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弃文从武的诗句大家知道都有那些吗

弃文从武的诗句大家知道都有那些吗

弃文从武的诗句大家知道都有那些吗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词,曲,赋,对联常识(4)/梦戈

诗、词、曲、赋、对联常识

四:赋

1)什么叫赋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简言之,所谓赋,就是不拘平仄格律、不拘字数、不限韵律、可以运用叙事、铺陈排比、对仗等多种写作手法的一种古韵文体。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本来是一种写作手法,解作铺的意思,指铺陈言志的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就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赋诞生于《诗》、《骚》之后,律诗、戏曲、小说之前。赋原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后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采、韵节、善于铺陈、兼有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体。从时代的先后来讲,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渊源,承担了推进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任,它开拓了题材,丰富了表现手法,发展了体式,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明清白话小说中,赋是常用的文体,或用它描写景物,或抒情,或烘托气氛,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也离不开赋。

赋之特质,在于诗文之间。它称不得诗,曰不得文。说它不是诗,它又对仗押韵,说它不是文,它又单行散行。它的优势正在于兼二者之长,既有诗的诗意韵律,又有散文的篇章布局,在中国文学文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赋作为一种文体,为什么叫汉赋呢?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后人就把汉代的文章,称之为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二)赋的分类.

以字数多少可分为:大赋,小赋。

以体式可分为: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

以结构,语言方面可分为:散体、七体、设论体

骚体赋以主观抒情为主,

大赋以客观描写为主,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小赋则篇幅短小、文词清丽。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则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赋到西汉时,已足以成为汉代文学的代表,乃至影响千年中国文学史。赋大致分为五种,也正是五个重要时期:西汉人将楚国诗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也视为赋体,没有一定的限制性,称做楚辞体的骚赋;汉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长的句子,汉赋喜堆砌词语,好用难字,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却被后人视为赋体正宗,也称古赋;六朝赋是东汉抒情短赋的变体,其特点是篇幅短小,句式整齐,多为四言、六言拼偶组成,而又讲究平仄,通篇押韵,又称俳赋;唐宋又有律赋,题目,字数韵式,平仄都有严格限制;

三)赋的要求和特点

1)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4)赋,不刻意追求对偶、声律、词采、典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较自由,

5)形式上“主客问答”与“葫芦结构”

“主客问答”是汉大赋继承先秦诸子问答体散文而发展来的特点,《子虚赋》《上林赋》《两都赋》等都用“述客主以首引”(《文心雕龙·诠赋》)的方式。以《西都赋》为例,开头云: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曰:“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辍而弗康……作我上都。主人闻其故而睹其制乎?”主人曰:“未也。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汉京。”宾曰:“唯唯。……”之后洋洋洒洒,两千多言来描述西京长安的文字,再无一句对话。再是大赋的葫芦形结构方式:两大部分自具首尾,但二者又有一定的联系。这种结构方式可向上追溯到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之后最明显的是司马相如用宋玉写男女之情创造的一种特别的形式,因而《子虚》、《上林》后来成为写田猎、京都题材的大赋的范本。

6)形式上“大”

汉赋兴盛最根本的原因,是汉代社会为汉赋提供了大的描写对象,汉代人有以大为美的审美情趣。一方面,这种以大为美的审美情趣支配了汉赋的创作;另一方面,汉大赋从体式和表现手法上又特别适应汉代人这种心理定势和审美定势。这样,现实中的大、审美理想中的大与汉赋体制之大完美地结合,塑造了一系列宏篇巨制。

在汉代,统治阶级需要用汉大赋来表现他们威加海内的气魄,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需要汉大赋来反映它。在汉朝这个大帝国中,大疆域,大民众,大山川,大都市,大宫观,大林苑,大文教,大汉民族开拓生存领域的向上精神、兼收并蓄的阔大胸襟,社会上升期中人们巨大的热情,总之,这一时代人们的自信心,自豪感,膨胀的物欲,夸诞的心态,都是非赋之大难以反映的。刘勰能准确地把握《七发》“独拔而伟丽”、《洞箫》“穷变于声貌”、《两都》“雅赡”、《二京》“宏富”、《甘泉》“深玮”的特点,正是看出了赋家的以大为美。大赋之“大”,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特质:第一,汉大赋相对于同时代的骚体赋和诗体赋而言,体制大,篇幅大。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二赋,扬雄的《甘泉》、《羽猎》、《长杨》三赋,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等洋洋洒洒达数千言,无不是结构宏伟、千言以上的长篇巨制;第二,气魄大。汉大赋在夸张铺写京都物质的富饶、地理的优越和帝王游猎场面的盛大、生活享受的奢华时,都有一种恢宏阔大的气魄。这与汉帝国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大是分不开的,是文人自信心增强的一种反映。第三,汉大赋的内容包容性大。题材的选择上不仅是以描绘山川、京都、宫殿、游猎等宏大事物为主,还有风俗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极力渲染了汉帝国的声威气势。

7)形式上“丽”

