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中国教育改革的十二大策略

中国教育改革的十二大策略

作者:刘庚子来源:《南方周末》2010年6月3日

编者按: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学校经理,曾办学。事实上,教育领域的许多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一些人捍卫既得利益,他们拒绝直言不讳。作者敢于直言,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建议。供教育当局和其他关心中国教育改革的读者参考。

第一,高考招生不应该急于扩大多元化

我认为,我们应该总结、规范、纠正和加强对已经实施的高校招生多样化的监督。

已经实施的高校招生改革尝试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些是校际竞争推动的新方法),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做到公平,问题较少。在追求更好的同时,首先要想到防止更坏。

如今,关于这些多样化的招生方式的讨论已经很多,很容易成为热点。如果出了事,可能会引起公愤,成为责难和攻击的焦点。现有的多样化高考招生方式普遍不利于贫困农村地区的孩子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有统计显示,农村孩子进入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比例已经大大降低。

众所周知,一些中学在相关竞赛中,特别是化学实验和科技发明竞赛中,以各种方式帮助学生作弊,因为那些取得中学生一定竞赛成绩的人可以直接被送到大学,或者在总分中获得加分。

社会对省级郝散和班干部加分意见最大,因为这是权贵家长和学校合伙作弊最容易的方式(假郝散,假华侨,假少数民族等)。).既然是三好,那就考吧。增加了哪些点?

高考的神经太敏感了。是一个没有底线的社会,正义和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要小心!

此外,中医学院的招生中应增加专门的课程,让一些对中医感兴趣的孩子可以从初高中毕业后学医。不然中医怕会变得不可持续。中医很特殊,是现代科学和学科之外的知识。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这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教育问题;首先,这是整个政府的事,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但是这个问题已经积累了很多年,不能再拖了,否则矛盾的焦点会集中在教育部门。

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是高校扩招的爆炸性增长。因此,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应逐步减少。尤其是“三本”的招生。

另外,中国的教育结构非常不合理。普通中学、大学扩招,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再培训发展不够。

大学生和研究生就业难表明公共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的浪费。它不仅给学生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也使一些年轻人无法学习真正的技能,成为无法努力工作、没有谋生技能的无用之人。

很多农村孩子从小就花那么多钱,不工作,只看书,找不到工作。近年来,很多农村普通中学辍学,这也是一种市场调节。现在有些家庭有一种观点,把那么多钱花在大学上是被骗了。就像上世纪90年代,一些县市政府利用农村人进城的愿望,要求他们支付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费用。结果,一部分农村人花钱变成了城市人,却既没有土地也没有工作(或者进了工厂,过几天工厂就没法干活了)。近几年高校扩招,就是高校用农村人的旧思想忽悠人来交学费。

第三,适度帮助贫困大学生

贫困大学生问题每年都被用来引起全社会的同情。这涉及到教育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也涉及到对教育公平的理解。

上大学的时候没有收费到高收费,就像中国城镇居民住房的改变,方向是对的,但是走极端。本来城镇居民住的是单位或者房管局的廉租房,但都改成了商品房。然而,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做好经济适用房,尤其是廉租房的新方式,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

上大学之前不收费,还有助学金,特别是师范生。现在收费高了,政府和高校要做好学费减免、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工作。这件事的社会反响也很大。如今,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已经被认为是一个错误,人们对高校收取的费用总是怨声载道。

教育不可能完全平等,但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他们特别优秀,真正有才华。现在基本可以通过校际竞争解决学生问题——减免学费、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对于成绩一般等方面比较差的学生,如果要上一般的大学,大学没有义务给他很多帮助,只能酌情处理。

现在舆论的倾向是,只要上大学是好事,就应该支持和赞助。其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况。舆论一般不应该鼓励家境不好的孩子上一般的高校,尤其是“三本”(个人、公司等特殊原因需要某个人支持的)。

人到了18岁,就有责任在经济上帮助家人。如果一个学生认为上大学比在经济上帮助特别贫困的家庭更重要,那就是教育人的失败。应该鼓励贫困家庭的孩子自立,而不是依赖他人和社会。学技术,上职校,早点就业,早点帮助家庭,让孩子成才。

距离上一个教学水平不高的普通学院已经过去四年了,不可能学到真东西,也不可能帮助家庭。生命和金钱都浪费了。李嘉诚没上大学,盖茨辍学,华自学,陈寅恪读书,里根上业余大学,很多发明家和有绝技的人才没上过大学。

大学不应该再是年轻人唯一的梦想,更不应该是神话。应该不再是年轻人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四,扩大学校自主权

应该通过行政法规,在学校中设立学校理事会和教学委员会,使它们拥有权力和决策过程,而不是由“最高领导人”说了算。高校只有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才能培养出自己的传统、风格、特色,培养出真正的各种规模的教育者,而不是把精力放在财力(行政配置)和学生上。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吸收更多有教师和大学工作经验的人。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些人一毕业就在教育行政机关工作,其中许多人已经担任领导职务。他们也认为自己是教育专家,害怕犯错。

