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新月张开了风帆

新月张开了风帆

作者:张建之来源:《泛读》2010年第10期最近有机会去浙江上虞,问及陈(1911-1966),大家都不清楚。 从诗人到学者,一个值得崇敬的人,珍惜当下,淡化人们的记忆 我记得王在世的时候,我听他谈得最多的两个人是和陈 他常常挂在嘴边:“如果梦家还在,那么明代家具研究的杰作。” 肯定不是轮到我写!陈死后12年,终于平反了 正如他的妻子赵所说:“可惜他死得太早...他还可以写很多作品,为自己热爱的祖国的现代化添砖加瓦,但他没有做到。” ”(见《新文学史料》)这个无奈的词,真挚坦诚,却听起来苦涩。 这是在1979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说的 陈,出身于上层知识分子的小康家庭,正如赵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说:“他的父亲陈金庸先生,曾经是上海广社的编辑,是一位非常淳朴的长者 梦者从小受传统文化影响,同时在教会学校受欧美思想教育。这样的生活环境无疑会造就他日后矛盾的思想、气质和性格 “梦者在中央大学学习法律,最终获得了律师执照 但是他没有当一天律师,而是在十六岁开始写诗。1931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卷诗集,并立即成名。当时他还不到二十岁。 ”(《读书笔记》,第216页)当然,他的突然成名离不开两位老师和诗人的推崇和教导,一位是闻一多,一位是徐志摩 1931年1月20日,由徐志摩主编、陈实际主编的季刊《诗刊》终于在上海出版 除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等新月派早期诗人和南京诗人外,还有林、卞、孙玉堂、曹等新京派青年诗人,标志着“新月派”的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陈成为新月诗派的一员 就我多年阅读陈的诗歌而言,我感觉他的诗歌艺术、独特的意象和灵魂略胜于中国新月派诗人中的闻一多、等 这也让我能够背诵到目前为止他的一些诗:一朵野花开落在旷野/他看到了蓝天,却看不到自己的渺小/他习惯了风的温柔,风的呼啸/连自己的梦都很容易忘记。 (《一朵野花》)我静静地走着,沿着湖边的路留下一个愿望;还是那句话,白马湖!(《白马湖》)今夜,风不会掀起微波/小星星将点亮我的桅杆/我将托起银河/新月,展开风帆...(《摇舟夜歌》)读这样一首诗,清新,简单,有象征意义,难忘,让我提前想到。 但是,陈也有新写实的诗,是他亲自在战场上写的 1932年,在“一·二八”抗日战争期间,陈和同学们亲临火线救护伤员 当时有人说:“与赵、钱钟书与陈也可算平等。” “有一个故事,在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考试答辩会上,两个人相遇 陈先生一见钱先生进来,便招呼他:“江南才子钱锤书。” 钱钟书漫不经心地说:“上虞诗人陈 ”“作为诗人,梦想家的创作生涯前后只有七八年。 ”说,“从1934年到1936年,他在燕京大学学习古代文献学。 从那以后,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古代史和古文字的研究上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陈、赵离开北平,迁居昆明西南联大 从1938年春至1944年秋,陈除从事教学工作外,还致力于古代史研究和古文字研究 他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写过《老子今解》和《西周考》 随后,经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和清华大学金教授介绍,这对夫妇从昆明经印度前往美国 除了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外,陈还前往英国、法国、荷兰、瑞典等国家收集青铜器的资料,并整理了一份海外青铜器的目录 大约三年后,他完成了在美国的研究任务 当时国外学术界对他的研究成果表示赞赏,就连喜欢收藏的瑞典国王和瑞典最著名的汉学家高本汉也对他推崇备至 当时罗氏基金会的负责人希望陈能永久留在美国 然而,他还是回到了清华,只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贡献给祖国 赵后来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向许多想去台湾省的专家学者提出建议 他以极大的喜悦迎接清华、燕京的解放。 令他吃惊的是,1951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开始了 据吴宁坤先生介绍,当时在学校的大喇叭里发出通知,要求全体师生参加统一的车间作业 作为诗人的陈,立刻敏感地意识到:“这就是‘1984’(指的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政治寓言小说,以追求权力为最终目的书写想象中的未来社会),好快!”