“丽”有美妙、华丽之意。《楚辞·招魂》:“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王逸注:“丽,美好也。”《书·毕命》:“敝化奢丽,万世同流。”孔颖达疏:“敝俗相化,奢侈华丽。”对于赋来说“丽”主要是指描写物象和文辞的华美,表现为堆砌辞藻、铺陈夸饰、安排偶句、讲求声韵等。汉大赋具有形式华丽淫靡的特点。这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文章之士刻意为文的产物。司马相如在回答友人盛览如何写赋时曾神秘地说:“合纂组以成文,列锦锈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家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注:《西京杂记》卷二。)所谓“赋家之心”,似指赋的艺术构思;“赋家之迹”,指赋的形式。司马相如认为:赋的形式要华美。讲辞藻,讲文采,如同编织绵绣;讲声韵,讲音乐美,如同宫商协奏。所以《子虚赋》中“曳明月之珠旗,建干将之雄戟;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云云,对偶齐整,铺采 文,无不用其极。由此可见,司马相如乃是刻意追求华丽。扬雄写赋,追求辞藻的华美,主要是受了司马相如赋的影响,也是刻意而为。《汉书·扬雄传》载:“顾尝好辞赋。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心,每作赋常拟以为式。”因为辞赋刻意追求辞藻的华美,则作品多呈现出“铺采 文、靡丽多夸”的特点,所以,批评辞赋时,批评家们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赋的靡丽特点。《史记·太史公自序》评司马相如赋:“《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扬雄也认为赋:“将以风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钜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注:《汉书·扬雄传》)

8)形式上“铺陈”

在《诗经》中,赋与比、兴并称,是一种表现手法,有铺叙的意思。而赋作为一种文体,虽然强调铺叙,但是一种“铺采 文”的铺叙,即赋体的铺叙离不开文彩,离开文彩的铺叙不具备赋体的特征。司马相如所说的“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就像经线和纬线编织的锦绣,又像五音组合的音乐。编织与组合,在赋这种文体中则表现为纵向与横向的铺陈。刘熙载说:“赋兼叙列二法:列者,一左一右,横义也;叙者,一先一后,竖义也。”(《艺概·赋概》)先后,是时间的先后,为纵、为竖;左右,是空间的左右,为横。司马相如所说的“文”,指文彩,“‘质’是指艺术形式上的质,即质地,它是‘文’所赖以依存的基础。汉赋的铺陈,无论是纵是横,是时是空,都非常讲究文彩。

纵向的铺陈是以时间先后为序来进行叙述,有较明显的叙事成分;横向的铺陈给读者最深的印象是空间感(立体感)。就一篇大赋(或其中一部分)来说,往往是前后上下、东西南北中的层层铺叙,例如《子虚赋》对云梦泽中的那座“小山”的描写。《两都赋》、《二京赋》等也是这种写法,例如《西京赋》铺写西京长安,云:“左有崤、函重险,桃林之塞……右有陇、坻之隘……于前则终南、太一……于后则高陵平原”。纵向与横向的铺陈,往往在一篇大赋中同时运用,经纬交织、宫商相间、时空交错,宏大而有气魄,更兼琳琅满目。在人物服饰仪态的刻画方面,赋家也有意识地加以铺陈。例《子虚赋》中描写郑女曼姬之美的内容。另外还有想象与夸饰的特点。

9)内容上“虚构”

先秦时期,艺术虚构在庄子、屈原的作品中初露端倪,而汉大赋的出现,则使虚构成为了一种文学创作方式。这种情况在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两篇赋不但在结构上具有共同特点,即在一个虚构的框架中以问答体的形式展开内容,而且赋中的三位登场人物,被分别冠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这样明白表示虚构的名字,作品的虚构色彩显得尤为浓郁。此后的汉大赋例如扬雄的《长扬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大都沿用虚构的方式叙事。

10)内容上“反对帝王的骄奢淫逸”

统治者拥有无限的权力和无尽的财富,他们的生活往往是极其奢华的。而他们生活上的放荡又往往与人们的苦难联系在一起。所以统治阶级中比较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总要不遗余力地批判历史上荒淫奢侈的昏君,而竭诚赞美以俭约自持的明主,用以讽喻当今,昭示来世。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给统治阶级的挥霍浪费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针对这种情况,汉赋把反对最高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他们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当今皇上进行委婉地劝说和谏诤;有时甚至大胆地、赤裸裸地进行揭露和批评。

大赋的确是几乎篇篇在“讽谏”统治阶级的淫奢,而指归“引之于节俭”的,例如司马相如、扬雄等赋家的作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惩奢劝俭的主题是很清楚的。赋中,作者先安排诸侯王的代表——楚王的子虚和齐王的乌有先生——为其主子争奇斗胜:乌有先生以齐王“车驾千乘,选徒万骑,畋于海滨,列卒满泽,罘纲弥山”的盛况向子虚炫耀;子虚则拿楚王的“云梦之事”的派头来相压。最后作者让天子的代表亡是公出场,批评楚“游戏之乐,苑囿之大”,不合诸侯之制,赋中诸侯王的淫乐与老百姓的苦难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对天子,不便由外人来加以指摘,作者采用了让天子在淫乐之后反躬自问的手法:“于是酒中乐酣,天子茫然而思,似若有亡,曰:‘嗟乎,此太奢侈’……于是乎乃解酒罢猎,而命有司曰:‘地可垦辟,悉为农郊,以赡萌隶……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天子自感有失,赶紧决定推墙填堑,让百姓得以种地樵薪。之后扬雄以《羽猎赋》来谏讽成帝,提出帝王的饮食起居游乐礼仪都应有节度,绝不能影响老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作者还批评成帝的老祖宗汉武帝——“武帝广开上林……游观侈靡,穷妙极丽……然至羽猎,甲车戎马……尚泰奢丽夸诩。” 和扬雄比较起来,班固的赋要稍逊一筹。他在《两都赋》强调法度,一面赞扬东都天子举止的合度,一面批判西都天子行为的逾制。和西都天子比起来,东都天子已属俭约;可是作者还不肯就此罢休,他还要天子“昭节俭,示太素,去后宫之丽饰,损乘舆之服御……”继班固之后,张衡的《二京赋》对西京的宫室建筑和西京天子在游猎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毫无节制的骄奢淫逸作了尽情地揭露和鞭挞,并把它与人民的苦难和封建王朝的安危联系在一起。赋中说如果为君的“必以肆奢为贤”,那么桀纣都做对了,汤武还革什么命?秦始皇筑阿房,起甘泉,“征税尽,人力殚”,弄得“百姓不能忍”,因此才“息肩于大汉”。这里作者的是非好恶态度是极其明确的。

