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雨巷里悲伤的情侣

雨巷里悲伤的情侣

作者:梅寒来源:《女士》2009年第12期

1935年5月的一天,18岁的穆李娟在穆家宽敞的客厅里第一次见到了戴望舒。当时他正在和哥哥穆时英讨论新文学。我很久以前就听到我哥哥谈论他和他的诗。他已经背熟了他的歌曲《雨巷》。但面对眼前高大的身影时,她羞涩地低下了头。正是那羞涩的一瞥,让穆李娟感动了才子戴望舒。看着她款款消失在客厅尽头,戴望舒的眼神难以收回。她不就是梦里那个找千百度的丁香女吗?这一幕是穆时英看到的。其实他早就有兴趣把戴望舒介绍给他妹妹。一是欣赏他的才华,二是因为那个时候,戴望舒对另一个叫石江年的女人深感痛心。石江年是戴望舒的初恋女友,两人相恋八年。八年后,她抛弃旧爱,继续前行。所以戴望舒总是不开心。穆李娟的出现让他的心再次澎湃,他渴望和那个如丁香一样忧伤的女孩结婚。从那以后,戴望舒经常出现在穆家的客厅里,在戴望舒的住处,人们经常看到娇小的穆李娟在办公桌前抄写手稿。长此以往,他们的爱情就成熟了。1936年初夏,戴望舒和穆的婚礼在上海四川路新雅饭店举行。身着白色婚纱的穆李娟依偎在戴望舒身旁,戴望舒身穿西装打着领带,受到了所有亲朋好友的祝福。那一刻,我相信没有任何甜言蜜语可以形容他们心中的幸福。虽然两者的年龄差正好是十二岁,学术经历也有很大差异,但那些根本阻挡不了幸福的脚步。婚后的岁月是甜蜜的。周末,戴望舒带着穆李娟去新雅茶馆和朋友聊天。那时候,穆很少说话,但她的目光会一直跟着那个和说话的人。在那段时间里,戴望舒逐渐进入创作阶段,创作了大量的通俗作品。他主持编写的《新诗》,正式上线。如此幸福的岁月最终充满了战争的火焰。对这个国家的生存来说,这是一个多事之秋。随着日本侵华的深入,曾经繁华的上海变成了孤岛,越来越多的文化人为了保存战斗力,选择举家南下香港。戴望舒也是其中之一。1940年,他和家人在香港避难。在那里,他想尽一切办法在另一个家安顿下来。原本打算安家落户,回到大陆继续以文字为武器宣传抗战。没想到,当他决定离开的时候,一封真诚的邀请函离开了他。是星岛日报副刊主编。在那里,戴望舒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抗日宣传。穆李娟和戴望舒在一起。在薄扶林道旁美丽的两层小楼里,她和他度过了最后的快乐时光。无事可做,他们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小菜园,点瓜种豆。周末邀请朋友在家喝茶聊天吃饭。在外人眼里,他们还是幸福的一对。但是在平静的湖底,已经暗流涌动,他们面临着很多问题:年龄差距、性格差距、经验差距……戴望舒的工作如火如荼,他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些问题。在穆的眼里,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他爱她养她就够了。每天躲在家里的穆李娟不再这么想了。她老公在他的世界里似乎只有工作,只有书,她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那个叫石江年的女人似乎从未离开过丈夫的生活。在她老公写的《初恋女孩》这首歌里,他写道:你把我带到一个梦里,我却在另一个梦里忘记了你。她固执地认为那是他的心。吵架就是由此产生的,互相生气是常事。当时戴望舒只觉得穆李娟在耍小孩子脾气,根本不在乎。吵架之后,我还是专心工作。他不知道年轻的穆在多次争吵和猜疑中对自己的感情失去了信心。1940年底。那一年,他们生命中的两件大事,终于结束了曾经令人羡慕的感情。1940年6月,穆的哥哥在上海被刺死。由于政见不同,戴望舒对穆李娟隐瞒了这一消息。那年冬天,穆的母亲病逝,戴望舒又扣留电报哀悼。直到穆从朋友那里得知了这个坏消息。一气之下,穆李娟收拾东西回了上海。她从未见过她母亲最后一面。然而,母亲去世后不久,她就给远在香港的戴望舒发了一封坚决的离婚信。直到这时,戴望舒才在大梦中醒来。他不顾一切地挽救自己的婚姻。一封从香港寄来的绝望的信也浮上了穆李娟的办公桌:我不会选择离婚,我的死对你来说也是一种解脱。戴望舒的选择终究没有挽回穆李娟的心。她说她不会放下自己的坚持。绝望的中年以上的戴望舒,真的吞下了一瓶毒药。幸运的是,他最终被朋友救了出来。一段世人眼中的幸福婚姻,在短暂的五年之后,终于走向了解体。1943年1月,他们离婚了。之后,他们寻找另一半。戴望舒于1950年在香港去世,而穆李娟则在上海一条僻静的胡同里度过了余生。“撑着一把油纸伞/在一条长长的、长长的/孤独的雨巷里徘徊/我希望遇见/一个同样丁香的女孩/悲伤……”诗人终于遇见了同样丁香的女孩,但幸福却如他的诗中所描述的那样飘渺而转瞬即逝。这个世界上,最难说出口的就是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