不久前,质检和工商部门发布的电动车生产标准被撤销,这是一个不重视企业和市场,不了解工厂生产和衙门作风的例子。有完整教育行政背景的人也会做类似的事情。

5.教授治理和董事会治理

其实“教授治校”的想法是有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学校的教学机构,如教授委员会,可能有决策权。教授也可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其他事务的决策。但是,整个学校的管理、运营和发展决策应该由学校董事会决定。

根据目前的制度环境,董事会的组成应该包括学校行政主要领导、教授、行政部门和拨款部门负责人或者前二级和退休部门负责人,特别是一定数量的热心、博学、赞助教育的社会人士。

第六,科研系统应该是繁琐的

1.大学一定要有自由创造的精神,否则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创新人才。所以大学管理、教学、科研的评价体系不要太细,要繁琐。

2.核心期刊制也是近几年人工设计的一大弊端,完全被计划经济的理念所模仿,除了增加学术界的腐败之外,没有什么真正的好处。

3.在科研经费上给予青年教师更多支持,防止学生独霸,让高校活下去。

4.名校要搞师资培训,尤其是“三本”院校的老师,哪怕是博士。

七、增加历史课

1.学生交学费上大学,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未来工作需要的知识。

2.建议改进中外历史教材内容,使之更贴近实际。在所有的专业课里,都会分配更多的时间来讲中外历史。因为,历史课更能增加学生社会意识的合理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历代真实的史书记载和后人的不断学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有理有据的重要原因。重视历史学习是中国文化的优势,应该继承和发扬,有利于保持当今中国理性的社会心态。中小学历史教材也要改进(美国很多高中的主要课程是英语、数学、历史)。

8.再也不要参加“青少年班”

刚刚听说有些高校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搞了类似于中国科技大学80年代办的专门的少儿班。恐怕又要走很远了。那种班最多能成就几个才子,培养不了大师。相反,很容易伤害聪明的孩子。大学之道在于“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九、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

研究型学科可以持续2-3年,应用型学科要改。以金融为例。在英国,本科毕业可以参加考试,考试时间为一年半。其实在学习本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培养一些研究工作的能力。在大多数美国学校,金融和MBA一样,需要三年工作经验才能报考,考试持续两年。这两种方法各有其合理性,比我们现在不管你是什么专业都要学习三年的做法要好。

十、教育不能工业化,必须社会化

我们应该解释社会化。否则,人们会认为这是工业化和市场化。社会化是指政府不安排或垄断教育(包括教育内容)。

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就有办学的权利。政府盖不了,很累。就像计划经济一样,不可能。

在以公共事务为主体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实现教育多元化,避免单一化。满足这个大国的多样化需求,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元素。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充满活力。

十一、中小学改革的六项建议

随着教育资源的区域平衡,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一流人才,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1 .试行小班化制度,并逐步推广。小学生15-20人,初中生20-25人,高中生25-30人。开展快乐教育和人格教育。

2.完成“副”教师,加强“副”教学(也可以增加就业)。

3.学校不仅要加强体育、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教学。,还形成各种学生社团、兴趣和兴趣小组,特别是户外游戏、手工、手工艺、技术操作、真实劳动和教师指导下的艺术合唱。尽管如此,每个学生都应该加入一个团队或小组,包括魔术、杂技和地方戏(京剧应该包括在音乐课中,但把样板戏放进去甚至有问题)。学校也可以和社会专业团体合作搞一些兴趣活动小组,这样至少可以挖掘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增强体质,减少近视(中小学生近视问题比较突出)。

4.各级教研部门要真正搞教研,把教研和考试的权力还给学校教师。教研室做辅导小册子赚学生钱不合理。

5.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再培训。相当一部分教师,从小当老师,只读课本和一些与教学考试直接相关的书籍,知识素养低,其他素养就更不用说了。

6.英语国家初高中都有古典课程,学习大宪章、莎士比亚等古典文献。没有上过这门课的同学,不要向大学法律系申请。中国历史悠久,古典文献很多。我们能不能提供类似的课程,专门研究古典文学,选择一些先秦学者,历史书,法律法规,政治评论,诗词和赋?

看来中小学应该增加一些经济、财务管理、会计方面的课程。

十二、职业教育应对外开放

1.职业教育应该是中国未来一段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应该对人民、社会和外国完全开放。特别是要加强与德国等职业技术教育好的国家的合作。职业教育应该是教育开放的主导领域。

2.政府应从财政和政策方面大力支持民办和合作职业教育,特别是对实习设备和技能型教师的配置和培训,尽快提高其质量水平。

3.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到职业院校任教和学习,减少普通高校的生源。

结论:内部折腾少,外部干扰少

怎样才能做好教育?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中国社会在这个问题上一时半会达不到基本共识,就算教育部门给个描述,也很难认。

当然没有人会幻想三年五年后中国的教学会达到什么样的高水准。其实中国的教育只要内部折腾少,外部干扰少,是可以逐步改善的。所谓内部折腾,比如离这里不远的高校的评价。各高校必须通过考试,各高校必须动员起来,按“标准”做假货,做评委的“工作”,由高到远送,给他们献上沉重的“纪念品”。真的很烦,满腹牢骚。我不认为大跃进的遗产会重演。所谓外界干扰,比如有些部门今天教孩子做这个,明天指导孩子做那个,学生和老师三天都不会安心。

把教育交给教育者,老师,学生自己怎么样?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