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息”字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息”字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息”字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息”字在文言文里的意思如下:

①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庄子·逍遥游》:“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呼吸;喘气。《柳毅传》:“当闭目,数息可达矣。”

③叹息;叹气。《愚公移山》:“北山愚公长息曰。”

④休息。《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⑤止息;停止。《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知识延展:

1.原文:《孔雀东南飞》两汉-佚名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1.译文:

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她发誓不再改嫁。但她娘家的人一直逼着她再嫁,她只好投水自尽。焦仲卿听到妻子的死讯后,也吊死在自己家里庭院的树上。当时的人哀悼他们,便写了这样一首诗。

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每飞五里便是一阵徘徊。

“我十三岁就能织出白色的丝绢,十四岁就学会了裁衣。十五岁学会弹箜篌,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但心中常常感到痛苦伤悲。你既然已经做了府吏,当然会坚守臣节专心不移。只留下我孤身一人待在空房,我们见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渐疏稀。每天当鸡叫的时候我就进入机房纺织,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三天就能在机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还故意嫌我缓慢松弛。不是我纺织缓慢行动松弛,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公婆难服侍。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徒然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无法再驱驰。你这就禀告公公婆婆,及时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

息在文言文里面什么意思

①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庄子·逍遥游》:“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呼吸;喘气。《柳毅传》:“当闭目,数息可达矣。”

③叹息;叹气。《愚公移山》:“北山愚公长息曰。”

④休息。《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⑤止息;停止。《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⑥平息。《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⑦通“熄”,熄灭。《曲突徙薪》:“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⑧增长。《庄子·秋水》:“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⑨繁殖;繁育。《赵威后问齐使》:“是助王息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⑩子女,特称儿子。《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⑾利息。《原君》:“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息男】亲生儿子。

【息女】亲生女。

十一之息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因为农历十一月初一。按干支记时法,十一月称为“子月”。而按照十二支配月建, 正月寅、2月卯、3月辰、4月巳、5月午、6月未、7月申、8月酉、9月戌、10月亥、11月子、12月丑。 十一月就当属子月,就像晚上十一点也是子时一样 农历十一月为什么称为

文雅文言文中表示休息的是什么词

文言文一般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用双音节词,这些双音节词都是在单音节词基础上再加一个单音节词合成的。

“休息”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休、息。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休,一个人靠在树木上歇一会儿。《尔雅》解释:休,息也。息,《释言》解释:息,休也。两个字在这个义项上是一样的,都是休息的意思。

文言文表示休息,只需要用其中一个字。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或‍“景公猎,休,坐地而食。”

现今学校有“作息时间”,其中的“息”就是休息。

休养生息文言文意思

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文言文:息土木,抑侥幸是什么意思

息土木,抑侥幸。息:停止。土木:修建房屋。抑:抑制。侥幸:不停地争利。全句的现代汉语意思是:停止修建房屋,抑制不停地争利 。

《息争》文言文翻译

息争》参考译文: 从前孔子的学生,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语言,有的长于文学。粗俗的有樊迟,狂妄的有曾点。孔子的老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他的老朋友中有原壤,知已有子桑伯子。仲弓询问子桑伯子,孔子赞许他办事不烦琐,等到仲弓怀疑子桑伯子力事太简单,然后孔子又肯定仲弓的话正确。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贡问道:“孔子的门生,多么混杂啊!”这大概就是他之所以是孔子的原因吧。至于孟子,却发表他的见解说:“如今天下的主张不属于杨朱派,便属于墨翟派。”“杨朱、黑翟的学说不消灭,孔子的学说无法发扬。”“能够用道理来反对杨、墨的,也就是圣人的门徒了。”当时的人因此认为孟子喜欢辩论。虽然不确切,然而好辩的苗头,便从此开始了。唐代的韩愈,排斥佛教和道教,受到学者的称赞。往下到了宋朝,有洛阳程颐和四川苏轼的学派之争,有朱熹、陆九渊学说的差别。洛派的门徒,以排斥苏轼为本事,赞同朱熹学说的人,以诋毁陆九渊为能耐。我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化育万物,变化无穷,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不可能从一个方面概括罄尽。从前曾参理解孔子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亲身力行进入;子贡也“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却认为是从博学广识而得到。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子贡是正确的,曾参是错误的。可是孔子不曾在他们中间进行区别,他的学说本来可以对这些兼容并包啊。所以痛恨杨朱、墨翟,是因为他们目中无父母无君上;排斥佛教和道教,也是因为他们抛弃君臣关系,割裂父子之情,也没有兄弟夫妇,用这样的人生方式来追求他们的清净和不生不灭。假如他们不至于此,我又为什么偏偏要诋毁他们呢?强盗来了,开箱子掏口袋抢东西,逼我们扛着戈矛追击他们(意即抵抗他们);穿着我们一样的衣服,读我们一样的书,(这样的人)我必定尊敬他们,对他们亲爱都来不及。如今却同室操戈,在门内争斗,这不是可以停止吗?不曾深入研究别人言论的对与错,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见解稍有不同,就群起而攻之,这种态度不能够用来评论人啊!人的相貌各不相同,稍有长短大小的差别,就骂别个不是人,难道不是错误的吗?居高临下,便不至于发生争论,因为他不能够与我较量,至于才力相当,唯恐自己不能取胜,于是辩论就纷纷发生。因此懂得大道的人,看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认为都不曾超出自己的大道,所以他们的胸怀宽广有余。胸怀宽广有余,对于事物就能无所不包,这就是孔子伟大而排斥异已的原因吧。

