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文科生:有尊严找工作

文科生:有尊严找工作

文科生不选择专业对应的岗位是因为兴趣还是因为现实?日前,复旦大学发布的《复旦就业行业报告2010》(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根据近年来各院系毕业生实际就业流向的统计分析数据,文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与专业的相关性越来越低,尤其是文科、历史、哲学等基础人文学科。毕业后,不到一半的学生从事专业对口。

在很多文科生眼里,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每个人在网上都有一个被很多文科生转发的状态:& ldquo上帝还是很公平的:学生阶段,文科生好找女朋友;理科男生难找。文科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媳妇跑了;理科生工作找到了,媳妇就有& hellip& hellip

对于文科生来说,毕业生供过于求,同行收入微薄,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对学生的就业建议中,报告中的各个部门也相继写道:对于想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提前储备其他专业知识。& ldquo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外语水平的提高,团队精神的培养。& ldquo充分利用复旦大学丰富的资源,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注重相关领域的实践和实践,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工作岗位稀缺,可替代性强:& ldquo任何人都可以做我们能做的。

2007年来自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孙潇(化名)目前正在找工作。她主要针对两个方向:媒体,以及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比如国有银行。班里90多人,一半左右在读研,剩下的都在找工作。& ldquo一般大三上学期大家都开始迷茫,然后基本决定找工作或者直接研究。找工作的开始不断练习,直接学习的开始继续修成绩,联系老师。求职者要么是外企,要么是媒体,要么是公务员,要么是老师,都是在苦苦找工作。

& ldquo再高考我就考理科。这是孙潇不久前看到班长换的msn状态。作为一个从理科转到中文系的学生,她相信自己和班上大多数同学一样,对中文专业有着高度的热爱,但还是考了第二个经济学专业为找工作做准备。毕竟中文专业对于找工作很重要& ldquo没有优势。

大三决定求职后,孙晓找到了两个实习工作:一是在某大型门户网站做行政助理一个月,再是在某行政机关做办公室秘书四个月,然后开始一心一意找工作。到目前为止,她已经投了十多份简历,其中国企七八份,私企一份,媒体一份,银行五六份,基本都丢在海里了。& ldquo媒体一年只招几个人;在公司里,文科能去的岗位多是办公室文秘岗位,非技术类,竞争对手多。获得面试机会自然很难,我继续投,但是没有你的消息。我目前在等银行,希望他们给我笔试。看到一些科学牛找到了工作,她有点担心。

王北辰(化名)是复旦大学历史系08级硕士研究生。他同专业的同学只有三个选择继续读博。作为一个本科师范专业的学生,他又完成了硕士学位,虽然他和班里其他打算找工作的人一样,& ldquo还在混乱中,但坚决不想当老师。

& ldquo现在硕士的出路很窄。只能在高校做辅导员,基本上只能在中西部;这是我们专业的特点决定的,范围小,需求小。如果上了大学,基本没有学术前途。他的专业在国内处于顶尖水平,03年前硕士,05年前博士,有机会进入科研能力强的一流大学和单位。但近年来,由于高校更愿意聘请有工作经验的副教授以上,毕业生去大学工作的几率几乎为零。& ldquo至于高中,上海的高中老师收入不错,但一般只签两年,非上海学生,没有门槛的学校很少。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对历史教师的需求很小。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运气的竞争,因为学校这边不需要每年都招新人。王北辰说道。


& ldquo除了当老师,只能考虑媒体,公司的公务员,政府部门。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工作我们可以做,任何人都可以做。只要外语好,人多才多艺,有好的起点和平台,发展空会很长。如果没有,那就是浪费。而且我们平时接触的人少,锻炼的也少,和工商管理专业打交道的能力也比较弱。但他也认为,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很容易锻炼,但他受过专业训练,思维广度和深度都很深。这种思维方式不太好培养,可以发挥出来,有后劲来吧。& ldquo但是,面对生存的问题,我们要适应社会,要有发挥后劲的前提。

& ldquo我们搜索了国家公务员的网站,发现几乎所有的岗位都有专业限制。我们只能向那些没有专业限制的部门举报。同样,这些职位只招聘一个人,数千人报名。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的王毅(化名)告诉记者;如果看理工科和小语种的对应岗位,报名比例往往不到十分之一,感觉自己是不专业的人。

不做研究是生活所迫:& ldquo没有尊严的生活至少需要十年

& ldquo我最想的是去财经媒体或者当公务员。孙晓说,中文系对口的是媒体、老师、公务员。但在上海,本科生只能是初中或者小学老师,高中老师都要求研究生学历。今年招聘公务员更多是针对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 ldquo国考的岗位只有15%招应届毕业生。她觉得& ldquo如果实在干不了两年,或者有机关单位招聘后备人才,那就没准备干两年。

在孙晓看来,班里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了直接学习或者研究生学习。基本上活跃的,能被点名的都是直接学过的,真正想学的不多。& ldquo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牛人不到十个,包括几个有家世的。她猜测可能有几个原因:系里很多同学都是外地的,研究生更容易落户上海;作为老师,研究生可以上高中;考研期间也可以多考几个证,多练习,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机会;有些同学还是很迷茫。他们不知道以后怎么办,就想利用研究生阶段作为缓冲。这样看来,硕士学位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跳板,为以后更多的时间做准备,找到更好的工作。

& ldquo如果你一直不喜欢,而且喜欢到真的可以把吃饭睡觉都忘了,那么做学术工作对你的身心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王北辰说,& ldquo男人要养家糊口,这是第一要务。当学业达不到最低的谋生要求时,面对现实需求,只能选择不选择。在他的系里,一个做了几年项目的教授,只能申请十二万。

报告显示,博士生的专业关联度高于硕士生,硕士生的专业关联度高于本科生。王毅认为,读完博士,就要承受生活和学术的双重巨大压力。一个月的补贴维持不了他在大城市的生活,像个理工科的研究生,做项目也赚不到钱。他也要靠家人支持。学完了,年纪大了,没有太多机会转行。& ldquo对于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博士毕业后只能得到普通的工作和微薄的收入,至少要过上十年没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