11)内容上“京殿苑猎”题材

京殿苑猎,作为社会人文现象,其社会性、现实性极强。没有汉代统一、强盛、繁荣的社会现实环境为基础,京殿苑猎赋的繁荣是不可能的。而京殿苑猎赋也以其“铺采 文”的文体特征、“穷极声貌”的表现特点、巨制宏篇的磅礴气势,与其正大堂皇题材的和谐结合,表现了极强的颂美功能,有力地展出了汉帝国富饶强盛、恢宏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对汉帝国的颂扬,对一代君主功业德泽的赞美。

京都苑猎大赋多是赋家在田猎、游乐、观赏的时候应君王的要求而作,所以要求汉大赋在内容上“体国经野”,以展现大汉帝国的声威与君主的德行。形式上则是要“好看”,这不仅是指以囊括四海之意、包举宇宙之心来铺排夸张,而且还要达到“抒下情而通讽谕”、“宣上德而尽忠孝”的效果,在君主娱乐性的感观享受与满足之外又加入了一点讽谏的意义。例如《七发》、《子虚赋》、《上林赋》、《羽猎赋》、《长杨赋》、《两都赋》、《二京赋》。所以苑猎京都大赋主要展现的是赋家“才智深美”的一面,而这种“命赋”的写作方式又使得苑猎京都大赋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为帝王喜好、舆论风潮以及时代精神的承载体。因此以宏大的叙述模式和超凡的想像夸张来展现琳琅满目的汉代社会生活图景是我们所看到的苑猎京都大赋的基本主题。

12)内容上“劝百讽一”

汉大赋一般都可分为“劝”与“讽”两个部分(出自扬雄),劝为放纵鼓励,讽为讽谕。但汉大赋的劝讽两部分在比例上严重失衡。“劝”的篇幅远远超过“讽”的篇幅。赋家们的创作冲动与热情几乎全部倾洒在前面的部分了。他们的描摹总是求全求大,恨不得总揽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的全景全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态显得不急不迫,逍遥容与。过渡到“讽”的部分便意兴索然,草草收场了。无怪乎扬雄后来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讽一。”扬雄否定汉大赋一是因为赋的目的在于讽谏,而赋的实际效果则在劝不在讽,二者之间发生了严重的背离;二是作赋者的身份“颇类俳优”,“非法度所存”。以司马相如为例,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提到《上林赋》的创作时曾说: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借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这里说得很明白,司马相如的创作目的一是“推天子诸侯之苑囿”,“推”者,称颂赞扬也,意识是审美;一是“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风谏”者,委婉地批评反对,意识是理念。两个对立的创作意图同时反映在一篇文章中,必将削弱讽谏的效用。因为他在描摹天子诸侯苑囿之宏大富丽时,受感情意向、审美体验的支配,就调动了自己全部的艺术才能、艺术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了生动的具象的描写;而在进行讽谏时,则是为理性观念所支配,运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概念和教条,进行抽象的说教。这样,在客观效果上,不但从思想意义方面出现了“欲讽反劝”的现象,而且在艺术上也使得两部分内容处于彼此游离的不谐和状态。

四)赋与诗的关系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跪求关于战争的诗词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文章赏析】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更多唯美的句子:www.laorenka.com

有关于雨停和清晨的诗句

描写下雨的诗句

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2、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4、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6、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7、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8、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唐·白居易《司马宅》

9、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关于下雨天的诗句】

11、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13、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14、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15、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18、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唐·崔颢《雁门胡人歌》

19、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20、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戴叔伦《苏溪亭》

《关于雨的诗句》

关于下雨天的诗句 第二篇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王禹偁《点绛唇》

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毛熙震《清平乐》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写雨的诗词佳句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晴却有晴。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渭城朝雨邑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更多唯美的句子:www.laorenka.com

关于孝道的诗句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福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1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2、《步虚》【唐】司空图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13、《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唐】孟浩然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更多唯美的句子:www.laorenka.com

中华文化诗词作文800字

中国,最贴切的形容词便是:文明古国、千年大国、礼仪之邦。可不管是哪个形容词,都凸显出中国是一个文明的特性。是的,因为有文明,中国才会有千年的底蕴。因为有文明,中国才会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大国。

中国是一个千年的大国,其中不知道涌现出了多少影响世界的文明。四大发明:造纸术,因为有造纸术,中国的文化才得以传承。活字印刷,因为有活字印刷,中国的文化得以传向世界。指南针被广泛用于航海和指向。炸药更是矿物开采的必备品。四大发明是影响世界的文明,是中华文明最杰出的著作之一。

除了四大发明,在科技方面,中国更是有许多其他的著作:赵州桥凸显出我国古代先人的智慧,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更是我们华夏文明的结晶,古代中国王权所在的故宫及其文化也是我国的宝贵遗产。

中国,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中间经历了数十个朝代,从夏商的青铜文化到现代56个民族多样的文化,哪一个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文明从唐朝开始兴盛,唐代的诗词是最著名的。其中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著名诗人,李白的诗飘逸向往自由,诗圣杜甫的诗悠闲恬静,唐诗是中国诗歌的一颗明珠。宋代诗词更以词曲闻名中外,出现了李清照、“三苏”等大词人。明清小说将白话文推向高峰,《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并称四大名著,流传后世。

虽然我们华夏文明曾经是影响世界的文明,可是我们不得不沉痛的看到,我们的传统文明正慢慢被丢弃和窃取,从基本礼仪到科技发明,为什么我们还要向韩国学习拜孔仪式,为什么韩国人说孔子是他们的祖先?为什么日本人说我们的武术是从日本学的?我们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别人就将之窃为己有,我们纪念屈原端午节居然是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人们,觉醒吧,不好好保护自己的文明,我们就丢弃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个强大的国家一定有自己灿烂的文明,我们应该以史为鉴,珍视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传承我们的五千年文明!