求解这段文言文的意思

重行行:行了又行,走个不停。 生别离:活生生地分离。 天一涯:天一方。意思是两人各在天之一方,相距遥远,无法相见。 阻且长:艰险而且遥远。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南来后仍依恋于北风,越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意思是鸟兽尚眷恋故土,何况人呢?胡马,泛指北方的马,古时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越鸟,指南方的鸟,越指南方百越。这两句是思妇对游子说的,意思是人应该有恋乡之情。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相离愈来愈远,衣带也愈来愈松了。意思是人由于相思而消瘦了。已通“以”。 缓:宽松。 浮云蔽白日:这是比喻,大致是以浮云喻邪,以白日喻正。想象游子在外被人所惑。 蔽 :遮掩 不顾反:不想着回家。顾,念。反通“返”。 思君令人老:由于思念你,使我变得老多了。老,指老态,老相。 岁月忽已晚:一年倏忽又将过完,年纪愈来愈大,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岁月已晚,指秋冬之际岁月无多的时候。 弃捐勿复道:什么都撇开不必再说了。捐,弃。 努力加餐饭:有两说。一说此话是对游子说,希望他在外努力加餐,多加保重。另一说此话是思妇自慰,我还是努力加餐,保养好身体,也许将来还有相见的机会。

诗文大意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息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1、本义:喘气;呼吸

息,喘也。——《说文》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苏武传》

2、叹气

北山愚公长息。——《列子·汤问》

3、停止,停息

而不得息。——《吕氏春秋·适威》。注:“安也。”

4、休息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滋息;生长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

6、平息

望峰息心。——《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7、消除

息子贡之志。——《韩非子·五蠹》

8、通“熄”。熄灭;消失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庄子·消遥游》

9、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

屏息观之。——明·

魏禧《大铁椎传》

10、利息,利钱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孟尝君传》

11、消息

至今已八九日,并无息耗,不免忧疑。——欧阳修《熙宁四年与大寺丞书》

12、亲生子女

汝息为我子,汝亲为我翁。——张籍《董公诗》

13、春秋时诸侯国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息县北

14、 姓

古文中"息妫" 啥意思?

