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比喻同病相怜诗句

比喻同病相怜诗句

比喻同病相怜诗句

同病相怜几首诗

久仰王昌龄大名,才开始读王诗。这天随手翻开王昌龄的诗选,一眼就看到前后连着排在一道的四首绝句,都是他被贬为龙标尉之后,写给朋友,以表达同病相怜之情的。

《寄穆侍御出幽州》:“一丛恩谴出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穆侍御是何人,不清楚;他为什么被贬到幽州,也不清楚;他们两个人有怎么样的友谊交情,也不清楚。王昌龄被贬在龙标,龙标在湖南省西部怀化市黔阳县地,幽州在今北京天津一带。一在江南,一在塞北,万里之遥,书信往来不便。王昌龄说:不妨,不是还有“衡阳雁”吗?衡山有个“回雁峰”,传说北来的大雁到此就不再南飞,落下来,明年春天再飞回北方去。可以请大雁为我们传递书信呀。让“衡阳雁”传递书信,想法很好,不是他独创,相当于“套话”;明明是被贬谪,却说是“恩谴”,读来令人不快。

《寄陶副使》:“闻道将军破海门,如何远谪渡湘沅?春来明主封西岳,自有还君紫绶恩。”陶副使名字里贯亦皆不详。“破海门”,指唐天宝三载(743)南海太守刘巨鳞等奉命讨伐“海贼吴令光”的战役。天宝八载刘巨鳞坐赃决死,陶某为其副使,可能牵连其中,因而遭到贬谪。昌龄闻之,寄诗安慰,说:听说明年春天玄宗将要“封西岳”(封西岳,祭祀华山。与今天一些重要人物登山而禁止老百姓登山的“封山”不同,也不同于“封山育林”的“封山”),届时照例会大赦天下,老兄你将蒙赦复职,仍然佩戴紫绶。

《至南陵答皇甫岳》:“与君同病复漂沦,昨夜宣城别故人。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皇甫岳是昌龄友人,贬在宣城。王昌龄被贬龙标,自江宁出发,沿江而上,一路与故人盘桓,自天宝六载秋直到七载春,始达贬所,路上耽搁几个月。其间,曾经绕了弯路到宣城与皇甫岳告别。他安慰皇甫岳说:英明君主的浩荡洪恩,要不了多久就会降临,我们朋友之间暂时分别,终当聚首,就像五溪之水,终究会汇流到长江里去。啊啊,你看,他还是把希望寄托在皇帝大赦上;明明是改正冤假错案,却说“皇恩浩荡”。

《西江寄越弟》:“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楚辞·九歌·河伯》有句:“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从此,“南浦”就在后来的诗中成了送行分别之地的代名词,相当于码头客栈吧。据查,王昌龄没有一个叫做王越的弟弟,这里的“越弟”应该是“从弟王越”,同姓的远房兄弟。沅溪,就是沅水,龙标在沅水的上游,这里以沅溪代表龙标。王昌龄对王越说,我在南浦与你相逢时,你正从岭外的贬谪地回来,量移(改判)洞庭湖一带。你够幸运的了,我的贬谪地龙标比起你的洞庭湖还要遥远呢。我感到,尧舜的恩泽如同春雨一般,会及时降临的,我做梦都盼着这一天,有一次我梦到我们兄弟俩都碰上恩赦了,我们手拉着手,一同进入潼关。

读了这几首诗,总的感到颇为一般化。狂一点说,这样的诗,我也能写出来。

把被贬称为恩谴。寄希望于皇帝圣明,大赦天下。以此自我安慰,并以此去安慰朋友。

这种精神境界,说实话,没有超出常人。王昌龄与朋友的感情,其实也很一般。或许你会说,内心有牢骚,敢说吗?不想活啦?也许是这样,有卧底,眼线,隔墙有耳。

猜吧。需要捧他的时候,可以无中生有;需要踩他的时候,也不妨无中生有。

这几个被贬的人,是不是“同病”,还很难说,需要一一鉴别;王昌龄对他们,只要是被贬谪,一律引为同调,多么呆啊!并没有什么“个性”嘛!

王昌龄至死也不知道自己被贬龙标的真正原因。他至死也不知道亳州刺史闾丘晓杀他的真正原因。王昌龄文笔不错,情商一般,政治素质那就不是一般的差了。...更多唯美的句子:www.laorenka.com

比喻同病相怜的诗句

看着你慢慢离开我的视线

心中渐渐地无法平静

爱过你这样的爱

苦过你那样的苦

也能体会你的悲伤与无助

那么坚强起来

加油

亲爱的自己

同病相怜的诗句

看着你慢慢离开我的视线

心中渐渐地无法平静

爱过你这样的爱

苦过你那样的苦

也能体会你的悲伤与无助

那么坚强起来

加油

亲爱的自己

比喻同病相怜相怜的诗句

同病相怜几首诗

久仰王昌龄大名,才开始读王诗。这天随手翻开王昌龄的诗选,一眼就看到前后连着排在一道的四首绝句,都是他被贬为龙标尉之后,写给朋友,以表达同病相怜之情的。

《寄穆侍御出幽州》:“一丛恩谴出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穆侍御是何人,不清楚;他为什么被贬到幽州,也不清楚;他们两个人有怎么样的友谊交情,也不清楚。王昌龄被贬在龙标,龙标在湖南省西部怀化市黔阳县地,幽州在今北京天津一带。一在江南,一在塞北,万里之遥,书信往来不便。王昌龄说:不妨,不是还有“衡阳雁”吗?衡山有个“回雁峰”,传说北来的大雁到此就不再南飞,落下来,明年春天再飞回北方去。可以请大雁为我们传递书信呀。让“衡阳雁”传递书信,想法很好,不是他独创,相当于“套话”;明明是被贬谪,却说是“恩谴”,读来令人不快。