之后,全国高校开始调整院系和大学,清华大学的文科被取消 在清华大学受到批评后,陈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中国考古研究所 在他30年的工作中,他给我们留下了《中国文字学》、《殷墟卜筮概论》、《尚书通论》、《西周青铜器断代》等许多名著,留给我们近千万字的学术和文学作品 当他不幸去世时,仍有200多万字的手稿没有整理出来 1957年,陈被划为右派,是历史上五大著名右派之一(其余为、向达、、,陈最年轻) 据谢伟明回忆:“陈发表《小心‘改造’汉字》时,本意是要争一争,符合‘双百’方针,但做梦也没想到会和毛主席宏观同一天看到报纸。 《陈文》于5月15日发表在《文汇报》上。同一天,毛泽东的《世事变迁》也出现在全国各大报纸上,成为“唱反调”。党组织随后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 陈被划为右派后,赵受到过度刺激,导致精神分裂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1935年8月陈语嫣主编的《陈诗选》前言中的最后一句话:“谢谢,这本集子里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她温暖的鼓励和倾诉选出来的,让我重新评估,给了我重新努力学习的勇气!”可以看出,他们是一对相互激励、热情互助的学术伙伴 陈被列为右派后,受到的处分是降职 与那些被送到北大荒的人相比,他受到的惩罚并不重 他仍在考古研究所做研究。他曾被分散到河南省的农村地区做踩水车等农活 1966年8月,陈在考古研究所受到“批评”和“斗争” 他们的家被抄了,房子被别人占了 8月24日晚,陈被打后,离开考古研究所,来到附近一个朋友家居住 他对朋友说:“我不能让别人把我当猴耍。” ”这时,考古研究所的一些人跟着他,强迫他跪在朋友家的地上,大声责骂他 然后,这些人把他从他朋友家带回考古研究所 当天晚上,他们拒绝让陈回家 陈写遗书自杀,但他最后失败了 十天后,又自杀了。9月3日,他去世,享年55岁 “天下之乱如儒尘,目高气傲,人生如丝。”这是陈和以及与同病相怜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写照。 就像他1932年3月16日在青岛的一首诗里写的:也许他淹死在河里/也许他死在床上/现在他躺在这里/僵硬,没有人被埋葬。 也许他会腐烂/也许会被遗忘/但是他曾经为别人挺身而出/死了!(《士兵之墓》)陈孟佳实现了他一生的诺言。“他曾经站起来”“为他人而死”。人们不会忘记这位真诚的诗人和学者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但是如果同一个阵营里有一个人,他盛装打扮,从背后给了我一刀,那么我对他的仇恨和蔑视就在明显的敌人之上。” 如今,陈逝世已近半个世纪。看起来很难说是谁杀了他,但毕竟应验了陈曾经喊的一句话:“这是‘1984’,这么快!”虽然陈唱的是“小星星点亮我的桅杆”...新月开一帆”,那时候,他的理想中没有新月,也没有小星星来点亮他人生的桅杆 他曾唱过“榨自己的血,愿酿别人的酒”(《我的歌》)。1966年的那个晚上,一个诗人学者的血真的被榨出来了,但它做出来的是醇香的酒吗?往事如烟,无法调查他们的所思所为。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一个人在学术成就最高的时候过早去世了。 这真是人间一大损失和悲哀 不禁想起宗璞对梁漱溟说过的一段话:“我们习惯于责备一个人。为什么不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最根本的是知识分子是改造的对象!中国知识分子既无独立地位,又无独立人格,是最深的悲哀!”(见《旧事新词:我的父亲冯友兰》)现在,我只能引用莱蒙托夫的几首诗来悼念陈 诗中写道:“他们的心不会理解诗人。” 他们的心不能爱他的灵魂,不能理解他的悲伤,不能分享他们的快乐!“没错,“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人是彼此分离的,不可能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人。他们唯一能崇拜的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把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当然,在那个时代,我不知道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民主在哪里;在这样的时代,还能有真正诗人的空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