"以诗证史"是否可取?

“以诗证史”是现代史家颇为推崇的一种治史方法,它可以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以诗证史”就是“以诗入史”,就是用“诗”为史料来证史说史;广义的“以诗证史”可泛指以文学作品用作史料来研究历史,举凡中国古代的诗词、文论、小说、寓言,乃至政论文章,都可包括在内。本文所论,虽多以狭义的“以诗证史”、尤其是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为例,但不限于狭义的范围,而包括传统典籍上集部、子部的文献,目的是想说明,运用文学作品用来证史说史,当注意史事坐实上的复杂性。

一,三大要素和三种史实

“以诗证史”的方法,虽非陈先生首创,但陈先生确是“以诗证史”的行家高手,一部《元白诗笺证稿》所达到了“以诗证史”的高妙境界,为他人难以企及,所谓“金针度人”,是为方法论上的典型范例。关于这一方法,陈先生自己并无系统的总结,就目前所见的资料,较完整的陈述当属陈先生在1950年代在其寓所开设“元白诗证史”课程时,陈夫人唐篔所做的一段笔录,陈先生说:“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中国诗既有此三特点,故与历史发生关系。把所有分散的诗集合在一起,于时代人物之关系,地域之所在,按照一个观点去研究,连贯起来可以有以下的作用: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纠正一件事之发生及经过;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最重要是否于纠正。元白诗证史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1]类似的记载,还见于黄萱女士的回忆和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中的记述。[2](p178,p189-197)

读《元白诗笺证稿》,处处可见陈先生从时间、人事和地理诸方面相结合来“以诗证史”。①如《长恨歌》一节,陈先生在引录“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后写道:此节有二问题,一时间,二空间。……据唐代可信之第一等资料,时间空间,皆不容明皇与贵妃有夏日同在骊山之事实。杜牧袁枚之说,皆承伪因俗而来,何可信从?而乐天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之句,更不可据为典要。[3](p41、42)又如《胡旋女》一节,陈先生引乐天诗“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之后说道:“唐长安有二梨园,一在光化门北,一在蓬莱宫侧。其光化门外者,远在宫城以外。其蓬莱宫侧者,乃教坊之所在。准以地望与情事,似俱无作为册妃处所之可能。乐天之言未知所据,又太真外传上云:……其事在天宝四载八月册杨氏为贵妃事以后。准以时间,亦殊不合。故于此册妃之处所,惟有阙疑,以俟更考”。[3](p175-176)此二节考证,不管是“不可据为典要”,还是“惟有阙疑,以俟更考”,其方法论上的特征,都与上述陈夫人笔录中所言的“时间、人事、地理”三大要素完全吻合。②

从学理上说,肯定“诗”可入史,也就是肯定了“诗”中含有史学需要之史实,这是“以诗证史”的基础,没有这一点,也就谈不上“以诗证史”。众所周知,史学是一门以“史实”为基础的学科研究,而其所需之“史实”实有三种类型:第一种史实,是有关特殊时空点位上的史实,可以称其为“特殊之史实”。如秦始皇生于某年,赤壁之战发生在某地等,都属于此类史实。第二类史实,是有关特定时段、特定空间范围里的某种流行的史实,比如“清朝的男子都留发辫”,“汉人迷信看相”等等,都属于此类史实,我们称其为“普通的史实”。③第三类史实,是有关古今中外历史中普遍存在的史实,这就是历史学中一些理论命题所指称的史实,我们不妨称其为“普遍的史实”。比如,恩格斯曾归纳过一条理论命题,他说:各阶级的联合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总是一切革命的必要条件。这种联合却不能持久--一切革命的命运都是如此。一当战胜共同的敌人之后,战胜者之间就要分成不同的营垒,彼此动起武来。[4](p38)在这条理论命题背后,我们可以找出许多为命题所指称的史实。④

读《元白诗笺证稿》,陈先生的“以诗证史”也涉及到这三种史实。如《官牛》一段,陈先生专考篇序中的“讽执政”究系何人。陈先生云:“元和四年时,三公及宰相凡五人。其中郑絪裴垍李藩三人皆不应为乐天所讥诮,而新乐府天台一篇则专诋杜佑,是则此篇之所指言者,其唯于頔乎?”陈氏从三方面加以考证,其一“于頔之拜相与乐天之作诗,其时间相距甚近也”。其二,“于頔居镇骄蹇,迫于事势,不得已而入朝。虽其执政原是虚名,但以如是人而忝相位,固宜讥讽也。”其三,“乐天於于頔入朝以前,已有痛诋之语,在其入朝以后,复于奏状中言其‘性恶’,是不满於于頔可知。然则谓此篇专指於于者,亦不足怪矣。” [3](p228-229)此段“以诗证史”,专为坐实其人,属于上文的第一类史实,且从时间、人事上的考证,甚为精彩。

又如《元白诗笺证稿》的《井底引银瓶》,陈先生云:“乐天新乐府与秦中吟所咏,皆贞元元和间政治社会之现象。此篇以‘止淫奔’为主旨,篇末以告诫痴小女子为言,则其时社会风俗男女关系与之相涉可知。此不须博考旁求,元微之莺莺传即足为最佳之例证。盖其所述者,为贞元间事,与此篇所讽刺者时间至近也”,“夫‘始乱终弃’,乃当时社会男女间习见之现相。乐天之赋此篇,岂亦微之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序所谓‘病时之尤急者’耶?” [3](p286-288)此篇所谓“止淫奔”、“始乱终弃”等均是当时社会流行或习见的史实,属于上文所说的第二类史实。

