讽都变得无足轻重。他用一时的妥协换一生的坚定。

而今,成千上万的北漂族蜗居在城市的一隅。黑暗、潮湿、拥挤的屋子算什么?内心有所坚持,暂时妥协于环境又何妨?他们心里明白,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他们的天下!必有忍,其乃有济;必有退,其乃有进。

当年的白衣卿相,若不是暂时妥协于一纸诏书,那颗人头会落在何处?他空有千里马之才,却未能寻得自己的伯乐。但是,就算在烟柳巷里,它也不甘沉沦。自称是“奉旨填词”,他所追求的,是自由,是率真。他可以暂时妥协于诏书,但是他绝不妥协于世俗而背叛自己的信仰。正是这种妥协与坚持的互补,才使他流传千古。

是的,外部的环境引诱你动摇,动摇后退缩,退缩后停滞不前。你无能为力,你妥协。然而,伟大的人积蓄力量,等待再一次的勃发,无能的人从此一蹶不振。

十年文革,有人疯了,有人自杀了,而季羡林老先生选择了暂时的妥协。当《牛棚杂记》问世,一切的光明与黑暗便坦于世人。此时的妥协并不只是对生命的一种眷恋与不舍,更多的是因为理想,因为责任,使他这位学界泰斗的文化使命。

有人说,士可杀,不可辱。可我要说,士可退,不可忘记前行。

做一颗温柔的磐石,适时地妥协,坚定地前行。

我的家乡磐石四百字作文

我的家乡磐石是一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富浇之地。我爱 我的家乡。

我爱家乡的山。

山是我们孩子的天地,当那舂天的使昔刚刚招出“春天来啊” 的吋候,山野便悄悄披上:新绿的衣裳。

我们在和煦阳光的抚摩下,撒欢儿地奔向那别了多时的好朋 友,在它宽阔的怀抱里,尽情地唱着,忘我地眺着。捉迷藏,这是 我们最喜爱的游戏。我们借着-棵棵参天大树的枝杆,凭着一株 株叫不出名的千姿百态的树枝,躲着、闪着……一会儿,他爬上了 卨髙的树枝;一会儿,你乂躲进了一簇簇低矮的灌木丛甩。捉的 人,总足找不到你。町机灵的他会诈你:“找到你了,快出来吧!” “真的找到了 ?”你刷地从树干上滑下来,可他却乘机抓住你:“你这 个傻瓜,我诈你呢!”

终于,我们玩累了。-个个像醉汉-‘样“扑通”、“扑通”倒在地 卜、,或趴着,把脸凑近那一族簇嫩嫩的小荜小花丛,闻着淡淡的清 香;或仰面躺着,瞅着那蔚蓝的天空和9帆的云朵,完全沉浸在美 妙的遐想之中。 我爱家乡的水。

家乡的小溪一条又一条,数也数不清。

夏日里,和几个小伙伴穿着小背心和小短裤次天喜地地跑到 小溪边,跳进没膝的水里嬉戏。看,“小顽皮”向你进攻伴着哗 哗的水…和淸脆的欢叫,I股淸凉又略带甜总的水溅进你的嘴 识,润湿广你的头发。“I你却个然不顾,叫他猛烈地述峦。啊!这 问荡的欢笑一直持续到夕阳0卜才淅渐平息。

我美丽的家乡磐石作文!

《温柔的磐石》

磐石坚硬而冰冷,那是一个人追求与坚持的心,不移。然而,一个懂得暂时妥协以求更好的前行的心,就仿佛给了这磐石以温度和柔软,温柔的磐石更容易抵达成功。

人生需要妥协。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要学会与生活和解。与人争锋相对,赢得的是口舌,输了的却是感情。

然而,这妥协是有范围的,在某些方面的妥协是为了更执著于追求。

余光中与李敖的不和在文化界是众所周知的。有人问余光中,李敖每天“刺”他为何他从不回应。余光中只是笑笑:“他每天骂我说明他离不开我,而我不回应说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余光中潜心于读书写作,他将眼光放在了一切美好的事物上,无暇顾及其他,他遨游在纯净的诗歌海洋里。

不与之争辩,是一种妥协,因为无须争辩。在他生命里,有诗,有文,有阳光,便已足够,其余的都不在眼中。

昔日,韩信忍一时胯下之辱,终成大业。因为懂得自己的理想,于是所有的侮辱嘲讽都变得无足轻重。他用一时的妥协换一生的坚定。

而今,成千上万的北漂族蜗居在城市的一隅。黑暗、潮湿、拥挤的屋子算什么?内心有所坚持,暂时妥协于环境又何妨?他们心里明白,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他们的天下!必有忍,其乃有济;必有退,其乃有进。

当年的白衣卿相,若不是暂时妥协于一纸诏书,那颗人头会落在何处?他空有千里马之才,却未能寻得自己的伯乐。但是,就算在烟柳巷里,它也不甘沉沦。自称是“奉旨填词”,他所追求的,是自由,是率真。他可以暂时妥协于诏书,但是他绝不妥协于世俗而背叛自己的信仰。正是这种妥协与坚持的互补,才使他流传千古。

