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由“标准答案”主导的世界

由“标准答案”主导的世界

作者:熊培云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26期

前不久看到一条新闻,雷州近万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参加统考,有家长透露考前试卷和答案已经随处可见。雷州教育局随后确认试卷答案在考试前泄露,考试成绩取消,当地检察院介入调查。至于家长为什么要买答案,自然是为了孩子考高分,考上当地的优质中学。

说标准答案毁了语文教育,有点夸张。但是,很多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标准答案是绝对邪恶的。在那里,不仅有对知识的伪装和威严的伪装,而且还有对人性的无限破坏和对时间的无情浪费。死记硬背的学习是记忆的学习对思维的学习的入侵,更何况是要求别人写出阅读的感觉,甚至有“标准答案”的主观题。就在几年前,连一些好人也想出了一个标准的孔子雕像。唉,决定孔子形象的不是父母遗传的基因,而是两千多年后的“标准化”运动。

可怕的是,一旦建立了无懈可击的标准答案,“一个跟我来,一个跟我死”的机制就立刻被激活了。所以,当被问到“雪融化后是什么?”当时有个孩子回答“春天”,但是老师判断错了,因为标准答案是“水”。这样的标准答案看似“情有可原”,但其他“标准答案”注定只是笑话。举个例子:“一个春日的夜晚,一个离开家乡很久的人,看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了家乡,于是唱了一首诗。这首诗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说:“抬起头来看,我发现是月光,又沉了回去,我突然想到了家。”成绩也是阅卷老师批改的,标准答案是“春风和绿江南岸,明月几时还我”。

在我看来,中国的大部分中小学甚至大学教育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等式来概括,那就是“1+1=2”。等号左边是权威,命运,一切既定,等号右边是唯一死的答案。仔细想想,有时候难免伤感——为什么我从来没做过这样的考题,就是“2=?”。同样是运营,两者的开放程度完全不同。前者只有一个答案。如果你的答案不是2,你就会被杀死。至于后者,答案是千变万化的。可以说“2=1+1”,也可以说“2=2×1”。甚至,你可以巧妙的说“2=20000/10000+(250-250)”。如果愿意,可以根据现有常识自己动手做自己最想看到的答案。类似后者的情况不是没见过。这是荒谬的,甚至是无法忍受的。他问你2等于多少,你只能说2等于“1+1”,不能说“0+2”。这样的“标准答案”很可能会制造出一些“标准血案”或者“标准冤案”。

嗯,我说的不是数学,不是哥德巴赫猜想。读者不妨用别的词代替这里的2。比如“正义”、“理想”、“幸福”等等。我想说的是,在一个规范的社会里,它会抹去差异,填补空白,告诉你怎么做才是符合正义和理想的。如果把计算的过程比作人生的过程,那么人生只有一个目的和一个标准答案。正常情况下,幸福是一个很私人的问题,但是一个一维的社会只告诉你一个答案。以前如“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私言而努力奋斗”等。,答案永远是一个,那就是政治正确。而不是结合自己的人性和经历去体会“什么是幸福”。简单来说,“1+1=2”教育没有过程,其迷信只是结果;并搜索“2=?”而类型教育,是一种焕发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是一种能激励人回归自我,探索真理的教育。

前几天和陈志武老师做了一个电视节目,讲的是大学生一毕业就急着买房的问题。刚下班就忙着买房,被很多人视为标准答案。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要买房?其实我个人最开心的经历不是三十岁以后在国内买房,而是把打算在北京买房的钱花在了在巴黎租房子读书上。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回头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法。一起长大的人不一定能一起上学;一起上学的人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上过大学的人不一定能马上找到工作;不马上找工作的,不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没有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不一定一辈子都不幸福??梭罗在哈佛读书后,没有找工作就毕业了。他拿着斧头跑到瓦尔登湖,造了一座木屋,过着可以考验的生活。盖茨干脆退学,很快创办了微软公司。

一个社会必须有共同的底线,所以有法有德,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和思维要以标准答案为导向。“标准答案”的背后是考生的命运和命题者的权威。当所有人都要向所有看似客观公正的“标准答案”低头的时候,我们真正能看到的是一系列的棋局,是“人造的,我造的”。“标准答案”统治的世界是一个已知的,甚至某种程度上是死的世界,一个远离创造和创造精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