再如《时女妆》一段。陈先生云:“乐天则取胡妆为此篇以咏之。盖元和之时世妆,实有胡妆之因素也。凡所谓摩登之妆束,多受外族之影响。此乃古今之通例,而不须详证者。又岂独元和一代为然哉?”陈先生又云:“岂此种时世妆逐次兴起于贞元末年之长安,而繁盛都会如河中等处,争时势之妇女立即摹仿之。其后遂风行于四方较远之地域。迄于元和之末年,尚未改易耶?今无他善本可资校订,姑记此疑俟以更考。” [3](p267-270)观此段考证可知,所谓“凡所谓摩登之妆束,多受外族之影响。此乃古今之通例”,则属于上文所说的第三类史实。另外,《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一节中,陈先生反复吟诵的那段名言:“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往往与道德标准及社会风习之变迁有关。……其不同之新旧道德标准社会风习并存杂用,正不肖者用巧得利,而贤者以拙而失败之时也”,[3](p85)其所指称的,也属于这一类史实。⑤

二,求普遍史实易、求特殊史实难

细读《元白诗笺证稿》,陈先生在关注时间、人事、地理的同时,尤其留心“诗”中“特殊史实”与“普通史实”。换言之,时间、人事和地理,当须注意“特殊”和“普通”或“普遍”之区分,前者是时空上的“点”,后者是时空上的“面”后“段”。相对而言,求“面”上、“段”上的普遍史实较易较确,求“点”上的特殊史实较难易错。故而,陈先生在“以诗证史”求取特殊史实时,往往也格外小心。如《元白诗笺证稿》之《草茫茫》一节,此篇小序云:惩厚葬也。陈先生考证云:“元修之奏上于元和三年,即在乐天赋新乐府之前一年,当时士庶习于厚葬之风,此足为证矣。”又引白氏长庆集肆捌第陆陆目禁厚葬略,云“则乐天于当时民间厚葬之弊俗,久具匡革之志。此篇之作,实仍本其数年前构策林时之旨意也。或疑篇中既以‘秦始骊山’‘汉文霸陵’为说,似是专指山陵而言。然乐天新乐府中凡所讽论,率见事为主。其有赋咏前朝故实者,亦多与时事有关。如胡旋女篇中有‘五十年来制不禁。’之句,上阳白发人有‘入时十六今六十。’之句等,皆其例也。故此篇自不应远刺代宗或其以前之山陵,而乐天所得闻知者,则德宗顺宗崇奉二陵,又未见有过奢之制度。是知此篇只可视为泛说,方能有当也。至于秦始汉文之得失,亦不过言丧葬俭侈利弊者所习用之比照耳,未可据以疑及此篇之旨意也”。[3](p293-295)观此篇考证可知,陈先生的“以诗证史”,在推断“特殊史实”和“普通史实”上甚为谨慎。诗中所言的“当时士庶习于厚葬之风”,属于普通史实,这是无可怀疑的。但是否还另有特指――专指某些特殊史实,则不可颇难推测,虽反复推敲,陈先生也只得将它“视为泛说”而不敢强求坐实。

又如《母别子》一节,陈先生云:“乐天此篇摹写生动,词语愤激,似是直接见闻其事,而描写之于诗中者。惜未得确考,不知所谓‘关西骠骑大将军’指何人而言耳。或谓乐天新乐府所咏者,大抵为贞元元和间之事。此诗之‘关西’一词,明是用杨震号‘关西夫子’之故典,(后汉书捌肆杨震传。)则其人为杨姓无疑。考贞元元和间杨姓之人,其可以破虏策勋者,惟有杨朝晟,据旧唐书壹肆肆杨朝晟传(旧唐书壹贰贰亦别有杨朝晟传,新唐书壹伍陆杨朝晟传同。)略云:……则杨朝晟不独其氏为杨,且为骠骑大将军(唐制骠骑大将军从一品,为武散官之最高者。)而有筑城御寇之功,是与此诗所谓‘关西骠骑大将军’及‘破虏策勋’者,适相符合。至迎新弃旧之事,虽无可考,然以边将武人之常例揆之,恐此类之事亦或不免。然则此诗所指言者,其唯杨朝晟乎?是说虽甚为可能,但旧唐书壹叁德宗纪下云:(贞元十七年五月)乙酉,邠宁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邠州刺史杨朝晟卒。则乐天作诗时,朝晟久已物故,故亦不能不致疑耳”。[3](p260-261)此段考证,陈先生也极为小心。此诗可用来证明唐时边将武人的“迎新弃旧之事”,是为当时的一种普通现象,属于本文所说的普通史实。至于“关西骠骑大将军”能否坐实其人(即是否就是杨朝晟),虽“甚为可能”,然终因难以确证而不敢坐实到。