是的,外部的环境引诱你动摇,动摇后退缩,退缩后停滞不前。你无能为力,你妥协。然而,伟大的人积蓄力量,等待再一次的勃发,无能的人从此一蹶不振。

十年文革,有人疯了,有人自杀了,而季羡林老先生选择了暂时的妥协。当《牛棚杂记》问世,一切的光明与黑暗便坦于世人。此时的妥协并不只是对生命的一种眷恋与不舍,更多的是因为理想,因为责任,使他这位学界泰斗的文化使命。

有人说,士可杀,不可辱。可我要说,士可退,不可忘记前行。

做一颗温柔的磐石,适时地妥协,坚定地前行。

我的家乡磐石市明城镇作文300字

般乡镇差要工作呀欢迎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作者:范成大 (宋代)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春日田园杂兴12首

四时田园杂兴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碡边。

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

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

步屧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

种园得果廑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

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晚春田园杂兴12首

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长。自撷溪毛充晚供,短篷风雨宿横塘。

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新绿园林晓气凉,晨炊蚤出看移秧。百花飘尽桑麻小,夹路风来阿魏香。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污莱一稜水周围,岁岁蜗庐没半扉。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

茅针香软渐包茸,蓬藟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

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魨上,楝子开花石首来。

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

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夏日田园杂兴12首

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

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

秋日田园杂兴12首

杞菊垂珠滴露红,两蛩相应语莎丛。虫丝罥尽黄葵叶,寂历高花侧晚风。

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

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更多唯美的句子:www.laorenka.com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结局

貂蝉

对于貂蝉最后的结局 史家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版本是昆剧《斩貂》细述吕布在白门楼被曹操斩首,其妻貂蝉被张飞转送给了关羽,但关羽拒绝受纳这位污点美女,怕其水性杨花,朝三暮四,难免为他人所玷污,只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节,于是乘夜传唤貂蝉入帐,拔剑痛斩美人于灯下。

第二种版本是另一出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是说曹操欲以美色迷惑关羽,使其为自己效力,遣貂蝉前去引诱。貂蝉使出浑身解数,上下挑逗,关羽心如磐石,为了自己不受魅惑,杀死了貂蝉。

基于儒家文人的悉心改造,明代以来,貂蝉和关羽的形象,日益贴近士绅阶层的伦理标准。

第三种版本出自明剧《关公与貂蝉》,剧中的貂蝉向关羽痛说内心冤屈,详述其施展美人计为汉室除害的经历,赢得关羽的爱慕,但关羽决计为复兴汉室献身,貂蝉只好怀着满腔柔情自刎,以死来验证自身的政治贞操。

第四种版本陈述貂蝉在怜香惜玉的关羽庇护下逃走,削发为尼,曹操派人追捕,为使桃园三兄弟不再重蹈自相残杀的覆辙,貂蝉毅然触剑身亡,一缕幽怨的香魂,追随国家大义而去。

“善终系列”也有四个核心版本,

第一种版本:貂蝉本是曹操送给董卓用来迷惑君主的一名美女,后来成为了董卓的侍婢,并挑拨吕布杀死了董卓,在“长安兵变”吕布败走后貂蝉又落入了李傕之手,再次挑拨李傕与郭汜自相残杀,在李傕被曹操击败后貂蝉最终回到了曹操身边。这一版本相对来说比较有历史依据。

第二种版本:貂蝉出家为尼,以佚名方式写下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向世人言明自己的政治贡献,最后在尼姑庵里寿终正寝。

第三种版本:关羽不恋女色,护送貂蝉回到其故乡木耳村,而貂蝉则一直守节未嫁,终于熬成了一个贞烈老妪,被乡人建庙祭奠。为谋生和丰富群众文艺生活起见,貂蝉还组织戏班演出,她所搭建的戏台,曾是该村的一个诱人景点。

第四种版本:貂蝉被关羽纳为小妾,并送往成都定居,本想在功成名就后慢慢享用,不料自己兵败身死,可怜的貂蝉从此流落蜀中,成了寂寞无主的村妇。

最近有新闻称,某老人曾于成都北郊拾得一块古碑(1971年),其铭文约略为:貂蝉,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猖獗,为国捐躯……随炎帝入蜀,葬于华阳县外北上涧横村黄土坡……这是有关貂蝉下落的最新证据,却无力证明任何东西。

王昭君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西施

在吴越之争硝烟散尽之后,美女西施的结局,后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6种:

1、愧疚自缢说

在一些话本和戏剧中演绎的情节是,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脱,最后自缢于馆娃宫内。

2、被范蠡带走说

这种说法较为风行,典籍中有记载。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学戏剧作品大都这么描绘。说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苏东坡曾经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有范蠡和西施墓。

3、被范蠡沉湖说

西施在越灭吴后的命运还有一种说法,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这样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4、被吴人沉江说

民间有一种传说,吴国灭亡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唐代罗隐写诗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从唐代人写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吴人沉江说”,有一定市场。

5、被勾践沉江说

越王勾践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传说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他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这种说法和“被吴人沉江说”、“被范蠡沉湖说”是异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红颜祸水”。