息妫(gui 第一声 与“归”同音),春秋时期陈国人,生卒年不详。陈国先祖曾为舜的后裔,世居妫水,后以此为姓,文王灭商后被封在河南舞阳一带。息妫应为陈国公主,无名无字,嫁息侯而称息妫。这是春秋的礼制。 息妫事迹,所述颇丰,然多不可考。如说她貌美如花:“目如秋水,脸似桃花,修短适中,举动生态”,却不知见于何书。从能查到的典籍考证,她天生丽质当属事实,但美到何种程度却不得而知。后人对她美貌的想象,多来自两个史实:一息候、蔡哀候、楚文王曾为她争风吃醋,大动干戈,最后导致息国的灭亡。二文王死后,其弟斗元在她寝宫外筑台歌舞,日夜挑逗,后终因她失位丧生。 两件事都见于左传,后人多以左丘失明,所作多伪,尤其是息国故人所撰县志,称息妫被掠后,三年不语,终于趁文王田猎之机,与息候私会,双双殉情,后人在其殉情处植桃花,建桃花夫人庙以记念她。这种说法源于汉阳的民间传说。汉刘向《烈女传》上说,楚文王灭息,虏获息君夫妇,息夫人自杀,息君亦自杀,国破家亡之时双双自尽。 更为奇妙的是《吕氏春秋》记载说,楚文王欲取息、蔡,先佯和好蔡侯,与其谋取息。蔡侯说:“息夫人,吾妻之姨也。吾请为飨息侯与其妻者,而与王俱,因而袭之。”楚文王依计照办,遂取息。“旋舍于蔡,又取蔡。” 同一件事而有多种版本,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所谓兼听则明,多收集,才能综合取舍。从上述记载至少可推断以下事实:一息夫人很美;二息国为楚国所灭;三蔡候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四作为受害者的息夫人遭遇为后世同情。 然而,问题却并非这么简单。息妫与蔡妫同为姊妹,蔡候招待息妫时她也应在座吧,为什么她没什么反应呢?既为姐妹蔡妫何以未以美貌传世,楚文王既灭息掳息妫,何不趁势灭蔡而收蔡妫呢?《左传》庄公十年记载: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楚子从之。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 左氏在行文间应该有对息候的责难吧,孙武三十六计假道伐虢中就引用此事,意为息候引狼入室,有自食其果之意。试想,蔡候如何不敬,而令一个男人认为受到污辱?酒宴之上,语辞狭邪,小偷小摸,至多搂搂抱抱吧。息妫却无说辞传世,她是胆小害怕,还是碍于姐姐的情面?春秋时盛行嬴妾制,姐妹同事一夫的现象相当普遍;况且当时女子地位低下,蔡候当然不会只有蔡妫一个妻妾,蔡妫想投其所好还来不及,怕是不会对丈夫酒后乱性有什么异议吧? 但息妫却并非没有口才,庄公十四年:“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面对质问息妫应对委婉得体,颜面尽顾,由此可以大致推想,息妫在蔡被戏弄时只所以忍而不发,是有所顾忌。 她顾忌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息候的名誉,二是蔡国的国力。息侯的先祖子羽据说是文王的三十七子,不知是因为庶出还是无一寸战功,被封到远离中原的息地。而蔡侯的先祖则不同,蔡叔度是武王的同母亲兄弟,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焻季载。……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最先,武王把蔡叔度封在上蔡,管叔鲜封在郑州的管城,让他们协助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治理殷民;叔旦被封在鲁国,史称周公。但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成王太小,周公旦摄政,管蔡二位以为周公要争天下,就合谋造反。被周公击败后,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这也是周公英明之举吧,造反一定要杀头,但因为他是摄政,二人造反因他而起,若都一起杀掉,会给人灭口之嫌,当然也就起不到惩前毙后、治病救人的效果了。 蔡叔死后,他的儿子胡温良恭俭,周公赶紧向成王提议,让他到鲁国做官,结果鲁国大治,于是又重把胡封到上蔡,是为蔡仲,以奉蔡叔之祀。蔡仲死,子蔡伯荒立。蔡伯荒卒,子宫侯立。宫侯卒,子厉侯立。厉侯卒,子武侯立。武侯卒,子夷侯立。夷侯卒,子厘侯所事立。厘侯卒,子共侯兴立。共侯二年卒,子戴侯立。戴侯十年卒,子宣侯措父立。三十五年,宣侯卒,子桓侯封人立。二十年,桓侯卒,弟哀侯献舞立。 就这样传了十代,到了蔡哀侯。 蔡哀侯名献舞,排行老三,桓公当政时一直在陈国。公元前694年,蔡桓侯卒。据《韩非子》记载,他是因不听良医扁鹊的忠告而病死的。当时献舞在蔡国人的声誉很高,就被陈国送回,并立为国君。 这一年鲁桓公也死了,而且死得更加不明不白。春天他与齐襄公在济南附近会见,然后又带着妻子文姜到了齐国国都访问。文姜是齐襄公的妹妹,这此出行大概是以归宁为名吧。但没想到他们兄妹长期通奸,这次碰巧被鲁侯发现。四月十号,齐襄公请桓公吃酒,然后让公子彭生送他回去,桓公就在车上死掉了。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没有充分的证据,只要求杀掉公子彭生了事。第二年鲁庄公即位,她母亲文姜干脆就留在齐国不回了,庄公与她断绝了母子关系。 四年后,江汉霸王楚武王死在征讨随国的道路上,但随行的令尹斗祁秘而不宣,直到与随国签了合约,回到楚都时才公布武王的死讯。他的儿子文王第二年即位,这一年是公元前689年。 关于息国的消息,我们所知甚少。《春秋》是鲁国史官的记述,多写战乱,对象多以大国为主,地域上限于中原一带。