为什么陈先生如此小心翼翼而不敢落实呢?这与文学作品的特殊性有关。如众所知,文学作品既可虚构,也可纪实,它对“史实”的处理方式远比史学来得自由。文学创作也需有真实的史实为原形素材,尤其像诗史性的作品,其纪实的成分更多一些,所以陈先生在分析白乐天《七德舞》的创作素材时所云:“乐天此篇旨在陈述祖宗创业之艰难,以寓讽谏。其事尊严,故诗中不独于叙写太宗定乱理国之实事,一一采自国史,即如‘速在推心置人腹’等词语,亦系本之实录。其为竭意经营之作,自无疑也。” [3](p145)但云诗赋创作都是如这般“一一采自国史”,且句句都能坐实,则又不知“文人赋咏,本非史家纪述。故有意无意间逐渐附会修饰,历时既久,益复曼衍滋繁,遂成极富兴趣之物语小说,如乐史所编著之太真外传是也。” [3](p13)如《城盐州》一节,诗云:德宗按图自定计,非关将略与庙谋。陈先生云:“乐天此语,意谓城盐州之举,全出德宗之旨,非关将相谋略,不知有何依据。考上引旧唐书杜希全传之纪载,则城盐州之议,本由希全发之,而贞元八九年间,陆宣公正为宰相,甚得君心,事关军国大计,德宗拟无不与商议之理,故此句所咏,疑与当时情势有所未合也。” [3](p198)又如《蛮子朝》,陈先生云:“据国史补中略云:……知当时士论多以刘辟之乱归咎南康,是固然矣。惟同书同卷又云:……则南康招附西南夷之勋业,亦为时议所推许也。而元白二公乃皆蛮子朝事以诋之,自为未允。盖其时二公未登朝列,自无从预闻国家之大计,故不免言之有误耳。” [3](p209-210)。陈先生处处以史家的眼光来评述白诗,要求乐天处处遵守叙述的真实性,⑥未免过于“苛刻”,[5](p200)然这也表明,“以诗证史”常常难以坐实第一类史实。倒是第二类史实,不管作者如何虚构,一涉笔墨,往往不自觉地会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和社会的真相。⑦故而,“以诗证史”,求第二类史实较易,求第一类史实较难,这或许是陈先生小心翼翼、不敢坐实的原因。

三,过于坐实,反而失实

求第二类史实较易,求第一类史实较难。故而,史学著作中的“以诗证史”,也多是求证第二类史实,而较少是求证第一类史实。此也反忖出陈先生在“以诗证史”上所达到的高妙境界。惟其难,更显方法之高妙;然也惟其高妙,又更易陷于推理之危险。⑧这里所说的危险,是指因过于求深、刻意求实,结果反而失真失实。此种失误,虽大师如寅恪先生,有时也在所难免。

如《元白诗笺证稿》中《盐商妇》一节,陈先生云:“盖唐代扬州为经济繁盛之都市,钜商富贾荟集之处所。江西商人航乘大舟,每年来往于江西淮南之间。……则其娶扬州倡女为外妇或妾,自是寻常之事,此诗人所以往往赋咏之也。”又引樊川集肆夜泊秦淮七绝,云:“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陈之国都也。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忘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此诗必作如是解,方有意可寻。后人昧于金陵与扬州隔一江及商女为扬州歌女之义,模糊笼统,随声附和,推为绝唱,殊可笑也。世之读小杜诗者,往往不能通其意,因论乐天此篇,附记于此(刘梦得文集叁金陵怀古五律‘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之句,当非泛用故典而有所指实,似可取与小杜诗互证也。)。” [3](p280-281)说往来于江西淮南的钜商富贾“娶扬州倡女为外妇或妾,自是寻常之事”,这里考实第二类史实,至于下文更进一步坐实于第一类史实,则颇有可商榷之处。汪荣祖先生认为:陈先生“对杜牧此诗的解释,惟一可议者是‘时效’。假如杜牧是初唐人,去陈国之亡尚不太远,如此解释可谓精当;但中、晚唐时,陈之亡国已逾百年,时间之距离必远胜于空间隔江者。晚唐王棨《江南春赋》有云:‘今日并为天下春,无分江南江北。’是则杜牧此诗似亦可解为大一统之朝,人民浑忘割据之旧事。所谓‘隔江犹唱后庭花’者,乃指江之两岸同唱江南亡国之曲。换言之,杜牧的着眼处在:此曲虽亡陈国,而今陈之故地外(江北),亦唱此曲。然则非必谓在陈之故都唱亡陈之曲也。” [5](p133)汪说虽也一家之说,但陈先生的考证确在“时效”上不能合乎情理。

如上所述,诗人创作虽也有真人真事为创作之素材,但一旦经过艺术之加工,其人事的时空定位便模糊不清了,拿来证史说史,难避其中的“风险”。诗如此,集部、子部等里的其他史料也是如此。寅恪先生的《桃花源记旁证》可以看作广义的“以诗证史”的范例。他认为,陶渊明之《桃花源记》,既有寓意又有纪实,作者“写此记时,曾根据所闻的一些实事作为素材,而后加以理想化”。《桃花源记旁证》是专就其中“纪实”的部分,论证晋南北朝时代的难民入山、坞堡组织的情况,并进一步坐实,真正的“桃花源”在北方之弘农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而桃花源的纪实部分乃依据义熙十三年春夏间刘裕率师入关时戴延之等见闻之材料而作成。陈先生此文因《桃花源记》所述而联想当时常见的避难入山之事,是乃考证第二类史实,若要具体坐实到弘农上洛,那就要在考实到时空的点上,即坐实到第一类史实。然一旦要坐实第一类史实,就有不少疑问无法自圆:避兵入山或坞堡组织内的生活是否如“桃花源记”所述?源于南方的“桃花源故事”能否移来推想北方弘农地方的坞堡?逃亡入山,究竟是逃避兵乱还是逃避服役等等?自有不少可推敲、可质疑的地方。[6](p163-174)