6、被越后沉江说

传说越国灭吴后,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越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越国,就令手下将其裹进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

这种说法因较为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的心理,比较流行。《东周列国志》上就是这种说法。

笔者赞成“沉江说”。不管是吴人、勾践或王后沉的。

因为“沉江说”,典籍记载较早。离吴国灭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墨子在《墨子·亲士篇》中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意思是这些人都是“死其所长”——因各自的所长招致相同的祸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遇害的。他清楚地说“西施之沉,其美也”,明确地指出西施被沉江而死的。另一典籍《吴越春秋》也明确记载:“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鸱夷”,有人解释是指范蠡,根据是范蠡曾经“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史记·货殖列传》)。笔者认为这里的“鸱夷”,解释为“牛皮”较为合理。意思是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浮于江”上了。范蠡改姓名为“鸱夷子皮”,是纪念朋友和对手伍子胥的怀念。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后也是用鸱夷牛皮收敛的尸体。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载:“鸱夷子皮,范蠡自谓也。盖以吴王杀子胥而盛鸱夷,今蠡自以有罪,故为号也。”

还有一个反证:浙江沿海一带一道名菜“西施舌”(一种蛤砺肉),据说就是纪念西施沉江的,所谓美女加美食。

笔者在《西施颂》采用的是“沉江说”,并设计了范蠡弃官亡走后,在江面上看到了牛皮裹着的西施尸体,派人送她回家乡安葬的情节。也就是说,西施之魂已经回归故里,至于埋葬在什么地方,是葬的尸体,还是衣冠,则需要进一步考证。

杨玉环(杨贵妃)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促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叛军攻入长安时,唐玄宗连夜出逃。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

随行将士突然起义,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他们把矛头指向杨国忠的姐姐———杨贵妃。

就在这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几个神秘人忽然出现在马嵬坡上。他们悄悄挖开贵妃的坟墓,他们究竟在找什么?史料记载玄宗皇帝回长安后,秘密令宦官改葬贵妃,但是去改葬的人回来却说不见了贵妃的遗体,只带回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

关于神秘挖墓事件,新旧唐书有两种不同记载。旧唐书里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而新唐书里却只有:香囊犹在。新旧唐书为何有差异?贵妃的遗体是否被盗墓人盗走了?

但这样的说法似乎很难成立,危急时刻,民间的人不会很快得知贵妃埋葬的地方。而且倘是盗墓分子所为,就不会留下香囊。那么,新旧唐书哪个记载更准确?旧唐书是唐朝时就记载的,而新唐书是宋朝人根据旧唐书编写的,按常理说应该是旧唐书尤为可信,但如果是这样,新唐书里也不该将“肌肤已坏”如此重要的记载删掉。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刘厚滨教授认为,从唐明皇本人角度来看,他肯定要对外宣布贵妃已死。可如果现在这样记载,就给人一个想象空间。宋朝人在写新唐书时,干脆就不说有没有尸体,就把这事给回避了。

谜团二,四川都江堰挖出装女人的小巧棺木,但墓主人身份难定。

1000多年后的今天,在法门寺博物馆内,记者见到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香囊。这种香囊在古代称做“香球”。据宋馆长介绍,在香囊里有两个持平环,里面有一个小钵盂,无论怎样转动,这个钵盂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里面的香料始终不会洒落出来。

而今在马嵬镇上,重新修葺的杨贵妃墓馆里不仅有贵妃的墓,还有塑像。现今修葺的墓有3米高,外形用青砖包砌得很严实,原始贵妃墓不可能有这样包砌的青砖。在疑惑无法解答时,四川都江堰市的红梅村传出了千年古墓的奇闻。传说,这个村子后山脚的一座千年古墓是杨贵妃的墓。

据村民讲,早年在这里的墓碑上刻着杨字,却没有名讳,这个有千年历史的墓是一个暗墓。那块墓碑在“文革”时期已不存在,而今墓地也被种上了庄稼,只有一块破陋的祭台青砖还留着。

1997年,市里和红梅村联合对该墓实行挖掘。挖出的棺木长仅1.7米,宽仅45 厘米,无疑是装女人的棺木,但墓主人身份很难判断。

谜团三,日本民间盛传杨贵妃逃到日本,《长恨歌》中也曾暗示。

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声明,她是杨贵妃的后裔。这个消息让中国人无比震惊,杨贵妃的后人怎么可能跑到日本去呢?其实早在20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在《长恨歌》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现今的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

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下,一名侍女代她死了,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大唐,经过漫长漂泊,到了日本山口县久津,而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员。日本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也有描述。难道杨贵妃真逃去了日本?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严绍焘认为,这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关,白居易在诗的后半部分表述了对杨贵妃的一种想像,说杨贵妃虽然在事变中人已死,但她的灵魂飘到神仙山上,后来和唐明皇派去的道士在神仙山上相遇了。而众所周知,《长恨歌》描写的是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

人们分析长恨歌里写的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其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是描写了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的遗体了。而此后唐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没找到,最后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

倘若道士真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这里写到的蓬莱仙山又在哪里?在日本的文学创作中,他们常常把蓬莱山本身就指为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