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孔子欣赏中庸之道

孔子欣赏中庸之道

根据鲁《春秋》记载的一个故事,鲁有一个政策,如果鲁人在其他诸侯国当奴隶,他们自己的人民可以赎回他们,并从政府那里得到他们花的钱。子贡曾经从外面救赎了一些人。他是个富人,他不在乎钱。或许,他也意识到这比金钱对他的美德更有害,所以他拒绝接受。这本来可以理解为一种高尚的行为,却遭到了孔子的批评。因为普通人没有子贡那么多钱,让他们自己出钱赎人,政府不给钱,他们会觉得尴尬,视而不见。鲁国的一个好政策,在本质上是因为子贡的“高德”而被破坏的。更严重的是,它还损害了鲁人的道德习俗,因为人们会逐渐习惯自己的陌陌。
孔子对子贡的批判包含着一个简单而深刻的思想:道德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维护一定的公共利益。如果有可能提高道德标准,把道德本身作为目的,结果就足以摧毁道德存在的基础。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大力推广“无私”的概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到了戏剧性的程度。结果大家都演了,可信的道德在这场演出中消失了。【/br/】《论语》中有一段对话值得一谈。一个“叶公”告诉孔子,他家乡的一个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的儿子去报案。大家都觉得他老实。孔子针锋相对地说:我们那里不这么认为诚信。我们认为“父为子藏,子为父藏”,诚信也在其中。关于孔子的言论,历来争议颇多,有人严厉批评其以亲情破坏法制。但事实上,孔子的观点涉及到一些法律和伦理的基本问题。
在孔子看来,亲情是人性,维系亲情是维系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相互举报造成的伦理损害,远远大于偷羊等错误行为造成的伦理损害。用孟德斯鸠的话说,“妻子如何告发丈夫?儿子如何告发父亲?为了报复一个有罪的行为,法律规定了更有罪的法律??为了保存纪律,就破坏了人性,人性是纪律的源泉。”【/br/】当然,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重义轻利”。问题是“大正义感”一定大于维系亲情的需要。所以孔子以“羊”为例,讲了“父子相隐”的道理。你不能说孔子不反对偷羊,但路还很长。“文革”时代,政府鼓励民众互相揭发。芝麻绿豆放屁卧都是靠“大义”,让情侣在床上关灯不敢乱说。当他们想到“父子相瞒”时,就明白了它的道理。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途经后前往都城卫国,当地一位叔叔发动叛乱阻止孔子前往卫国,大概是怕对自己做坏事。于是孔子答应与他们立下誓约,离开溥后不去建康。结果孔子下令车去尉迟。子贡疑惑地问:这不是背叛吗?孔子淡然一笑,洒脱无比:受威胁而立下的誓言没有起作用。以现代法律的概念,没有表达我真实意愿而签署的文件是没有法律效力的。【/br/】上面说的三件事,性质上有些不同,但都表现出孔子的性格和思想特点,即不必用极端偏执的态度看待道德问题。我不像有些人那么尊重孔子,但我喜欢他的温柔,看重常识,觉得他是个老好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周作人曾提出过一些非常重要的论点,其中之一就是健康的道德必须建立在正常的人情和人性之上。回头看看孔子,他并没有太偏离这个道理。很多儒家的理论只是到了后来才演变成苛刻甚至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