《寄陶副使》:“闻道将军破海门,如何远谪渡湘沅?春来明主封西岳,自有还君紫绶恩。”陶副使名字里贯亦皆不详。“破海门”,指唐天宝三载(743)南海太守刘巨鳞等奉命讨伐“海贼吴令光”的战役。天宝八载刘巨鳞坐赃决死,陶某为其副使,可能牵连其中,因而遭到贬谪。昌龄闻之,寄诗安慰,说:听说明年春天玄宗将要“封西岳”(封西岳,祭祀华山。与今天一些重要人物登山而禁止老百姓登山的“封山”不同,也不同于“封山育林”的“封山”),届时照例会大赦天下,老兄你将蒙赦复职,仍然佩戴紫绶。

《至南陵答皇甫岳》:“与君同病复漂沦,昨夜宣城别故人。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皇甫岳是昌龄友人,贬在宣城。王昌龄被贬龙标,自江宁出发,沿江而上,一路与故人盘桓,自天宝六载秋直到七载春,始达贬所,路上耽搁几个月。其间,曾经绕了弯路到宣城与皇甫岳告别。他安慰皇甫岳说:英明君主的浩荡洪恩,要不了多久就会降临,我们朋友之间暂时分别,终当聚首,就像五溪之水,终究会汇流到长江里去。啊啊,你看,他还是把希望寄托在皇帝大赦上;明明是改正冤假错案,却说“皇恩浩荡”。

《西江寄越弟》:“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楚辞·九歌·河伯》有句:“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从此,“南浦”就在后来的诗中成了送行分别之地的代名词,相当于码头客栈吧。据查,王昌龄没有一个叫做王越的弟弟,这里的“越弟”应该是“从弟王越”,同姓的远房兄弟。沅溪,就是沅水,龙标在沅水的上游,这里以沅溪代表龙标。王昌龄对王越说,我在南浦与你相逢时,你正从岭外的贬谪地回来,量移(改判)洞庭湖一带。你够幸运的了,我的贬谪地龙标比起你的洞庭湖还要遥远呢。我感到,尧舜的恩泽如同春雨一般,会及时降临的,我做梦都盼着这一天,有一次我梦到我们兄弟俩都碰上恩赦了,我们手拉着手,一同进入潼关。

读了这几首诗,总的感到颇为一般化。狂一点说,这样的诗,我也能写出来。

把被贬称为恩谴。寄希望于皇帝圣明,大赦天下。以此自我安慰,并以此去安慰朋友。

这种精神境界,说实话,没有超出常人。王昌龄与朋友的感情,其实也很一般。或许你会说,内心有牢骚,敢说吗?不想活啦?也许是这样,有卧底,眼线,隔墙有耳。

猜吧。需要捧他的时候,可以无中生有;需要踩他的时候,也不妨无中生有。

这几个被贬的人,是不是“同病”,还很难说,需要一一鉴别;王昌龄对他们,只要是被贬谪,一律引为同调,多么呆啊!并没有什么“个性”嘛!

王昌龄至死也不知道自己被贬龙标的真正原因。他至死也不知道亳州刺史闾丘晓杀他的真正原因。王昌龄文笔不错,情商一般,政治素质那就不是一般的差了。...更多唯美的句子:www.laorenka.com

表明诗人与友人同病相怜别中送别尤其可悲的诗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司空曙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雍陶

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钱起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

琵琶行中同病相怜句子

《琵琶行》中同病相怜的句子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赏析:这两句写出了作者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因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滴,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通过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

分别的诗句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国维L*

3、宋之问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杜被贬。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嗟”同知已离别而惆怅,为故人被贬而伤感受,因宦海无常而慨叹。江边垂柳依依惜别,储蓄写出人虽不至心意已到。后四句接连用典,慨叹友人怀才不遇。音韵和谐,对仗匀称,朴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活用典故,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是何年。

——开头别宴将尽分手在即,直接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真挚,二联写离情的缠绵,三联时间已晚离别到来,“何”后会难期,隐隐的哀愁,没有长吁短叹,在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不温不火,意态从容,气象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作者谪居岳州,梁知微经此入朝,送客。征帆远去,凄宛而不抒情,反写简淡的秋景。孤——由峰而转向人,神话传说使君山缥缈,浮——迷离扑朔之感,三句写了神仙不可接,友人不可接,朝廷不可接。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致。

7、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8、李颀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兑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更多唯美的句子:www.laorenka.com

古代或现代有哪些感伤爱情故事,特悲悲悲悲悲悲悲伤的,或诗句也行

纳兰容若的故事啊 本人最喜欢的清朝多情才子…

纳兰容若,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纳兰容若这名字风光旖旎,教人惊艳:胸纳幽兰,神容略若。一吟此名,浊世才子翩翩风貌,历历眼前。

纳兰容若诞于清顺治十一年,正黄旗人,其祖于清初从龙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

纳兰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词上。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为证: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而纳兰容若的词,或写爱情或写友情,根本没有哪一首批评上层建筑,也没有哪一首关心劳苦大众,就连他那些描写边塞风光的词,也因笼罩着思乡怀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当代每个选本在评论纳兰词时都要说些“内容单薄狭窄”、“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在当代人编的书里,纳兰与纳兰词成了文学史的花边,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抹闲笔。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更多唯美的句子:www.laorenk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