其实,子部的文献也有这种情况,只是不太为人所留意。如《韩非子·二柄》云:“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於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许倬云的《历史分光镜》,在引录此段文献后说:“此事不必真有,纵有,不必真如此;然而,其中揭出不得侵官的观念,反映官僚制度运作秩序的重要性。”[7](p62)换言之,《二柄》所记之事未必为事实,但其所述之观念确是事实;我们还可更进一步推敲:所谓“不得侵官”,说其是当时政治操作的实态,未必为事实;说是当时法家学说之理想,则确是事实。看似纪实,实非真实,此是运用子部史料当特殊注意之处。吕思勉先生曾说:“诸子中之记事,十之七八为寓言;即或实有其事,人名地名及年代等,亦多不可据;彼其意,固亦当作寓言用也。据此以考事实,苟非十分谨慎,必将治丝益棼。今人考诸子年代事迹者,多即以诸子所记之事为据。既据此假定诸子年代事迹,乃更持以判别诸子之书之信否焉,其可信乎”?“职是故,治先秦之学者,可分家而不可分人。何则?先秦诸子,大抵不自著书;凡所纂辑,率皆出于后之人。欲从其书中,搜寻某一人所独有之说,几于无从措手;而一家之学,则其言大抵从同。故欲分别其说属于某人甚难,而欲分别其说属于某家则甚易。”[8](p21、22)此也可见,取子部之书为史料来证史说史,也是得第二类史实较易较确,得第一类史实较难且易错。

古人论史,常是“重言轻事”,有时虽涉真人真事,然其所记也不甚可靠,不可径直采来考史说史。如古代文人的论史之文,就有此类情况。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曾以苏洵《六国论》、苏轼《商鞅论》为例,说明其所论,都是借古事而论时事,所谓“托古喻今,借浇块垒,自明衷曲”。[9](p1266)这实在也是“古人论史之文”的通例。吕思勉先生曾说:古人“论史之文有两种:(一)意在考见古事之真相,而论列其是非者。(二)意欲说明一种道理,而借史事以为之资料者,如苏子瞻之荀卿论,特欲明高谈异论足以激成祸天下之举,初非欲以李斯之乱天下,府狱荀卿。”《姚姬传李斯论》“亦只欲言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可畏甚于法术之学,非欲为荀卿辩护,驳斥子瞻也。凡读古人论史之文者,此理必不可不知。”[10](p841-842)又如“《三国魏志·崔琰传注》引《魏氏春秋》曰:‘袁绍之败,孔融与大祖书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大祖以融博学,谓书传所记。后见问之,对曰: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时人于古事,率多如此。魏明帝问司马迁于王肃。肃对曰:“汉武帝闻迁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时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及华核疏救韦曜,则曰:“武帝以迁有良史之才,欲使毕成所撰,忍不加诛”,皆设辞以悟主,非其实也。”汉魏间人“言史事如此,述当世之事亦然。”[11](p702-703)也就是说,古人论史之文,常常是借古以论今,故而其“借古”的部分,虽常能标出真人真事,然也不可径直断为真有其事,不能当史来读,也是“以诗证史”复杂繁难的一个原因。

武侠里的经典句子

电影《东方不败》李连杰念的诗。

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鸿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沧月经典语句

《血薇》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指间砂》

黄泉。紫陌。碧落。红尘。

原来每一种,都是幻灭。

《荒原雪》

听雪江湖,成就一些人的梦,却同时破坏另一些人的梦——然而,却让所有人的心变成了荒原。

《护花铃》

沧海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染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日明月白如霜。

《飞天》

飞天绝舞,几世轮回,只等匆匆今生的相会。

却不过是 缘来缘散,缘如水。

《星坠》

那不是流星

那是战士的灵魂——

是那些在星空下某一处

为了自己的信念在战斗的、孤独的灵魂。

《剑歌》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燕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仍阶前点滴到天明。

《碧城》

怅卧新春白跲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大漠荒言》

雪地上尤自有血点点泼洒,结了冰,

宛如一朵朵火红的曼珠沙华开在雪峰上,

凄厉而诡异,暗示着不祥的结局——沙曼华……沙曼华!

我又一次在近在咫尺的距离内,错过了你。

《七夜雪》

跋涉千里来向你道别

在最初和最后的雪夜

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

却终究 抵不过时间

《沧海》

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曷不若相忘于江湖。

也许,上天注定了她一生最值得怀念的时间只有短短三个月,那三个月的押解之途!

也许,真的,不如相忘于江湖。

《雪满天山》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夕颜》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乱世》

孩子,你知道人生是什么吗?

所有的过程,只是一个灵魂来到这个世上,受苦,然后死去。

但是,由于他的努力,

他这一生受过的苦,以后的人都将不必再受

燕垒生的《天行健》我最喜欢了。

唯刀百辟,唯心不易

不仁者,天诛之.

豪情冲霄上,登高望,江山万里何苍茫!

好男儿,岂惧青山葬!

执节堂堂,以向四方。

挽天河之水兮洗我刀枪。

金戈铁马,万里鹰扬。

如日出东海兮赫赫煌煌, 吾土吾民,吾国吾邦。

执节堂堂,以守四方。

看长风猎猎兮吹我征裳。

开疆拓土,万里龙骧。

如日之正中兮赫赫煌煌, 粉身碎骨,归报君王。

岭表长风咽夕阳,涛声淘洗旧刀枪。江山如画犹无奈,只与英雄作战场

一朝英雄拔剑起,又是苍生十年劫。

身既死矣,归葬山阳,

山何巍巍,天何苍苍,

山有木兮国有殇,

魂兮归来,以瞻家邦

江南的飘渺录

战在即,脸红是血勇,脸白是骨勇,脸青是气勇....... 面色不变,拔剑生死—

—当然是神勇。——息衍

“依马德,古拉尔,纳戈尔轰加,这是我祖宗的血!他们的灵魂在黑暗中看我,

他们传给我......更多唯美的句子:www.laorenka.com

请问谁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古今名人诗词、楹联、格言、名言或语文课文?不少于100字,要适合写书法作品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弗。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高考古诗文