只是在公元前712年,记载了息国与郑国的一场战事。息侯与郑伯一言不和,息侯就带兵讨伐郑国,结果在郑国的边境被打得狼狼大败。很多人因此嘲笑息侯,说从这一点得知息国将要灭亡,因为息侯作为一国之君,不量德量力,不审时度势,不能与亲戚搞好关系,也不能明辨是非真假,却想以武力威胁别国,自讨其辱,活该! 郑与息都是姬姓国,但郑国处于中原,国力较强,多与诸侯亲近,息国地处大别山界,淮水之滨,古称淮夷的地方,周围是尽罗、黄、江、英、邓、随、申等小国,还数蔡国强大些,且与息同为姬姓,所以亲近些。但此次伐郑,蔡国并未出兵相助,可见蔡息也是泛泛之交。或许,当时的蔡侯并不赞成息侯的这种维护尊严的行动?但不管怎样,这次争斗的失败,在息人的心中留下了极大的阴影,此后几十年中,再无值得史官一书的战事。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南方近邻楚国自从楚武王执政后,积极推行军事扩张政策,兼并了江汉一带许多小国,国力和疆域只有当时的齐国可堪匹敌。这时也极想违反周天子的禁令,插手中原纷争。息国与楚国的交往如何,现在也不可考证。但除了地理上的原因,语言的隔阂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其实楚国社会相当进步,体现在铸造和农耕技术上,与秦国不相上下。但在文化上的却相当落后,或许是一直被视为蛮族,不与中原通婚的原因吧,他们的服饰与语言,多被中原取笑。 陈国的国力应该介于鲁卫之间吧,属于二流国,但陈国却是出美女的地方,所以多与诸侯联姻,当时的周王的皇后,就是陈国的公主。靠着这内戚这点号召力,也是经常会盟,频繁干豫别国内政。所以息侯来来问聘时,就非常自然把息妫嫁了过去吧。 息妫是春秋时代著名的美女。当时诸侯国息国和蔡国都本是友好邻邦,其国家元首蔡侯、息侯分别取陈国美女姐妹为夫人,有一年,息侯夫人息妫回陈国娘家探亲,路经蔡国,就顺便去探望姐姐。就着一个不经意又符合人之常情的决定,对息妫、息国、蔡国乃至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产生了深远而惨烈的影响。正是:晴天不肯去,只待雨淋头。 蔡侯一见不由大为心动,起了歹意,对息妫胡言乱语动手动脚。利刀割体痕易愈,恶语伤人恨不消,息妫大怒,拂袖离去。 息妫回到息国和息侯哭诉,息侯登时火冒三丈,心想真是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蔡侯竟做出这等事来,此仇不报非君子是!但是凭借息国的军事实力,估计也打不过蔡国,最多是双方平分秋色,卓识伤脑筋啊。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难。息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想来想去想了个昏招:去找楚文王,请楚国假装来攻击息国,连襟蔡侯一定会发兵相救,等他来了,息、楚兵合一处将打一家,轻松干掉蔡侯。楚国依计行事,果然顺利捉住了蔡侯。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由于强大的楚国加入,息侯就已经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力,楚国把蔡侯捉住,本想交给息侯处置,但蔡侯也不会任人宰割,心出一狠招,正是: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于是蔡侯发发狠,告诉楚王说:都是息侯有一妻子的美丽动人。 楚文王刚开始还不信,毕竟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于是亲自去了一趟息国,亲自见到了息妫,不由被其美丽所打动,于是亲自把息国灭了,把息妫娶回了楚国作小妾。正是:路逢侠客须呈剑,不是才人莫献诗。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可怜息妫,被楚文王带去入了后宫,无依无靠,没招没落,慨叹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楚国势力强大,没有人能救得了她,有心一死了之,但那样的后果势必导致楚王杀掉息侯等一干人等,说不定陈国也会受牵连,于是决定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忍辱负重,甘心嫁给楚王,结婚三年后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但为了表示对前夫的情谊,始终不肯开口说话,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楚王十分恼火,却又无可奈何,就迁怒于蔡国,发兵大举进攻,蔡国不堪一击,楚王发现对手实在太弱,于是拿了蔡侯献上的珍宝回国,自封为王,与周朝天子分庭抗礼。 一日,息夫人借楚王外出打猎的机会,跑到了城门与做了守门小吏的息候私会,继而双双撞死城墙。 楚文王回来后,知道了这件事,竟以诸侯之礼将二人合葬在汉阳城外的桃花山上。后人将息夫人称为桃花夫人,并在汉阳建了一座桃花夫人庙以示纪念。 万事皆已定,浮生空白茫。光阴黄金难买,一世白驹过隙。委身居楚地,转眼两千年。龙归晚洞云犹湿,麝过春山草木香。息夫人的故事流传后世,不知是因为她的美丽、因为蔡侯的昏庸,还是因为楚王的霸权。秋至满山多秀色,春来无处不花香,不知世间有几朵桃花能千古红艳、万代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