表达技巧篇: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置疑的几个切入点一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简而言之,就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互渗融合的美学境界。一般说来,都是通过物象来表情达意的。无论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都是将情感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活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这是一种间接而又含蓄的抒情方式。多被高考命题者关注,往往会从此设置疑点。

例如: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006年福建高考第10题)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又岂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一身呢!所以作答为: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二、借史发议,托物抒情。

咏史诗常用借史发论、托物抒情的手法,因而不同的是人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角度也是不同的。诗人所选取的角度是根据它要抒发的感情或情怀所定,所以分析鉴赏咏史诗,把握作者的当时处境和思想状况是十分必要的。这恰恰是高考命题者关注的原因。

例如:2、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⑵两首诗在评论贾生方面艺术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006年通辽市模拟考试第12题)

【分析】:李商隐诗的前两句,从正面下笔。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至“宣室”访问。“求”、“访”二字,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群不凡。“可怜夜半虚前席”,这句承上启下。汉文帝与贾谊谈话,一直到夜半时分,似乎更见出汉文帝的爱惜贤才,也从侧面烘托了“贾生才调更无伦”。接下来笔锋一转,引出下句:“不问苍生问鬼神。”结句分别以“不问”与“问”、“苍生”与“鬼神”相对照,表明文帝不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以治国安民之方求教于贾谊,而是问他些毫无道理的鬼神之事,由上文的“扬”转而为“抑”,显示出了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

再看王安石的《贾生》。此诗也是咏贾谊,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由此作答为: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三、虚实互见,相得益彰。

所谓的虚实,就是指作者不实写,仅在虚处着笔,让读者从虚的意象腾飞思想,去感受和捕捉诗中隐含的是的事物。诗歌中的这种手法虚实隐显,虚实交错,力求能让读者在空白处腾飞想象,能领会待充实的艺术之美。正因如此,高考命题专家往往会在此处置疑。

例如:3、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2005年高考上海卷第16题)

【分析】: 这道试题重考查在比较分析,通读两首诗后,应重点研读李白的诗。李白诗的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之景,是实写;第四句以银河比拟庐山瀑布,是想象,是虚写。正是这句虚写从而振起全篇,使整个形象变得跟贾丰富多彩,雄浑瑰丽。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展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尤壮”的艺术风格。因此可作答为: 同意。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四、烘云托月,突出特征。

所谓的“烘云托月”实际就是衬托或映衬。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常常运用其他事物做陪衬。它可以增强艺术形象,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分清主次,使美的事物更加美,丑的事物更加丑。一般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这也令高考命题者十分关注。

例如:4、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1],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1]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⑵“满林残照见旧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2006年江苏高考第10题)

【分析】:纵观全词,上片四句全是叙事,过片则就旅途景物略施点染,于是便有峰回路转之妙。山水相缪,馀霞成绮,落日把树林烧得通红……然而残照的逆光中竟影现出了点点“归鸦”!可见再迷人的景色在游子眼里便会成为思家情结的膨化剂。鸦而曰“归”,一“归”字大可玩味。“鸦”能“归”,人反而不能“归”,竟是人不如鸦了,岂不可怜可悯可哀可叹?这种物与人之间的“反衬法”,更显出人思家之苦。又与上文“山接水,水明霞”相反相成,共同营造了一段“聊骋望以消忧、反触目而更愁”的沉郁顿挫。由此可作答为: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抑扬是一种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事物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以达到抑此扬彼,突出和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一般有两种方式: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它们都具有先蓄势能,造成落差,产生冲击力量,如雄鹰飞翔愈高,其俯冲之势愈加迅猛有力。正因为这种手法形成语势的波澜起伏和变化曲折,所以往往会被命题者关注。

例如:5、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2006年赤峰月考第13题)

13。结合诗句,是分析该诗表达情感的技巧。

【分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这里是“扬”。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扬抑”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思想感情篇: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常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注意几个切入点: 1、看作者 由于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长期形成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应是大致固定的。比如屈原的爱国情思,陶渊明的自得田园,李白的傲岸不屈,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旷达达观,辛弃疾的报国无门等等。了解这些对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很有帮助。 2、看时代 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总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很深的印迹,诗歌鉴赏时注意这种社会的外在表象非常重要。比如,同是边塞诗,盛唐时是一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以天下为己任豪迈气概,南宋时则是一种“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的无奈伤感。 3、看注解 很多诗歌命题者作了一些注解以提醒考生,这对于鉴赏诗歌来说相当重要。一是有的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同;二是不同的环境中感受不同,注解中作的提示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情一般难以理解,了解了宋之问因获罪被贬泷州,第二年从贬所逃归,途经襄樊附近的汉江而作了此诗后,这种精神痛苦才显得更加贴切和富于情致。 4、看“情”点古代诗歌中往往有很多直接表现情感内容的词语,把握这些词语对于鉴赏诗歌尤其重要。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思想情感透露了出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可以看作是理解全诗的一把钥匙。 5、看形象 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写景叙事都离不开意象。从常见的形象入手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 6、看用典 古人写诗往往用典故曲折地表达思想,了解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尤有帮助。王安石的《桂技乡》对杜牧“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化用,把怀古的伤感表现地淋漓尽致。 二、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三、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 1、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2、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3、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4、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5、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6、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7、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8、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四、鉴赏诗词感情、内容、主旨时规范的答题语言 A.题材方面的:写景抒情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阳楼》);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怀古咏史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时还可说“ 山水田园诗”。 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内容:离情与别绪、怀古与伤今、思乡与怀远、个人情致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人世的庙朝之志等。 B.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C.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